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发布时间:2014-05-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讲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上字幕)
1.掌握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构成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明确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劳动发展史,树立“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反对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同学们,我们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总是强调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请问:我们的主旋律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多样化是什么?多样化与多元化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希望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一讲,从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相关图片)
我们这一讲,主要讲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根本问题。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由此产生出两种社会历史观的一系列根本分歧。(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示意图:)
所以,弄清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问题,至关重要。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社会存在的示意图:)
1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等。(地理环境的相关图片,并划出大气圈、水圈等示意图)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前提,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一,地理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劳动取得的,但是如果只有劳动而没有劳动对象,没有地理环境,也不能创造出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马克思肖像图片: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298页中的文字字幕、其他意义相关图片)
第二,地理环境通过对社会生产的不同影响,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者延缓的影响作用。
一般说来,在其它条件大体相同而地理环境不同的情况下,地理环境优越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就快一些,反之就慢一些。例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视频资料: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地理环境能够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 例如,森林资源丰富的加拿大,木材工业就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草原辽阔的澳大利亚,畜牧业就特别发达;而国土狭小、资源缺短缺的日本,则凭借自己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高科技,从国外输入原材料进行精加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加工工业。(图片资料: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的相关图片)
第四,地理环境的生态环境平衡系统维持如何,也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各种生态要素之间能够进行正常的物质和能量,自然生态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能够保持协调发展,则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反之,如果生态平衡系统遭到破坏,则会造成严重的恶果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特别提醒:“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恩格斯肖像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383页中的文字字幕)
恩格斯还举例指出,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居民,违反自然规律,对自然随意施加手段,破坏了生态平衡,使这些地区沙漠化,而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相关图片)
地理环境尽管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不起决定作用。如果片面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一切,就会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孟德斯鸠认为:“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入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肖像图片:孟德斯鸠、主要观点字幕)
总之,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状况、数量、素质、结构等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首先,只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才能进行社会生产;其次,人口的数量、密度、增长速度可以促进或者阻碍社会的发展;再次,人口的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说明人口及其重要作用的相关图片)
人口因素尽管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不起决定作用。如果片面夸大人口因素的作用,认为人口决定社会状况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就会犯“人口决定论”的错误。
人口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肖像图片:马尔萨斯、主要观点字幕)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既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是人类为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而从事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中,一方面要与自然界打交道,要运用手中生产工具去改造自然界,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生产力。同时,生产劳动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一种集体劳动,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们之间要进行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而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就构成了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示意图):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上字幕)
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上字幕)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 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和起码的真理。发现并承认这一真理,是历史观的一个伟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肖像及其语录原文上字幕)
其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上字幕)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肖像及其本段语录、相关图片)
再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上字幕)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它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变革生产关系,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的、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迟或早地发展变革,从而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
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劳动发展史。马克思正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该结论上字幕)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按照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结构示意图)

