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及其对音乐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5-06-02 13:50: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萧友梅及其对音乐的贡献

摘要:萧友梅被誉为近代音乐教育宗师。他参加创立了北京大学音乐教研所,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等我国早期音乐院校的建立。还编写了很多音乐教育的书籍,是第一个向外国介绍中国音乐的音乐家。萧友梅是我国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的留学生;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的创办者; 是我国第一个专业音乐创作者。萧友梅是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音乐理论研究的探索者。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论述萧友梅的一生,第一部分是对其生平的介绍,由此萧友梅从出生到逝世的主要经历便可一目了然;第二部分是论述其音乐创作,这部分又分为三个方面(音乐教材、论著;声乐创作;器乐创作),这部分做了重点论述,这些足以证明他是音乐理论研究的探索者和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第三部分是阐述萧友梅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从萧友梅的教育及贡献、教育思想、爱国表现来体现他是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

关键词 萧友梅 音乐创作 音乐教育 贡献

XIAO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music

Abstract: XIAO known as the master of modern music education. He participated in music teaching and research found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Shanghai National Music

Institute and other institution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arly Music. Also prepared a number of books on music education, is the first foreign introduce Chinese music to the musicians. XIAO is our first music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is China's first professional School of Music founder; is China's first professional musical talents. XIAO is a professional music education in our founder, pioneer of the professional music, music theory study of explor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XiaoYouMei life of his life is introduced, which XiaoYouMei from birth to death can be clear at a glance of the main experience,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usic creation, this part and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music teaching, works; vocal music creation; the creation), a key, the music is proof enough of his theory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music creative explorer of pioneer, The third part is expounded in music education XiaoYouMei contribution, mainly from the education and XiaoYouMei education thought, contribution, to reflect his patriotic music education is the founder.

Key words: Xiao Youmei Music composition Music education Contribution

引言

他创办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个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他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管弦乐团——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团。他缔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他是中国新音乐运动最大的倡导者和贡献者,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首室内乐、第一首管弦乐、第一首铜管乐、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的作者。有人说他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之先驱、之奠基人,其实,他更是呵护、培育、捍卫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保姆”。他就是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他是中国音乐史上重要的人物,说起近代音乐史首先应当想到他,本人喜欢中国音乐史,更喜欢探讨对中国音乐史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的生平事迹,这样重要的人物自然成为阐述的对象。

一、萧友梅的生平介绍

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又字雪朋,188417日出生于广东省的香山县(现名中山市)。萧友梅的父亲萧煜增,原是前清的秀才,后以塾师为生。萧友梅5岁时(1889),随父移居澳门,入倾向新学的儒生陈子褒所设的学校——“灌根草堂”学习。萧友梅在那里不仅打下了旧学的根底,还在外语方面获得了较好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也是广东香山人士,而且孙、萧两家是彼此熟识的世家。1892年,孙中山获得医学博士后也到澳门挂牌开业,两家过从愈益亲密。萧友梅从小就与孙中山相识,后来又同是同盟会的革命同志。

1899年,萧友梅(15岁)入广州的著名新学堂“时敏学堂”。1901年毕业,并作为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随其校长邓家仁留学日本。萧友梅先在东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学习,后转入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1904年,他开始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唱歌、钢琴等课程。

“戊戌变法”失败后,大批力图革新的中国知识分子云集日本。1905年,孙中山、廖仲恺、胡汉民等人在那里成立了著名的革命组织“同盟会”。1906年,由孙中山介绍,萧友梅加入了同盟会。当时,萧友梅正在日本留学,他的住所有时就成为孙中山、胡汉民等聚会的场所。有一个时期,萧友梅还与廖仲恺一家同住一楼。据说,孙中山为了逃避清政府及日本政府否认追捕,曾在萧友梅的住所躲藏了一段时日,直到19073月才离开日本。

