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国际经济学专业2001年研究生考研考试真题

发布时间:2015-10-30 14:27: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南开大学国际贸易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国际经济学  

专业:国际贸易学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试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原因(没有任何解释将不得分)。

1)如果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与一个小国之间,那么大国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要比小国所获得的利益更显著。

2)一般情况下,比较优势与比较成本这两个概念是等同的。

2.简要说明官方储备的几个主要作用。

3.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前提下,试确定在下列两种情况下一国贸易后两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的变化。

1)资本在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而劳动力可自由流动:

2)资本与劳动力均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

4.什么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其发生和传导的机理是怎样的?

5.有效保护率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试说明它与名义关税率之间的关系(可以举例说明)。

6.简要说明通过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一些前提条件。

二、简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乌拉圭回合之后,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其中针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非关税壁垒尤为突出。试根据有关贸易政策理论,对这一现象加以解释。

2.根据相关理论和实际情况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

答案部分

南开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国际经济学 

专业:国际贸易学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试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原因(没有任何解释将不得分)。

1)如果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与一个小国之间,那么大国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要比小国所获得的利益更显著。

答:上述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大国虽然能够影响贸易条件,但是这种影响会导致大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小国虽然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但是最终由于自身贸易条件的改善而获益非浅。

某一个国家如果是个大国的话,它与另外一个小国进行国际贸易,向小国出口一种商品并从它那里进口另外一种商品。在自由贸易与自由市场的条件下,大国向小国出口的商品由于数量巨大,自己的生产能力也很充足,小国需求量有限,这样就必然导致出口商品的价格下跌;与此同时,从小国进口的商品,则由于本国消费需求巨大,而小国的生产供给能力又较弱。这样必然带来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国的贸易条件(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由于自由贸易是处于不断恶化当中的。与之相对应,小国的贸易条件却可以不断得到改善。

当然,如果这个大国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随意制定垄断产品价格的时候,这样迫使小国不得不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垄断价格,并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所以,当前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小国正在积极参与进去以便能够改变当前不公平的贸易规则,使之获得本应获得的利益。

2)一般情况下,比较优势与比较成本这两个概念是等同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比较优势并不是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如果生产两种商品都是没有优势的,也就是都处于绝对劣势当中,这时它可以选择两种商品中劣势较小的(即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并将其出口,通过这种方式他就能够获得贸易利益。在这里比较优势实际上是通过比较成本来体现出来的,因为一种产品之所以具有优势,事实上就是它的成本相对于其他产品而言具有优势。如果产品成本很高,那么在市场上这种产品也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的优势。比较成本并不是绝对成本,是指一国如果生产两种商品成本都是很高的,但是却可以选择成本劣势较低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将其出口,这样也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但上面仅仅是古典贸易理论中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称述,事实上新贸易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又进行了新的诠释。在现实中比较优势不仅仅跟产品的成本有关,还跟其他原因有关系。例如产业内贸易理论就是由于人们对同一种商品的需求偏好不同引起的,美国生产的汽车类型主要是高废油量、体积庞大的那种;而日本生产的主要是节油型、体积相对较小。这样由于人们偏好的不同导致了人们不是看汽车本身的价格,还要看汽车的其他属性。如果仅仅看它的价格而非其他,那么美国汽车制造企业早就破产了。所以一种产品只要具有其他产品所不具有的属性,这都是一种优势,无论这种优势是绝对优势还是比较优势。比较成本只不过是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已。

2.简要说明官方储备的几个主要作用。

答:1)官方储备,又称国际储备,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可以随时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对外进行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资产总和。其须具备三个特性:可获得性、流动性、普遍接受性。

其概念包括以下两方面:

①一国货币当局持有,而不是其他机构或经济实体持有的储备资产。

②国际储备的形式有黄金、外汇、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普通提款权)、特别提款权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村和特别提款权两项由于受到上限的制约,而且在各国的官方储备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在分析时可以省略,着重分析黄金和外汇储备的变化,尤其是外汇储备的变化。

