世纪回眸: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世纪回眸: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蒋贤平 
全球化和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引起最多思考 和争论的两个概念,两者在现实世界的磨擦碰撞,不 仅决定着它仃J自身的发展,也成为影响和改变整个 世界历史命运的重要参数。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 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社会主义曾经作出积 极的历史回应并取得一定成果。20世纪90年代,苏东 社会主义国家瓦解,西欧社会民主主义运动进退维 
帝国的观念以致命打击,他“不相信有个统治世界的 上帝”,“对世界范围的人类秩序并没有什么乌托邦 的前景,也没有去实现上帝之城的企图”。⑧抱着和 马基雅弗利相同的愿望,但丁将这一目的的实现委 于理想中的世界帝国,认为最大的统一能得到最大 
的和平,主张建立大一统的世界帝国——即指神圣 
罗马帝国。④在此后的思想史中,霍布斯和施宾诺莎 
均强调主权对于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杰斯尼茨基 却提倡所有国家应该有一个

谷,东方社会主义在艰难的改革中谋求新生,资本主 义世界凯歌高进,历史终结、霸权周期、民族主义、文 明冲突等论调喧嚣尘上,一些人因此认为,正是全球 
“凌驾于它们之上的唯 
首领”。⑤ 
和思想史喋喋不休的争论一样,历史也在反复 
化进程本身摧毁了社会主义的各种有益尝试,并“把 欧洲福利国家所面临的大多数转型问题都错误地归 咎于全球化”..①及至21世纪,关于全球化与社会主 义的历史命运在不同语境中得到更多的展开和讨 论,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交替中蹒跚前进。在作为近代国际关系开端的30年 
战争中,民族君主国打败神圣罗马帝国,缔造了国家 至上的“均势”原则。一个多世纪后,拿破仑又在马背 上给欧洲强加了另一种世界秩序。而在均势“黄金时 期”成长起来的德意志,却最终给呵护自己成长的维 也纳体系以致命打击。沉迷在均势臆想中的欧洲人 被两次世界大战惊醒,在沉痛的历史反思后,在罗马 万民法和基督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历史浸泡中踏 

全球意识与当代世界 
对于全球化,尽管人们在价值判断上存在巨大 差异,但没有人否认全球化本身的现实进程及其客 观成果。从长时段历史过程来考察,广义的全球化在 希腊时代便开始了自己缓慢的进程,当代意义上的 全球化只是该进程中的一个典型阶段:“世界史不是 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②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是一部交往扩展的 历史,人类活动在单位时间内达到的空间范围,是衡 量人类进步程度的标志性数值。人类交往能力的扩 
上一体化征程。欧洲以外的世界逐渐抛弃对欧洲资 本主义模式“实际上的反抗”,纷纷走七被称作“现代 化”的“积极反抗”道路。日本迅速加入随着资本主义 
模式扩张而逐步泛化的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东方、拉 美和非洲也展开了沃勒斯坦所谓“追赶式”的边缘一 中心化进程。一种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世界意识” 


展带来人类社会两次大的转变:由城邦时代到帝国 时代、由帝国时代到全球化时代。第一次转变将人类 从狭隘的城邦视野中解放出来,跨区域交往塑造了 
建立在现代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基础上的全球意 
识将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次转变首先在经济上将人类搅和在一起, 透露出全球化时代的端倪。全球化时代酝酿的“全球 意识”限定了这一时代对一切问题的思考方式,而 “全球意识”与民族意识在磨合中的此消彼涨更带来 
与世界性帝国体制相适应的“世界意识”,同时,民族 意识的膨胀也限制着帝国时代对理想社会组织的构 想,因而这一时代的全部历史就表现为跨区域帝国 更替的历史。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兴起,围绕 民族国家及其主权权限的争论浮出历史水面。在文 艺复兴时期,为实现意大利统一,马基雅弗利给世界 
r全球化时代的尴尬。尽管无法忽视现代科学技术 和交通通讯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的工具性价值,但 严格来说,“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是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年3月号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资本主义交往发展的结果,对此,马克思在百年前便 指出了全球化的革命性动力,甚至预言了在20世纪 才逐渐具有普遍含义的全球文化的可能性:“资产阶 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 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 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 
前者的批判导致了对东方的重新认识和对不同社会 模式的宽容立场;对后者的超越则使人类得以正视 