1909年夏,萧友梅学成回国,1910年初参加了清政府对出国留学毕业生的“会试”,取得了“文科举人”的名位。不久即被授以在“学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做“视学”。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萧友梅被任命为总统府秘书。同年,孙中山被迫下野,萧友梅旋即回广东,在胡汉民主持的广东省都督府任教育司学校科长。

191211月,萧友梅作为公派生到德国留学,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作曲,同时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教育学。1915年夏,修毕了音乐学院课程,19167月,他以博士论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在著名音乐学家胡戈·里曼(Hugo Riemann)的主持下通过了答辩,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由于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一时无法回国,于是在同年10月,他又在柏林大学哲学系及斯特恩音乐学院继续进修。19198月,他得以离开德国,借机游历瑞士、法国、英国以及美国,直到19203月才从旧金山回到北平。留德八年期间,萧友梅如饥似渴地广泛涉猎作曲理论、音乐学理论、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一位既有专长,又有渊博学识的名副其实的“博士”。

同年,他先后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编审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实验小学主任等职,旋即应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导师,并开始参与北京音乐界的活动(如作报告、发表文章,以及参与有关《国歌》的制定等)。19211月,又应聘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体操专修科主任、音乐科主任等。1922年,经他提议,“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正式改建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他受聘为该所的教导主任,实际主持那里的日常工作。当时,他除了担负大量教学工作外,曾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组织了一个规模较小、但态度非常认真的管弦乐队,为中国的管弦乐合奏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最早的开拓。在传习所的工作中,他还十分重视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定期的音乐会。这些活动不仅大大丰富了当时北京的社会音乐生活,对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19268月,他又兼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音乐系主任。但是,在1927年夏,当时由奉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教育总长,下令将北京所有各国立院校的音乐系科统统撤销,萧友梅才南下上海,在蔡元培、杨杏佛等人的支持下,积极筹组国立音乐学院。

这是我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于同年秋在上海正式成立,并立即开始公开招生。最初,萧友梅任教务主任主持其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同年12月,他被任命为国立音乐学院代理院长。次年9月,又被正式任命为院长。至1929年,学校奉命进行改组,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即被任命为该校的校长,直至19401231他逝世为止。1

二、萧友梅的音乐创作

(一)音乐教材、论著

萧友梅先生的音乐理论研究贯穿了其长达20多年的、留德求学直至赴沪主教的始终。所以,萧友梅先生的音乐理论研究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体现其新乐思想的重要音乐实践领域。其主要理论著作有:

1.教材性音乐理论著作

萧友梅编写了与其长期从事的音乐教育相关的教材性音乐理论著作,1920年出版了《乐学研究法》,1920-1921年出版了《和声学纲要》,19241925年出版了《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六册),1925年出版了《钢琴教科书》、《风琴教科书》,1927年出版了《小提琴教科书》,1928年出版了《普通乐学》与讲义《近世音乐史纲》。《新学制唱歌教科书》(3册,19241925)、《和声学》(1927)、《普通乐学》(1928)等。此外,还发表了50余篇音乐论文,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1920)、《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1931)、《最近一千年来西乐发展之显著事实与我国旧乐不振之原因》(1934)、《复兴国乐我见》(1939)等。

2.中国音乐史和中西音乐比较研究著作

萧友梅还运用西方现代音乐学的治学方法,编著了进行中国音乐史和中西音乐比较研究的著作。这方面的著作除作为教材外,还以科研成果的方式发表于各学术刊物,包括其博士论文《17世纪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及《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1930)、《〈九官大成〉所用的音阶》和《旧乐沿革》等。1920年、1923年先后发表了论文《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关于国民音乐会的谈话》,公开主张歌曲的民族化,他还认为中国音乐复兴的途径,不能把旧乐完全放弃,而是要采取其精英,剔去其渣滓,并且用新形式表出之,他主张用西方的技术和工具,但必须保留我国传统音乐的精神万不至失去民族性。他认为,如果我国作曲家不愿意投降于西乐时,必须创造出一种新作风,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与其他各民族音乐有分别……”这些观点,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提法是完全一致的。

