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大陆变形记

发布时间:2014-05-13 11:23: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 香港电影大陆变形记 (8千字)(公元一八七四 昨天21:47 阅读 553) 文/公元1874 前言 一部电影拍摄完毕,如果想要在电影院公映,那么就常常要针对不同国家的电审机构,进行不同程度的删减。好莱坞的电影有评级机构MPAA,为了避免电影被分级为R或者NC-17,电影公司通常都会做出一定镜头的删减,来让自己的影片能有更多年龄层次的观众。中国同样也有电审,但中国的电审却是一刀切,在没有评级的情况下,电影只能面临两种命运:公映,禁映。在97回归后,香港成为大陆的一部分,作为有着东方好莱坞美誉的香港,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香港电影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已经今非昔比,原来卖到东南亚国家便可以大赚特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于是,北上进入内地,分享这块大蛋糕便成了香港电影的出路。一部港片,投资通常在500万-1000万,而如果没有一线明星,在香港本土的票房很难超过500万。以2008年为例,香港电影在本土的票房,只有《长江七号》《赤壁》《见龙卸甲》《我的最爱》《画皮》《保持通话》超过了1000万。而上面这四部电影的投资,除了《我的最爱》为350万外,其他平均皆在5000万以上。票房最高的几部尚且如此,就更勿提其他那些票房只有2、300万的作品。虽然音像制品和海外版权可以回本,但最重要的票房才是实打实的东西,于是如何把电影运作到大陆公映,就是一个摆在香港电影人面前的重要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变形。 1 合拍片 有没有发觉近年来的香港电影,内地演员越来越多了?其实,这除了回归之后两地联系更紧密的关系,还有一层原因,就是为了让这部电影,符合“合拍片”的特质。 “合拍片”这个名词,始于CEPA,全称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合拍片”的定义为,有大陆演员或大陆电影公司参与的香港电影。中国的电影市场,引进份额极为有限;而如果电影是合拍片,那么在内地的公映和拍摄都会大开绿灯,不会像引进片屈指可数。于是,新千年开始后,不同样式的合拍片,开始逐渐的出现在香港电影中。 大陆演员开始逐渐出现在香港出品的电影里。在CEPA实施之前,大陆演员在港片中出现的情况少得可怜;但随着合拍片的兴起,现在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就拿上面提到的08年香港本土票房过千万的电影为例,《长江七号》《赤壁》《见龙卸甲》《我的最爱》《画皮》《保持通话》六部电影中,只有《我的最爱》一部没有内地角色担任主演,其余五部,全部都有内地演员。而《我的最 爱》,仅仅只在广东的一些香港连属院线做小范围公映,没有在全国大规模上映。 进一步想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这类合拍电影都是把女主角的位置让给了内地演员,而男演员则还是香港本土所把持。这不得不引申出另一个存在了二十多年的香港电影现象:阳盛阴衰。在二周一成风靡香港之后(周星驰、周润发、成龙),香港电影的票房号召力则完全成了男影星的天下,无论是钟楚红、梅艳芳,还是张曼玉、林青霞,香港的电影史上演技备受肯定的女影星不少,但成为票房号召力的女影星却基本为零。尽管8、90年代交替之时出现了表姐系列走红的郑裕玲和富贵系列走红的肥肥,但离开各自的系列,其票房号召力便直接下降。 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3年由杜琪峰执导的《东方三侠》。这部电影有着当时红得发紫的三位女星杨紫琼、张曼玉、梅艳芳领衔主演,是一部不折不扣拿女星作卖点的电影,但首映后票房其惨,公映两周票房不足300万港币。