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民俗学论集

发布时间:2014-04-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顾颉刚民俗学论集》


摘要:顾颉刚先生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产生、发展有重大贡献,其民俗学研究涉及对民歌、传说、神话、风俗等方面的研究,开拓了民俗学研究的学科视野。顾颉刚对民俗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由于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研究是服务于其史学研究的,这也不可避免的局限了其民俗学研究的持续深入和拓展。
关键词:顾颉刚 民俗学
中国的学人对于民俗的关注、记录和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周代的统治者已经通过采风问俗、移风易俗的方式,以图有补于政教。从《史记》开始,历代史籍都有对当时社会风俗、习尚的记录。许多学者或是出于有益政治的目的,或是出于博物猎奇的嗜好,或是出于彰明后学的责任,或是出于志异地方的需要等不同的原因,从而记录了历代大量的民俗资料。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的古籍《山海经》,记载了丰富的神话、宗教、民间医药等古代民俗珍贵资料。东汉时产生了专门讨论风俗的著作,如应劭的《风俗通义》。魏晋时期周处《风土记》、宗懔《荆楚岁时记》都是专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隋唐以来,全部或部分记录风俗习惯及民间文艺的书籍就更多了。可以说,对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研究时我国自古以来的学术传统。
中国历史上对民俗的注意和了解过程与欧洲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欧洲民俗学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15世纪到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的不断深入,在对外部野蛮民族的注意和考察过程中产生的,首先注意到欧洲文明和这些异域民族文化的不同,然后才注意到本民族内部的原始文化遗留。是文明与野蛮、是内与外的关系。而中国则从一开始就注意的是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的区别,是礼与俗的对立,是上与下的关系。由于研究取向的不同,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传统中国与西方的民俗研究活动价值取向的差异。以上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民俗研究的传统,积累了大量的民俗研究资料,并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取向。但是,传统的中国民俗学活动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现代的研究方法。随着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西学东渐形式的迅猛发展。在学术研究领域,西方现代的学科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被介绍到中国,这对中国的文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地影响。西方民俗学的学科观念也不断被中国的学者所知。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产生,是我国民俗文化传统同西学的进步学科意识、社会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也正好说明了,为什么中国现代民俗学最先在那些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又深受西方现代社会思想影响的学者那里被倡导。

