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2蚕姑娘教案反思作业题苏教版

发布时间:2019-02-13 18:42: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8年二年级语文下2蚕姑娘教案反思作业题(苏教版)

教学 要求 1.了解蚕的成长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地书写、运用。 3.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及理解词语的能力。 重点 难点 1.理解词语及课文内容,了解蚕的成长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2 蚕 姑 娘 春天天气暖洋洋①,蚕卵里钻出蚕姑娘。[句导读:“钻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蚕出生的样子。] 段导读:春暖时蚕从蚕卵里孵化出来。 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段导读: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变成黄姑娘的成长过程。 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黄衣裳。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 段导读: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变成白姑娘的成长过程。 又白又嫩②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胖。 段导读:又白又嫩的蚕姑娘变得又白又胖的成长过程。 又白又胖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③一天天发亮。 段导读:又白又胖的蚕姑娘一天天发亮的过程。 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的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④出丝儿来,要盖新的房⑤。[句导读:“吃、爬、吐、盖”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蚕吐丝结茧的情形。]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 段导读:蚕吐丝结茧的情形。 茧子里面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变了,变了,变成蛾⑥姑娘。 段导读: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的情形。 字 词 导 读 暖洋洋:形容温暖。 ②嫩:初生而柔弱;娇嫩(跟“老”相对)。 ③从此:从这个时候起。 ④吐:从口儿或缝儿里长出来或露出来。还读tù。 ⑤新的房:在文中指茧子。 ⑥蛾:这里指蚕的成虫。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会孵化出小蚕来。 1.学习本课的会认的生字,正确书写会写的生字、熟练运用。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字卡片,蚕或蚕茧的图片。 一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出示蚕,如果找不到可用图片代替,请学生看一看对它有哪些了解。 学生甲:老师拿的是蚕。 学生乙:我知道蚕能吐丝,蚕吐的丝还能织成丝绸。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蚕的文章。(出示课文题目:蚕姑娘) 二 学习本课的生字 1.请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老师出示本课的会认的生字。 cán tuō shang shòu huàn jiǎn é 蚕 脱 裳 瘦 换 茧 蛾

3.请学生对照拼音认读这些生字。 4.请学生借助字典自学本课的生字。 5.在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汇报,要汇报每个生字的部首、结构及组词。 6.请学生到讲台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生字。 7.在我们认读了这些生字以后,我们该怎样正确书写这些字呢?先来看看这个字的笔顺。 8.请学生认真观察每个生字,把观察到的讲给大家听。 盖:上下结构,下面是“皿”,第一笔是竖,不要写成横。 娘:在写女字旁的时候要注意,横变成提,右部不能出头。 桑:上面三个“又”都要把捺变成点。 钻: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左边偏旁是“钅”。 洋:右半部分是“羊”,中间一横要短。 窗:写的时候要注意“宀”要覆盖下方。 此:左右各占一半。 9.按照我们刚才讲的笔顺及要注意的笔画进行描红练习。 三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请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共7个自然段) 2.请七位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检查他们的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姑娘:“娘”字读nián��,但在“姑娘”一词中要读轻声。 蚕卵:“卵”的读音是luǎn,要读准确。 丝儿:这个词要读出儿化音。 3.同桌互相检查朗读。    2 蚕 姑 娘 yáng洋 zuān钻 nián滥铩sān郎!cǐ此 chuāng窗  i盖 

  导入时,教师可出示蚕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蚕的认识,结合学生所说的内容,告诉他们“古代人们称蚕为天虫”,从而指导记忆生字“蚕”。也可以先问问学生有什么好方法认识生字“瘦”,(疒:生病的意思,“叟”指老头,老头生病了,就很shòu。让学生自己观察“蚕”,再告诉他们:古代,人们以为它是天上的虫子下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主动观察、识字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1.读一读,连一连。 shāng tuō shòu jiǎn huàn é cán

脱 蚕 茧 蛾 裳 换 瘦 附答案: 脱(tuō) 蚕(cán) 茧(jiǎn) 蛾(é) 裳(shang) 换(huàn) 瘦(shòu)

