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1-01-20 23:15: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

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休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44%,有28 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 以上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1]余琳大学生心理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深化的关键时期,这些必然对原有的社会文化及道德体系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高校也不例外,大学生们一方面要适应自己的生活、学习、科研、工作、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多变的思潮和价值观念。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期望与能力的冲突,加之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由此引发的休学、退学以及其他校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当前,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从主流上讲是健康正常、积极向上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少数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确存在某些缺陷。

1989年,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徐勇等(2004)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发生在强迫、抑郁、人际敏感、偏执、敌对性等方面。田~(2oos)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焦虑、强迫、人际敏感等,其中75%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疏导、解决,就可能发展演变成各种变态心理和异常行为,这不仅会给大学生本人带来悲居l、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失

原因: 学业的压力 环境适应能力差 情感问题 就业压力 对网络的沉迷 人际关系不协调

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其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学习学业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就业心理困惑、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弱。

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制约并引导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高校学生学习负担、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心理负担亦随之加重,为了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埋头于书本,专心于考证、过级,无暇顾及校园文化活动。在打破铁饭碗,社会竞争愈来愈剧烈、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的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犹显重要,只有广泛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第一、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等各种机会的实践和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才能增加在就业竞争中的砝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

。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珊人,大学生是党和国

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搞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 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重要内容。

理想信念淡化,义利

观、节俭观、婚恋观及孝道观等发生扭曲。当代大学生是

社会上活跃而敏锐的群体.对社会的各种变化和冲突非

常敏感,也容易受其影响,因而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环境富含隐性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有着独特的育人效能,可以从学生群体和个体层

面来看。

方面,从学生群体层面来讲,校园文化的

育人效能有:

1、认同效应这是归于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文化是群体化的。同样,校园文化具有群体性,

对学生产生群体效应,它使学生群体朝向自己认

同的文化氛围。

2、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从属于整个社会文

化、是向社会开放的,这就为校园群体行为及价

值趋向提供了较广阔的选择余地。同时,学校作

为教育场所,校园文化有着独特的内涵,并要在

多元文化环境下发挥导向作用。对多种文化观念

和倾向,不盲目排斥,也不被动接受,而是批判

和抑制非理性、非主导的文化观念和倾向,指向

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内容。

3、规范效应校园文化有自己特定的规范,

由于这种规范内涵的规定性,使得不同的文化感

受呈现出相近或相同的精神内涵,显示出无意、

无形而又无时不在的现实的制约力量。

另一方面,从学生个体层面来讲,校园文化

的育人效能有:

l、修养作用我们常说的“学院式”“书生

气”“学生味”等,都表明校园文化定势对学生

的气质、人格等心理品质的直接作用。

2、促进学生社会化 青少年学生处于人格

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期,置身于校园文化这个

特殊的环境中,引发学生心理活动的外部因素更

丰富了,能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选择

空间;校园文化对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方面起

着过滤、筛选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

离家求学的学生在校园群体环境中,需自理自

立、独立处理问题,随着知识增长以及在共同的

文化背景下借鉴和参照机会的增多,他们会逐渐

适应新的环境,学会为人处世等,从而加快心理

成熟,不断提高社会化水平。

教师队伍的素

质更具有关键的作用。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的主要实施者和主导者,只有教师队伍的素质

高,校风、班风才能得到体现和落实并创新,校

园心理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提高;而且,

更为重要的是才能营造出民主、和谐、积极向上

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这一软环境中得到不断成

长。全体教师都应以其为己任,首先要自觉地全

程参与校风班风建设,使校班集体塑造良好的形

象和氛围;其次要投入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如设

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或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

室等,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起渗

透性、暗示性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

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在构建良好的师生

关系上,要以情为纽带、以理为基础,在德中陶

冶、在行中创效能,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的心理健

康教育功能,进而全面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

平;最后,在其他的学校人际关系方面,如教师

之间的关系,尤其学生同伴关系,教师可起到协

调作用。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说是贯穿全

程的,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局。每一位教师

都有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并在任何一个环节偏

离大局方向时发挥监督作用。

目前我国网络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尚不成

熟。上网作为一种时尚,吸引着当代大学生,并有相当多

的人网络成瘾,利用网络引导并服务于大学生,成为心理

健康辅导的新趋势。心理辅导员在网上进行心理服务。可

以称为网络辅导,具体服务方式可设立电子布告、网上测

验、电子邮件、个别或团体线上即时文字交谈、网络电话

等。网络辅导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施方便、经济,易于

记录和保存,有利于督导和研究,是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

心理教育,占领网上阵地的有效途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具备与此相

适应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灵魂工程师

一能力和素质平台的构筑。除心理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

备的具体素质外,还应该是文理兼融、网络知识结构、政

治素质和网络实际操作能力等均应达到较高的水准,这

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有效性,扩大覆盖面.增

强影响力

心理环境,即人文形态的软环境,包括一切精神和人文因素,其较为典型的形态要素是校

园的心理环境、校园的制度文化和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等,也可以说主要指良好的校风、班风以

及校园文化建设,尤其体现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

伴关系,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良好的校风和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催人向上,使人际

关系和谐。

25对网络的沉迷

目前,大学生迷恋网络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网上聊天、交友、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业。近年来因为上网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以及退学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部分同学面对大学繁重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逃避现实,试图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填补心理空白。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任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畅所欲言,通过网上交友聊天来得到内心的满足。一旦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更加不愿面对现实,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长此以往,致使网络成瘾。

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由于现实世界的孤立,有些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寻找倾诉对象,聊天、交友、恋爱,痴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

比比皆是,甚至靠浏览非法、黄色网站来打发时光。大学

生暴力攻击、出走、同性恋、自杀等过激行为层出不穷,就

作者简介:赵晶晶(1981),女,辽宁锦州人,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01J 。冀

是因为大学生长期缺少具有现实亲和力的人际交往,沉

迷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这必将

影响大学生的正确认识、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导致人格

分裂,这是诱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谓校园文化,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被广大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校园精神。 一般来讲,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处于较低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构建校园的物质基础,如校园环境、图书资料、科研设备、文化设施等,校园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校规校纪等,校园精神文化则包括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价值观念、教学科研以及文体活动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

323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而又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对心理问题起缓冲和矫正作用,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增加文化体育设施,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余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改变大学生的特殊的学习生活模式,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寓教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让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充满生活,成为推动学习、思想进步的力量。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而另一方面,网络也成了当代大学生情感流落的避难所,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放纵、沉迷,也选择了心灵消匿与精神休克。这种情况在网络时代会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迫切需要大学生的理性思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a868a0b79563c1ec5da713b.html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