发展、资源和环境在全球范围内的辩证关系。 
3、斗争与共存 
欧洲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斗争主义世界哲学和 由达尔文开创的进化论,为人类征服自然和相互征 
服找到了合理注脚。进入20世纪,二元论和绝对哲学 制造了史无前例的世界性分裂和冲突,霍布斯鲍姆 
的文学”。⑥而处在全球化反思时代的沃勒斯坦在谈 
到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体”两种世界体系时,也着 重强调过后一种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资本 主义的扩张。④ 
称之为“极端的年代”。⑥不过,历史运动总是辩证 
的,及至20世纪末,虽然极端尚未隐退,但共存的呼 声已起。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的加强,使共存不仅 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需。全球意识要求消弥绝对化 的斗争,这和今天的地区动乱、民族主义以及宗教 (甚至文明)的冲突针锋相对。我们无法否认这些冲 突正是全球化过程的产物,但建立全球性的宽容与 
当代意义上的“全球化”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 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以来逐渐明晰的一个整合世界的 运动。主要特征是全球市场的完善、全球问题的大量 涌现,以及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模式的变革与复兴 和社会主义在东西方产生的不同新形态。全球化是 

和解也是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世界必须面临的 
现实问题。社会主义在今天的全球意识下应当重塑 
个现实的历史运动,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全球意识 
则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全球意识是全球化的产物, “全球化是由一系列深刻改变当今世界的客观的、外 
自身的开放性,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和改造全球化 
进程。 
在的因素构成,而全球主义却是一种主观的和对这 些变化的一种反思”。⑧全球意识在自己的概念队列 
4、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尽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世纪之争已经淡 化,但对全球化的探讨却仍然必须落到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的概念分析之上。在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 义的首发性不可否认,虽然广义的长时段的全球化 
中构建了当代社会思考问题的一系列意识背景: 
1、国家与社会 
民族国家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 的,近代意义上的主权观念构成其理论基础,这种理 论强调主权的不可分割和不可转让性,认为国家主 权具有“对外独立,对内最高”的特性。由于全球意识 强调社会的作用而贬抑国家的价值,因而全球意识 
早已开始,但却是资本主义赋予其现代性含义,因而 在全球化的解读意图中必然贯穿着资本主义的相关 诉求。社会主义的历史也很早就开始了,但社会主义 的思想和实践正是在对资本主义建立的经济方式和 世界体系的批判中逐渐排出杂质,廓清了自身的意 义。因此实事求是地说,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同是资本 主义价值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而造成的结果和反 应。 
下的国家观念发生变化:A.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带 来的主权向上让渡和信息经济、自治观念等引发的 主权向下让渡使传统国家主权观念的前提发生动 摇,国家不再是国际关系唯一的甚至是主要的行为 
主体。B.政府的行为能力不断下降。每个国家都与世 界各地紧密关联,内政、外交的界限日益模糊,一国 政府的经济职权和文化职能无形中被削弱。C.全球 问题大量涌现,世界经济安全、反对犯罪和恐怖主义 
既然如此,处在资本主义和全球化夹缝中的社 会主义,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全球化对于自身的解构 和结构呢?作为资本主义建立的工具体系,全球化往 往和殖民侵略、帝国主义或全球结构性剥削等联系 在一起,它为资本主义的自私行为提供了具有普世 意义的伦理外衣,所谓的“和平演变”也演化为在这 种伦理外衣下的软权力输出。相应的军事干预(如在 前南斯拉夫)被视为“无私”行动,“全球社区”的标签 替换了“西方”的标签,全球市民社会的议题正在为 
以及全球环境问题决非一国政府所能单独承担和解 决,因而实现“全球治理”的呼声不断高涨。 
2、中心与边缘 
全球意识是一切封闭和排他意识的批评者,它 认为新价值的创造往往不是来源于中心,而是发起 
于边缘,因而必须重新认识边缘在价值创造过程中 的潜在可能性。这种意识向以往历史上以自我为中 心的一切文明意识提出挑战,其逻辑的必然结果就 
资本主义的经济和军事干预提供意识形态支撑。⑥ 
从上述悲观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和全球化对社会主 义便只具有“分析的意义”。无论如何,相对于资本主 义,社会主义是后发事物,至少在无产阶级还不具备 