1918年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运动以来,许多著名学者参与到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中来。具有代表性的有胡适、周作人、顾颉刚、江绍原、黄石等。这里主要讨论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活动。 顾颉刚先生虽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产生有重大贡献,但他的主要学术成就却是在古史方面。民国12年,在《歌谣》第15号第7版他曾说:“我对于歌谣的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我的研究歌谣是有所为而为的:我想借此窥见民歌和儿歌的真相,知道历史上所谓童谣的性质究竟是怎样的。“我的研究文学的兴味远不及我的研究历史的兴味来的浓厚;„„ 我只想把歌谣作我的历史研究的辅助。”这也就是说,顾颉刚的歌谣(民俗)研究主要是为其史学研究服务的。他从民俗资料中得到研究古史的方法,并用民俗学材料去印证古史。顾颉刚的民俗学研究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涉及领域广。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展开是以北大“歌谣运动”为标志的,其范围主要是民间口传文学的内容,学术取向比较狭窄。顾颉刚的民俗学研究涉及对民歌、传说、神话、风俗等方面的研究,开拓了民俗学研究的学科视野;二、对文献资料占有的丰富。顾颉刚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国学修养深厚。对于一些民俗事象的研究,往往能够通过文献的考证达到对其溯源知根,清楚流变的目的;三、考据的方法,研究文本材料。顾颉刚先生治学严谨,思虑周全。相应的态度,是调动尽可能多的手段来处理有限的原始素材,语言、文字、训诂等方面的小学考据工夫,即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他在《吴歌集录的序》中说“我想要彻底的弄他(吴歌清楚,必得切切实实做一番小学工夫,拿古今的音变,异域的方言,都了然于心,然后再来比较考订,那么才可无憾,这件事情,不是几年里所能做的。;四、在对古代的神话、故事、传说等民俗事象的研究中,提出了“层累造成说”这一观点,并采用历史演进的发展的观点来进行民俗学和史学方面的研究。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孟姜女传说”的研究方面;五、运用人类学田野作业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顾颉刚在家乡搜集吴歌时,的调查方式还谈不上严格的、现代民俗学意义上的田野作业观。但有他后来组织的对妙峰山的调查,已经具有了田野作业科学规范的初步规模。
《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一书收录的论文,主要涉及顾颉刚先生对一些上古神话、孟姜女故事、吴歌和神道与社会的民俗学研究。
提到中国古代神话,在今天我们的观念中,可能会立即呈现出一个大致的体系框架:从开天辟地,人类诞生到神圣古帝,从英雄治水到部族祖先,从中土图腾到殊方异物,这丰富多采的神话已经构成中华神话独特的框架体系。然而近代以前,中国神话人物的关系和系属非常混乱,大量的神话内容往往只言片语的分散于各种古籍中,没有形成完整的封闭式的系统。它们得不到主流文化人群的重视,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一再地被人歪曲、改写,使其自身的神话结构和性质遭到破坏。当时英国人类学派民俗学研究的“遗留物”说给顾颉刚的古史研究以很大的启发。他希
望通过对古代文化遗留物“神话”的研究,来借以廓清古史中的失实、传说成分或者通过从历史中发掘神话成分,从而扯去神话的历史外衣,恢复其本相。在《〈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一文中,顾颉刚认为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个是昆仑神话系统;一个是蓬莱神话系统 。昆仑神话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向东流传。而在燕、吴、齐、越沿海地区则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此后,这两大神话系统各自在流传中发展,到战国中后期,而逐渐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统一的神话世界。顾颉刚在论述这两大神话系统的发展和融合时比较注意其社会背景以及融合以后神话所起的变化。搞清神话的来源和系属,有助于我们认识神话的性质和特征,因为不管神话怎么发展变化,来源和系属的烙印总还是依稀可见的。
顾颉刚先生对吴歌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是受了1918年北京大学征集歌谣运动的影响。顾颉刚的家乡苏州属于吴语地区,古来富庶,民俗文化遗存丰富。1919年顾颉刚在家乡养病期间,发动家人和亲友搜集当地歌谣200首,先后在北平《晨报》和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引发广泛的注意。19267月,《吴歌甲集》有北大歌谣研究会印为专书出版,胡适在序中说:该书“是独立的吴语文学第一部”,与弹词、昆曲之有官话成分不同,它是“道地的方言文学”“这部书的出世真可说是给中国文学史开一新纪元了。”顾颉刚先生整理吴歌是非常严肃认真的,认为整理歌谣要切切实实做一番文字学的工夫,把它当作终身之业。他在《吴歈集录》的《序》中说:“我这件事情虽然是经过了一二年,但终不敢宣布出来。为什么呢?因为这里边实在有许多解不出的句子,写不出的文字,考不定的事实。我想,要彻底的弄清楚它,必得切切实实做一番文字学的工夫,把古今的音变,邻地的方言,都了然于心,然后再来比较考订,才可无憾。这件事情不是几年里所能做到的,所以我已经拿了这部《吴歈集录》算做我的终身之业了。”钟敬文先生在《〈孟姜女故事论文集〉序》中认为《吴歌甲集》对中国歌谣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说:“我们这样说,并不仅仅因为那部集子的出世时间比较早些和所收集的资料相当丰富。它的优点还另有所在”。它“有比较详细的注释、解说和对篇中所涉及的某些问题作了理论探索。这些文章,使它不只是个一般性的歌谣资料集,而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的歌谣学著述了”