2)国际储备的作用

其作用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从世界范围来考察。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储备也相应增加,它起着国际商品流动和世界经济发展媒介的作用。第二个层次是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来考察。各国持有国际储备的目的如下:

第一,国际储备充作干预资产,即各国用来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其货币汇率的外汇资产,它是支持与加强本国货币信誉的物质基础。

第二,国际储备可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即一国发生短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运用增加或运用本国的国际储备来平衡,而不采取调整国内经济于今出口贸易等措施来纠正,以不致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

第三,国际储备是一国向外举债和偿债能力的保证。作为备用的国际支付手段,即一国在必要时,可将其外汇储备通过兑换或直接用于支付进口净额与对外债务。国际储备的多寡是衡量一国对外资信的重要指标。

3.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前提下,试确定在下列两种情况下一国贸易后两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的变化。

1)资本在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而劳动力可自由流动:

答: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前提下,如果一国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资本密集型的部门;另一个是劳动密集型部门,这个国家还是一个劳动禀赋较为丰富的国家。如果该国与另外一个国家进行了国际贸易,出口劳动密集性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果此时资本在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而劳动可以自由流动,这两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将会发生如下的变化:

由于出口劳动密集性的产品,导致劳动密集性产品的价格上升,进而导致劳动力的价格上升,由于劳动力可以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这样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劳动会大量的流入劳动密集型部门。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不能够自由的流动,这样两个部门的资本存量都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这样的结果将会导致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要素密集水平不降反升,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的要素密集水平不升反降(要素密集度可以采用资本使用量与劳动使用量的比来加以度量)。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短期,其理论基础是特定要素模型。

2)资本与劳动力均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

答: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前提下,如果一国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资本密集型的部门;另一个是劳动密集型部门。这个国家还是一个劳动禀赋较为丰富的国家。如果该国与另外一个国家进行了国际贸易,出口劳动密集性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此时资本与劳动力均可以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这两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将会发生如下的变化:

该国由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肯定会导致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这样在短期情况下,如果资本不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这样劳动力将会大量的流向劳动密集型的部门中。但此时资本与劳动一样也都可以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这时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是因为,由于劳动力的价格大量的提高,而资本的价格降低,这回导致出口企业大量使用资本来替代劳动力,而又由于资本在出口部门中的价格肯定要高于受进口竞争的企业。这样受进口竞争的企业的资本必然会大量流入出口部门;而出口部门的劳动力可能由于被资本替换下来而流入遭受进口竞争的部门。这时两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将发生改变,原来处于出口部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要素密集度将会得到提高;而遭受进口竞争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它的要素密集度将会下降,即劳动所占的比重将会得到提高,而资本所占的比重将会急剧下降。

4.什么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其发生和传导的机理是怎样的?

答:1)关于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业并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7月至1998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2)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基本原因存在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危机的原因;二是危机冲击东亚地区的原因。关于第一个方面,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的不配套,以及诸多的外部环境是其基本原因,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它必须依靠工业化发展自己的经济,在此有两条可供选择的路,一是靠国内资金的积累;二是靠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主要是指出口导向的贸易发展战略和引进外国的直接或间接投资,在国外市场无限大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优势产品的,即劳动密集性产品的出口能够给该国带来发展的资金和利润,进而促进该国经济的发展.在外资引进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资金的借入,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为此需要配套的汇率制度,由于减少贸易风险和资金长期流入风险,需要选择一个趋向稳定的汇率.并加以维持,因此钉住汇率可能是经济实力比较弱小的国家采取的适当的汇率制度;为了减少外部对本国经济冲击的可能性,需要比较封闭的金融市场.