是走向对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④对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年3月号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统一的阶级意识之前是一个被动运动,但社会主义 
“世界体系”论不同于激进的全球化观点,在对 世界历史从分散到统一的认 l方面义优丁保守主 义。并坦率承认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主体地 位,这意味着:在现代范畴内谈全球化必须首先承认 分化是前提,人类经济活动和政治模式远未发展到 超民族、超国家的程度;另一方面,全球化不仅是一 个过程,更是一种关系,必须将民族国家看作一种关 系的存在,而非实体的孤立存在。思考全球化问题不 仅要正视民族国家的现实,更要重新定位其性质:全 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是一种新的世界性关系的综 合体,一国的兴衰成败往往受制于某种体系性力量 
内在的生命-力却试图突破这 悲观视角,在20世纪 
对全球化作出 积极的历史回应。 
二、20世纪:社会主义对全球化的历史回应 
面对地理大发现以来随着资本主义扩张而日渐 
明晰的全球化趋势,社会主义必然要作出历史回应, 这是马克思早就意识到的。马克思多次强调过世界 性普遍交往的重要性,进而指出社会主义须在全球 交往的范畴内才能取得应有成果,“无产阶级只有在 世界历史意义j-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 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 
现一样”。⑩然而对于社会主义如何回应资本主义全 
球化及其应该秉持的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却没有做出充分论述,其对于社会主义实践的认 识和道路选择也被历史所超越。从1905年俄国革命 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社会主义发展 沿着世界大战的分水岭赫然分流:西欧社会主义主 流逐渐倾向于渐进和改良,俄国社会主义却日益激 
和结构性冲突的影响,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其所在的 体系和结构。20世纪苏联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得益 于其所建构的体系性力量,而苏联垮台的多米诺骨 效应正是后者的典型表现。 
十月革命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权打开 资本主 义世界体系的一个缺口,革命后的布尔什维克相信, 世界革命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这个时间不会 
进和革命化。这一分流在二战结束后更演变为两种 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实验。由于掌握着 国家政权,布尔什维克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回应必 然着眼于“世界体系”的构建,因而在70年的实践中 基本上是在进行着一场同资本主义的
“体系”性竞 
很长,他们满怀信心地期望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会 在短期内爆发,季诺维也夫在1919年甚至宣称德国 革命会在“最近几个月内,甚至最近几个星期内”取 得胜利,再过一年,“整个欧洲将是共产主义的欧洲。 争取共产主义的斗争将转移到美洲,或许转移到亚 
争;社会民主党与现代资本主义体系有着共同的现 实基础和活动舞台,其策略必然着眼于对全球化所 
洲和世界其他地方”。⑩ 
但欧洲革命的形势并不乐观。布尔什维克没有 
带来的“问题”的改良,冷战结束后活跃在欧洲政治 舞台上的“新左派”或“第j条道路”的政治理论对这 

看到欧洲革命取得胜利,也没有等到欧洲无产阶级 对本国政府的牵制斗争,而此时协约同对革命的联 合围剿却接踵而至,这使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在资本 主义强大的世界体系中,在一国夺取了国家政权的 无产阶级将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社会主义不能单 靠内部制度性的完善或继续期待遥遥无期的世界共 
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挑 
战:以国际主义关怀为基本特征之一的社会主义运 动,却,E20|纪中期以国际性分裂的面貌出现了。然 而这也是一个契机,它使社会主义具备了在不同内 部矛盾和外部张力的条件下进行世界性论证的可能 性,这是一切真正科学的理论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检 
验。 
1.社会主义的“世界体系”回应 
产主义,它必须拿起现实的对应的武器。⑥因此,无 
论是列宁还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在坚持…国社会 主义理论的同时,从未放弃过建立社会主义世界体 系的决心和努力,这一因素长期影响了苏俄一苏联 的发展模式。 
虽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国家理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 等相关论述中, 
