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经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3-05 21:16: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根据IS-LM模型的理论,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在这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名义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条件:E=y,也可用i=s表示,说明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5.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K=1/(1-MPC)=1/(1-b)=1/MPS,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投资乘数越大。

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7.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支出和借债水平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国家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利率的变动来间接影响总需求的行为。

9.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10.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

11.最终产品: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

12.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13.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2.奥肯定律 :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业率为标准)时,每使失业率降低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必然增加3%(也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为2.5%),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会减少3%

13.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相关因素: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性通胀。

再分配效应。产出效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37c2efe7c1cfad6195fa798.html

《宏经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