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1)外部商品市场不是无限的。在特定产品的国外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必然导致这些国家出口品的重叠,或竞争。在此,一国出口的增加就是另一国出口市场的减少;2)当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尚未发生变化时,金融市场因多个因素的驱动,率先开放了(其背景是:香港回归中国带来的抢占金融中心的动机;在经常项目不景气的情况下,为维持汇率对短期资金的吸引;在金融上不但没有加强监管,反而向国外提供了借入本币和抽回外汇的渠道).在此泰国的经历是十分典型的.

    东亚地区的连锁反应,是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相互牵制造成的,体现在:1)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的梯次模式,在领头雁不能形成产业结构升级时,处在后面梯次的国家会赶上来,从成本看,处在最后一个梯次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别国挤占市场的问题,特别是在市场需求不旺的时期,这种挤占可能使这些发展中国家出口大量减少。在进口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贸易收支受到很大影响,而其他梯次上的国家和地区明显地受到冲击.因此日本在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应负两个方面的责任,一是负产业结构未能升级的带来的责任,它没有意识到,这种升级不仅有利于自己,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东亚地区,其中作为东亚地区技术领头雁的日本,对技术转移不够重视(根本还是自己的转移尚未完成);其次日本未能用于发展新产业的资金,主要投到东南亚地区的高利润,因而也是高风险行业,导致这些国家某些部门的繁荣。当然,这并不是日本的初衷,其初衷是,尽可能地将国际储备充分利用,以获得高额利润,因而从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东南亚国家泡沫形成的作用。日本所负的第二个方面的责任是,它将自己的泡沫移向东南亚,引起了东南亚经济的泡沫式繁荣。这就为投机商提供了投机的机会。

5.有效保护率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试说明它与名义关税率之间的关系(可以举例说明)。

答:1)有效保护率(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 指整个关税制度(和有效保护措施)对某类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给予净重增值的影响。也就是由于整个关税制度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百分比。有效保护不但注意关税对成品价格影响,也注意投入品(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由于征收关税而增加的价格,因此有效保护率计算的是某项加工工业中受全部关税制度影响而产生的增值比,是对一种产品的国内、外增值差额与其国外增值的百分比。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有效保护率=(国内加工增值-国外加工增值)国外加工增值*100%。在乌拉圭回合的关税减让谈判中,大部分仍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这些国家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出口最终产品。因此,在关税谈判中,什么商品可以减税,减税幅度多大,如何不影响对本国加工制造业的保护而又达到相互减让关税的目的,在关税减让谈判中应注意的是有效保护率的提高,这就涉及到谈判的策略问题。 

2)名义关税率的含义以及与有效保护率的关系。

名义关税税率是指进口商品进入该国关境时,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在其他条件相同和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关税税率愈高,对本国同类产品的保护程度也愈高。

如果一个进口国由于本国原材料不足,则必须进口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成最终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高低以及最终产品中所占比重也会影响有效关税保护率。这可以通过以下的公式计算:

E=(T-Pt)/(1-P)

在上面的式子中:E代表有效关税税率;

T代表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

t代表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保护率;

P代表原材料在最终产品中所占的比重。

根据上述公式的计算,有效关税保护率将会出现以下的变化:

1)当进口最终商品的名义关税税率高于所用的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时,有效关税保护率超过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即E>T

2)当进口最终商品的名义关税税率等于所用的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时,有效关税保护率等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即ET

3)当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小于所用的进口的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时,并且所用的原材料价值在最终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时,有效关税保护率可能大大低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即E,甚至出现负有效关税保护率,即E<0

由此可见,有效关税保护率受到进口国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和所用的原材料在最终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大小的影响。因此,各种进口商品的名义关税税率虽然相同,但这些进口商品的有效关税保护率则有所不同。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进口商品普遍采用累进的关税结构,其结果使这些国家所制造的最终产品的有效关税保护率大大超过名义关税税率,这实际上进一步起到了限制商品进口的作用。