萧友梅的文章如:《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近世西洋音乐史纲》、《古今中西音阶》、《最近一千年来西乐发展之显著事实与我国旧乐不振之原因概说》等等,对西方音乐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评价,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中国传统记谱法的分析,就不是那么的正确了。他站在了西方音乐观的立场上,以西方的角度去观察中国传统音乐,出现了一些偏颇的认识。

萧友梅先生以上述两方面为主的音乐理论研究是卓有成效的,是当时我国音乐理论研究界的一位有着突出贡献的理论家。他在这方面的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成就,除了他系统深入地学习过西方音乐,长期进行着多方面的音乐实践,勤奋工作、笔耕不辍以外,其新乐思想的指导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上述萧友梅先生的音乐理论研究也表现出了重视对西方音乐的全面学习、借鉴和对中国音乐的扬弃等特征,这些均为其新乐思想在其音乐理论研究上的具体体现。

如上所述,萧友梅先生是我国较早运用西方现代音乐学的治学方法进行中国音乐史和中西音乐比较研究的学者,其博士论文即我国最早的一部运用西方现代音乐学的治学方法研究我国古代乐队发展的科学专著。《旧乐沿革》一书原是萧友梅先生在国立音专亲自讲授中国古代音乐史(先生谓之曰旧乐沿革)课程时专门编写的讲义,后编辑成书,作为音专的教材使用。该论著以乐器、音律和调式等等的发展和变革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梳理、评介了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通过与西欧音乐发展的比较,总结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二)声乐创作

作为我国系统掌握了西方专业作曲知识与技能的第一代专业作曲家,萧友梅先生的音乐创作虽然大都集中于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工作期间。萧友梅先生的声乐创作可分为以下三类:一般性群众歌曲、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和合唱与大型声乐套

1.一般性群众歌曲

一般性群众歌曲大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密切,以齐唱、独唱为主,如《五四纪念爱国歌》(1924)、《卿云歌》、《华夏歌》(章太炎词,1920)、《民本歌》(范静生词1921)、《国民革命歌》(1928)等,这些歌曲都强烈表达了词曲作者的爱国思想和民主精神。

1)《五四纪念爱国歌》

1924年,54,五四运动五周年之日,《晨报副刊》第三版刊出一首简谱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标有“赵国钧作歌,萧友梅制谱。”这是萧友梅为纪念“五四”五周年而作的歌,五四纪念那天,北京青年会国民音乐大会上,萧友梅亲自指挥歌唱。《萧友梅全集》有这首歌的首刊简谱版及五线谱的钢琴伴奏版以及相关信息是目前见到的最早一首歌颂五四爱国运动的创作歌曲。萧友梅曾将它编成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曲,收到了振奋人心的效果。这是一首音调昂扬明快、节奏铿锵有力的进行曲,结构单纯,首尾呼应,音乐形象鲜明集中,手法简朴,具有通俗性的特点。当以四度、五度上行的音调,唱出壮哉此日!壮哉五四!的赞词时,使人感受到了五四时期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

这首歌壮怀激越,豪情万丈,五四青年的形象,在歌声中活脱的展现出来了。20世纪,一切进步的学生运动,都可以用上这首歌。今天要纪念五四,作为音乐人,先别忙着说什么继承、什么超越、什么反思之类,先唱会这首歌吧。

2)《卿云歌》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最突出的是他应北洋政府“国歌研究会”所征集的国歌《卿云歌》,这首歌曲于1921年经当时的国会正式通过为“中国国歌”。尽管在1922年这首歌正式发表时,他还特别表示他自己认为它作为“国歌”是不太合适的。

19191124,教育部呈请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歌研究会。到19204月,研究会决定采纳邓萃英的建议,将原汪荣宝创作的《卿云歌》末两句删去,作为新国歌。并公推萧友梅、杨仲子、王露、吴瞿安等四位音乐家分别作曲。研究会经过认真挑选,决定采用刚从德国留学归国的古琴名家萧友梅的曲谱,并请萧分制钢琴伴奏乐谱三种。