2.看拼音,写词语。 ni��n�� sān�� yè zuān chū i fán�� chuāng hu ( ) ( ) ( ) ( ) ( ) 附答案:姑娘 桑叶 钻出 盖房 窗户

3.熟读课文。 1.理解文中词语,了解蚕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蚕及蚕茧的挂图,课件

一 激趣导入 1.带蚕茧展示给同学看,猜猜这是什么?(或用挂图) (课件展示:丝绸)   (可以组成:蚕、娘、胖、盖、换、响) 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蚕的一生是怎样的。 二 理解文中词语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 2.请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看看能不能在同学的帮助下解决它,解决不了的记下来,一会儿在全班进行讨论。 3.请每个组派一个代表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甲组:我们组不懂“蚕床”的意思。 乙组:我们组的问题是“蚕山”和“蚕茧”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丙组: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叫“茧子开了窗”。 4.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也许看过以后大家就明白了。 (出示有关养蚕的几幅图。) 5.请学生说一说从图上看懂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了“蚕床”就是给蚕睡觉的床,但和我们睡的床不一样,是个大匾。 学生乙:“蚕山”是用植物扎成的像山一样的东西,蚕在上面吐丝结茧。 学生丙:“蚕茧”就是蚕吐丝结成的椭圆形的东西。 学生丁:“茧子开了窗”就是指蚕茧破了一个洞。 6.总结:我们在学课文时,常常会遇到很多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 三 了解蚕一生的变化 1.请七位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蚕的一生有几次变化。 学生甲:有四次变化。 学生乙:有五次变化。 学生丙:有六次变化。 2.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了,那到底有几次变化呢?下面我们分成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每组发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写下蚕的变化过程。 3.在小组学习后,请每个小组到前面来发言,进行讨论,最后达成统一意见。 所以,蚕的一生共有八个阶段,经历了七次变化。 4.请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每个阶段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黑姑娘:又黑又小 黄姑娘:又黄又瘦 白姑娘:又白又嫩 发胖:一天天发胖 发亮:一天天发亮 茧子:爬到蚕山上,吐出丝儿来 5.那么,蚕姑娘是怎样一次次发生变化的呢? (吃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就变了一个样子。) 6.你了解了蚕姑娘的变化,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甲:我觉得它的变化真是太神奇了!一生中有那么多不同的模样。 学生乙:我想我要能和蚕姑娘一样就好了,吃点儿桑叶,睡一觉就长大了! 7.总结:对,蚕姑娘一生的变化很有意思。其实在大自然中,每种动物的成长过程都有其特殊的地方,就像我们人和蚕不一样,其他动物也不一样。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多去了解了解,可有意思了! 四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蚕是怎样变化的。 2.为了记忆清楚,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记忆。 3.我们试着背诵一下课文。   2 蚕 姑 娘   1. 课文虽然富有童趣,语句也比较整齐、和谐,但几个生疏的词还是会使部分学生犯难,由于蚕蜕变的过程比较抽象,接受能力慢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识记。教师可按课文的语言特点让他们找规律,还可利用近似段中少量词语变化的方法帮助记忆。课后,教师可专门查找一些有关蚕的整个蜕变过程的图片资料,拿到班上给孩子们欣赏。有了图片帮助记忆,教师再抽查背诵时,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蚕的蜕变顺序并能很好地背诵。 2. 在教本课的重点部分时,重点可放在解答问题上:蚕的一生要睡几回?是怎样进行变化的?蚕最后变成了什么样子?让学生自己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共同来解答。这样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找出课文中有关的答案。自己不明白,在听了别人的解答后,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都动脑思考。在总结中,教师可抓住一些拟人化的词语,把为什么叫蚕姑娘的问题揭示出来。特别是通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变成”进行运用,如黑姑娘变成黄姑娘,变成白姑娘,变成蛾姑娘。这些活泼生动的句子,让学生掌握了蚕的生长过程,明确为什么把蚕当作人来写。 3.学生对蚕姑娘的情感只停留在对它短暂生命的深深惋惜上是不对的,曲解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蚕姑娘的生命只有两个多月,太短暂了,蚕姑娘她后悔吗?一下子就可以把学生的情感扭转过来,在交流中,学生可能会表露出对蚕姑娘深深的敬意。最终使“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这句话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1.抄写本课的词语。 蚕姑娘 桑叶 蚕床 旧衣裳 换上 发胖 一声不响 漂亮  2.我会照样子写。 例:暖洋洋 绿________ 白________ 黄________ 红________ 附答案: 绿油油 白胖胖 黄灿灿 红通通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从蚕卵里______来的又________又________的蚕姑娘,一共睡了________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________又________;第二次变得又________又________;第三次变得又________又________;第四次身体一天比一天________。 