6.简要说明通过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一些前提条件。

答:1)在弹性分析法下贬值能使国际收支改善的必要条件

①弹性分析法的概念。弹性分析方法是由英国经济学家J·V·罗宾逊在《就业理论文集》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之后又经过经济学家L·A·梅茨勒和A·P·勒纳以及G·哈伯根等人的努力,才使其成为国际收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弹性分析方法是通过对进出口商品供求弹性的分析,研究汇率变动对贸易差额影响的国际收支理论,它着重考察了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②弹性分析法的前提条件。弹性分析法是在严格的假设条件的前提下,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来推导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条件,即马歇尔——勒纳条件。弹性分析法的基本假设条件是:1)设定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动对商品进出口数量和总量产生的影响;2)贸易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从而本国货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不随需求增加而上涨;3)贸易最初是平衡的;4)不考虑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在上述条件下,货币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取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和J曲线效应。

③马歇尔-勒纳条件。令X表示以本币表示的出口额,M表示以外币表示的进口额,B表示以外币表示的贸易收支差额,E表示外汇汇率(直接标价法),则有:

1

对外汇汇率求导,并经简单变形后,有:

2

分别表示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于是(2)式可表示为:

3

因为假定初始国际收支均衡,即X=ME,于是(3)转化为:

4

显然,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取决于的符号,而的符号又有三种可能:

1)当时,,货币贬值有利于国际收支改善;

2)当时,,货币贬值对国际收状况不发生作用;

3)当时,,货币贬值使国际收状况恶化。

其中,条件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因此,弹性分析法认为,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的必要条件是马歇尔——勒纳条件,即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

如果进一步放宽其假设,摒弃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条件,弹性分析法修正了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条件,成为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BickerdikeRobinsonMetzler condition),用公式表示:

其中,分别表示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

J曲线效应。另外,弹性分析法认为即使满足了上述条件,贬值未必能马上改善国际收支。在短期内,由于掌握市场信息,扩大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生产产量都需要时间等原因,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存在时滞,也称“J曲线效应”。它的含义是:当一国货币贬值时,最初会使其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开始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因此,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还取决“J曲线效应”的大小。

综上所述,弹性分析法认为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取决于进出口供求弹性和J曲线效应的大小。

2)在支出分析法下贬值能使国际收支改善的必要条件

①支出分析法的概念。支出分析法是经济学家S·亚历山大于1952年在《贬值对贸易平衡的影响》一文中首次系统地提出的。支出分析法是从国民收入与国内支出角度来阐释国际收支差额的理论。

②支出分析法的基本分析框架。它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从国民收入方程式出发,推导出其基本分析框架:

其中,A即总吸收,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Y表示收入;B表示贸易收支差额。据此,支出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与吸收的总量失衡,相应地,任何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都可以从增加收入或减少吸收的角度来评价。

根据支出分析法基本公式:B=Y-A,如果Y>A,表示国际收支顺差;如果Y,则表明国际收支逆差。因此,要改善国际收支,要么相对吸收来说增加总收入;要么相对收入来说减少吸收。

③贬值既对吸收又对收入产生影响。首先,贬值对收入有直接效应(△YD);其次,贬值对吸收也有直接效应(△YD),以及随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间接效应(,表示边际吸收倾向)。故有,

整理得:

④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必要条件。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货币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取决于三个因素:贬值对收入的直接效应;边际吸收倾向的大小;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

贬值究竟主要对收入产生作用还是对吸收产生作用,完全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资源配置状况及吸收倾向。当经济尚未实现充分就业、资源配置尚未优化、吸收倾向小于1时,货币贬值主要对收入产生作用。相反,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边际吸收倾向大于1时,货币贬值主要对吸收产生作用。

1)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由闲置资源效应、贸易条件效应、资源配置效应组成。闲置资源效应指本国货币贬值后,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产生国民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改善的效果。在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中,闲置资源效应是最重要的效应。贸易条件效应指货币贬值后,贸易条件恶化,产生收入和吸收下降、国际收支改善的效果。资源配置效应指资源从低效益部门向高效应部门转移,产生提高国民收入、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特别是,当一国微观经济部门扭曲、资源配置非优,以及闲置资源效应很小时,资源配置效应尤为重要。

