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要点参考(部分)

发布时间:2018-10-12 10:29: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要点参考(部分)

1.什么是科学问题?如何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

答:科学问题指的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条件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括问题指向、求解目标、应答域(求解范围和方法),具有时代性和悬而未决性。

提出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发现科学问题的基本条件是:(1)时代需要;(2)科学主体具备掌握当时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知识和能力。发现科学问题的重耍途径是:(1)发现社会需要与科研成果不足的矛冒:(2):发现已知和未知的矛盾,(3)发观已有理论和新的实验事实的矛盾;(4)发现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5)发现同一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

2.科研选题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各原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各原则如何把握?

答:四个原则——①需要性原则: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②创造性原则: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③科学性原则: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显示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探讨的问题:④可行性原则: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选择课题应遵循上述原则,但由于课题的性质不同,选题的原则也各有侧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①需要性原则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实现科研的目的性,是必须普遍遵循的;②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别人已解决的或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取得进展的,不应作为目标选择;③要遵循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随着基础事实和背景理论的改变而对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④不论出于哪种对可行性原则的思考,都应该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前提下,从现实可行的工作做起。

3.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以对经验事实进行解释、说明,使其尽可能符合客观事实的事实。(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它属于认识论范畴,所以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科学事实应满足如下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视: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科学事实在认识过程中有以下作用:①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②科学事实是对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进行评价的基本手段。)客观事实:物质的现象和过程。经验事实:通过文字记载,语言表达及观察所获得的事实,一般可分为两类:事实I。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象等:事实II。指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经验事实存在可错性。联系:它们反映的都是客观事实;区别:不同的认识手段,认识结果不一样。

4.什么是机遇?什么是机遇发现?机遇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什么?

答:机遇是指在实验过程中观测到了偶然现象和出现了意外的机会。因此在机遇引导下作出的科学发现就称为机遇发现,它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首先机遇在实验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能在这个实验中出现。也可能在那个实验中出现,是不确定的,不可预测的,因此具有偶然性。但偶然性又是以必然性为基础的。这是因为客观过程本身具有必然性:①只要条件具备,通过这一实验的偶然现象就会抓住另一实验必然性的端倪,②认识过程也存在必然性,如果具备了捕捉机遇的条件(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善于分析问题:摆脱定势

思维的束缚),机遇的产生也是必然的。因此抓住机遇发现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5.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含义,特点及相互关系?

答:逻辑思维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过程。特点;:①高度的抽象性;②严密的逻辑性;③线性的、一维的。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特点:①认识发生的笑发性;②认识过程的突变性;⑧认识成果的突破性。形象思维:在感性形象认识的基础上,运心意象、联想和想象等形式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形式。特点:①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形象性);②具体性;③平面性的、二维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的区别在于:①逻辑思维属于逻辑方法,形象思维和直接思维属于非逻辑方法:②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抽象的概念,通过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而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的意象,通过意象进行想象和联系。相互联系在于:通过优化,构成科学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则完成科学的创造过程。

6.归纳方法、演绎方法的特点、基本形式及其相互联系?

答:师纳方法:从有限的个别事实中推出一般规律的逻辑思维方法。其过程包含着认识的能动飞跃。基本形式有求同法、差异法,求同差异共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演绎方法:通过一般原理认识个别事实的思维方法。基本形式:间接推理三段论,析取三段论、假言推理三段论。

相互联系:①归纳与演绎是科学认识中最为广泛的逻辑思维方法;②归纳和演绎在整个科学认识中特定的功能都是科学认识中特定的功能都是科学认识中不可缺少、不可完全替代的;③归纳和演绎在运用中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归纳和演绎在运用中应相互补充、单纯依靠哪一种方法本身都无法克服各自的先天缺陷。

7.什么是模型?什么是模型化方法?·模型的类裂?模型化方法的合理性依据?

答:模型:与原型之间具有相似性、代表性和外推性的各种形态。

模型化方法:是通过建立和研究客观对象的模型来揭示对象(原型)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方法。模型的类型:①物质模型(实物模型);②思想模型(形象模型、抽象模型、假想模型)。模型化方法的合理性依据:①客观事物具有统一性、相似性;②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占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8.数学模型的特点和类型?数学化方法广泛应用的合理性依据?