难找到对全球化问题的体系性认 
识,但系统化的“世界体系”理论则主要兴起于20世 
1924年,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指出资本主 义的相对稳定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暂 时性,坚持了统一战线政策,清除托洛茨基派,推进 了各国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化;1928年,共产国际第 
纪60年代。在肯尼思・沃尔兹对国际关系理论所作的 分类中——简化理论和系统理论,前者以实体和国 家为出发点,后者则超越了个别的实体和国家—— 
六次代表大会在《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提 纲)》的决议中分析当时国际局势时,夸大_r资本主 义世界体系全面崩溃的危机,号召各国无产阶级进 行革命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国际范同内反右倾, 清除布哈林等人,并将目光投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 
系统理论体现lr“世界体系”论的某些基本观点。⑩ 
之后,沃勒斯坦在充实和完善“世界体系”理论的基 
础上将其运用到具体历史分析之中。⑥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年3月号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解放斗争。两次大会初步体现出苏联共产党策动资 本主义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运动、建立社会 主义世界体系的意图。 
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制约,而首先受世界体系发 展规律的制约。” 
2.社会民主主义的改艮性回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给 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带来契机,并由此拉开了 
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资源最早来自于伯恩斯 坦,这位在当时被谴责为“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 的“退化分子”试图让人们注意到以下事实:在工会 和社会党的压力下得到的改革,在某些方面改变了 
两大世界体系竞争并存的历史序幕。对这段历史可 以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解读,若从全球化角度考察 这段历史,则应注意以下几点:l、社会主义越出一国 范围具有历史性的世界意义。“扩大了的社会主义具 有了新的组织结构:它变成了一个世界体系。社会主 义世界体系,这绝不是一个国家疆界的扩大、一种经 
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所预言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悲惨前 景,一些先进国家的资产阶级特权在一步一步向各 种民主制度让步,这种民主化为社会主义的“和平长 入”创造了条件,将使暴力革命的前提和必要性丧 
济和由一个中心进行管理的一种社会经济机体,也 不是一个几种成分结合在一起而丧失自己特性的坚 实的铸体;而是具有特殊的相互联系和特殊的相互 
失。②实际上,伯恩斯坦的理论要旨是把社会主义的 
纲领服从于民主的过程,把阶级利益作为促进社会 
福利的一种手段。但当时许多看来赞成伯恩斯坦的 人却是由于狭隘的实际原因而拥护“改良”的,所以, 当民主的命运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处于危险时,当中 间道路不是比较容易而是比较难走时,当需要信念、 热忱和勇气来把正统的、公正的社会传统从狂热主 
依存关系的一种新的构成体”。⑩这一构成体的出现 
在20世纪后半叶改变了全球化的进程和性质。2、社 
会主义世界体系借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某些资 
源和形式,包括资本主义首创的基本规则——市场, 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 被改变为或‘改造’为社会主义的世界体系”。⑩即是 说,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并非外在于资本主义的全球 化过程,而是对它的一种修正、纠偏和改造,两者在 
义中拯救出来时,许多人就离开了伯恩斯坦的社会 主义,他本人也在魏玛共和国被法西斯主义和共产 
主义的锤子和铁锹夹击摧毁的几个星期以前死去。 伯恩斯坦的思想和魏玛共和国的失败更加坚定了社 
博弈中共同参与并主导着全球化进程。3、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的形成是自发过程,而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会民主党通过改良手段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解 决问题的信心。在共产主义政权与资本主义世界体 
的建立则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既是在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的封杀和压力下采取的自卫措施,也是全球化 背景下一种有意识的历史回应。 
