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发布时间:2014-06-15 10:35: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三部分 认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命题频率最高,知识点最为密集的部分。九月份之前,同学们一定要摆脱强化思维,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立足教材,用好大纲要点,夯实基础,为后期强化做好准备。

具体的学习方法是:第一,弄清楚结构,找到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把握住要点,结合教材,以点带面,吃透概念,学会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三,学习大纲时,会产生很多问题,带着问题去看教材,或者请教教师,在巩固基础的过程中不能把问题隐藏起来。

一、认识论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论部分的知识点

(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

A 客观事物是否可知 B 客观事物是否存在联系

C 客观事物是否是认识的对象 D 社会实践是否是认识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

A 客观事物是否可知 B 认识是否需要不断发展

C 客观事物是否是认识的对象 D 社会实践是否是认识的基础

[2010年考题]有这样一张图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 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主义关系的核心

B 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 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 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首先: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定要记住这两句话: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

其次:搞清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

最后:掌握本部分知识要点,如下:

1、认识与实践:

1实践活动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历年无命题)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

2)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

3)价值关系:限定和超越(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已的能力和需要,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都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无论是在观念的认识和被认识与实践的改造和被改造,这两个过程都是双向的,即在观念上,在主体认识客体的同时,客体也丰富了主体的认识体系;在实践上,主体改造客体的同时,客体也以某种方式和途径“改造”了主体。

也就是所谓的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这一双向运动。“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例:[2011年考题] 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工后,格罗培斯暂停修筑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

A 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 要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

C 不要对自然事物做任何改变

D 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这部分可以结合“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四个方面。)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规律的概括: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以至无穷

两个阶段,也是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认识形成的过程)

两个问题: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第二,非理性认识的作用

第二次飞跃: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认识指导实践并得到检验的过程)

两个问题:

第一,认识为什么要回到实践?

A 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B 才能得到检验。

第二,实现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材料分析)

要从实际出发,要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程序和手段),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教育宣传),要有正确的方法(工作方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般掌握,材料分析)

表述: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因:

第一,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第二,从客观方面看,物质世界是复杂的,无限的。

如果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反复的次数不够,或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够完整,人就会犯错误。

例:[2010年分析题]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是难免的?

3,真理价值

本部分的学习理解并不困难,难在如何活学活用,因为本部分材料分析题的机率较高,记忆型客观题较少。所以在学习中先通过结构把握要点,后面在第五部分材料分析题的素材讲解中再进行专项突破

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真理的客观性: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要反对唯心主主义的主观真理论。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一个表现是马赫主义的“真理观”,该观点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另一个表现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该观点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等同于真理本身。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

例:关于真理诊断,正确的有(

A 多数人认可的就是真理 B 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就是真理

C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 有用的就是真理

第二,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

真理和谬误都是人类的认识。其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所以谬误就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

真理和谬误的同一性表现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例:[2010分析题]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2012年分析题]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第三,真理的二重性:(如图)

真理的二重性一般掌握即可

(价值这一部分,除价值的特性这个知识点外,其他的都要作材料分析题方面的准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bd4ad278e9951e79b8927fd.html

《第三部分 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