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散文

发布时间:2019-09-25 19:15: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总第 2326 学时

授课题目

《孟子》《庄子》等先秦诸子散文

授课时间

班 级

日 期

节 次

授课方式

理论课(√ )、实践课( )、习题课( )、其它( )。(相应栏里打“√”号)

教学方法

讨论( )、启发( )、演示( )、辩论( )、讲练结合( )、其他( )。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录像带( )、挂图( )、幻灯片( )、其他( )。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了解诸子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对比其异同,掌握其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诸子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对比其异同,掌握其哲学思想

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方法及手段

组织教学

复习巩固

讲授新知: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节:诸子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先秦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二、诸子散文繁荣的背景和原因。

春秋之末,王权衰落,诸侯崛起,天下纷争。与之相应,官失其守,礼崩乐坏,士阶层蔚然勃兴,私学兴起,私家著述相继出现。到战国时,百家争鸣,诸子横议,著书立说,蔚为风尚。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主要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十家。先秦诸子指的就是这一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

三、诸子散文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过程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四、先秦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第二节:《论语》《墨子》与《孟子》

一、孔子及《论语》

(一)1孔子(前551—479):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教育家 ,首创私学,打破了官府的垄断局面,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 序《诗》、传《易》、《礼》、《乐》,作《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论语即言语的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成的。

(二)《论语》思想内容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

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1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2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论语》生动记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3美学思想 (文艺思想) 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和善的

统一,及高尚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统一。

(三)《论语》的文学价值

1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含蓄隽永的语言风格。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刘勰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作品选讲:《侍坐章》

1、简介

2、内容讲解

讨论:对曾皙言志的理解(① 以礼治国的思想;②隐士生活的图解:悠闲、淡泊;③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

3、艺术特色

1)情节简单却错综有波澜,结构完整。

2)成功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动作和神情等细节描写,人物性格鲜明。

二、《墨子》

(一)墨子及墨家学派

墨子(公元前480—410),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后汉书·张衡传》说他当子思之时,出孔子后。 《淮南子·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墨子的学术理论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它不是墨翟个人的作品,而是墨家学派的总集。《汉书·艺文志》称《墨子》有71篇,今本《墨子》53篇。

(二)墨子的思想

墨子针对战国初年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的祸乱现实,提出了十项治国方略,其中代表墨子思想个性的是兼爱

(三)《墨子》的文学价值

1察类明故的逻辑方法。

2、大量的生活现实和历史事实的简括叙写。

3、语言质朴 、简洁

三、《孟子》

(一)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

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故其学术渊源,与孔子一脉相承(孔子——曾参——孔伋(子思)————孟子)。

乃所愿,则学孔子焉。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

孙丑上》)战国中后期,孟子是儒家八派之一,地位并不高,唐以后逐渐受推崇,元文宗时被封为亚圣,仅次于至圣孔子。

(二)孟子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由孟子和其弟子万章等合著。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

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曾仕齐为卿,游说滕、鲁,晚年退归邹,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他主张“王道”、“仁政”,反对不义战争和横征暴敛;提倡“民贵君轻”,以民为本。他又倡言“性善”,重视个人后天的道德修养。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孟

子》今存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各分上、下。

(三)《孟子》的思想内容

1、性善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2、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

3、人格论(追求理想完美人格)

孟子论人的人格之美,以尧舜为榜样,以大丈夫为基本准则。人格高尚者,称之为大人,以大丈夫为人格之尊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

4、人才论

孟子之人才论,爱才尚显,认为君子有三乐,云: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尽心上》

(四)《孟子》的文学价值

首先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他藐视帝王,有时近于狷介;鄙夷奸佞,有时近乎偏狭;争论文艺,有时近于偏颇;待人诚恳率直,有时近于天真。