192010月,教育部将萧友梅谱曲的《卿云歌》提交国务会议讨论。1921325,国务院请总统徐世昌核准,自71起,准如拟办理,即由教育部通行遵照。教育部通咨各省施行。这样,由萧友梅谱曲的《卿云歌》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三首正式国歌。

2.中国早期艺术歌曲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是指不同于西方艺术歌曲和中国现当代艺术歌曲的、由我国最早掌握西方专业作曲知识与技能的第一代专业作曲家(如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青主等)在民国初年和抗战以来创作的艺术歌曲。”2萧友梅先生在该领域的创作包括学校歌曲和音乐会艺术歌曲等两种,尤其是前者,可谓其音乐创作的最重要领域,代表作有:《问》、《南飞之雁语》、《晚歌》、《植树节》和《柏树林回旋歌》等。这些学校歌曲大都具有描写学生生活、教育学生学习高尚道德情操、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和抒发忧国忧民思想等特征,因而广受青年学生欢迎。这些歌曲分别收在三本教材性的曲集中,即《今乐初集》(供高中用,1922年出版);《新歌初集》供高等学校用,1923年出版) ;《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供初级中学用,1924年出版)。

1)《问》

五四艺术歌曲正是发扬光大了这一思想传统,并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其开篇与扛鼎之作,当推易韦斋作词、萧友梅作曲的《问》(约完成于1920—1921年间,初刊于1922年出版的《今乐初集》)。《问》的歌词立意高远,主题深邃,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也抒发了人生哲理的感慨: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充满了对于当时社会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愤懑与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这首歌曲是萧友梅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之一,它开近代艺术歌曲创作之先河。写于五四运动后不久,它含蓄地唱出了青年人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忧虑和感慨之情。这首作品短小精致、高度浓缩,像经典的音乐小品,是单一形式的乐段结构,匀称的乐句中又富于变化。全曲好像是一位哲学家对生活提出的深刻的思考。其音乐舒展自如亲切纯朴,在严谨的结构,深切的感情中演绎的蕴含着激动的感情,由此这首成为近代经常演唱并且受到欢迎的早期独唱作品。萧友梅先生用了极其精炼的素材,表达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在当时广泛流传。尽管在音乐语言和风格上还明显带有模仿西方艺术歌曲的痕迹,但简洁明了的创作手法、和声与歌词的有机结合,富有逻辑性的旋律发展,使听者无不为之而动容。钢琴伴奏基本上是旋律音加和弦音,左手的伴奏则采用了典型的四拍子中第一拍八度低音重复、后三拍注释和弦的写作,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创作手法过于简单,然而在当时,萧友梅能够突破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编配方式,率先运用西洋音乐作曲技法有目的的进行“依词配曲”的创作,把欧洲艺术歌曲“诗歌、旋律、钢琴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附诸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艺术歌曲这一崭新模式的创作道路,为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开辟了道路。

2)《杨花》

《杨花》是一首篇幅较为长大、适合音乐会演唱的独唱曲目,它与绝大部分学校歌曲一样,均带有钢琴伴奏,是我国民国初年出现的、中国早期艺术歌曲中为数不多的音乐会艺术歌曲之一。这些歌曲虽然存在着旋律、节奏平稳、呆板,篇幅较为短小,曲式过于方整,和声、织体失之简单,整体效果平淡无奇等不足之处,但毕竟开创了中国早期艺术歌曲这种中国文言风格歌词与西方艺术歌曲形式相结合的新型声乐体裁,为其后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萧友梅歌曲的音乐,一般说旋律进行和节奏变化都比较平稳,篇幅大部分较简短,曲式偏重于上下对称的方整性结构。另外,几乎绝大多数作品都带有钢琴伴奏,但其音型织体比较简单,主要在和声上起衬托的作用。今天看来,除了少数作品以外,其余的都显得有些拘谨、平板,缺乏朝气。这可能与其合作者易伟斋的歌词语言偏于生涩、古奥有一定的关联,也与萧友梅缺乏丰富的中小学教学的实践经验有一定关联。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达到了进步的思想内容与完善的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艺术境地,使主题的时代性与风格的民族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如果说,主题思想的时代性是艺术歌曲的生命的话,那么艺术风格的民族性就是艺术歌曲的灵魂。