系进行正面冲击的时候,特别是二战结束后,他们在 
西欧国家内部进行的议会斗争和改良运动推进了现 
代资本主义的人道化,并将诸如国家控制和计划经 济等许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引入资本主义体制。 
尽管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对修正主义进行了严厉 而深刻的批判,但社会民主主义在西欧的社会主义 
冷战期间,苏联为建立和经营社会主义世界体 系作了大量努力,但在大国沙文主义和狭隘民族主 义的驱使下,苏联把社会主义世界体系作为推行霸 权主义的工具,一方面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争霸,一 方面借“社会主义大家庭”之名压制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进行独立的探索和实践,使社会主义的活力丧失 殆尽,最终导致苏东社会主义的全面崩溃。诚如沃勒 斯坦所言,世界体系的生命力由各种力量的冲突构 成,这些冲突的力量通过压力作用把世界体系结合 在一起,而当某个集团不断地试图把它改造得对自 
实践是在不同语境和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有益探索。 所谓修正主义,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实际的 政治指涉,一旦时过境迁,这种区分不过是:一个修 正主义者对另一个修正主义者说
“你是修正主义 
者”。实际上,与苏东阵营体系性对抗所面临的直接 的有形的外部压力不同,社会民主主义的压力主要 
来自于内部,来自于一种无法调解的矛盾:改造资本 
己有利时,这个世界体系便分裂了。①作为全球化运 
动的一种体系性回应,苏联模式本身就是体系竞争 
主义,但前提却是服从资本主义的政治逻辑和话语 
权力。因此,社会民主主义在试图改良资本主义的同 时却丧失了自身的逻辑合理性,被迫陷入在修正中 不断修正的逻辑怪圈,这正是它不断失去意识形态 基础的理论基因,也是其不断改变策略的历史原因。 
二战结束后的社会民主主义经历了两次变化。 50年代末,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诸多弊端得到 克服,社会逐渐走向民主、公正、公平,同时,以苏联 
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实践在巨大外力下形成的机制 性反应,当苏联为改变历史造成的落后状态透支体 系资源、为应对国内外压力将整个体系边缘作为减 压舱、从而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改造得对自己有利 时,沃勒斯坦的推论就变成了历史事实。所以,“作为 世界体系的社会主义的全部发展不受作为社会制度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年3月号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世纪论坛 
为代表的集权社会主义暴露出的计划经济矛盾以及 官僚腐败等一系列问题,使社会民主党开始继续探 索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道路,l959 ̄1E德国社会民主 党的“哥德斯堡纲领”意味着西欧社会民主党将其政 治关怀撤出了无产阶级原有的乌托邦冲动而专注于 实际问题的解决。 
民族的对抗中界定自身,而应以开放性的交往和共 存为特征。④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欧洲新左派提出了 自己的国际政策:在这个“经济是国际性的,环境是 国际性的,犯罪也是国际性”的时代,“第三条道路” 必须是积极的国际主义者,应把其外交政策置于国 
际合作的基础上。④另外,“第三条道路”对于全球社 会的发展方向也表达了自己的判断,在不否认民族 国家是现代国际社会组成基础的前提下,提出了全 球公民社会和全球治理的概念。@ 
作为新社会民主主义面临全球化历史趋势表现 出的应激反应,“第三条道路”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 意义,然而它与老社会民主主义具有共同的缺陷:站 在西方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抱持乐观态度, 
从7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这段时间,“社会民主 制度越来越多地受到自由市场哲学的挑战,特别是 受到撒切尔主义或里根主义
(更一般的称谓是新 
由主义)的挑战”。④这是一个新保守主义抬头的时 期,倡导重建全球性的自由市场神话,因此,达伦多 
夫曾预言“社会民主主义的终结”。@冷战结束后,社 会民主主义推行的福利国家开始受到广泛批评,资 本主义世界在失去强大竞争压力的历史语境下普遍 欢呼“历史的终结”,认为社会民主主义丧失了可资 
因而对全球化便长于迎合短于批判。“第三条道路” 对全球化的回应理论成为一种标榜超越了左右之争 
比较的竞争模式和意识形态价值,社会民主主义再 次遭遇内外夹击的尴尬境地。然而在20世纪末的几 年中,欧洲各国政治纷纷左转,社会民主党派或中一 
的折衷哲学,其在20世纪末的创新是有限的。2l世纪 的前两年,新左派及其政治意识形态“第三条道路” 
逐渐隐退,奥地利出现了政治右转倾向,法国大选中 极右势力的抬头也给出了一个危险信号。事实证明, 新社会民主主义对全球化的回应策略值得进一步反 省,其在未来的发展仍将受到历史的选择和检验。 
三、全球化与,I-会主义发展的新空间 
左联盟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希腊、斯堪的 纳维亚半岛的几个国家执掌了政权,它们在东欧诸 国的影响也日渐提高。④社会民主主义复兴的呼声 高涨,西方政治呈现一片“粉红色”。 