1、 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1) 灵活巧妙的论辩手段

2)善用比喻和寓言。

2、气势浩然的文风

3、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但又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巧妙避开齐宣王想了解“霸道”的心理,并逐步将话题转到“王道”上来,就近取喻,肯定齐王有“仁心”,可以“王天下”,以引起他对“王道”的兴趣,然后才正面阐述自己的“王道”主张。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滕文公上》),批驳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主张即是如此。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告子上》)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语言上,《孟子》不仅词彩华赡,痛快流利,而且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尔反尔”、“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

(五)作品选讲:《齐桓晋文之事章》

1、内容简介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这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任客卿时,劝说齐宣王弃霸图王的一篇谈话记录,比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他的 仁政学说。

2、全文串讲

3、本文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孟子的论辩技巧和行文匠心。)

1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

孟子善于观察论敌、揣摩对方心理,进行启发式诱导;设置转换话题灵活机巧,分寸把握适当。运用层层推进的论辩方式,擒纵开合,曲折多变。

2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锋犀利。(三个不用,五个不足

3善于譬喻,说理简洁生动,使抽象哲理形象化。(明察秋毫”“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4排比、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助长文势,增强感染力。(全文共七组排比句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一、庄子的生平。

庄子及《庄子》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蒙县人。《史记·

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唐玄宗大兴道教,天宝元年(742)封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庄子》

一书为《南华真经》

《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有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为

(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曾为蒙漆园令,遍游楚、魏、赵、齐、鲁等国。家境贫寒,而又轻视官禄。熟悉各家学说,最服膺老子。他激烈批判现实的黑暗,非儒、墨及礼乐仁义。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提倡齐万物、一死生,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宣扬不谴是非、与世俗处。其思想对后世产生过深刻影响。

二、《庄子》的艺术成就。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

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如《逍遥游》为说明作者追求“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全文用了大鹏、学鸠、蜩、斥鴳、朝菌、冥灵等众多形象,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大年或小年等活动及现象的皆“有所待”比喻在物质世界里没有绝对自由,然后才得出自己的正面意见。至于以寓言说理,更是突出。《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如“触蛮之争”(《则阳》),借触、蛮争夺蜗角,嘲笑了诸侯间争夺土地的战争,及其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庖丁解牛”(《养生主》),以解牛为喻,说明了养生的道理。

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任公子钓鱼”(《外物》),“五十犗(健牛)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鱼吞钩后,奋鬐抗争,“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惊心动魄,气象万千。所钓之鱼,竟能供大半个中国的人饱餐不尽。《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尤为雄阔。它由“不知其几千里”大的鲲鱼变化而成,振翅而飞,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境之壮,其思之奇,前所未有。

《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鲁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其实在整部文学史上,也可以说是罕有其匹。它那意出尘外的构思、超群绝俗的想象、美妙奇幻的意境、汪洋恣肆的文风,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难为继。

1、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第一类:揭露社会风气的黑暗,讽刺统治集团的虚伪、污秽,鞭挞一切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如《列御寇》中的曹商使秦,《则阳》中的触蛮之战

第二类寓言:表现庄子对理想盛世、理想人物的热烈追求和礼赞,宣扬无所待的自由思想,标举其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这一类寓言,多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第三类寓言:阐发庄子的处世哲学,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借题发挥,寄寓深刻的哲理。如《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 《山木》中庄子行于山中 一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等。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3、雄奇开阔的意境

庄子很善于把自己对自由无限的追求精神灌注于笔端,以挥洒自如之笔,创造出雄奇开阔的意境,表现自己对广阔天地、绝对自由的向往。如《庄子》散文第一篇《逍遥游》的开首(略)

4、异趣横生的语言

《庄子》的语言及其富赡,而又运用自如,富于变化。无论摹物叙事、抒情、议论,都能意到笔随,信手挥洒,形成一种异趣横生的面貌。

如:《齐物论》中对地籁(风)的描绘(略)

