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2-11-29 22:33: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道教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教化引导作用,在强国健民中发挥调节提升作用。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依赖于社会发展建设的和谐。      党的十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社会是全民参与的宏伟工程,需要调动包括宗教界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道教是宗教的重要教派之一,道教组织是社会团体的重要组织之一,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弘扬道教文化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发挥道教作用是和谐进步的要求,加强道教文化建设是社会文明的必然。挖掘道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是道教徒研究探讨的永恒课题。本文就道教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1      桥梁纽带作用

道教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体现在对事与人的沟通交流。和谐社会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是人,我们道教活动的对象同样是以人为主体。道教,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无时无事不跟人打交道,她是沟通百姓的“天梯桥梁”,是联系群众的“蓝色纽带”。道教来无影去无踪,却神秘地实现“天地人”的统一,她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事物中,通过特定的方式和途径通融天地和神灵,实现人与神的有效沟通。道教祖师“老子”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说“道,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之中”,所有天体的运动与变化,都有“道”的迹象可寻,“道”所存现的这一规律,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宇宙观”或“自然规律。自从有了“道”的概念,这个世界就分两部分来认识,一个是可以用肉眼看见实的世界,另一部分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得到的虚无宇宙。道家就是传承这“有”和“无”的规律的人。怀化玉皇宫能将过去锦花园荒山茅草坡变成现在的神仙圣地,是神仙的旨意,是神明委托吴道长与道教弟子同广大群众信士结缘,共同建教和行教,这是“道的自然”,也是“道”的神秘之处。多少年来,全国各地道观根据、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实际举办内容丰富的大型斋蘸法会,设坛供奉神灵,为社会和百姓大众求福保平安。为庆祝“香港回归”,祈祷世界和平,祝福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2004年怀化玉皇宫举办“碧落仙桥”大法会,吴冬梅主持带领全宫道修弟子诵经礼忏,引领参会的上万名信士登上“仙桥”,晴朗的天空顿时映现出色彩绚丽的仙桥彩霞,信士们看到这一神奇,激动的眼泪夺眶而出,立刻合手叩谢神明显灵,信士们十分佩服吴道长神通广大。三年前,溆浦玉皇殿举行罗天大蘸,蘸会期间科仪严明,启师后当地干旱数月的天气忽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当地群众一片欢呼“上苍降吉祥,人们有福啦!”今年九月,湖南省道教协会在怀化玉皇宫举办首届“罗天大醮”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高道同仁,香港、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等六个法事团的高道云集怀化玉皇宫建醮做法事,敬天祀祖,追悼救国烈士和地震亡灵,祝福人民安居乐业。事实证明,这就是道教文化与天地人神的相通,这就是道教的桥梁纽带作用。

2      教化引导作用

道教文化的突出特点“润物无声、济世度人”,道教的教化引导作用通过有关的法事和社会活动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和”与“通”的一致。这种“和”与“通”的一致就是我们现在和谐社会建设所要求的“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自身和谐”。 其实,当今社会上许多不和的地方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我们从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欲望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的开放,人们越来越追求感官享乐,随着竞争的激烈,人们越来越追求成功,越来越多的“欲求”不断扩大和升级,有的被“欲火”烧掉了“乌纱帽”,有的被“欲火”戴上了“脚手铐”,有的被“欲火”送进了“戒毒所”,“欲壑难填”成了现代人的“痛苦渊源”。为了摆脱“痛苦”,拯救“厄运”,有的来到寺庙和宫殿求神问卜,有缘人在求卜中接受了“道义”思想,毅然决然走进了道门,皈依道教,诚心修道。为什么?因为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我们道教祖师赠予了心灵深处的人生启迪,给予了博大精深的精神食粮,教予了战无不胜的处世哲学。正如人们所认识到的:道教文化中“柔弱胜刚强”的进取精神,“不争之德”的处世哲学,“自然无为”的价值取向,“物极必反、祸福转化”的自然规律等等,是醒脑、益智的“良方”。

