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FINANCE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蔡璇杨小花湘潭大学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6-7833(201008-065-02
及资产规模、组织形式等都会影响银行效率。不过对于效率的作用方向和结果,有的影响因素很明确,有的却因研究的不同而不同。Didtsch&Lozano-Vivas2000)在其研究中测算了西班牙银行业与法国银行业的成本效率,在没有考虑环境变量和把环境变量考虑在内时是不相同的,前者条件下,西班牙银行业的成本效率与法国相比较低,后者条件下几乎无差别。由此可看出,要适应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就应当及时调整自身结构以适应人口密度、需求强度、人均收入等环境因素的改变。Claudia&Phili2004用实证检验了各因素对银行效率影响,其结果表明,资产规模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不明显,对银行效率影响最为明显的是资本实力以及不良贷款数。
二、国内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才兴起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很多学者在参照国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基础上,在不同层面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焦瑾璞(2002)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别研究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并明确界定了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目标和对象、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研究框架和指标体系设计。周立和戴志敏(2003)参考国外中小银行的发展,集中研究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现状问题,并具体的提出了对策建议来提升银行竞争力。
许多学者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时都采用了对指标体系的数据进行比较的方法。如李元旭等(2002)从经济效益、安全能力、业务能力三个方面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于良春、鲁智勇2003)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分解基础资源、人力资本等为八个因素,以此界定银行竞争力,建立了一个包含40个指标的指标体系。但是在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状况时,他们并没有采用其完善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汪兴隆2000)在他的研究中发现,银行的竞争力不仅包括企业所在经营领域的竞争力,还包括了作为企业整体所拥有的竞争资源。邵新力(2001)在其研究中指出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应包括反映安全能力、金融创新能力、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指标体系,比较了指标数据,但甚少涉及研究其中难以进行量化的文化建设等方面。从银行效率角度分析银行竞争力的有:杨德勇(1999)将金融效率分解为宏观效率、微观效率、市场效率三方面。魏煌等(2000、方景文(2006)从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方面用DEA法来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但并未研究商业银行的产权效率、组织效率以及范围效率等。
从制度角度分析银行竞争力来看,殷雷(2002)从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运行效率中去考察银行竞争力,其中对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产权安排进行了重点详尽的分析。陈柳(2002)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行为分析和政策分析的框架中,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以下学者以创新的方法分析了银行竞争力:朱纯福2002)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如果只注重数据指标,而未能分析银行制度和环境等外部因素,则存在局限,并理论创新的提出了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应参考穆迪评级方法,再加
上市场份额等外部指标。刘荣2002用动态(下转第67页)
6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业的
主体,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本土金融企业的生存,更与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密不可分。本文基于国内外银行竞争力的文献综述,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银行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下,充分合理地利用自身资源,提供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银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的银行产品和服务,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比同业竞争对手更强的持续发展能力。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商业银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银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核心业务竞争力成为影响其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正确的评价银行竞争力,以期在此基础上寻找提升途径,是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国外相关研究
从国外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方面
银行是特殊的企业,国外就是从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开始着手研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是从技术和产品创新观研究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过程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及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专长。DorothyLeonard-Barton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体现在技巧和知识基础、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四个维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较强。Coombs1993)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以及将技术竞争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竞争力。
(二)银行规模与竞争力的关系
Alhadeff19541938年到1950年之间加利福尼亚州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成本和产出分析。结果发现,加利福尼亚州银行业存在着产出递增和成本递减的效应,大银行在成本和产出方面都较小银行更优。Beston19651972发现,不论规模大小,所有的银行如果其他约束条件不变,其规模若扩大一倍,平均成本可下降约5%8%,即统计上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存在于所有的银行。
(三)银行经营范围与竞争力的关系
Kolar1987)按业务类型将美国约600家银行分为四组,逐一的检验了业务范围效率假说。其结果发现,有着相关和共享的信息资源业务的前提下,组合业务经营比单一业务经营成本较低,即银行业存在着业务范围效率。Berger&Humhrey1994的实证分析表明,银行业的范围效率很小,收益则有不受产品多样化影响,而通过生产多样化的产品最多使成本降低5%BergerDeYoung2001分析了1993年到19987000家美国银行的数据,结论认为银行的效率与其地域范围的扩张之间并无明确的关系。