三、《庄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作品选讲:《逍遥游》

1解题

本文是《庄子》的首篇,是最能代表庄子思想精神和散文艺术的篇章之一。

2串讲

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大小之辩,并提出逍遥游的人生境界。第二部分:以寓言故事进一步说明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3.艺术特征

(1) 哲理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但主要不是采用逻辑推理而是运用了形象化的表现艺术。通过奇诡的想象、巧妙的虚构、极度的夸张,以及拟人等艺术手法,构筑起了丰富多彩而又玄妙奇特的形象世界。

2本文的论证方法

A.小大之辩为行文线索。

B.文章采取了层层铺垫,最后否定的方法,提出正面的立论,然后在第二部分运用寓言故事说明其理论。

C.对比的手法:大小对比,三种人对比。

3笔随意至,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方式。

·林云铭《庄子因》篇中忽有叙事,忽而引证,忽有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有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这段评论既指出了叙事、引证、譬喻、议论的写作手法,也指出了文章断断续续的结构方式。

4汪洋恣肆,奇诡谲怪,自由洒脱的语言风格

本文的语言体现了《庄子》的基本语言风格,就是正如司马迁说: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一、荀子的生平。

《荀子》的书名、作者、编定及篇数。

荀子的思想特点。

《赋篇》与《成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荀子》是荀况及其门徒所作,今本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小部分出于他的门徒。

荀子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其学说以孔子儒学为基础,批判性地吸取诸家之说,最大特征是以礼客法。他反对天命迷信,强调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反对性善说,提倡性恶说,由此特别强调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及个人努力。他弟子中著名的有韩非、李斯。

《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这些论文大都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以类比、引证、比喻、排偶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如《劝学篇》是一篇劝人学习的专论,旁征博引、生动详尽地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态度、途径和方法,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尤其论述学习态度一段,一连用了九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述学习贵在专心致志,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同时,这些比喻又重迭排列,整齐而流畅,气势充沛,音节铿锵。

《荀子》又有《成相》、佹诗和《赋篇》,属文学范畴。《成相》是用楚地民歌形式宣传政治主张的作品,为韵文。《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和所附“佹诗”二首。五赋以四言韵语为主,间杂散文,很象谜语,乃战国“隐书”一体,开了后世咏物赋及说理赋的先河。

二、韩非的生平。《韩非子》的篇数及作者。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中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条理分明,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如《五蠹》以洋洋洒洒近七千言的篇幅,指责五蠹之民对国家的危害,这是先秦论说文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也是《韩非子》的突出特点。《韩非子》有寓言故事三百多个,其中以《说林》上下、内外《储说》最集中。这些寓言,大多生动形象,合意深刻,发人深思,同时情节生动幽默,有较浓的文学色彩,如“守株待兔”(《五蠹》)、“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外储说左上》)、“自相矛盾”(《难一》)等等。

精读作品篇目: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楚狂接舆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子路从而后章》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王顾左右而言他章》、《天时不如地利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墨子》:《公输》

《老子》:第一章、第十五章、第二十章、第五十八章、第八十章

《吕氏春秋》:《察今》

李斯:《谏逐客书》

《庄子》:《逍遥游》、《养生主》、《胺箧》、《秋水》(节选)

《韩非子》:《五蠹》(节选)

课堂教学小结

小结: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影响

一、儒、道两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后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

二、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构成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两大基石。

先秦说理散文确立了说理散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其内容影响了后代很多种文体。

先秦说理散文的创作经验和艺术风格为后代散文家提供了借鉴,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作业布置

练习题( )、思考题( )、讨论题(√ )、小论文(√ )、其它( )。(相应栏里打“√”号)

内容:1、诸子散文有哪些共同特点。

2孟子》和〈庄子〉都善于运用比喻,从你读过的文章中,找出几例,试比较两者的差异。

3、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教学后记

除认识其文学特色外,还应对比其哲学思想之异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df2e8404b73f242336c5ffd.html

《诸子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