除了编刊《吴歌甲集》之外,顾颉刚对吴歌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吴歌形式和意义的演变;二是吴歌的历史。在搜集吴歌的过程中,他注意到了歌谣的形式和意义的变化现象,这引起了他的研究兴趣。他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说:“很奇怪的,搜集的结果使我知道歌谣也和小说戏剧中的故事一样,会得随时随地变化。同是一首歌,两个人唱着便有不同。就是一个人唱的歌,也许有把一首分成大同小异的两首的。有的歌,因为形式的改变以至连意义也随着改变了。”这表明他的研究已经认识到了民间口传歌谣流变性和活态性的特点。对于吴歌历史,顾颉刚的《吴歌小史》,从战国的吴歈越吟,一直叙述到现代铺陈景致的民歌,对其做了纵向历
时的系统研究。实是吴歌史的开创之作。但也就免不了有所遗漏,所以陆侃如、顾廷龙续起增补,而赵万里、李家瑞也为他补充了材料。
顾颉刚对民俗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孟姜女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历时久远。这种状况已被前代学者所注意,如宋代的郑樵,在《通志·乐略》中指出:“杞梁之妻,于经传所言者不过数十言耳,彼(稗官)则演成万千言。”清代的姚际恒则指出未有杞梁妻故事时,孟姜一名已成为美女的通称,在《诗经通论·郑风·有女同车》中说:“是必当时齐国有长女美而贤,故诗人多以‘孟姜’称之耳。”顾颉刚正是受此启发展开了对“孟姜女故事”的资料收集和研究。192411月,应歌谣研究会之邀,他写出《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这一长文,列举《左传》《檀弓》《孟子》《列女传》等史籍所述,指出:杞梁之妻的故事中心,在战国以前是不受郊吊;西汉以前是杞梁妻善哭;在西汉后期是杞梁妻善哭崩城,所崩之城就在齐国附近;到了唐朝,则有了万里寻夫、哭倒长城之说,并与秦始皇扯上了关系。至于孟姜一名,从《诗经》得知那是周代美女的通称,自南宋《孟子疏》中始将其作为杞梁之妻的姓名。此文刊登之后,引发学术界的震动。刘复在给顾颉刚的信(《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三册题作《敦煌写本中之孟姜女小唱》)中说:“在《歌谣》六十九号中看见你的《孟姜女》一文的前半篇,真教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你用第一等史学家的眼光与手段来研究这故事;这故事是二千五百年来一个有价值的故事,你那文章也是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在对“孟姜女故事”的下一步研究中,他有感于获得的新资料越来越多,在已发表的前文中又发现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正补充。经过三年的积累,他又完成了《孟姜女故事研究》这篇长文,作为他研究孟姜女问题的“第一个结账”。全文运用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孟姜女故事的历史系统,相对于《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增加了南宋、元、明到现在关于孟姜女故事的资料;二、地域的系统,初步探讨了孟姜女故事的传播问题;三、研究结论,即是“我们知道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文化中心而变迁,承受了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
顾颉刚对于神道的研究,是游历了苏州和北京的两处东岳庙引起的,他看到两处东岳庙有许多不同的神名,便知道各地的神道虽同属道教之下,但并没有统一。由此可窥见各地民众信仰的差异,更看到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融合与相互影响。顾颉刚对东岳庙的游览主要是为了研究神话,为了古史的研究,其《东岳庙游记》一文对近人心目中的神话作了简明的历史解释,指出神道包括以下几部分:中国古代原有的神,有真实的人而神化的,中国边远民族传入的,随佛教传进来的,中国后起的。这对于研究我国神道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启蒙的作用。
对于社会的研究,顾颉刚主要集中于对民间俗信的关注。1925430日至52日,受
北大风俗调查会之托,顾颉刚与容庚、容肇祖、孙伏园、庄严五人对位于北京城西北的妙峰山进行了考察。五人中属他最为活跃,且收获极大。顾颉刚在《走在历史的路上——顾颉刚自述》一书中回忆道:“到了这种地方,迷眼的是香烟,震耳的是鼓乐,身受的是款待,只觉得神秘、壮健、亲善的可爱,却忘记了他们所崇奉的乃是一种浅薄的宗教。这使我对于春秋时的‘祈望’战国后的‘封禅’得到一种了解,妙峰山香会在财政、礼仪、警察、交通、饷糈„„各方面都有专员管理,又有 领袖人物指挥一切,实在有了国家的雏形了!”这五人的妙峰山香会调查报告先后在《京报副刊》上刊出,共出了6次《妙峰山进香专号》,后来中山大学把这些专号编成1册《妙峰山》出版。其中以顾颉刚的《妙峰山的香会》为最详细,对香会的来源、组织以及明、清两代和本年的香会情况都有详尽的纪录。已经登出,就引起了社会的注意。江绍原在《北大风俗调查会〈妙峰山进香专号〉书后》中把妙峰山香会的调查报告,视作调查的样板。他说:“对于全中国现在的民众法术宗教,都像他们对于妙峰山进香的样子,作调查研究功夫。这不但可以使我们了解现在的中国社会,而且说不定对于过去的了解也有所贡献。”对顾先生的调查报告,认为是绝无仅有的有价值的材料,他说:“现今的民众宗教的研究,则顾颉刚先生的妙峰山香会调查,在邦人中只怕是绝无仅有的。



[1]王煦华.顾颉刚先生对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及贡献.[J] [2]赵世瑜.眼观乡下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王骧.顾颉刚对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创新业绩.[J].镇江师专学报,19972. [4]顾潮、顾洪.顾颉刚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5]钱小柏.顾颉刚民俗学论集.[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387025b52d380eb63946d33.html

《顾颉刚民俗学论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