萧友梅及早期音乐家,对源于西方的艺术歌曲进行了民族化的艺术处理。“民族化是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3

3.合唱与大型声乐套曲

合唱与大型声乐套曲的创作是萧友梅先生声乐创作领域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女声合唱《别校辞》(易伟斋词,1924)是作曲家专为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创作的,首演时作曲家还专门为之配写了管弦乐伴奏,是一部具有开创精神的探索性大型合唱曲。

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词,1929年出版)是萧友梅对多声合唱的民族化进行试探的一部实验性的作品。“它是一部以我国传统大曲的多段连缀结构创作的、不同于西方康塔塔和清唱剧的、对西方合唱形式进行民族化实验的大型声乐套曲。”4全曲共有十段,基本上概括大型声乐套曲在演唱风格上的多样性(即包含了男、女声独唱,男、女声合唱及混声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在和声运用上,他基本上按照欧洲大小调功能体系的规范,调性均为大调,和声均属传统功能体系,还有转调和调性布局。即作品中,第一、二段建立在主调降A大调上,第三、四段建立在F大调上,第五段建立在降B大调上,第六段建立在降E大调上,第七段回到原调降A大调,第八段建立在F大调上,第九、十段“尾声”(以小提琴和钢琴演奏)回到原调降A大调结束。器乐段落较少(仅以第九、十段作为器乐尾声),伴奏织体变化不大,由于整个十段乐曲均运用的是大调性和声,伴奏织体的变化也不大,整体效果比较平板、单调,这说明萧友梅对大型作品的创作还缺乏足够的经验。但上述作品(尤其是后者),无疑又一次体现了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音乐风格的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新乐思想。

(三)器乐创作

  萧友梅先生的器乐作品不多,但包括了钢琴曲、器乐重奏曲和管弦乐曲等三个领域。

1.钢琴曲

《哀悼进行曲》(原名《哀悼引》,作品24号,1916)是作曲家为纪念黄兴、蔡锷两位革命志士而写的管弦乐曲,作于其留德期间,后以钢琴曲形式发表,1925年曾改为军乐曲,用于孙中山先生的葬礼,是一首西方葬礼进行曲风格的作品,最后以钢琴曲的形式正式发表。主要主题忧伤沉痛,对比主题表现出激越昂扬的力量,是当时我国作曲家创作的最为优秀的器乐式葬礼进行曲。

大提琴曲《秋思》(作品28号,发表于1930年《乐艺》第三期)实际上是一首以大提琴作助奏的钢琴曲,估计是萧友梅回国初期所写的作品。

2.器乐重奏曲

  《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20号,献给莫兰多尔芙女士,191612月)也是萧友梅先生留德期间创作的、具有明显德奥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室内乐重奏曲,具有形式完整、技法严谨的特点。大提琴曲《秋思》(作品28号,发表于1930年《乐艺》第三期)实为大提琴助奏的钢琴曲,也属室内乐范畴,概作先生返国初期。

3.管弦乐曲

《新霓裳羽衣曲》(作品39号,1923年,后以改编钢琴谱的形式正式复印发表)萧友梅先生为北大音乐传习所的管弦乐队,是一首根据其想象中的古意创作的、从内容表现到音乐风格均具有民族特色的管弦乐曲。因该作是我国第一首西方体制的管弦乐曲,又力图表现东方中华的古代风韵,故演出后广受好评。但随后发表的该作的钢琴改编曲,在织体的钢琴化方面,较《哀悼引》有所下降。《新霓裳羽衣舞》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首按照西方模式所写的管弦乐曲,作品力图体现我国古代的、东方的民族特色,因此,演出后在当时还颇受听众的好评。另外,萧友梅先生还曾将《卿云歌》改编为管乐合奏。总之,在器乐音乐方面,萧友梅也是当时我国音乐家中唯一的名副其实的开拓者,尽管这些作品现在已失去其实际演出价值。

