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3-19 08:49: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概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人间真情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前两行被称为“千古丽句”,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似写是眼前景象,实则表达一片深情。本课需要一个课时的学习时间。通过学习,让学生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之中,体会挚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进一步丰厚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想象补白、观察插图等方法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李白、孟浩然的生平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 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想象补白、观察插图等方法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 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感悟诗歌朗读的几个层次要求;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继续积累诗句的愿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具有初步的学习送别诗的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诗歌描述的情境和表达的情感。但因为古诗毕竟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而且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久远,因此,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营造宽松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饶有兴趣地走入文本,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及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1.以诵读为主的教学策略 

遵循“读准——读出节奏停连——读出内在情感”的主线,在反复的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朗读中走近文本 

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朗读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板书演示、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中,自主解决问题 3.自主学习策略 

     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搜集整理材料,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在情感上产生共 鸣,在语言上得到积累。

六、课前展示,诵读两首古诗

七、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理解诗题

 1.揭题  读出停顿

2、指导“陵”字书写

3.解题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提醒:谁送谁?从哪到哪?  

随机介绍黄鹤楼,介绍李白和孟浩然

师:你了解这两位诗人吗?用简单的一句话或两句话把你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交流) 课件出示:(头像) 

人物档案: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或孟山人,唐代著 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师:我们学过孟浩然的《春晓》、以后还会学习他的《过故人庄》等诗篇,他在世的时候名 气就相当大了。 课件出示:(头像)

人物档案: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其传世诗作有3000余首。有“诗仙”之称。 师:李白,这人名气更大,我们学过他的—— 

生:《静夜思》、《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赠汪伦》。 

4.再读诗题 

师:好友就要出门远行了,李白于是作诗—— (全班齐读题目) 

(二)读准诗句  把握节奏 1.读准诗句 

师:李白用四行诗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自由朗读,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生自由读) 

师:请几位同学来展示展示。 3生个别读)

(相机评价:“辞”平舌音读得特别好!字正腔圆,吐字归音特别清晰!放得很开,颇有几 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贴板书: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 

2.读出节奏 

师:诗词的朗读和一般的课文不太一样,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这样根据这 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  (课件出

2/2/3 

(三个学生逐一接读,每人一句) 

师:接下来我和你们一起读,我一句你们一句。 (师生接读) 

师:全班一起按这样的节奏读。 

师: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连(贴板书:节奏停连)

三)整体把握  确定“教点” 1.弄清大意 

师:朗读古诗,还有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 (生猜测) 

(贴板书:内在情感

师:情在何处,情在诗中,只有想办法弄懂每句诗大概的意思,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 

2.提出疑问 

师:读书就是要这样,一边读一边思考着一边概括着。还有什么字或词,注释中没有解释, 你不太明白,需要大家帮助吗?  重点讲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  

(四)潜心涵咏  体验情感  课件出示前两句诗 1.直观理解“西辞” 

师:我这里有两张图片,谁来给他们找到合适的位置?给个小提示,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 扬州在长江的下游。 (学生上台贴图)

师:贴对了吗?(对了!)为什么这样贴?哪边是东,哪边是西?  师: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面向西,故而说—— 生齐:西辞  

2想象理解“烟花三月” 

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扬州这座城市,在唐朝,可是国 际大都市,热闹非凡,李白也曾和友人在那儿流连许久。李白用什么词形容三月的扬州? 生:烟花 

课件出示:“烟花”的注释 

师: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你的脑海里有画面吗?(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朗读:眼前是一大片的花海,红的似火、粉的似霞、黄的似金,它们你挨着我,我挤着你,一朵比一朵鲜艳,一朵比一朵娇嫩,仿佛每一朵花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花儿是那么鲜艳,就像浮动的烟雾。)

师:你的脑海里出现什么样的画面,你想起什么描写花多花美的词或者诗句?  1 繁花似锦、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芬芳扑鼻„„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请你们一起走进三月的扬州。 (课件出示) 

师:多么清新明亮的画面!一起读这个词—— (齐读词语) 

师:眼中要有画面,把美读出来! (生再读词语)

师:古诗语言简练,咱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把一个个简单的词语读成一幅 幅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2.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关系不一般

师:课文说他俩是——(故人)也就是—— 老朋友! 

师:对,会用注释,好得很!  课件出示:李白《赠孟浩然》 

师:你们知道吗?李白比孟浩然整整小了12岁,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朋友、知己,忘年交, 李白仰慕孟浩然,孟浩然欣赏李白,他们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的一段美好的姻缘,还是孟浩然撮合的,李白曾写诗,表达他对孟浩然的的仰慕。你看这句,多么直接地表白啊! 

(课件出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3.个性解读诗句 

师:孟浩然就要到扬州去了,李白的内心——   

师:是啊,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生2个别读) 师:浩然兄就要走了,李白的内心还想些什么? 

3个别读。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全班一起读。 (全班齐读) 

师:我感觉你们已经一步步走进李白的内心了。 

学习后两句诗 

1.针对“孤帆”质疑解疑 

师过渡:载着孟浩然的船只,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搂头——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1200年前的唐朝,长江是一条重要的水上通道,每天来来往往的船只不可计数。  课件:千帆 板画孤帆 

师:看完这个画面,再回到诗句来,江上明明有无数的船只,李白为什么说“孤帆”?

李白是不是搞错了?  

诗人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李白的全部心思都跟着那只船。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视,一心只送孟夫子。 

2.创设情境读 

板画:越去越远的小船 

引读:船儿越去越远了,他在目送——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要读出越去越远的感觉) 版画:一点帆影 

引读:船儿只剩下一点帆影了,他在目送——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要读出更远的感觉) 擦去帆影 

师:船儿已经消失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他还在目送—— (齐读诗句) 师:李白送了多久? 很久很久„„

3.利用插图内化感受,进行写作训练 

师: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李白身上,你好像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此时的李白,犹如一座雕像,目驻神驰,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追滔滔江水,定格在 孟浩然消失的地方。此时你是李白,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吧。找生读自己的打写,并带着感受再读这两句。

师:祝贺你们,达到第三重境界,读出内在情感。 

师:整首诗只写眼前的景,无一个字直接写别情,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李白心中涌动的别情, 李白果然是“诗仙”啊! 

(五)学以致用  提升能力 拓展阅读

 1.自由诵读 

师:古代交通不便,往往一别难再会,有诗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古人重 离别,因此留下了许多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个千古传诵的名诗。

出示阅读材料的三首古诗(学生自学说感受 

积累是中关于送别的名言,背诵

2.总结提升 

师:是的,送别的地点在变,送别的对象在变,送别的方式也在变,不变的是一颗真挚的心, 一份真挚的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82d913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3.html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