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商业电影再也不敢拿女星作为号召观众入场的根据。新千年后阳盛阴衰的大趋势有所缓解,新一代演员郑秀文、杨千嬅等逐渐的用喜剧确立了自己的票房号召力,票房均能保持在千万以上,但近几年在两人的走势也逐渐低迷,郑秀文在2005年《长恨歌》遭致票房舆论的双重惨败后息影三年,今年才凭借《大搜查》重新出现在银幕上;而杨千嬅的票房号召力也日渐西山,《安娜与武林》失败之后其转战到电视荧幕,去年与陈奕迅合作的喜剧《每当变幻时》在香港的票房也止步于950万。 于是,在女星决定不了票房,合拍片又必须要有内地演员参与的情况下,选择内地女演员参与香港电影的制作就成了司空见惯的事。《如果软妹子 8226;爱》《画皮》里的周迅,《百年好合》《蝴蝶飞》里的李冰冰,《长江七号》《女人不坏》里的张雨绮,《导火线》《墨攻》里的范冰冰,都是近年来香港电影中出现频率相当之高的女演员。更加能说明问题的就是香港金像奖,从2005年起,四年来的最佳女演员,无一例外,全部由内地演员获得。而王晶、马楚成等导演则直接开始在内地选择新人扶持,例如王晶所挖掘的唐嫣,更是在2009年公映的《风云II》中,接替上一集的舒淇,出演“楚楚“一角。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随着合拍片成为强势的主流,这种情况将来还会越来越多。而相应的就是香港女影星的没落,在张曼玉、袁咏仪、张柏芝等影星逐渐息影之后,似乎后继无人,香港女演员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现状。 2 阉割版 阉割版这个 字眼也是在近几年才兴起的名词。阉割,成为太监的一个重要途径,失去身上的一个重要器官,即为“阉割“。在香港电影中,这个名词指代的,就是那些为了进入内地市场,不得不对内容做出一定程度删减的电影。往小了说,则是删改几句台词;往大了,改变主人公的命运,改变电影的情节和结局,甚至乎拍摄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都是可能发生的事。 这种情况其实在回归前,就出现在香港电影中。1994年王晶拍摄《赌神II》时,为了能通过马来西亚与内地的电审,便将本片改头换面为《高进传奇》,不但删除了大量血腥的戏份(例如片头张敏之死),而且最后还让向华强扮演的龙五召开新闻发布会,告诉观众片中的赌局都是警方的安排,赌神则劝告大家戒赌,徐锦江扮演的内地公安更是卧底。不过在当时这种删改还是极少发生,而随着合拍片的兴起,为了应付内地琢磨不透的电审制度,阉割版也就越来越多。 2001年,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在内地审查时就遇到了难题:内地电审认为该片涉及宗教争议,所以要求做出修改后才能上映。但问题是,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出现了少林,想把少林变成非少林,谈何容易?前后拖延了半年,本片也无法通过电审,而最终影片的东家寰亚只能做出放弃内地市场的决定。作为一部超过5000万投资的大制作,眼看着就有全盘砸锅的趋势,幸好本土票房意外的飙升至6000万港币,成为香港本土历史最高的票房(后被《功夫》打破),才让寰亚和周星驰舒了一口气。 有了《少林足球》的前车之鉴,后来的电影都懂得提前送审,并且最好修改准备。《无间道》在拍摄时准备了两个结局,其重要性直接关系到刘德华所扮演的男主角刘建明命运走向;《大只佬》在内地上映时改名为《大块头有大智慧》,其中涉及命理和因果的情节全部删除,从一部带着佛理意味的电影变成纯粹的警匪闹剧。《江湖》中原版一个黑帮老大忠心耿耿的手下,在内地版中变成了警方卧底,故事也从黑帮老大江湖退隐,变成了黑帮老大向警方自首的故事。 最离谱的就是2003年陈庆嘉导演的《豪情》。这部电影从一个陈奕迅、古天乐扮演的大学生办色情杂志的故事,内地版来了一个彻底的大手术,首先是电影名称,从《豪情》变为《天罗地网》,在人物方面,增加了一个港版根本没有出现的角色----张延扮演的女警卧底,她成为女主角,而香港警官李修贤,这位在港版中的配角成为了男主角,至于陈奕迅和古天乐,成为了内地和香港警方联手扫黄中的犯罪分子,而整部电影,也成为了揭示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何一步 步走向犯罪歧途的“今日说法“类电影。 