2)货币贬值的吸收效应主要由现金余额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货币幻觉效应组成。现金余额效应指货币贬值后,物价水平上涨,居民调整手持现金余额,产生吸收减少、国际收支改善的效果。现金余额效应既作用于商品市场、又作用于资本市场,是最重要的吸收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指货币贬值后,收入由吸收倾向高的经济单位流向吸收倾向低的经济单位,产生减少吸收、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货币幻觉效应指货币贬值,居民误认为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产生减少吸收,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

总之,在支出分析法中,改善国际收支的必要条件是:要么相对收入来说减少吸收,要么相对支出来说增加收入。贬值既能作用于吸收又能作用于收入。贬值要改善国际收支要通过增加收入,减少吸收来实现。贬值的收入效应由闲置资源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体现,其作用大小也是由它们的效应大小来决定。贬值的吸收效应由现金余额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和货币幻觉效应来体现,其效应也由它们的大小来决定。因此,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净效果是不确定的。要使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必然要求贬值使收入相对吸收增加,或使吸收相对收入减少。也就是说,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必要条件是:

二、简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乌拉圭回合之后,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其中针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非关税壁垒尤为突出。试根据有关贸易政策理论,对这一现象加以解释。

答:应该说在乌拉圭回合之后,纯粹的关税壁垒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商品对发达国家的市场冲击很大,可以直接影响到该国的就业。这样各发达国希望通过非关税壁垒来保护该国脆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工业,以达到维持该国就业的目的。

(一)非关税壁垒的定义

它是指关税之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它是与关税壁垒相对而言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名目繁多,不胜枚举,从不同角度和标准有着不同分类。例如有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限额、进口许可证、海关估价制、繁琐的通关手续、征收国内税和进口最低限价,在当前使用最多而且隐蔽性最强的是有关进口商品的技术性规定上,主要有进口商品技术标准、卫生安全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标签规章等。

(二)发达国家大量使用非关税壁垒加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限制的主要原因

发达国家之所以使用非关税壁垒加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限制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具有更加灵活性和针对性

一般来说,各国关税税率的制定必须通过立法程序,并像其他立法一样,要求一定的延续性。如要调整或更改税率,需适应较为繁琐的法律程序,这种立法程序和手续,往往迂回迟缓,在需要紧急限制进口时往往难以适应,从有协议的国家进口的各种商品适用同样的税率,因而较难在税率上作灵活的调整。但在制定和实施非关税壁垒措施上,通常采用行政程序,制定手续比较迅速,其制定的程序也较简单,能随时针对某国的某种商品采取或更换相应的限制进口措施,能较快地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2.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能直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关税措施是通过征收高额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消弱其竞争能力,间接地达到限制进口之目的。如果出口商采用出口补贴、商品倾销等办法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关税往往较难以起到限制商品的进口的作用。但一些非关税措施如进口配额等预先规定进口的数量和金额,超过限额就直接地禁止进口,这样就能把超额的商品拒之门外,达到了关税未能达到的目的。

3.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一般说来,关税税率确定后,往往以法律形式公布于众,依法执行。出口商通常比较容易得到有关税率,但是,一些非关税壁垒措施往往不公开,或者规定极为繁琐复杂的标准和手续,使出口商难以对付和适应。以技术标准而论,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和特殊的标准,检验手续繁琐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难以对付和适应,因而往往由于某一个规定不符,使商品不能进入对方的市场销售。同时,一些国家往往针对某个国家采取相应的限制性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其结果,大大加强了非关税壁垒的差别性的歧视性。

4.政治上的需要

高失业率、工会力量的强大、党派的强大、党派的斗争和维护政府形象,大大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如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压力来自纺织工业部门。