三、萧友梅对音乐教育的贡献

(一)教育及贡献

1.教育活动

 萧友梅回国后,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早年的革命经历及同国内政界高层人士的关系,要谋得一个薪位高的职务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他决心实现自己的理想,毅然选择了开创音乐教育事业的艰苦道路。旧时,音乐这个专业不被重视,在高等学校里不过是附庸,有的与美术合在一起称为图音系,有的与体育合在一起称为音体系,有的更是大杂烩称为图工操唱。19209月,萧友梅受聘为教育部编审员,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附设实验小学主任。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很器重萧友梅的为人与才能,萧友梅也很赞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他应邀担任了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音乐讲师兼该校音乐研究会导师。

  萧友梅认为,要振兴中国的音乐,培养音乐师资是当务之急。1920年,萧友梅应聘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体育专修科,担任该科主任。1921年,萧友梅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受聘为北京大学讲师,并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执教,教授音乐史、和声学等课程。在萧友梅的建议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将体育、音乐分科设置,他自己出任音乐科主任。从此,我国高等院校开始设立音乐系科。同年,萧友梅与赵元任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乐友社”,推广社会音乐教育。

1922年,在萧友梅的建议下,“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改为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由蔡元培任所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并主持日常教学管理等工作。萧友梅在建议书中指出,音乐传习所的宗旨是:“以养成乐学人才为宗旨,一面传习西洋音乐(包括理论与技术),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挥而光大之。”他还明确提出了发展我国现代音乐的指导思想:“希望能努力借鉴西方音乐,促进改良旧乐和创作新乐,以期中国音乐与西乐有并驾齐驱之一日。”以上论述,也是萧友梅毕生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基本思想。由于当时我国新创作的音乐很少,仅有的也只是晚清和“辛亥革命”前后编制的各种用外国曲谱填词的“学堂乐歌”,显然已不能满足音乐教育和普及的需要。为此,萧友梅创作了若干配有钢琴伴奏的歌曲,编辑出版了《今乐初集》(1922年,歌曲21首)、《新歌初集》(1923年,歌曲25首),为20世纪我国学校歌曲和艺术歌曲创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音乐传习所不但开设了关于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法的课程,还开设了民族音乐课程,并先后聘请王露、刘天华等一批民乐大师执教有关课程。据萧友梅的侄女萧淑娴回忆说:“当时我们在大学音乐科学习,学生们除学习钢琴外,都要学一二种民间乐器,在刘天华先生指导下,每学期都要举行演奏会以促进学员们学业上的进步,我们在音乐会上都是既演奏钢琴又弹琵琶及二胡曲,独奏或合奏的。”刘天华应聘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教,月薪只有40元,是他当时在常州中学任教的工资的一半,但他还是欣然受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于对萧友梅的景仰。刘天华当时虽然还没见过萧友梅,但早就读过萧友梅有关中西音乐的许多文章,认为萧友梅不但对西洋音乐有渊博的知识,对国乐也有精深的研究。

  1926年,萧友梅又兼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音乐系主任。萧友梅十分重视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定期的音乐会。这些活动不仅大大丰富了当时北京的社会音乐活动,而且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19276月,北洋军阀的教育部以“有伤社会风化”、“浪费国家钱财”为由,下令停办北京所有国立院校的音乐系科。萧友梅苦心经营了五年的北大音乐传习所也被迫解散。这时北伐军已经攻占了长江流域,萧友梅愤而辞职,随蔡元培南下去寻求发展。