答:特点:①反映问题的本质;②使问题得到必要简化;③有利于展开数学推导;④便于回到具体研究对象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类型:①确定性数学模型:将客观现象描述成具有必然性因果关系的模型,用于描述自然界中的必然现象:②随机性数学模型;将客观现象描述成随机过程。用于描述自然界中的偶然现象;③突变性数学模型:用于描述自然界中的突变现象;④模糊性数学模型:用于描述自然界中的模糊现象和人认识上的模糊语言和模糊概念。合理性依据:①对客观事物的研究需要借助于数学;②各门学科和数学的发展为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⑧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将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由可能变为现实。

9.什么是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各有何特点?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答:科学假说:根据己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解释和说明。特点:科学性、假定性、易变性。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于组成的体系。特点:客观真理性、普遍性、逻辑性、系统性。联系和区别:科学假说最终要转化为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具有客观真理性,科学假说则没有。

10.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正确对待错误科学假说的作用?

答:科学假说的地位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在假进的基础上获得科学理论是不可越过的环节)。作用:①科学假说对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②科学假说可以激发研究者的热情,繁荣科学事业。评价:①在错误中比在混乱中更容易发观真理,即使被证明是错误的假说,也不能否定它的指导作用;②证伪一个假说不能象逻辑上否定后者就必然否定前者那么简单,检验假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学实践受科学水平的制约,是可能产生错误:③科学假说本身也是有结构的.假说被证伪,其可能是辅助性假说有误。

11.建立科学假说、检验科学假说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方法?

答:建立科学假说可供选择的方法有:类比方法、归纳方法、移植方法、逆向思维力法。检验科学假说可供选择的方法:①肯定前件检验方法;②否定后件检验方法;③反证法;④排除法;⑤逐步逼进法。

12.公理化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其优越性、局限性?

答:基本思想:从尽可能产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命题出发,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建立起理论体系的方法。严格按照逻辑规律、逻辑原则运行,用尽可能少的原始命题、原始概念是这个方法的基本要求。优越性:①具有逻辑简单性;②具有可检验性;②具有逻辑严谨性;可缩短学习的进程。局限性:即公理化体系的不完备性。①任何一个公理化体系不可能既是完备的,又是无矛盾的;②任何一个公理化体系,都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阶段的总结,都是不可能是绝对严格、绝对完备的。

13.简述系统整体性原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意义?

答:基本思想:①系统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②系统整体具有各个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③是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和性关系。任何事物的整体决不是简单的部分之和,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方法论意义:把研究对象视为有机整体,探索系统和内外环境间的辩证关系。①不能简单的从量上理解,重要的是从质上把握;②把对象放到开发的状态上去考察,强调要素间的协调作用;③把系统放到动态的条件上去考察,要素可以从无序到有序。

14.什么是结构?什么是功能?简述系统结构功能原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意义?

答:结构——系统内各要素间稳定的联系方式(数量的比例关系、空间联系方式、时间联系方式及时空联系方式)。功能——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特性及能力。基本思想:1)结构决定功能:稳定的情况下,撤换个别要素,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变;2)功能的反作用于结构:①一定的功能要只有相应的结构来实现;②功能的变化导致结构的调整;③结构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1)结构功能原理深刻揭示了辨证唯物主义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2)为人们寻求整体的最优化,提高整体的功能,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3)指导人们从注重孤立的要素转向注重系统的结构。

15.什么是系统?什么是系统方法?试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一个观实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出改进思路。

答:系统——是由若干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定功能的复合体。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②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③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④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系统方法——把对象视为系统,着重考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要素、系统内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量佳的处理问题的目的的方法;系统方法的特点——把对象和过程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并尽可能将整体做形式化处理。思路一一着重考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要素、系统内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①从高层次寻求思路,考察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任何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要善于从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②整体优化原则:考察系统与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着重考虑如何达到整体最佳;③通过调整结构,增强系统的整体功能,考察系统内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16.什么是信息?信息传举传递原理的基本要点和信息方法的基本思想?

答:信息——是能够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及其含义和效用。信息传递原理的基本要点:①信息传递只需传递语法信息;②信息与信号的交换必须一一对应;③信号的体积必须小于信道的容积;④通过适当的编码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信息方法的基本思想:通过把对象看作一个信息系统,重点考察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和处理等,以揭示事物的本质。①注重信息传递,揭示对象的机制;②注重信息联系,寻求新规律;③注重信息价值,寻求新标准(最有价值的信息是信息量最大,出新概率小;不确定中性越来越多的信息)

17.控制论方法的基本特点和各种具体方法的基本思想?