“第三条道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提了出来。它 不同于老社会民主主义,也有别于新保守主义,是西 方新社会民主主义在两者之间寻找另一种政治出路 
从更现实的历史层面来考虑,全球化运动带来 的世界性变革的确在许多方面预示了社会主义未来 的历史走向和发展空间: 
的尝试。托马斯・迈尔指出:可以将“第三条道路”理 解为试图将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融合在一起的一种 
第一,冷战结束在表面上平息了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世纪之争,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陷 入低潮。与此同时,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反思和争论却 
不断努力,社会民主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从马克思主 
义的教条转变成了以价值为指导的实用主义。③“第 
三条道路”一方面是实用主义的,试图在资本主义社 会内部重新解决曾使老社会民主主义遭受批评的问 
空前热烈。由体系性对立而造成的苏东体制的僵化 和西方左翼政治在原则立场和政策选择之间面临的 
二元困境等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有了重新思考和选 
择的余地。 
题,如环保、移民、失业、治安、经济活力以及社会伦 
理等,但另一方面又是世界主义的,其本身就是欧洲 政治左派为回应全球化带来的困境所作的努力和尝 试。 
第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体系斗争的终 结,消解了在20世纪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张力,使得社 会主义对自身的冷静思考和反观成为可能。这一变 化所带来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对 社会主义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全球化的充分发展将重建社会主义对资 本主义的批判体系。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新的变化形 成了新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这些新概念使得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基本前提受到了质疑,而这些前提本身 
“第三条道路”的方针在安东尼・吉登斯那里得 到全面表述。安东尼・吉登斯以重建左派政治对全球 化的回应模式为目的,认为核心在于探讨国家在全 球化中的定位,“社会民主主义者应当在这个全球化 的世界上为国家寻找到一种新的角色定位。正在形 
成的世界秩序不可能仅仅作为一个‘纯粹的市场’来 
维系自身的存在”。⑤为此,他在梳理民族国家“边 
疆一边界一边疆”历史的基础上,推论出民族国家在 
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衍生物”。②的确,资本主 
义在全球化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某些以往的批判 
地缘意义上的权力流失和国家弱化,③进而提出世 
界民族的概念,认为现代民族的建构不是在与其他 
前提已经转移或缺失,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丧失了合理性。全球化在很大程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年3月号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度上是l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过程的全球性重演,马 克思主义对剥削垄断、异化等批判不仅没有过时, 而且恰恰被世界性地证实了。 
第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展以至今天的全 球化进程在悖论中重新塑造了整个世界:它在近代 
⑥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l972版.第255、4l页。 
⑦③Walerstein Immanuel,The modern world— 
system I:Capialst agricul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world——economy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NewYork:AcademicPress,l 974,pp346,pp347。 
创立‘-民族国家,使国家边界日益明显,同时资本的 冲动又促使它去打破所有的边界;它在全世界推行 自由意识形态,同时又引起了一切具有自由意识的 人们的思考和反抗;它对世界历史进行了史无前例 
⑧⑦(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 
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7、524页。 
⑨参见L.Hobhouse,The Meta physical Theory of 
The State.London:Allen&unwinPublishingLTD,l 927, 
PPl37。 