附答案: 钻出 黑 小 四 黄 瘦 白 嫩 白 胖 发亮 1.蚕是蚕蛾科昆虫的一种,原产于中国。养蚕和利用蚕丝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据记载,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已经开始人工养蚕。最常见的是桑蚕,又称家蚕,它是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共四十多天的时间。 2.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我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被称为三大名锦的古代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一 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蚕姑娘》一课,同学们交流了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到的蚕的知识,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了解到蚕姑娘一生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卵――蚕――茧――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蚕结茧前的生长变化过程。 二 学文 1.指导学习第一次变化。(第2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看看蚕姑娘的第一次变化吧!请大家轻声读第2自然段,想想第2自然段有几句话? 生:有两句话。 师:读书,就要好好地读,读通,读懂,有耐心地读,再请大家读第2自然段,这一次用默读的方法,并动动手,把第2自然段中写蚕姑娘变化的动词圈起来。(出示课件文字:成长过程) 生:动词有:吃、睡、脱、醒、 变。 师: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把这几个动词按顺序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蚕姑娘先吃了几天桑叶,接着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然后脱下黑衣裳。醒了,最后变成黄姑娘。 师:睡前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课件文字:睡前的样子) 生:是又黑又小的。 师:同学们学得很仔细,书上插图中的小同学和你们一样也在仔细地观察蚕姑娘的成长,看看,他们是怎样观察的? 生:有一个男同学拿着本子作记录。 生:女同学把桑叶翻开看看。 师:是的,边观察边做记录是一种很好的观察方法,他们也发现了蚕姑娘吃了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了。如果你就是图中的小同学,发现这样的现象,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我会很着急。 生:我觉得很奇怪。 师:带着你的好奇心和着急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句。 师: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背一背第2自然段吗?出示课件:(    )的蚕姑娘,吃了(    ),就睡在(    ),(    ),脱下(    )。醒了,醒了,变成(    )。 师:蚕不吃不动,这种睡觉的方式叫“蚕眠”。我们叫它头眠,后面的三次分别叫二眠、三眠、大眠。 2.学习第二、第三、第四次变化。 师过渡:瞧,连她的睡眠都这样有趣,那么二眠、三眠、大眠与头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继续学习就知道了。 自由读课文第3~5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比一比,找一找哪些语句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画出来。(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指导学习。) (1)出示比较。为什么不用“就”而用“又”? (2)读一读,比较句子。 蚕姑娘脱下旧衣裳。蚕姑娘换上新衣裳。 蚕姑娘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师: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A:都有“蚕姑娘”一词。 生B:第二个句子其实是第一个句子的合句。 生C:合在一起时,把第二个“蚕姑娘”去掉了。 生D:还要把第一个句号改成逗号。 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可真强,第一句中的两个句子写的都是“蚕姑娘”,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时,可以省去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承接第一个句子。 师:学习了蚕姑娘的四次睡眠,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A:我发现第一次的蚕姑娘是又黑又小的,变成黄姑娘后,第二次就用“又黄又瘦”,都有一个“黄”字,有承接作用。 生B: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都用了两个“又”字。 师:你还会说这样的词语吗? 生C:绳子又细又长。 生D:西瓜又大又圆。 生E:我还发现了很多反义词,有黑对白,胖对瘦,睡对醒。 师:从这些词语中,你感觉到蚕姑娘的成长与变化了吗?你觉得她的变化怎么样? (出示课件:(  )的变化) 生:神奇的变化;有趣的变化;奇妙的变化。 师:说得好极了,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研究它们,我们就能揭开它们成长的秘密,得到更多的知识,也能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c38542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6.html

《二年级语文下2蚕姑娘教案反思作业题苏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