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最古的长城

发布时间:2012-09-29 20:16: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

石家庄市第三职业中专学校 赵中娥

【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学家笔下的游记特点和夹叙夹议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层层铺垫的写法,培养学生准确的感悟理解能

力、简明的概括归纳能力、科学的逻辑思辨能力等基本语文能

力。

3.领会课文中流露的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运用正确

的唯物历史观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17自然段所起的铺垫作用,理清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

系。

【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教学中采用讨论、归纳、启

发、探究以及比较阅读等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

主,教师可适时点拨、引导深化。另外,由于本文逻辑性很强,因

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就重点、

难点中的关键部分进行讨论,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为了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教学过程中

溶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读课文,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2.收集并整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资料(包括作者、内蒙、长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情况)。

3.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出示课件)

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效果,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导出课文。

1.播放音乐:《天堂》

2.诗歌:《敕勒川》

3.图片:长城

让学生说出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引起学生好奇,教师适时导入:内蒙,一块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在诗人的眼中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歌唱家的眼中是美丽的天堂;而在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眼中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循着翦老的足迹,一同走进内蒙,登上长城,去寻觅这块土地沧桑而辉煌的历史,去倾听它给我们留下的悲怆的故事,去感悟那古老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板书:一段最古的长城)

二、检查预习效果

1.字词(出示课件)

迥乎(jiǒnɡ):显然,形容相差得很远。

苑囿(yuàn yòu):古代帝王及贵族蓄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

绵亘(ɡèn):接连不断(多指山脉等)。

夯筑(hānɡ):打夯筑成。

山麓(lù):山脚下。

塞(sài)外:我国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塞:边境。

峪(yù):山谷。

民怨沸腾: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怨恨和反抗情绪达到极点,就像开水沸腾一样。

随机提问,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字词识读及理解训练。

2.作者及作品介绍(出示课件)

了解作者身份,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特点。根据学生整理的材料,由学生自行解决。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作者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吉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

本文是1961年翦伯赞应邀访问内蒙古后写的。这次访问历时两个月,行程一万五千余里。访问归来,翦老以流畅生动的笔触,写了一篇访古散文《内蒙访古》。原文全文一万二千多字,除引子外,分六个小节,分别用了六个小标题。我们课本节选了其中的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课文以寻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我国内蒙古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篇独具风格,富有特色的访古散文。

3.理清文章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一

检查学生预习效果,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文章分三部分(出示课件)

第一部分:(12)写塞外的自然风光。

第二部分:(37)写大青山两麓的自然条件其在古代的战略地位。

第三部分:(812)写赵长城遗址及浏览赵长城,睹物思人,盛赞赵武灵王是英雄。

三、课文研讨

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重点揣摩语言,尤其是那些富有抒情色彩的描写,使课文不仅具体生动,而且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1.看画面,听录音,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内容要点。

1)播放塞外风光的画面。

2)听15自然段课文录音。

3)学生齐读67自然段。

4)通过看、听、读、议,使学生明确本部分主要内容:(出示课件)

①塞外风光:广阔、肥沃和静美。

大青山两麓的自然条件及战略地位。

2.文章题目是一段最古的长城,为什么作者起笔不直接写赵长城,而要写内蒙的自然条件及其战略地位?它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不要前面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

自由讨论,教师引导。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层层铺垫的写法,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辨能力。

明确:三者之间层层铺垫,为因果关系。

对三者之间关系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经过启发引导,明确:前面两个内容是为引出赵长城做准备,写赵长城又是为推出观点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作铺垫。对于后面两问,要让学生明白材料要为主旨服务。翦伯赞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的关注点和写作中心决定了这个铺垫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3.齐读第七自然段:(1)分析其逻辑关系及在文中的作用。(2)如果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标题,你觉得用一个什么样的句子最恰当?(3)从上述分析中,你认为赵长城的功用主要是什么?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然后班内交流。

通过分析此段严谨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辨能力。

(出示课件)

明确(1):这段文字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几节关于大青山描述的总括,又为下文写赵长城作了必要的铺垫。第1句主要用于承上启下,从介绍阴山以南沃野的自然条件过渡到阐述阴山以南沃野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第2句对跳板作用的具体展开。第34句分别从匈奴和汉族两个方面阐述了阴山以南沃野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明确(2):兵家必争之地。(答案不是唯一的)

明确(3):是为了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

4.朗读101112自然段,说说你眼中的赵武灵王,作者对赵武灵王又是什么态度?(出示课件)

感性认识赵长城;解释胡服骑射,拓展课外知识。

通过学生发言,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明确:写了赵武灵王两件事:

1)修长城。

2)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作者态度:充分肯定了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称赞他是一个英雄。

赞颂语句:

赋诗赞颂:

5.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这两件事有关系吗?为什么说胡服骑射比修长城更重要?(出示课件)