我们还发现:许多电视媒体播放有关道教题材的影片,如《聊斋》《封神榜》《魔尸王国》《蛇妖人妖》等等,广大群众非常喜欢看,人们在休闲娱乐和学习中,潜意识中接受了道教文化的熏陶,起到了抑恶扬善、自我警戒、自我监督的教育作用。有的家长用影片的故事教育一些不听话的孩子;有的企业管理者在有关会议上和文章中引用类似的事例引导教育人;有的同志将道教祖师的训诫“知足常乐”“和气生财”作为生活的座佑铭,立在办公桌上,挂在墙上,时刻警示自己。这种潜移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异曲同功的作用。多年来,我们怀化玉皇宫吴冬梅道长在行教中,始终本着行教、济世度人的宗旨,采用灵活的方式给信士讲善恶因果报应,讲阴阳生死规律,讲人与神的因缘,并著书《人生宝典》,以教化人心,净化思想,指点迷津,把和谐的美融入人们心灵,真正实现了“和”与“道”的渗透融通,实现了“和合共生”的有机统一。我们认为,这就是道教文化的魅力所在,是道教文化中“和”与“通”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三、调节提升作用

道教文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对人体祛病强身,健康长寿有调节提升作用。历史事实证明:道教文化对民族的繁衍昌盛,人类的延年益寿作出了一定贡献。2004年“非典”,全国宗教界五大教派全力以赴,以各类斋蘸法会为载体,运用各教派经典法宝,消除“非典”的蔓延,确保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全。 随着科学的进步,城市人“高楼水泥生活”威胁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人们消除这种因素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和谐社会建设对人体健康状况的要求越来越高。道教文化主张通过养生修炼能够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久视。因为道教文化的“内养学”对人的健康长寿很有作用。道教的修持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服气、吐纳、服铒、辟谷、存思、按摩等等。有史以来,人们就通过入道修炼得以祛病强身、保命永年。据记载,南岳夫人魏华存习养生之术,对行气、食气、服气、炼气均有很高造诣,并兼习武艺。传徒王妙想、徐仙姞等人,其弟子个个武艺超常,缑仙姑能瞬间匿迹,并能与虎斗,用火叉刺瞎虎眼,驱杀猛兽,年八十,面色如少女。《南岳志.仙释篇》记载的名道107人,大都精于吐纳之术和拳械。

现在社会上仍流行一种说法“十个道士九个医”。事实上,我们不少的道长和师父们,“一杯水”、“一道符”“一剂药”就能对有关病患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吴冬梅道长1964年就用七根火柴为丁四妹治好抽筋,用一杯清水、一把青草为彭月亮治好麻诊病;入道行教几十年,她运用传统医术给信士治好疑难杂症病人上万人次,被人们称为“活神仙”。 我们认为,道教文化对人体调节提升作用很有广泛性。目前,广大群众为了强身健体,除了登山活动外,还有一项广为喜爱的太极运动。太极运动对实现强健体魄,调节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体素质,陶冶人的情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实道家修炼养生就是讲“内丹”“太极”之术,“太极”就源于道家的思想。我国最老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曾这样提过:“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导引"是一种体操活动)。道教太极强调以“柔”为本,以“不争”为用,讲的是“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无欲以观其妙,内心以其清静”。道教修炼养生学和太极健身学一脉相承。

综上所示,我们的道教文化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游离于社会的空中楼阁,不是迷信,她利国利民,利人利社会,她的作用是明显的,是突出的,她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道教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道教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许多“精华”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和传承,道教文化的发扬光大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为此,我们期望上级领导加大对道教宫观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基础实、潜力大、过得硬的宫观建设,帮助解决建设中的财力物力问题,以夯实道教文化建设的基础;期盼加大对合法道教活动的支持力度,出台支持道家行教的具体实施细则,有效地保护合法、打击非法,以搭建道教文化建设的大平台;期待加大对道教皈依人员的培训力度,举办教义讲座,培训道徒骨干,提高道教队伍的整体素质。 弘扬道教文化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发挥道教作用是和谐进步的要求,加强道教建设是社会文明的必然。我们相信,将弘扬道教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有机结合,道教文化建设的明天会更好,社会文明建设的明天会更和谐

