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设计方案

发布时间:2019-06-04 13:58: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阿里山纪行》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分析: 

1、作品的地位及作用:《阿里山纪行》 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中一篇一篇游记。学生能从文本中欣赏到祖国名山大川,探访祖国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从而开阔胸襟,娱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学生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风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为此,《阿里山纪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掌握朗读、默读、浏览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基础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对话,借助语文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认知冲突,更好的解读文章,提高能力,从而建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本。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
     4)、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
    (2) 学习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1) 学会写导游词。
(2) 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并学会品析品味富有音韵美、

情韵美的语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于移步换景的手法接触不多,在老师的点拨下能很快找到作者的行踪,慢慢体会出作者对阿里山的赞美之情。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发现”,达到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去创新,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
  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并能复述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一)   创设情境
听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欣赏阿里山图片,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阿里山到底有多美,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

(说明:这种导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整体感知
1、走近阿里山----介绍阿里山
123,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山上有神木……”身为台湾中部地区的“山老大”,阿里山可说是名闻遐迩,它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最高处海拔2663米,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闻名天下,而每年34月间的花季期间,络绎不绝的“寻芳客”更是将山上挤得水泄不通。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通过介绍更激起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2、默读课文要求:
A、划下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
B、阿里山给人的总印象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你对阿里山的总体印象
(说明:此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品味互动交流,
           1  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学以致用:根据移步换景的写法,完成练习,学写解说词。由填字引入文章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对文章从整体把握;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跳读诵读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者也积极参预)

4、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教师教给学生品析语言的方法(从词语、修辞、句式等角度),并给出范例。
(四) 总结反馈: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不足之处,再次强调学习要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建议课后对其不足之处采取弥补措施。
()拓展延伸
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写出主要景点及其每个景点的特征。 列出景点图。思考完成。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学习书本的最终目标是丢开书本,获得能力;通过习作,学习一种记叙方法,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
(六)作业
学生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学在课堂,得益在课外。扩大课堂的范围和学习内容)

五、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移步换景
美、奇、幽、静

融情于景

喜爱、赞美
设计说明:力求简洁、美观、大方,清晰的展现课堂的主要内容

《阿里山纪行》教学案

1、课程分析:1、作品的地位及作用:《阿里山纪行》 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中一篇一篇游记。学生能从文本中欣赏到祖国名山大川,探访祖国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从而开阔胸襟,娱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学生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风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为此,《阿里山纪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掌握朗读、默读、浏览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基础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对话,借助语文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认知冲突,更好的解读文章,提高能力,从而建构新知识。 

2、问题设计

⑴在疏通字音基础上放声朗读课文,并找一找作者行踪 (在文中划出作者行踪的句子)

⑵学以致用,教学生写解说词

⑶作者觉得阿里山的风光如何?用文中语句回答。

4】说说作者一路上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美景,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并体会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

5】你觉得在这么多美景当中作者重点描述的是哪一个美景?依据是什么?

6】神木神在哪?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3、教学构想及目标

教学构想:教师要在教学中使学生慢慢领悟移步换景和融情于景的写法,并能学以致用,学写解说词。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本。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
    4)、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
     (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1) 学会写导游词
(2)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并学会品析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4: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于移步换景的手法接触不多,在老师的点拨下能很快找到作者的行踪,慢慢体会出作者对阿里山的赞美之情。  

  

5、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发现”,达到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去创新,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5、教学设备

校园、多媒体、投影仪

 《阿里山纪行》教学实践报告

一、 指导思想、设计方案等说明

作品的地位及作用:《阿里山纪行》 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中一篇一篇游记。学生能从文本中欣赏到祖国名山大川,探访祖国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从而开阔胸襟,娱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学生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风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为此,《阿里山纪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掌握朗读、默读、浏览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基础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对话,借助语文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认知冲突,更好的解读文章,提高能力,从而建构新知识。 

1、 实践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
  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并能复述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一)   创设情境
听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欣赏阿里山图片,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阿里山到底有多美,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

(说明:这种导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整体感知
1、走近阿里山----介绍阿里山
123,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山上有神木……”身为台湾中部地区的“山老大”,阿里山可说是名闻遐迩,它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最高处海拔2663米,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闻名天下,而每年34月间的花季期间,络绎不绝的“寻芳客”更是将山上挤得水泄不通。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通过介绍更激起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2、默读课文要求:
A、划下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
B、阿里山给人的总印象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你对阿里山的总体印象
(说明:此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品味互动交流,
           1  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学以致用:根据移步换景的写法,完成练习,学写解说词。由填字引入文章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对文章从整体把握;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跳读诵读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者也积极参预)

4、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教师教给学生品析语言的方法(从词语、修辞、句式等角度),并给出范例。
(四) 总结反馈: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不足之处,再次强调学习要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建议课后对其不足之处采取弥补措施。
()拓展延伸
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写出主要景点及其每个景点的特征。 列出景点图。思考完成。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学习书本的最终目标是丢开书本,获得能力;通过习作,学习一种记叙方法,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
(六)作业
学生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学在课堂,得益在课外。扩大课堂的范围和学习内容)

五、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移步换景
美、奇、幽、静

融情于景

喜爱、赞美
设计说明:力求简洁、美观、大方,清晰的展现课堂的主要内容

2、 收获与体会

本节课,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法很快就了解了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并在欣赏阿里山美景的同时,学会了游记所采用的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学会了写导游词,并能在反复朗读中品析文章语言的美,领悟到作者对阿里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是本节课的亮点,很值得推广。除此外,还体会到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备教材、备学生,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重点。

3、 问题与建议

不足:有些学生缺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在学以致用学写导游词时,

所写的与事实有出入,还有在品析语言时,还是有个别学生美能完全掌握。

建议:教师应在课前准备阶段让学生针对自己熟悉的旅游景点,查找相关资料,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行动起来,每个人都能掌握移步换景和寓情于景的写法。还有针对个别学生赏析语言时,概况不准确的现象,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

4、 评价方法或工具

评价方法:量化方法、非量化方法

评价工具:(1)教师自制的测试

2)行为观察记录

3)问卷法

4)交谈法

5)技能实演

6)各类奖惩

6、教学评价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c7822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6.html

《《阿里山纪行》设计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