2.创办管弦乐队

萧友梅声誉日隆,吸引了许多学生来学习音乐。他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管弦乐队,这个乐队前身是清末民初海关税务局的管弦乐队,连指挥萧友梅一共17人。这个乐队虽小,但从1922年底到1927年将近5年时间,共开过40余次音乐会,演奏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为北京群众介绍了不少西方音乐艺术。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乐师演奏,由中国人指挥的乐队,在当时很受欢迎。 

3.创办国立音乐院

 192710月,蔡元培就任南京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院长。经他力争,政府通过了萧友梅提出的关于创办国立音乐院的计划。这个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于同年秋在上海正式成立,并立即开始公开招生。萧友梅最初任教务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同年12月被任命为代理院长,19289月被正式任命为院长。1929年,国立音乐院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被任命为该校校长。他按照自己的理想尽力推进中国的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国立音专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和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为中国培养出不少优秀的音乐人才。这些人才中的大多数后来成为推动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萧友梅作为音乐院筹备员提出了一个按招生人数分年递加经费的5年计划,每年招生50名,需经常费每月3000元。至于所需的60000元开办费及校舍建筑费,财政部仅许以于战争结束后即筹划拨给的空头支票。头一个月的经常费还是萧友梅在孙中山大总统府时的同事杨铨为之力争来的。萧友梅1024日收到此款,遵从杨铨赶快筹备的嘱咐,就用这3000元权充开办费,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

音乐院租用陶尔斐斯路(今南昌路)56号为校舍,19271026日登报招生,111日起报名。经过考试,共录取了23名学生。萧友梅被聘为国立音乐院教授兼教务主任。后蔡元培因公务繁忙,任命萧友梅为代院长。次年又聘任萧为院长,但他三次回函谦辞未就。
    1929819日教育部长蒋梦龄聘请萧友梅担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原音乐院的学生需凭音专的通知重新注册。冼星海、熊乐枕、蒋凤云、陈振铎等12名学潮中为首的学生仅收到一张学分成绩单,被取消入学资格。萧友梅任校长以后,按照自己的理想尽力推进中国的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国立音专成为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

学校成立之初,他即根据国情,于传授西方作曲理论及表演艺术的各学科组之外,增设传授我国民族乐器演奏技术的国乐组,并亲自主讲有关我国古代音乐史的“旧乐沿革”。从1930年起,又与黄自等先后发起成立乐艺社和音乐艺文社,组织力量编辑出版校刊《音》和《乐艺》、《音乐杂志》、《音乐月刊》、《林钟》等定期或不定期刊物。

20世纪20年代开始,直到19401231日逝世于国立音专的校长位置上,萧友梅以他毕生的精力,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是中国现代音乐师范专业教育和音乐艺术专业教育的创始人。他把重视学校音乐教育、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视音乐创作和重视音乐专业教育作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发展与建设的核心工作。

(二)教育思想

当时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刚刚起步,音乐教育的学科范围问题虽然早在民国初期就被音乐教育家意识到了,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忙于为争取稳定的音乐教育地位而呐喊,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教育立法与制度建设上。萧友梅认识到当时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贪大求全的弊病,指出,现行音乐课程内容过于复杂,涉及看谱、练声、独唱、分部合唱、器乐、乐理、和声、曲体学、音乐史、音乐美学等等,几乎等于音乐专科的全部课程,在普通学校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完成。他认为,必须明确学科范围,才有利教学。经过数年的努力,普通音乐教育学科范围被基本确定,音乐教学也基本上局限于音乐基本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欣赏这三部分内容。萧友梅提出的这一普通音乐教育学科范围至今被沿袭。

 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紧紧抓住了当时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对学校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在音乐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他注意从美育理想入手来抓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萧友梅指出,根据美育原则,可以利用音乐的感化力量,来美化学校生活,陶冶学生德行——这是音乐功课的第一目标;至于学习音乐技能当为第二目标,以歌唱激励时代热情则为附带目标。他的这个观点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音乐教育经典论断,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闪耀着真知灼见,蕴含着音乐教育的艺术规律。