道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较为深远的是佛教,但佛教源于古印度,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真正植根于中国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本土宗教,是儒、道两教,但儒教算不得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充其量只是一个学术流派、一种思想体系而已。所以,就宗教而言,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渊源最深的当推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孳乳于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与民族文化。追溯道教的思想渊源,可谓杂而多端。最早可上溯至殷商时代的鬼神崇拜、卜筮巫术,继之是战国时期的神仙信仰和神仙方术,再次是西汉之初的谶纬神学和黄老思想。可以说,道教是我国古代社会鬼神崇拜的延续和发展,道士是古代巫祝、方士的遗绪。古代巫祝的占卜、祈祷,方士的候神、求仙等,靡不为道教所承袭。道教所崇奉的天神、地祗、仙人,莫不由历代相沿流传而来。从道教的教理教义来看,我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及谶纬之学等宗教色彩较浓的思想,也都是道教神学理论的思想源泉。道教所宣扬的规戒科禁,亦即宗教道德,也不外乎封建社会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道教的礼法,也基本是本于儒家的礼法仪式。①因此,我们说道教具有汉民族宗教意识与文化的特质。

道教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教意识与文化,可谓源远;同时,它也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谓流长。下面,谨从思想和文化两个方面阐述道教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道教对中国民族心理的影响

道教可分为民间道教和官方道教。民间道教肇自东汉末年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上层天师道经过葛洪、寇谦之等人的改造,遂使上层化的官方道教从形式和内容都逐步得到健全和充实,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以后便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崇奉和扶植,官方道教得以兴盛起来。在官方道教兴起的同时,由于统治者的倡导,道教的思想影响也在民间不断扩展开来。所以,道教对中国民族心理的影响,可谓无所不至,无处不在,上至帝王将相,中至文人士大夫,下至庶民百姓,都受到了道教濡染。其影响力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上层统治集团提供精神支柱。统治者在取得统治地位之后,总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办法之一就是神化自己的统治,使人们觉得皇权天授,不容质疑;另一方面,统治者总想安享荣华富贵,但生命短暂,转瞬即逝,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使生命得以延长,甚至长生不死。这两种思想取向,在道教中都可以得到满足。于是,道教成了上层统治集团的精神支柱。唐高宗追封老子(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于各地建玄元皇帝庙,以先祖陪祀;妃嫔公主多信道教,受金仙玉真等封号(如杨玉环等)。这些举措,一方面是借道教神威巩固皇权,另一方面是借以满足个人的精神追求。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以及一大批重臣名士,都是因为想长生不死,误吃道士丹药中毒而早死的。但百死而不悔,悲剧照样继续演下去。宋真宗另设一道教尊神赵元朗,作为赵宋的始祖,给皇室涂上神圣光彩。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奉道极虔。明代诸帝以嘉靖佞道最甚。他长年潜居深宫,日事斋醮、炼丹和服食,得宠大臣须能写青词(祷告表文)。道教成了嘉靖皇帝的主要精神慰藉。②道教成为上层统治集团的精神麻醉药,固然是其昏昧、痴狂之反映,但在客观上也刺激了道教的发展。

二、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栖息地。道教与一般的宗教不同,其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不死;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尸解成仙,不必等到死后才灵魂超度;它注重的是现世的幸福,主张人要活得适意、洒脱,超尘脱俗,高雅飘逸。道教的这些思想向度,很迎合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失意的时候,他们的灵魂便亟需一个道教这样的栖息地。所以,很多文人士大夫都信奉道教。如王勃便常学仙经,博涉道记(《游山庙序》),常常叹息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梦见自己成了仙人(《忽梦游仙》);卢照邻则学道于东门山精舍,还到处乞讨银两和药石来炼丹(《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值书》);李白更是清斋三千日,裂帛写道经(《游泰山》六首),连做梦都想着羽化飞升: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就连白居易,也曾炼铅烧汞,学制金丹。为什么文人士大夫会对求道炼丹如此热衷呢?这是因为,他们对尘世充满眷念而又深感失望,在这种进退维谷之中,道教那种既能免除生老寿夭之苦,又能安享尘世之乐,既能满足心中情欲,又能活得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弥漫开来,使他们的灵魂能够得一些安适,所以他们皈依了道教。对于文人士大夫在道教思想支配下的这些人生情趣,我们不能概论为消极,因为在这种消极之中,是个体生命的张扬,是一种自由、浪漫的生活境界。这,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积极?

