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县七中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 无言之美教案 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5*无言之美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2.综观全文,了解作者提出的观点。过程与方法
结合作者列举的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种艺术作品中的例子,认识“无言之美”的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点
学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难点
理清作者论述无言之美的思路是难点。

1.情景导入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认识艺术之美的形式。
2.引导点拨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
学生:通读课文,理解文中所引用诗句的含义。

1课时

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意蕴。那么,“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学习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文章《无言之美》,来感受无言的独特魅力吧!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内容。
3.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
1



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正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课文第三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在文学作品中“言”与“意”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引起美感?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旨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6.你能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2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引用孔子与子贡的话,引出“无言”的话题,并指出应从美术的角度去研究“无言之美”。
第二部分(37自然段:论证言与意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813自然段:以绘画、文学、音乐、雕塑为例论证艺术作品的无言之美,并总结归纳出关于“无言之美”的观点。

作者以绘画、文学、音乐、雕刻等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1.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把深奥的美学理论和人们日常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易于读者接受,并从中学到一定的鉴赏方法。
2.文章论证思路清晰。作者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接着论述言意关系,然后从绘画、文学、音乐、雕刻四个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无言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绘画的选择之美

本文教学在注重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也注重对“无言之美”深刻内蕴的探索。讲课时以诗歌为探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国古典诗词的无言之美。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观点内蕴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篇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据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宜增加相应的辅读资料,加强学生对其他艺术“无言之美”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3


写作观点要明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鲜明的态度和立场看待事物,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2.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生活和社会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明晰、简明的观点。3.在思考社会生活、分析社会现象以及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提高思辨能力。【教学课时】
2课时
1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以鲜明的态度和立场看待事物,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2.提炼观点要明晰、简明,提高思辨能力。【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明确“观点明确”
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议论性文章?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预设:①《敬业与乐业》。观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观点:“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即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强盗行为。
③《论教养》。观点:有教养、有风度是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④《精神的三间小屋》。观点:一个人的精神空间要有爱与恨,有事业,有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点拨: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文章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论述其观点。所以,观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观点忌“态度不明确”,忌“论说范围过宽”,忌“语言不简洁”。观点要明确。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明确观点的基本要求,为下个板块的学习预热。
二、自主研学,表述“观点明确”
1.寻找规律,明确观点句式
4


师:观察回顾所学课文表达观点的句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预设:表达观点的句子都是陈述句,可以用“是”“要”这类词连接。追问: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句式可以明确表达观点?并举例说明。预设:①……是……。
示例: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格。
青少年爱玩电子游戏是_________________②……要/应当/必须……。示例:人应当敬业、乐业。
人在困难面前必须_________________③……能够/将会……。
示例:脸上常带微笑,能够让你更美丽。勇敢面对困难,将会_________________2.明确位置,凸显观点句
师:有了明确的观点,怎样在文章中把它凸显出来呢?预设:
1)用题目表明观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在开篇亮明观点。如《敬业与乐业》。
3)在结尾总结观点。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师小结: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提出观点,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的教学设计,意在解决学生观点“怎么说”的问题。观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判断句或祈使句)。列举了一些常用句式,便于学生掌握。明确观点句所放的位置,便于凸显观点。三、实战演练,尝试“观点明确”
下面请大家辨别提炼的观点是否适当,然后练习提炼观点句。(一)判断观点是否明确1.材料呈现课件出示:
5


寓言: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蹚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蹚过。小马正准备过河,忽然松鼠告诉它,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顺利地过了河,水不深也不浅,刚好没过膝盖。
根据材料,有人提炼出了下面的观点,请你判断是否明确。1)善于听取他人意见。2)没有个人主见。3)我们应当相信谁呢?4)真知也许从实践出。
5)要学会观察事物,别人给的意见,自己要懂得判断,发挥主观能动性。…………2.教师点拨
观点(1)—(4)的态度不明确。要想写好议论文,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也就是对问题有鲜明的态度和立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要表达得清楚、明白,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简单的叙述,没有明确倾向的评价,通常不能构成观点。观点5)不简洁,语言不凝练。
3.学生辨析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与“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②“没有个人主见”与“不要做没有个人主见的人”。③“我们应当相信谁呢?”与“疑问句不能表达观点”。④“真知也许从实践出”与“论点必须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⑤“要学会观察事物,别人给的意见,自己要懂得判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不要过分迷信经验,要敢于尝试”。
4.活动小结
总之,我们在提炼观点时,观点要鲜明,语言表达要简洁、凝练。(二)多角度提炼观点1.材料呈现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多角度提炼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课件出示:
6