答:基本特点:只考察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不考察系统内结构、要素问题。对系绕的研究着眼于外界反应和功能行为,且主要研究黑系统特点:①以系统为研究对象;②以信息为研究基础;③以功能方法、反馈方法、黑箱方法为研究方法。

具体方法及基本思想:①功能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功能和行为方面的相似,进行模拟和类比;②反馈方法:应用反馈原理实现对对象的控制的方法;③黑箱方法:通过考察系统的功能而揭示其结构的方法。通过考察黑箱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过程,即研究其功能和行为方式,以推测和探求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

18.什么是有序和无序?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要具备哪些条件?开放的系统为什么能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

答:有序——是指系统内部个各要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转化。无序——是指系统内务要素之间无规则的联系和转化。①开放系统是系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②远离平衡是有序之源;③通过涨落达到有序(内部直接诱因);④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进化的根本机制。实现的原因:开放系统是系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一个系统要有可能实观从无序到有序约结构变迁,该系统必须与外部环境持续的交换物质与能量。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不可能与外界实现这个交换;交换时,系统可由外界引起负熵流,其绝对值大子内熵力产生,使内熵减少,从而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

19.试用自组织理论方法探讨一个现实系统的演化?

答:自组织理论关于系统演化前基本观点是:①开放系统是系统实观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②远离平衡是有序之源;③通过涨落达到有序<内部直接诱因);④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进化的根本机制(内在依据)。

所以:一个现实的系统(如企业)要发展:(1)必须在开放中求生存、求活力;(2)必须重视微小涨落,从动态中寻找稳定的有序;(3)通过协同作用增强系统的竞争性。

20.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技术的性质?科学和技术的联系与区别?

答:科学——知识体系和由知识体系所转化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统一,技术——人们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以及掌握和使用这些劳动手段和工艺方法的技能体系。

科学技术的性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①技术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属于直接生产力的范畴;②科学作为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必须以技术为中介;③科学表现了人对自然劳动的认识和反映关系,技术表观了人对自然能动的控制和改造关系,科学与技术是同一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科学要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必须以技术为中介。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在于两者在研究的问题、任务、适用范围、社会功能、评价准则等五个方面有区别。问题:科学研究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技术研究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具体);任务:探索规律、有所发现产生、知识财富技术利用控制、有所发明、创造物质财富(相对确定):适用范围:科学无国界的技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功能:科学是知识形态、潜在的间接的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物质的、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技术是评价准则;科学的评价标准是,真实性,有用性。

21.什么是宏观科学结构?什么是微观科学结构?微观科学结构的构成方式和技术系统的构成原则是什么?

答:作为系统的构成,把科学理论作为要素还是系统进行研究是划分宏观科学结构利微观科学结构的标准。宏观科学结构是把科学理论作为要素,考察系统的构成;微观科学结构是把科学理论当作一个系统,考祭这个系统的构成问题。微观科学结构,构成方式:①自然型结构;②认识型结构:③逻辑型结构。构成要素:科学概念、科学定律。技术系统的构成原则:①技术目的一致性原则;②技术功能匹配原则;③生产效率平衡性原则;④技术与社会文化协调性原则。

22.什么是可证伪性?证伪模式的基本理想和特点?

答:这是当代西方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的观点。波普认为可证伪性指理论在逻辑上存在与之相反的可供观察的单称陈述,就说这个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即它是科学的(这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标准)。基本理想:①看到了问题在科学研究、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②把科学看成是动态的发展演化过程;③强调科学中的革命的批判精神,(PI——TT—EE—P2)证伪模式的基本特点: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经验主义;②强调演绎,反对归纳;③强调证伪主义,反对证实主义。优点:把科学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人的主观能力作用。缺点:过分强调前者(演绎证伪),否认后者,(归纳、证实)

23.什么是科学规范?规范模式的基本思想?常规科学的形成条件。

答:科学规范——指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和方法体系。这一模式也是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模式,是运用历史的方法,从动态角度考察科学发展机制和规律的科学发展模式。基本思想:科学的发展是从一个规科学向另一个常规科学的转变的过程。

前科学一常规科学一反常一科学危机一科学革命一新的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的形成条件:①能对未知进行预测;②预测总是成功的:②预测的方法足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的:④这个理论具有竞争性。

24.什么是科学研究纲领?什么是进化的研究纲领?什么是退化的研究纲领?