以组为单位研讨交流,同学间互相补充订正。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师点拨,明确:赵武灵王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和虚心向外民族学习长处。二者有着一致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修筑长城与发布胡服骑射共同点是民族关系的问题,而且都是民族间团结关系的问题,这便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因为前者目的是保卫和平,这是团结的基础,后者是相互学习话题,属于文化交流范畴,是团结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作者把这两件事并列起来,用以赞扬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修长城更重要,作者赞赏赵武灵王主要因为胡服骑射是一个向外民族学习的典范,为防御而建的长城并没有隔断民族间的交往与相互学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封建社会的君主,能够摒弃陈规陋习,勇敢吸收外族长处,排除巨大的阻力,锐意改革进取,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种敢于破除根深蒂固的强大习惯势力,向异族学习新事物的改革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即使是现在也仍然具有强大的历史意义。

本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彰显了文章主旨。

6.第10段中,作者在赞颂赵武灵王修筑长城时,把秦始皇也写了进来,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通过讨论,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运用正确的唯物历史观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经过学生讨论,明确:(1)写秦始皇是为了反衬赵武灵王。通过从工程规模、物质和技术条件以及民心的向背等方面作比较,说明赵武灵王的英明,使作者后面的议论有了充分的事实依据。(2)要正确地一分为二地看待秦始皇修长城这件事。

7.分组讨论:(1)找出文中使用的文献材料并体会其作用。(2)找出文中的议论语句并说说其作用。

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最后小结。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写作上的两个特点:(1)文献资料的自然运用。(2)夹叙夹议的写法。记叙和议论,二者相辅相成,学习时,对这一点要给以充分重视。

讨论后明确:(1)第3478等段引用的文献资料,使文章既有文采,又有考据,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而文采兼备,充分显示了历史学家笔下的散文特点。

2)本文并非单纯记叙古迹古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以访古所见和手中掌握的有关史料为依据生发议论,阐发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议论,虽都夹在所记叙的内容之中,文字不多,却极为精要,因为它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使所记叙的一切得以升华。

四、深化拓展

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尚且能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能够看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并虚心向其学习,那么,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今人,我们又应从胡服骑射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学生讨论后明确(出示课件)

它启示我们: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互相学习。同时作者还告诫我们: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尚且能胡服骑射,今天,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我们,更应该提倡向兄弟民族的长处学习。这对巩固和发展团结是很有利的,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归纳本文主旨

学生归纳,班内交流。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只要符合文意即可予以肯定。

六、总结全文

先找学生总结,教师收束。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在音乐中结束教学。

结合课文结构,明确:本文有地理,有历史;有人物,有事件;有自然景观,有资料文献;有介绍,有评论繁多丰富的内容。纵观这些内容,十二段文字环环相因、层层递进,犹如海潮之渐进,浪浪相涌,一浪更比一浪高,直至推出高潮,涌出中心。取材写法上灵活自由,结构层次上谨严清晰,生动的形象描绘和严密的史料引证,史实的叙述和科学的议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章特有的风格。这就是历史学家笔下的散文。

文章我们学完了,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内蒙是不是像同学们一开始所说的那样呢,答案已经很明了了,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德德玛的歌声,再次感受那片古老土地浑厚的气魄和无边浩淼的美景吧!

七、作业(出示课件)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身理解,写一篇作文。旨在训练学生围绕中心取材的写作能力。

敢为天下先

材料一:胡服骑射的核心是改革。具体地说,包括对改革的认识、改革的勇气和决心等问题。议论的中心可定为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可确定为进行一场变革要有改革家的勇气和胆识。

材料二:第一个举起石斧扑向猛虎的人,第一个制造火药的人,第一个螃蟹的人,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这么多个第一,都把人类带向了新的纪元。也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着人类文明历史的前进,鼓舞人民奔向美好的明天。

材料三:王安石罢官归隐,商鞅车裂身亡,六君子戊戌喋血。他们都是敢为天下先的勇士,不管改革成功与否,那勇于创新的精神始终为人民所称道。先中有险,但险中孕育着成功的胚胎。

材料四: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也会有失误。但我们不能消沉、退缩,要有勇为天下先的胆略,做前人未做过的事,创前人未开创的大业,于无路处辟新路,于绝境中寻坦途。

材料五:我们赞美第一,就是赞美创新者的勇气,开拓、前进,是我们时代的最强音!为什么不能标新立异?为什么一切都要合于正统,恪守先祖列宗的遗训?为什么要做墨守陈规惟命是从的孝子?扔掉吧,两千年害人的封建正统!去突破框框,去为天下先,去做改革浪潮上的弄潮儿。

材料六:敢为天下先,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确实要冒天大的风险,弄不好还要栽跟头;然而没有这种敢的勇气,天下永远都是陈规陋习,何来改革、何来创新、何来发展?于是我想起了:英国女科学家珍妮只身深入非洲森林与猩猩作伴十二年,创立了动物行为学;日本探险家木村独自驾犬拉雪橇探索北极,为人类认识自己生活的星球提供了新的材料……面对他们敢为人先的创造行为,我深深感到了敢的可贵。

2.评判秦始皇的功过。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唯物史观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翦伯赞在原文第六节结尾处这样写道: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在今天看来,都是一系列的民族不幸事件,因为不论谁胜谁负,对于双方的人民来说都是一种灾难,一种悲剧。现在,悲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为了让我们更愉快地和过去的悲剧时代诀别,以及更好地创造我们幸福的未来,回顾一下这个过去了的时代,不是没有益处的。你怎样理解翦老的这些话?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c801bdb5022aaea998f0f32.html

《一段最古的长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