三、道教对于民间信仰有直接而深广的影响。一方面,民间道教往往成为社会下层民众反抗朝廷压迫的组织形式。在许多农民战争中,都是事先通过秘密传教的方式,进行起义筹备的。如东汉末张角曾利用传布太平道,进行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为起义作好了充分准备;北宋的方腊起义,也利用了吃菜事魔教进行了宣传组织工作;还有魏晋南北朝的孙恩、卢循的长生党,以李弘为名义领袖的多次农民起义,都是在道教的精神感召下发动的。民间道教成了下层民众革命思潮的旗帜。由此可见道教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明清最盛的民间宗教大量从道教中吸收营养。如白莲教及其众多支派,皆敬奉无生老母,圣母降身,刀枪不入,这无生老母就具有道教尊神的威力;又如罗教的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字真诀,是发挥佛教性空说、净土说和道教的无为清静说而成的;弘阳教信奉混元老祖,其实就是道教的太上老君。道教诸神本来就庞杂而无严密系统,再加上佛教偶像、天神及鬼神,遂造成明清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特别是广大汉族农村,神庙林立,祭祀驳杂,除了天地君亲师以外,其他诸如菩萨、玉皇、玄女、财神、灶神、海神、关帝、土地、城隍、钟馗、二郎神等,名目繁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道教。③这些道教神仙偶像之为广大农村民众所信奉,更可见道教影响力之一斑。对于这种信奉,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封建迷信,我们应该看到,其中包含着下层民众对理想境地的向往和追求。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太平经》中主张,要在世俗的、现实的世界上,按道教教义建立一个理想的王国,即一个极大公平、和平的世界,人人都安居乐业,竟其天年,世界上没有灾害,没有战争,没有疫病。④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农民的共同理想。东汉末太平道的信徒们,就曾为此而斗争。道教所宣扬的另一理想境地叫仙境,认为得道成仙便可以外生死、极虚静,超脱自在,不为物累,在仙境过仙人的生活。正因为道教的理想是要实现一个公平、和平的境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主张向邪魔妖鬼等恶势力作斗争;正因为道教幻想形体长生不死而成仙,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与自然作斗争,争取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久视。⑥正因为道教有了这些思想指向,才会如此深获众心、深入民心,渗透入中国人思想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入中国民族心理的岩层,成为中国民族心理的一种特质。

道教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三大板块构成的:儒、释、道。人们在谈及传统文化的主体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说: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但我认为,这是一种世袭的偏见。我们不能因为儒家文化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文化就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我们只能说,儒家是官方文化的主体。在大文化范畴里,在许多领域(如文学、艺术、民间风俗、天文、生物、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等),道教的涵盖面、影响力都是超越了儒家的。姑列以下几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道教与文学艺术。道教神仙说广泛吸收汉民族许多古老神奇的神话传说材料,使它们得以保存和光大,这是不语乱力怪神的儒家所不为和所不及的。道教神仙说给文学艺术注入了奇幻的魔力。收入道藏的许多神仙传记,如汉代刘向的《列仙传》、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唐末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及尔后的《续仙传》、《集仙传》等,用活泼自由的散文笔调,记叙优美的神仙故事,是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的文学作品。见于道藏之外的作品,为文学家所注目的,则有魏晋时期的游仙诗、元代的神仙道化剧和明清神魔小说。⑦神仙说的流行激发了许多诗人的幻想和激情,演绎成游仙诗。曹植、曹丕、张华、郭璞等人均有游仙诗作流传于世,读之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唐代大诗人李白,是受道教浸淫最深的诗人,号称谪仙人,他的诗歌,表现了仙风道骨,超逸不俗。到了元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戏剧品种——神仙道化剧,专演道教神仙度脱和飞升的故事。《录鬼簿》所载四百本元杂剧剧目,这类剧竟占了大约十分之一。赤松子、东方朔、张天师、陈抟老祖和八仙等,均为舞台上活跃人物。《八仙庆寿》等剧目,流传至今,依然为群众所喜爱。到了明代,神魔小说盛行。在《封神演义》这部神怪小说中,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道教神魔皆成了重要形象;《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都是道教神系;《水浒传》里面有张天师祈禳瘟疫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公孙胜斗法破高廉等章回;《红楼梦》里一僧一道形影不离,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与甄士隐的解注,是佛道结合的精心之作,起了提示全书主题的作用;《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能预断吉凶,呼风唤雨,如鲁迅先生所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聊斋志异》借鬼神狐怪表现作者愤世嫉俗之情,多取材于道教神话,如崂山道士仙人岛等。道教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给文学艺术提供了神奇谲诡、色彩绚丽的意象,激活了无数作家、诗人的艺术想象。道教对文学的沾溉之功,是不可湮没的。