由于上述诸多的原因,导致虽然乌拉圭回合之后,关税保护被遏制,但与此同时非关税壁垒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根据相关理论和实际情况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

答:当前,国内外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非常关注。人民币应该贬值还是升值众说纷纭。下面结合相关汇率理论以及我国经济的实际进行分析。

(一)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国际收支包括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通货膨胀率、利率、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以及心理因素。

1)国际收支对汇率的影响

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下的贸易收支和非贸易收支以及资本项目下的资本流入、流出。一般而言,经常收支是决定汇率的最基本要素。如果经常收支是顺差,这对应于外币流入,由此引起外币供给增多,外币就会疲软,本币就会坚挺。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规模日益庞大,流动性不断增强,资本收支成了决定汇率的重要因素。东南亚金融风暴发生之前,危机国经常收支大都出现逆差,本币应该贬值,但由于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拥入,使资本收支出现巨额净流入,不但抵销了经常收支的逆差,还使国际收支出现了顺差,不但缓解了本币贬值的压力,还促使本币升值,出现了东南亚诸国本币应降反升的现象。危机一爆发,国际投机资本迅速撤离,危机国国际收支立刻逆转,本币高估的问题就暴露出来,本币大幅贬值之势如一江春水。

经常收支与资本决定了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状况决定了外汇供需状况,并直接决定了本币的走势。由于国际巨额资本的流动性增强,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情况下,资本收支变动幅度增大,不稳定性增强,增加了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资本收支变动是决定汇率短期走势的重要因素。

2)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不同国家通货膨胀率差异是决定汇率的基础因素。当两国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两国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都会下降,由于两国的的通货膨胀率不同,其价值下降幅度也不同。如果原来的汇率是均衡的话,名义汇率就应该调整,应等于原来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如此才能使名义汇率维持新的均衡。同时,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会直接导致该国商品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从而造成贸易收支恶化,本币汇率下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太经合组织(APEC)18个成员国汇率研究表明,在过去的20年间(1973-1994)亚太经合组织各国名义汇率的变动与各国物价水平(按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计算)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3)利率对汇率的影响

利率的变动是影响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短期内,利率水平对汇率变化的影响非常显著。一方面,国际间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向,引起资本收支的变化,从而造成汇率的变动。利率高的国家将吸引短期套利资本流入,造成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加,使该国货币汇率趋于上升;相反,利率较低的国家,资本将出现外流,从而使该国货币汇率下跌。1998年8月日元大幅贬值,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利率低于美国利率5个百分点,导致日本资本大量流向美国,抢购美国金融资产。另一方面,一国利率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国内货币需求,从而影响经常收支状况,并进而对汇率造成影响。即当利率上升时,国内投资和消费下降,从而货币需求和物价水平下降,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经常收支顺差增加,使本币趋于升值。相反,即当利率下降时,国内投资和消费上升,从而货币需求和物价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经常收支顺差减少,使本币趋于贬值。总之,一国利率提高,将使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反之,一国货币利率降低,将使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自199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五次下调人民币利率,但人民币利率下调对汇率的影响作用受到其他因素的限约。首先,利率下调导致资本外流是以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以及与外国利率差异为前提的。但是,我国的资本项目至今未开放,国际资本不能自由出入,况且人民币利率几经下降仍然高于国际利率水平。因此,人民币利率下调对我国资本收支不会造成影响。其次,由于我国市场化水平较低,市场机制不健全,利率调整对国内需求的影响作用不大,因而对经常收支也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总之,考虑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人民币利率调整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4)购买力平价对汇率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r Gassel)提出来的。他认为,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与其购买力之间存在着联系,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这两种货币在该两国的购买力之比,即取决于可贸易商品的总价格水平的比。从长期来看,汇率的变动将在购买力平价水准上稳定下来。因此,购买力平价是决定长期汇率走势的重要因素。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进行了测算,大约在2-3之间。