在北大120周年校庆致辞时,北大校长林建华把“鸿鹄(hú)志”念成了“鸿鹄(hào)志”,引发许多人的质疑:堂堂北大校长,怎么还读错字呢?201855日,林建华通过未名BBS论坛发表《致同学们》公开信。此信由他亲自写就,许多过去学习生活的经历更是第一次透露,完全是真情流露。全信以“抱歉”开头,以“致以歉意”收尾。林建华在信中坦言自己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此信发出后,大批北大师生、校友乃至社会人士都在称赞林建华的真实、坦诚。但是社会负面舆论继续发酵,许多人对此事仍然议论纷纷。
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请阐述你的看法,明确提炼出你的观点。(教师简介校长致歉信的内容和校长读书工作经历)
2.学生看法预设:
1)日常阅读中,碰到不认识的字,总是懒得去认真查字典,心中随便念一个读音,就一晃而过了。相信有这种阅读习惯的不止一人。
2)作为北大校长,确实不应该犯这样一个低级错误。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已经犯错,能够坦然承认,直面批评,也不失为一种勇敢的表现。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3)许多大麻烦都是因小细节引起的。学习中有一处不求甚解,某一天就可能犯下大错误;工作中有一丝疏忽大意,某一天就可能引发大事故。
…………3.提炼观点预设:
1)要“求甚解”。2)知错能改,善莫大焉。3)坦然面对错误,才能取得进步。4)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5)加强个人修养,勿因小节影响大局。…………4.教师点拨
7


面对同样的事物,人们的看法和感受是不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怎样多角度提炼观点?可用多人找异同、矛盾双方找对立统一面等方法。
5.活动小结
观点的要求是:观点明确,态度鲜明;观点具体,避免空泛;观点简洁,语言凝练。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的教学设计,意在解决议论文“说什么(观点)”的问题。“怎么说”是句式、语言的斟酌。“说什么”,要求学生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议论性文章语言富有理性色彩,这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能针对不同的材料和情境,勇于表达自己明确的观点。四、写作指导,实现“观点明确”
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选定观点,完成写作实践一、二(见教材P3839)。1.技法指导
初写议论文,先列写作提纲。提纲的编写步骤:1)选定观点;2)寻找论据;3)确定论证方法;4)构思文章结构。2.列写提纲
请同学们阅读“写作实践一”,根据提示选定一个观点,列出写作提纲。预设: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好奇,往往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略写)2)列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事例,论证“好奇,往往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的观点。(详写)
3)发出号召,我们应该拥有强烈的好奇心。(略写)3.片段作文
预设:用口头形式表达。
事实证明,好奇,往往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
牛顿曾经说过:真理世界就像一片汪洋的大海,而我只是一个好奇的孩子,偶尔拾
8


起一两块美丽的贝壳。这是多么谦逊的话!一个创立了经典力学和微积分的伟大科学家,岂止是一个好奇的孩子,而他的伟大成就又岂止是一两块美丽的贝壳。不,当然不是!我们在感叹牛顿伟大成就的时候,是否还记得那个故事,即牛顿被苹果砸到的故事。且不管故事是否真实,我都想说,牛顿之所以发现真理,正是因这份强烈的好奇心。
牛顿的好奇心,使牛顿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社会中依然有许多尚未解开的谜团,期待着像牛顿那样的人去一一解开。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常常保持一颗好奇心,努力追求事物的本质,探究科学的真相。
4.师生点评预设:
总体来说:作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完整。
具体来说:(1)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好奇,往往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观点鲜明;(2)引用名言、名人事例论证,论据充分;(3)针对现实生活,提出号召。
【设计意图】通过“提观点—列提纲—写片段作文”的实践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提出观点,也能根据观点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证明。在观点与材料的切换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这也为他们进行全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五、布置作业,全面检测
过渡语:由段到篇。下面请大家按写片段作文的方法,完成全文的写作。
题目: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时下流行的各种电子游戏?大家认识不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提示:
1.深入思考,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2.围绕观点展开论述,注意选取适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当前现实来谈,力争做到有理有据。要求:请大家先提炼观点,再列写作提纲,最后完成全文的写作。
【设计意图】本板块意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大胆尝试,巩固学习成果。结束语:面对议论文写作,我们首先根据题目或所给材料提炼出观点。观点是纲,纲举目张。观点的要求是观点明确,态度鲜明;观点具体,避免空泛;观点简洁,语言
9