(四)影响银行效率的因素
BergerMester1997)在其研究中发现:银行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效率概念、测度方法和样本选择,以
2010
8


FINANCE
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尤其是我国,资本市场不是很完善,资产在IPO前的价格与IPO后的价格相差巨大,一些企业削尖脑袋想上市,重要目的之一是在上市后获取巨大的财富增值效应。一些机构如私募股权基金收购资产或培育资产,通过管理改善资产质量或在资产成熟后通过资本市场将其剥离并赚取利润,或避免未来价值的进一步减损,从而创造价值。
三、对资产剥离过程的管理
企业管理层可对资产剥离过程进行充分控制以创造价值。1.选择合适的剥离时机。剥离时机对剥离成功至关重要,既不能剥离太早,也不能剥离太迟。剥离太早,资产没有卖出好价钱;剥离太迟,资产可能变得不值钱。以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为例,当资产作为持续经营的业务出售时,对出售方是比较有利的条件,资产价格会相对较好;当资产作为清盘销售(fire-sale)中的标的时,价格会比较低,经常是抑价(depressedprices)出售。很多资产剥离行动被推迟到公司发生管理层更换、面临外部股东压力、并购威胁等事件后发生,这说明公司的剥离行动太迟。
很多资产剥离行动被推迟到公司发生管理层更换、面临外部股东压力、并购威胁等事件后发生,这说明公司的剥离行动太迟。
2.改进剥离期权的执行。资产剥离期权管理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事先清晰地设定剥离触发点,用某项指标设定剥离期权的最优执行边界,如以产品价格、产品毛利或原料价格为基数设定一个观察指标,当该指标达到一定范围时就启动剥离程序,这个设定的一定范围就是剥离决策的触发点或称报警器。
3.选择适当的剥离方式。除了立即剥离(outrightdivestitures)外,剥离还有许多过渡方式和替代措施,有各种各样的伪装形式,在这些伪装形式中公司慢慢撤出对拟剥离业务的控制,如业务外包(outsourcing)和托管、IPO和权益切割、合资企业(jointventures)等。
4.科学评价和激励剥离决策。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和时间范围评价剥离决策。一项资产剥离业务如果以一年为尺度来看,可能剥离时机拿捏恰到好处;如果以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比如三年五年,可能就是另一个结论,剥离得太早、太迟或者根本就不应该剥离,这正是企业管理的奥妙之所在。
5做好资产剥离的关键环节的管理。资产剥离对员工、社区、供应商、顾客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通常引起员工(包括保留下来和剥离出去的资产上的员工)的高度紧张,造成士气低落和恐惧提高。要将资产剥离决策的原因全面与员工沟通,积极地影响员工对新组织的信任,减少员工的心理压力。在对研发驱动的公司或者是科研机构的资产剥离时,要格外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这些机构的主要资产就是知识产权。
6.防止借资产剥离损害其他主体利益。我国政府要完善资产剥离的相关法律法规,防止公司通过资产剥离逃废债务,转移资金,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

时,大多没有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质,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分析和普通企业的分析并无本质的不同。所以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焦瑾璞.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2]陈柳,陈志.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指标设置初探.金融研.2002(04:86-91.
[3]张磊.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生产力研究.2004(01:82-84.
[4]王晓露.企业竞争力理论文献综述.煤炭经济研究,2007(07:48-50.
[5]瞿艳平.企业竞争力理论:一个文献综述.江汉论坛.2009(12:47-49.
有很高的流动性,资产剥离的交易费用就会很低,资产剥离就更容易发生。
二、资产剥离的价值创造及其源泉
并不是所有的资产剥离活动都能创造价值,资产剥离活动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创造价值,其创造价值的源泉包括:
1提高公司在业务上的聚焦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创造价值。资产剥离创造的价值取决于公司的战略选择和可重新部署的资源以及环境约束条件。公司根据管理资源的特点剥离非核心业务,通过剥离提高公司在业务上的聚焦和核心竞争力,管理层专注核心业务的经营,从而创造价值。管理层的精力、管理能力、知识、经验是十分重要的有限的管理资源,对于一些经营多种业务的企业,可能在某些业务上经营比较好,在其他业务上经营比较差,也就是说,管理层在某些业务上有比较优势。资产剥离通常针对外围资产、非核心资产,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筹集资金,将出售收入投入核心业务。资产出售导致公司剩余业务的聚焦度更高。管理层将管理资源集中于剥离后剩余资产上,从而提高其经营获利能力。
2资产从管理效率较低的一方流向管理效率更高的一方从而创造价值。经营资产的重要特点是要通过经营过程取得收益。一项业务(资产)由不同的管理者经营会产生不同的收益,对不同的管理者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经营资产的价值同管理资源、管理效率密切联系,企业拥有的管理资源不同,对资产估价就不一样。如果买方拥有更高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效率,在资产管理上有比较优势,能从资产中获取更大协同价值,他就会愿意支付更高价格从而使资产原所有者愿意放弃,资产从低效率的卖方转移给高效率的买方,从总体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价值。
3.资产剥离消除资产之间的负协同效应从而创造价值。如果剥离的资产同多元化企业的其他资产有负协同效应,通过资产剥离消除这些负协同效应将能创造价值。多元化企业的业务分为有效率和无效率两种,无效率业务通过获得有效率业务提供的高昂的补贴而维持,资产剥离后将取消这种补贴从而创造价值。
4.通过资产剥离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从而创造价值。资产剥离对组织的内部结构和控制产生影响。如果公司是因为战略失败或内部创新不足导致资产剥离,资产剥离后公司会更加强调战略控制,鼓励更多内部创新,同时公司的决策在剥离后也会吸取经验得到改善。
5通过资产剥离完成资产私有化消除代理成本从而创造价值。剥离可以作为私有化和企业重组的一种重要工具,通过将企业的业务剥离给该业务的管理团队,资产的管理者同时也成为资产的所有者,所有权和控制权统一,消除代理成本,改善激励结构,创造价值。
6.利用资本市场提供的机会创造价值。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产剥离是资金退出的通道和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的方式。当资产价格出现较大泡沫时,其并购和剥离都会比较活跃。资产在IPO前的价格与IPO后的价格因定价机制(上接第65页)经营绩效来代表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认为各类银行要在竞争中才能长期共存,否则业绩较差的银行就会被竞争所淘汰。韩文琰(2004)对银行经营绩效进行了综合的评定,并运用了多级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王宇、谢禹(2005)从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角度,通过二次相对评价法有效地度量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重新审视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三、简评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在于宏观方面,对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分析颇多,而鲜见对于具体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国内学者不但对于银行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影响因素有了完整的分析,而且已经意识到整体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及其途径。但在分析
2010
8
6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84fbbd7b14e852458fb57a5.html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