5)心理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股市和汇市都存在自我强化的心理因素影响。当某一种货币贬值时,投机资本纷纷撤离,急忙抛售,加剧了市场恐慌心理,结果导致该种货币进一步贬值。1998年8月日元大幅贬值引发东亚各国货币再度贬值,其中市场信心不足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此外,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以及对美国经济走势的预期等都可能成为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二)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1)当前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均衡汇率

1994年我国通过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把双轨制合并为单轨制,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银行间建立了公开拆借外汇市场,这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走向成熟的标志。1996年底我国又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约》第八条款,提前实现了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能基本反映我国外汇的供求关系的变化。1994-1997年,人民币除了抵销了大约24%的通货膨胀因素之外,兑美元的汇率还升值了5%,这完全符合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盈余状况。事实上1997年国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为8.26元兑换1美元,而反映实际汇率的换汇成本为8.36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与名义汇率相差只有1.2%。因此,当前人民币汇率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外汇供求关系,不存在明显高估或低估的问题,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比较接近。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民币没有主动贬值的必要。

2)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也面临升值压力

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增幅明显减缓,5月份出口下降1.5%,出现了22个月以来首次负增长,1-9月我国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34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比去年同期增幅下降了20.1个百分点。由于我国出口增幅大幅下降,形成了人民币贬值的较大压力。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国的出口总量是其产品相对价格和世界总进口量(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总进口量)的函数。我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取决于人民币汇率。东亚危机使东亚地区大多数国家货币大幅贬值,按照货币贬值国家的出口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加权计算,在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这次东亚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比价上升了8%左右。也就是说,我国出口商品要维持原来的价格竞争力应相应贬值8%左右。但是,就东亚市场具体情况而言,影响目前中国出口增幅锐减的主要因素还不是我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而是整个地区由于受危机影响经济衰退,国内需求下降,进口需求减少。近年来,东亚国家已成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1997年我国与该地区的贸易额已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以上。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需求减少,对我国出口影响就很大。除了东南亚四个危机国外,其他东亚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的出口商品与我国出口商品互不冲突,因此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本币贬值不会直接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东南亚四个危机国家泰国、印尼、马亚西亚和菲律宾的出口商品与我国的出口商品存在大部分重叠的情况,照理说,这些国家本币贬值将会直接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但是,这些国家由于经受危机较深,金融体系受冲击较大,难以有效支持本国出口企业恢复生产力;同时,由于利率高,通货膨胀率高,换汇成本居高不下;加之,这些国家出口制成品中进口成份价值量高达60%以上,由于本币贬值致使进口价格上升,还会使进口成分价值量比重提高,因而出口制成品降价空间很小,结果导致本币贬值的利弊抵销。因此,1998年影响我国出口增幅大幅下降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东亚各国进口需求锐减,出口商品相对价格或汇率的影响不是主要的,人民币面临贬值的实际压力并不大。但是,心理压力在剧增。

另一方面,人民币也面临升值的压力。由于国内通货紧缩,物价普遍持续下降,相对美国通货膨胀率,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率应下降大约3-4%,即人民币应升值3-4%左右。另一方面,从国际收支来看,近年来我国一直保持较大额度的顺差,人民币也面临升值的压力。由于我国资本项目不开放,仅在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因此,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对人民币汇率将产生直接的影响。1998年1-9月我国经常项目仍保持顺差,累计达到35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5%。预计1998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将达到410亿美元左右。这表明,1998年人民币仍然面临来自经常项目顺差所形成的升值压力。

综上所述,我国人民币由于受东亚危机的不利影响以及国内通货紧缩的发生和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的态势既面临贬值的压力,又面临的升值的压力。

圣才考研网http://www.100exam.com开设了各门专业课的论坛及专栏,并提供各专业试题库、笔记、讲义及大量专业课复习资料,特别提供北大、人大等著名高校的最新考研真题及其参考答案。还可代购考研图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f26ba8ee06eff9aef807d6.html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学专业2001年研究生考研考试真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