《豪情》与《天罗地网》的天壤之别,也正好为“阉割版“这一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提供了一个最极端的例子。于是,当内地的观众想欣赏一部原汁原味的香港电影,那么在电影院则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唯有寄望于当香港推出音像制品的时候,在内地通过各种渠道来欣赏。 但最严重的不在于此。 3 自我和谐版 《豪情》变成了《天罗地网》,想看《豪情》的观众,至少还可以选择在家里看港版DVD;但如果为了审查,把电影删改得完全抛弃原版,只剩下《天罗地网》,而《豪情》不再呢? 2008年,《大搜查》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例子。 一个靠石油走私发家黑帮老大的故事、一个家族犯罪集团内部的明争暗斗、香港、大陆黑帮之间你死我活的血战……《大搜查》的剧情从账面上来说,想通过内地电审的要求,无异于痴人说梦。尽管为了让本片成为合拍片,电影中出现了张国立、董勇等大陆演员,但这部描述黑帮斗争的电影仍然拿不到电审的一纸批文。早在08年初本片便已拍摄完毕,而为了通过内地的电审,随后又补拍了一些展现内地公安干警执法的戏份,结果还是得不到电审的通过。于是,再改,把一个大部分时间严肃,小部分时间搞笑的片子,变成大部分时间搞笑,几乎没有时间在严肃的警匪喜剧。血腥、暴力通通删掉,再送审,结果,还是通不过! 于是,影片祭出了最终极的修改:改变主角结局和故事主线走向。影片中,某位大陆演员扮演的反一号,摇身一变成为了帮助警方破案的警察,而且还会在片中对观众说,我恨不得他全家死,但是,我怎么能这样做呢? 是啊,一片大好和谐的局面下,就连电影中的坏蛋都被深深感动了。 于是,在经历了三次大改之后的《大搜查》,在内地上映后的评价不出意外的遭受恶评,而港版虽然没有删改得这么支离破碎,但却也在数次修改之后伤及自身筋骨,导演麦兆辉和庄文强也透露,这个故事已经和他们最初拍摄的有着一定程度的区别。 也就是说,想看到最初版本的《大搜查》(那时候的名字是《查之女》),无论在香港还是内地的电影院,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也许观众只能寄望于能在港版DVD所附带的删减片段等花絮中,捕捉到最初版本《大搜查》的一丝风韵。 后记 香港电影在近十年来,无论是票房还是影片的整体质量与数量,都呈现着直线下滑的趋势。这其中,首先要检讨的自然是香港电影自身的问题,常常都有人在抱怨,说今时今日的香港电影,没有过 去好看了;周星驰、周润发、成龙等大明星作品日益减少,新演员又还在沉淀时期,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检讨完自身,也就该看看大环境了。来看看近邻韩国,韩国政府每年拿出上亿元来支持韩国本土电影的拍摄,扶持新导演,安排院线,压缩海外电影场次(这一点还引起了海外电影公司的不满);而中国的现状,上面阐述得够多了,再说一个算不上题外话的案例,目前算是华语电影中最有威信力之一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因为缺乏举办资金,几次都差点到了停办的边缘,而每年让影帝、影后候选人拍照的惯例,都因为没钱而宣布取消。而香港刚于本月宣布的新导演扶持计划,其中居然有罗守耀这种身家超过10亿港币,经营房地产和数家上司公司的主席赫然其中。这些令人尴尬的现状,却又都是真实存在着的。 电影是娱乐产业中一个非常庞大的项目,一部中等投资的电影通常需要上百人参与,从制作到发行需要各个环节的支持,好莱坞电影一年的收入光在北美就近百亿美元。这样一个产业,如果没有政府支持,那恐怕是断然不行的,但如果政府像对待港产电影的这种变形方法一样去支持,那对一个产业究竟是好是坏?我想各位观众,心里都很清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9c9e70b33687e21af45a9d7.html

《香港电影大陆变形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