(三)爱国表现

萧友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更是一位爱国者。他始终关注民族命运的安危。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曾创作过乐曲《国难歌》和《国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五天,萧友梅主持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就成立了抗日救国会,萧友梅率师生为抗日义勇军募捐了1000多元,汇寄给黑龙江马占山军,他还为义勇军创作了一首歌曲《从军歌》,传唱一时。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音专在江湾建成的新校舍遭到敌机的轰炸。萧友梅组织人员在193710月迁到马斯南路(今思南路)坚持办学。一年后,又将学校一分为三。到19399月,音专再迁公共租界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的一幢残破的楼房中。“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危险的环境中,萧友梅的音专一直没有停止教学,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萧友梅早年患有肺结核病,因长期积劳,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但他仍然每天办公,主持校务并为学生讲课。193711月,萧友梅在音专创办的《音乐月刊》发刊词中写道:在此非常时期,必须注意利用音乐唤起民众意识与加强民众爱国心。”5

后来结核菌侵入肾脏,引起肾出血,年老体衰医治无效,19401231日病逝于上海体仁医院(1931--1935年此处为音专校舍),享年56岁。临终前二天,萧友梅还不忘叮嘱来探病的人回去把学校钢琴课室的门缝用硬纸条塞紧,以防吹进冷风冻坏学生的手指,此后即一直人事不省。他最后的遗言,充分体现了这位毕生献身于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宗师崇高的精神与品德。

结束语

萧友梅先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出国学习音乐而且时间最长的学生,同时也是第一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音乐家。他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编写了我国最早的一批专业音乐教材;创作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学校歌曲;最早将西方音乐理论及技法引进中国,并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创建了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支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西式管弦乐队;在专业音乐创作方面,他是中国最早涉足西方军乐合奏、管弦乐合奏曲、艺术歌曲创作的作曲家;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他最早开展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他是我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音乐理论研究的探索者,专业音乐的拓荒者,为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注释

1)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第115

(2) 李华.《试析中国艺术歌曲的特色》(黄河之声/《黄河之声》编辑部•—双月刊•—ISSN1004-6127—2005-3,总第222期,P13-14

(3) 谢林.《民族化——音乐创作的必由之路》(首届中国音乐评论评奖活动参评论文,发布时间:2007-1-15

(4) 张少华.吴跃华《论萧友梅的“新乐”思想及其实践》(徐州师范大学期刊,发表时间2006

(5) 罗天全.《略论萧友梅的爱国主义思想》(《音乐探索》200604期)

参考文献

[1] 廖辅叔.萧友梅先生传略[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001

[2] 乐西.记萧友梅先生逝世40周年纪念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01

[3] 萧淑娴.怀念叔父萧友梅先生[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01

[4] 丁善德.在萧友梅博士铜像落成仪式上的讲话[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301

[5] 丰音.萧友梅办学轶事[J];北方音乐;198402

[6] 邓尔敬.萧友梅先生临终前后[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703

[7] 廖辅叔.鲁迅·音乐·萧友梅[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01

[8] 苏虞民.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者、开拓者、奠基者——为萧友梅逝世50周年而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04

[9] 戴鹏海.为中国专业音乐奋力开拓的一生——纪念萧友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J];中国音乐学;19 9003

[10] 黄旭东.萧友梅 冼星海在20年代[N];音乐周报;2000

[11] 黄旭东.学习先辈 开辟未来[N];音乐周报;2000

金桥.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D];上海音乐学院;2003

[12] 薛建斌.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3] 陈习.浅析萧友梅《弦乐四重奏》[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7,(S1) .

[14] 迟冰.萧友梅钢琴语言的艺术特色[J]. 中国音乐学, 2009, (03) :135-138

[15] 李永.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国立音专”[J]. 艺术研究, 2009, (01) :57-5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f77ed5cce2f0066f53322ff.html

《萧友梅及其对音乐的贡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