按照社会意识反映层次的高低,可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结构示意图):
按照同经济基础关系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或者说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例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主要是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例如:语言学、修辞学、逻辑学等等)。(结构示意图):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上字幕)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相关图片)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最初的意识,“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经过漫长的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伴随着脑、体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人类最初形式的思想家、僧侣。马克思说:“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①“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② (相关图片)、(马克思肖像及其语录)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具体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根源却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例如,在原始社会,人们只有朴素的族群公有观念,不知“私有”为何物。随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原始社会的瓦解,私有观念以
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意识相应产生。可见,那种认为人从来就有“自私意识”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相关图片)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本质。(该结论上字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不完全同步性即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性,这里有两种情况:
第一,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这里指某一社会意识,当它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根本改变以后,还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着,并对社会的发展起一定阻碍作用。
例如,我国解放后,经过了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封建地主阶级虽然已经消灭了,但封建意识仍然存在,还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家长制、一言堂、特权思想等等,就是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相关图片)
正如恩格斯说的那样:传统是一种巨大的惰性力。列宁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一种最可怕的势力。(恩格斯、列宁肖像及其语录原文上字幕)
所以要改变它,要消灭旧的社会意识,需要功夫,需要时间。
第二,先进的社会意识超前性、预见性,它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成为社会实践的向导。
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种学说就能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向导。
毛泽东在19385月写的《论持久战》中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中国必然胜利的规律。(图片资料:毛泽东和《论持久战》)
2)社会意识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这就是说,在世界上,某一地区社会意识发展的水平同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历史上有许多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思想领域内却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国家。例如,18世纪来法国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1819世纪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分裂的德国却产生了黑格尔的哲学并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上仍然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人们的社会觉悟、道德风尚、精神面貌却远远超过了经济技术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等等。(相关图片)
所以恩格斯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 (恩格斯肖像及其语录原文上字幕)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这是说,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及其各种形式,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继承的关系。都是整个意识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没有继承,整个发展链条就不能延续下去。
例如,在物理学上,牛顿与伽利略的关系(图片肖像:牛顿和伽利略) 在哲学上: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关系。(图片肖像: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不同的社会意识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着社会存在的不同的方面,共存于社会之中。因此,每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能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与社会存在发生着关系。
例如:系统论的方法和后现代主义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图片肖像:报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和后现代主义者福科、德里达)
但是,各种意识形式之间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以政治和哲学对其他意识形式的影响作用为最大。因为政治和经济基础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在阶级社会里,它集中地反映着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一般来说,其他意识形式都要受政治支配,为政治服务。所以,运用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它腐朽侵蚀,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一环。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人们只要从事理论思维活动,就得受哲学的影响。因为各种意识形态在它的形成和发展中,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影响。比如,一些文艺作品,不仅是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创作出来的,而且它本身就蕴含着很深哲理。(相关图片)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历史唯物主义反对把社会意识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唯心主义观点,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观点。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性质有两种基本情况:即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视频资料:党十五大和十六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世纪宣言》片段)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暂时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造成社会历史发展的严重曲折。例如,希特勒宣扬的“日耳曼民族至上性” 这种落后的、腐朽的、反动的“种族优劣论”,将富有理性的德意志民族和整个世界推向第二次世界大战深渊。(图片肖像:希特勒和《我的奋斗》)
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究竟是起阻碍作用还是起促进作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也就是说,取决于它所反映的是社会的先进势力的要求,还是落后势力的要求。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相关图片)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
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① 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成果中最伟大的科学成果,是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上的伟大革命。它结束了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理论的长期独占统治,使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之上。这样,就使得“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从而开创了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历史本身和历史科学的发展。(列宁肖像及其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论断的相关语录)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心史观主要缺陷示意图)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揭示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主要原理示意图)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由生产力决定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这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指导原则。(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示意图)
2.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之中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文化结构示意图)、(江泽民肖像及其“三个代表”语录)
3.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认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19纪中期从资本主义世界中产生出来、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未来的先进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时代客观矛盾的理论反映,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心理的理论升华和思想精髓。它一经形成就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100多年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唯一科学的意识形态。尽管马克思主义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还未取得最终胜利,
但是,它却在一部分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并且成为许多共产主义政党和组织的思想基础。这些成就是它引导世界走向未来光明前途的表现。在当今世界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本质上是人类的未来与现在、过去之间的斗争在思想上的表现。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和复杂。西方发达国家和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千方百计进行“分化”、“西化”和“和平演变”,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要特点。自从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日起,际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恢复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图谋。为了颠覆社会主义,国际敌对势力在军事上的侵略和干涉、经济上的封锁、政治上的孤立以及外交上的制裁都宣告失败之后,他们便将战略重点放在和平演变上。所谓“和平演变”,就是通过意识形态的进攻,使社会主义国家自行演变,从而达到他们所谓的“不战而胜”的目的。(图片: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
和平演变的主要手段是:(和平演变的主要手段示意图)
首先,广泛宣传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价值观,利用社会主义暂时的经济困难和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宣扬社会主义“失败论”,引诱人们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企图从精神摧毁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例如,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美国日裔学者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就是典型。(相关图片)
其次,集中宣扬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企图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意志和民族精神。他们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他们攻击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中国人丑陋,只有美国才是天堂。当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片繁荣时,他们便散布“中国威胁论”;当中国经济遇到一些波折时,他们便散布“中国衰落论”。(相关图片)
再次,重点争夺涉世不深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向青年传播灌输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点和社会模式,花本钱培养亲西方的下一代,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
最后,积极培育、扶持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持不同政见者,企图让他们掌握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例如,国际反社会主义势力对于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的支持。(相关图片)
这些手法集中到一点,就是他们企图首先从意识形态的领域打开缺口,达到他们“不战而胜”的目的。因此,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反对国际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分化”、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的任务将是长期的、艰巨的。(相关图片)
积极面对、迎接和回应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和斗争,无产阶级政党牢牢掌握对于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淡化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对错误意识形态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必胜的示意图)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发展史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掌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树立“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何现实意义?
讨论题:

1.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反对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有什么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94b68d451e79b896802268e.html

《第一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