二、道教与民风民俗。道教许多宗教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民间习俗,代代相传,遂成民间文化现象。在这一方面,也是儒家所不能望其项背的。譬如:在丧葬时要请和尚道士诵经修福,超度亡灵;春节时以道观为基地举办庙会,进行民间祈神、游艺、商业等综合性活动;逢岁时节令,遇天灾疫疾,须斋醮祭祀、求福免祸等。这些民风民俗都与道教的影响有直接联系。元代时,全真教兴盛,民间有中幡圣会,每年正月十六,执彩绣高幡,列队走会,这项活动也颇有道教色彩。清代,北京正月以白云观为中心举行燕九节,为全市性盛会;旧时扬州地区,二月过土地生日,三月过东岳生日,四月过神仙生日,五月过关帝生日,六月过二郎神生日,八月过灶君生日,成为民间惯例,这些都不是道教团体有组织的活动,而是民间相沿而成的习俗。封建社会后期,行业神崇拜盛行,其中多为道教尊神,如铁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仙翁,刺绣崇妃绿仙女,墨匠崇吕祖,乞丐、剃头匠崇罗祖大仙,文具商崇文昌帝君等,按时祭祀,相沿成习,而与道教系统的宗教活动无直接关联。还有明代问世的道教《功过格》、《阴骘文》等劝善书,对民间道德生活有深远影响,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⑧

三、道教与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道教的终极目标,是幻想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道教的信徒们想尽了一切可能的办法,如烧汞炼丹、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等。这些举措,虽然不能使道士们长生不死,但也为后世化学、医学等提供了某些启示。譬如炼丹术,就对原始化学作出了不可抹煞的贡献。东晋的葛洪从炼制仙丹的实验中观察到了许多化学变化,如硫化汞经过锻炼,其中所含的硫变成二氧化硫,游离出水银,再使水银和硫磺化合,便生成硫化汞;又如铅经过化学变化可以变成胡粉,即铅白,铅白加热后经过化学变化,成为赤色的铅丹。这些实验为后世化学提供了确凿的资料。另外,许多道士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葛洪著有《抱朴子内篇·仙药篇》、《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等医药书籍多种,对传染病如天花、结核病等都有研究,对免疫法也有准确的认识,贡献不小。另外,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孙思邈著《千金要方》,都是道教著名的医药书。近代道士陈撄宁对中医理论造诣颇深,在道教界和医学界有广泛影响。中国传统气功学多来自道教内丹学,以吐故纳新、除欲净虑为要旨。道教有所谓炼精化气、炼神化虚、炼虚合道之说,而气功学就是其中积精累气之学,具有极高的科学和实用价值。在这些方面,儒家更是望尘莫及。

此外,道教在其它文化领域也有深远的影响,如天文、音乐、绘画等,这里不一一赘述。

以上内容就道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问题作了粗浅的探讨。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俗、民族关系和农民运动各个方面,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不可一概而论。道教所积存下来的大量经籍文献,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我国的历史,探讨我国哲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有必要对这一亟待开发的学术领域进行认真的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bf8d48d83d049649b6658f4.html

《道教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