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上册

发布时间:2020-11-23 19:41: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必修上第10课古文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高一】

10

一、劝学/荀子

二、师说/韩愈



一、《劝学/荀子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 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下注释】

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有删节。劝,鼓励。《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有,同“又”。槁暴,晒干。稿,枯。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

【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知】同“智”,见识。

【跂】踮起脚后跟。

【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疾】劲疾。

【彰】清楚。

【假】借助。

【舆马】车马。这里指车子。

㉑【利足】善于奔走。

㉒【致】到达。

㉓【能水】善于游水。水游泳。

㉔【绝】横渡。

㉕【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同“性”,天性。

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㉗【兴焉】在这里兴起。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下文“生焉”的“焉”同此。

㉘【神明】非凡的智慧。

㉙【圣心】圣人的关怀。

㉚【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㉛【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㉜【骐骥】骏马。

㉝【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驾,一天的行程。

㉞【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全,停止、止息。

㉟【锲】刻。

㊱【镂】雕刻。

㊲【埃土】泥土,尘土。

㊳【黄泉】地下的泉水。

㊴【一】专一。

㊵【六脆】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

㊶【螫】蟹钳。

㊷【躁】浮躁,不专心。

【翻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作者】

荀子 (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1-7]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主题思想】

  《劝学》的主题思想是通过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1、 学不可以已;2、 用 心 一也;3、学也者,固学一之也。意思是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 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二、《师说/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下注释】

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受,同“授”,传授。

④【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⑤【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⑥【闻】知道,懂得。

⑦【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⑧【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师,学习。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⑩【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出人】超出一般人。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味。益,更加、越发。

【身】自己。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惑】糊涂。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看的不向老师学习。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不,同“否”。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族】类。

【日师日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云者,如此之类。

【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谀,馅媚奉承。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乃】竟。

【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常师】固定的老师。

【郯子】春秋时郑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苌弘(生卒年不详)】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情。

【师襄(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琴。

【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郯子之徒】郯子那些人(指上面说的四个人)。徒,同类的人。

【贤】才德优秀。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必】不一定。

【贤】超过。

【术业】学术技艺。

【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即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全面。

①【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②【嘉】赞许。

③【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④【贻】赠送。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主题思想】

《师说》的中心思想,着重在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思想障碍。作者在本文中所发表的如何求学的见解是极其精辟的。他对于读书求学的议论,很能够启发后人。

《师说》所提出的关于师道的主要思想是: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任何人都可以为师,不应该因为地位、贵贱、年龄的差别,就不肯虚心向人学习。韩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提出这样的见解是很有胆识的,他对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的不良风气。

确乎起了挽救和校正的作用。韩愈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虽然具体指的是儒家之道,但在一千多年前,韩愈就能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说法,也是很有魄力的。

他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归结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提倡师生教学相长,这也确实可以鼓舞大家相互学习的风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11deee729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c.html

《《劝学、师说》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