凝练。确立了观点之后,再选择恰当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列写作提纲,明确论证思路。【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亮点】
根据新课标,初中生写作议论文的要求是,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要做到观点准确,有理有据。所以,我们本课着重训练学生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并用有章可循的句式将观点简洁明了地表述出来。先是解决“说什么(观点)”的问题,再是“怎么说(句式)”的问题。教学过程先学后练,注重运用。
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作文评讲,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生活和社会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2.通过作文评讲,提高学生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3.通过作文评讲,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教学过程】
一、回顾习作,自我反思
1.回顾作文题目及要求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行作文讲评,首先请大家回顾一下作文题目及要求。课件出示:
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时下流行的各种电子游戏?大家认识不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提示:
1)深入思考,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2)围绕观点展开论述,注意选取适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当前现实来谈,力争做到有理有据。
10


2.同学相互传阅作文
每个同学细看自己的作文及教师评改,再在小组内交换看三本同学习作及评改,找出优缺点。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文题,观看自己的习作及教师评改,观看同学的习作及教师评改,这时他是以读者身份审视自己的作文的。不同的视角会让学生在观看作文时获得不同的启发。
二、师生互动,总结优劣
1.生谈收获
提示:除了常规的作文要求,如字数是否达到标准,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语句是否通顺等,重点针对本次议论文写作要求谈收获。
2.教师总结
1)公布优秀作文学生名单。2)教师谈本次作文的亮点与不足。本次作文亮点:
绝大多数同学都能针对问题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而且全文也围绕观点在展开论述。总的来说,大家认为青少年玩电子游戏有利有弊。
利在于:
①可以减轻压力,放松身心。②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手脑并用能力。
③可以交到新朋友。④有助于打开青少年的心扉。弊在于:
①耽误时间,玩上瘾了之后停不下来。②使你宅在家,不爱户外运动。③严重依赖互联网,没网的地方不爱去。④影响身体健康。⑤浪费金钱。⑥严重影响学习。总的来说,大家更侧重于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阐述。本次作文不足之处:
①提炼的观点不够深刻,都是人们所熟知的理解和感受,不能给人以新的启发和教育。
②论据多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阐述,过多地叙述自己的感受,缺乏典型性。这导
11


致议论文文体特征不突出。
【设计意图】“不愤不发,不悱不启。”学生只有在经过写作、阅读、思考、反思之后有所体会时,教师的总结才能开导他。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更能答疑解惑。三、针对问题,交流提升
1.观点表述预设:
1:没玩过电子游戏的人几乎没有。2:电子游戏有利有弊。3:电子游戏时间玩长了不好。4:电子游戏还有世界大赛。…………教师点拨:
只要是文中出现的观点句,都应达到准确、具体、简洁的要求。
1:没玩过电子游戏的人几乎没有。——这是一句否定的陈述,陈述玩电子游戏的人数众多。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诱惑力极大。
2:电子游戏有利有弊。——题目问的是青少年应如何对待时下流行的各种电子游戏,问的是你和电子游戏的关系问题,不是叫你评价电子游戏这种产物。观点缺乏针对性。
3:电子游戏时间玩长了不好。——观点应简洁明了,可改为“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是有害的”。
4:电子游戏还有世界大赛。——世界电子游戏大赛为电子游戏“正名”,倡导国人转变“视电子竞技为洪水猛兽”的心态,而将其作为考验手脑并用能力的一项体育赛事项目。提炼观点:青少年对电子游戏的喜爱可转移到为国争光的竞技项目上。
…………2.文题拟定
同学们拟定的作文题目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能直接看出作者观点的作文题目:如电子游戏危害青少年成长;沉迷电子游戏危害多……
另一类是不能直接看出作者观点的作文题目:如电子游戏之我见;我看电子游
12