答:这是当代西方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纳普的观点。卡尔纳普认为:科学研究纲领是一个有组织的、具有严格的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体系。由相互联系的内核(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保护带(辅助性假说)和方法论规则(正面启发法,方面启发法)所组成。一个研究纲领经过调整保护带后能够对经验事实作出新的成功的预言,就是进化的研究纲领:反之则是退化的。

25.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和趋势?其表观和原因是什么?

答:(1)整体化的特点和趋势:表现及原因一①科学理论趋于统一;②技术发展趋于综合;③科学和技术相互融合;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为联盟。(2)数学化的特点和趋势:表现及原因——①对客观事物的研究需要借助于数学;②各门学科和数学的发展为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③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将数学方法广泛应用由可能变成现实。(3)科学技术、工业、生产和贸易一体化的特点和趋势。(4)社会化的特点和趋势:表现及原因——①研究对象越来越复杂,单个研究者研究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在科学内部形成了社会,即科学社会;②现代了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26.科学技术发展根本动力是什么?

答: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①社会的经济需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选择作用和调节作用;②社会的经济需求通过中介与科学技术系统相联系(反应需求的信息中介、响应需求的组织中介和满足需求的传播中介);③社会的经济需求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支持,这三者之间应有机结合,使社会需求成为真正(或转化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有效需求,才能真正发挥推动作用。

2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科学技术怎样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答: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在生产力的增长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位的增长因素;②在科学技术、生产发展的链条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位的先导团素;③在现代社会变革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位的变革力量;④作为社学技术载体的科技工作者也越来越成为第一位的人力资源。转化条件:①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②把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手段;③将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对象之中,包括开拓新的劳动对象,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率,变废为宝;④通过管理优化劳动结构。

28.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社会变革最重要的革命力量?

答:①科学技术为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社会提供了必要和可能的条件:②科学技术为引进社会进化中的突变提供了一种起触发作用的契机;③科学技术为社会形成非线性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起放大作用的机制。

29.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其层次结构如何?低层次与高层次的关系如何?

答: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构成要素是自然物。①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可建构性的特点;②自然界是实体与属性的统一。层次结构:①是若干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构成新系统的逐极构成的结构关系;②其中,参与构成的系统称为低层次系统,构成后的新系统称为高层次系统;⑧自然界物质系统的逐极构成自然界复杂的层次结构。①高层次系统与低层系统之间具有构成性关系(低层次系统必然是高层次系统的构成部分,高层次系统只能以低层次系统为存在的基础);②高层次系统与低层次系统之间形成相互限制的双向因果链;③同一层次系统之间具有相干关系。

30.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方向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从无序到有序方向的演化?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简述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规律。

答: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会有两个方向:进化方向、退化方向。实现从无序到有序方向的演化的条件:①开放系统是系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②远离平衡有是序之源;③通过涨落达到有序(内部直接诱因>广④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进化的根本机制(内在依据)。

原因: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和退化的不断交替,便在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中呈现出周期性。

周期性规律:①自然界的演化总是向着相反的变化关系进行、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下降,总是回到起点的趋势。即演化的守恒性;②自然界的演化具有不确定性。

31.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人为什么会与自然界构成矛盾?怎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人所生存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界。自然界中生存的人是能动的人。人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与自然建立信息联系,并打上人的印迹,使天然的自然转化为人化的自然,即人工自然,从自然界分出来的人所以会是自然界构成矛盾,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①没有处理好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关系是根本原因;②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或认识不足;③一定历史时期,社会需求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④社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开拓新的人工自然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根本机制。①不断开拓新的人工自然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加深对人的受动性认识的过程(减少局限性,增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②不断开拓新的人工自然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调整人的社会行为的过程;③不断开拓新的人工自然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增加自然界物质系统有序性的过程。简而言之:另外,发展科学可以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发展技术可以提高人的实践能力。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人类的生产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386028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b.html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要点参考(部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