的整合,同时也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分裂。这一 切预示着社会主义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开放性和 现代性将得到人们的重新思考和认可。 
⑩王治河:<论后现代的全球意识>,见俞可平、 
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版,第90-9l页。 
第五,全球化为全球性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 必要基础,它们包括: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生产 力;制度基础——全球性的民主尝试;阶级基础—— 
⑩参见(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江苏人 
民出版社l999-q-版。 
“新贵族”和劳动人民的世界性分化@;精神基 
础——网络时代将人的异化极端化的同时给予了个 体以精神自由的可能性。 
因此,从现实策略看,社会主义应该以开放和务 实的心态回应全球化冲击,学习并接管全球化的游 
⑩(德)乌・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 
中央编译出# ̄&2000年版,第43页。 
⑩参见(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l992年版。同时参见 
KennethWaltz,Man,theStateandWar,NewYork: ColumbiaUP.1959。 
戏规则和话语权力,参与全球价值和全球伦理的建 立,争取在全球化过程中占取最大份额。这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者应该同时具有全球性的战略视野和建立 
⑩参考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商务印书 馆2000q-版,第66页。 
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复兴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也要 求社会主义国家执政者在内外政策的制定中既有现 实主义的智慧,如在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际合作 
⑩(苏)季诺维也夫:《论共产国际》,人民出版社 
l988-#-版,第56页。 
等问题上,又有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抓住并 引领上升的时代精神,决不抱残守缺,如在国际人 
⑩参见列宁:《论欧洲联邦17号》、《无产阶级革 
命的军事纲领》,《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l972--版。 
权、全球环保和政治民主化等问题上,从而在现实政 治中追寻一种全球视野和超越于实用态度之上的终 极胸怀的创造性结合。 
⑩ (苏)阿・帕・布坚科:《作为世界体系的社 
会主义》,东方出版社l987年版,第78—79、l8、78页。 
④参见(德)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与社会 民主党的任务》,三联书店l965年版。 
■■圈 
①④(荷)勒内・库泼鲁斯:<“新世界”与社会民 主党的回应——关于全球化、新经济、“第三条道路” 
②③⑤③③⑨(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 
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5、25、l33、l34、l39、l47页。 
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见王振华、陈志瑞主编:《挑 战与选择——中外学者论“第三条道路”》,中国社会 科学出ga.k-2001年版,第l7、8页。 
@参见王学东、陈琳等:《九十年代西欧社会民 主主义的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l999年版,第28页。 

TonyBlair,TheThirdWay:NewPolcsforthe—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l972年版,第ll2页。 
⑧(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生物和人 类的简明史》,人民出版社l982年版,第85l页。 
NewCentury,FibianSociety,1 998,pp  8。 
(美)阿里夫・德里克:《马克思主义向何处 
参见(意)但丁:《论世界帝国》,商务印书馆 
l982年版。 
去?》,见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 义”》,中央编译出版社l998年版,第2l6页。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王关兴 
⑨(苏)且.费尔德曼、10.巴斯金:《国际法史》,法 律出版社l992年版,第l08页。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年3月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48966daa58da0116c1749a2.html

《世纪回眸: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