戏……
总的来说,大家直接亮明观点的作文题目都是写电子游戏的危害的。没有直接亮明作者观点的作文题目是既写玩电子游戏的好处也写玩电子游戏的坏处的。其实,很多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可以把对电子游戏的认识写得更全面、深刻些,让人能从中明白新的道理。
3.作文升格
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1)把握文章整体布局。
文章整体结构“总—分—总”,总起提出论点,论点要准确、明晰、简洁。分论点要层次分明,以并列式或递进式排列。并列式要求分论点句式整齐,递进式要注意使用序列词或关联词。总结要简短有力,催人向上。
2)论据和论点的衔接问题。
针对每一段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行辨别修正,力求衔接流畅,符合逻辑。3)文章细节修改问题。
字数是否达到标准,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问题。
4)对比改前改后的作文,文章作者总结,师生补充。
【设计意图】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落实到操作层面,借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四、佳作欣赏,自我提升
课件出示:
从电子游戏到现代科技——因势利导转变青少年的游戏观
从诸如魂斗罗之类的早期电视小游戏,到遍布街头的游戏厅中的大型游戏,再到电脑游戏和现在智能手机上的各种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品种愈发多样,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诱惑力愈发强劲。
何以如此?仔细分析,无外乎两大原因:其一,在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可以暂时地脱离苦闷枯燥的学习生活或压抑的家庭生活,找到现实中难以体味的存在感和愉悦感;其二,电子游戏是最便利、最廉价的娱乐方式。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游戏接触起
13


来极为方便,而大多数电子游戏都选择免费入门的模式,这对于经济受限的青少年诱惑力必然很大。
面对此种状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古人云,堵不如疏。因势利导可能比千堵万防更有意义,也更有成效。在现代信息社会,禁止青少年接触电脑、智能手机是不现实的,甚至更容易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与其堵,不如因势利导。
首先,家长、教师可以与青少年一起讨论电子游戏的利弊优劣,用身边或报道的鲜活案例,来分析电子游戏的危害,让青少年认识到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危害。同时,也可以与孩子协商把游戏时间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正确地引导,切不可随意批判,以免造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其次,以电子游戏为切入点,引导青少年从对电子游戏的喜好转为对现代科技的探索。可以用因痴迷电脑而从哈佛大学退学,后来创建“微软帝国”的比尔·盖茨为例,用英语老师马云“改行”创建阿里巴巴这一商业帝国的生动案例,引导青少年进入更为广阔的科技领域。
面对信息社会的滔滔大潮,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应保持开明的心态,乐观面对电子游戏可能给青少年带来的各种影响,积极作为,力避电子游戏可能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引导青少年进入更为广阔的信息科技领域,使青少年在游戏之外获得存在感和愉悦感,在信息社会谱写自己独特的人生篇章。
【评析】
这篇议论文逻辑清楚,论据充分,观点鲜明,很有说服力。作者从家长和老师“谈电子游戏色变”的现实入手,分析了青少年沉迷游戏的基本原因,进而笔锋一转,追问教师和家长要怎么办,同时给出了自己的对症之药:堵不如疏。然后从两个方面阐述因势利导的办法,既要使青少年明白沉迷电子游戏的危害,又要引导青少年从对电子游戏的喜好转为对现代科技的探索,引导青少年在信息社会谱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本文可贵之处在于小作者视野开阔,从分析青少年为何会沉迷电子游戏到如何去应对这一问题,层层深入地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作者的视角新颖,从电子游戏引导到现代科技,可谓是因势利导的有效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设计意图】佳作欣赏除了借鉴文章形式和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看作者面对同一个问题,他的观点与你的有何不同,你从中能领悟到别人看问题的不同角度。这个板块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提升写作能力。
14


结束语:大家第一次尝试议论文写作,能做到观点明确,论证清楚,这是很不错的。议论文写作有方法,“文有一定之法,有无定之法”。我们多读、多写、多练,就能掌握一些基本手法,但有法之中求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写作实践。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继续努力学习吧。【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亮点】
本课重在强化学生初学议论文写作时采用“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形式完成作文的能力。在分写的部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充实文章内容。面对电子游戏,同学们都有深切的感受和体悟,但诉诸笔端的只有利弊两种观点,而且写弊端的较多。我引导学生将利弊进行比较,得出观点——青少年玩电子游戏是弊大于利的,进而得出观点——青少年对电子游戏的态度是需要引导的,但玩电子游戏之便利、廉价、普及,是时代进步的表现。通过发散思维,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设计/彭念赤)
15


12湖心亭看雪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品味写景语句,把握文中的白描手法,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一、课前导入导语设计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导语设计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
16


2.生词注解1)通假字
余挐一小舟挐:通“桡”,撑船。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是:①是日更定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舟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17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齐读第1自然段。5)齐读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6)齐读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
18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三)走进语言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19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以朗读穿插全文,既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通过朗读把握文意,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探究性问题比较详尽,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重能力训练,缺少对文言基本知识的把握,不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

2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d0883d63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8a.html

《莲花县七中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 无言之美教案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