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发布时间:2021-01-01 08:50: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高二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其他

1赏析下列诗句。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颔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两开”“系”含义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4“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简析这一联中“催”“急”二字的表达效果。

5“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6请从《秋兴八首》(其一)中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联,并作简要探究。

7如何理解“秋天”和“大江”在《秋兴八首》(其一)中的作用?

8“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你是如何理解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悲秋”的?

9群山万壑赴荆门。简要分析首联中“赴”字的修辞效果。

10赏析下列诗句。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1赏析下列诗句。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1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颈联中的用典有何表达作用?

13赏析下列诗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4《咏怀古迹》(其三)是如何塑造王昭君的形象的?

15本诗题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咏怀”二字不符?为什么?

16《咏怀古迹》(其三)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一幅图画,明代文学家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17赏析下列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18下列诗句颔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9赏析下列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0赏析下列诗句。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1诗中的景物描写对于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22《登高》一诗中,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3《登高》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

24《登高》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认为它在哪些方面堪称此誉?

25识记字音。

___ ___ ___ ___

26识记字音。

___ ___ ___ ___

27识记字音。

______ ___ ___

28识记字音。

___ ___

29古今异义。

丛菊两开___

紫台连朔漠___

省识春风面___

30古今异义。

悲秋常作客___

多病独登台___

艰难苦繁霜鬓___

31一词多义。

紫台连朔漠。___

沛公军在霸上,相四十里___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___

阿母谓阿女:“汝可应之”。___

___

32一词多义。

艰难恨繁霜鬓___

必先其心志___

而功高如此___

33一词多义。

白帝城高暮砧___

天高猿啸哀___

沛公今事有,亡去不义___

34一词多义。

独留青冢黄昏___

吾不为斯役___

来之烟霞___

35一词多义。

___

朕车以复路兮___

奔流到海不复___

____

道苟直,虽死不可____

36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活用

艰难苦恨霜鬓___

(2)名词的活用

___

___

(3)动词的活

玉露伤枫树林___

环珮空夜月魂___

37前人评《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38《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9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二、语言表达

40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选择一首你体会最深的,写一篇鉴赏短文。也可以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如写景、抒情、对偶、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等,做一些比较分析。

41仿照下面的例句,为杜甫写一句话。

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仰天长啸的一柄长剑。

42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____。这种积弊的产生有种种原因。其一,文言文本身的原因。封建社会的读书人读的是文言,写的是文言,而文言早已和口语分家,教学中只重“目治”,不管口耳之事。其二,____。读书人能写文言就可以考进士做官。话说得好不好,无关紧要。其三,____。孔子较为重视口语,设“言语科”,然而传统语文教学却并没有将此继承下来。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诗意速通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他志行高洁,不慕权贵。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他用雄辩说服赵、魏联合抗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他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4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44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o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④萦纡:旋绕曲折。

诗意速通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4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6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注)

(注)鲲鹏:出自《庄子·逍遥游》,喻指远大的志向。

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却是七言古体诗。

B首联写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D整首诗以豪情与壮志衬托出豪迈的基调,意境起伏,富有节奏感,承转顿挫,铿锵有力。

48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公安县怀古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秋。当年八月,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戒严。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川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君臣:指刘备与他的臣子诸葛亮等。

4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构思精巧,重点表现出“野”之“旷”“江”之“深”。

B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C颈联运用典故,写出了刘备君臣关系的融洽,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先描写古迹遗址,然后描绘眼前时景,最后抒发怀古情思。

50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四、选择题

51下列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 啸:啼叫

B无边落萧萧下 木:木头

C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D潦倒停浊酒杯 新:刚刚

5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百年多病登台 留青冢向黄昏

B孤舟系故园心 去紫台连朔漠

C巫山巫峡气森 无边落木萧下

D塞上风云地阴 天莲叶无穷碧

5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4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5依次填入下面这首七律《秋宿湘江遇雨》中空缺处的句子,恰当的一组是( )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_____________________。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

A暮雨千家薜荔村 长笛一声归岛门

B明月一轮杨柳村 一声长笛归岛门

C千家暮雨薜荔村 杨花喜杀渡江人

D明月一轮杨柳村 杨花愁杀渡江人

五、情景默写

5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秋兴八首(其一)》中,杜甫借由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抒发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婉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在《咏怀古迹(其三)》中,写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抒发自己羁旅之愁和登高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首联以秋起兴,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用“凋伤”“萧森”给景物笼罩了一层衰败萧瑟的气息,气氛阴沉,定下了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阐明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具体分析该诗句在内容、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点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首联开门见山,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2是“兼”“接”二字。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口“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兼”“接”二字将作者的眼前景和心中情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写出了浑莽之象。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兼”“接”最精练传神。“兼天”“接地”,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3“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着丛菊掉泪,今年又对着丛菊掉泪;“两开”二字,是指菊开两度,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诗人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也是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旧乡,系于故园。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两开’‘系’含义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和诗人经历、创作背景等分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4秋已深“催”字写家家又在赶裁冬天御寒的新衣,“急”字写捣衣声一阵紧似一阵。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流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捣衣声愈加急促,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这一联在时间推移中叙写秋声。时间由白天推到日暮,游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使诗人泛起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字写家家又在赶裁冬天御寒的新衣,“急”字写捣衣声一阵紧似一阵。“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几许孤独、忧伤之感。

【点睛】

“炼字”题解答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外,还应带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入句)。即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达意),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即点出表现手法)。

5“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借景抒情,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汇进去,并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使景物有了生命。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题干明确要求从写景角度分析。古诗词常见的写景角度: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时空角度等。“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上波浪汹涌,仿佛与天相连;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面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在特征,而是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暗示了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汇进去,并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使景物有了生命。

6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滞留他乡的悲愁和对家乡的思念。这一联的情感沉厚博大,显示出一种大家气象。“菊”“舟”都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动词“开”和“系”。“开”指花开;“系”,就船说,是停滞不前,就心情说,则是牵系不忘。从情景交融的手法上来说,“从菊”和“他日泪”“孤舟”和“故园心”两组意象的衔接,则是眼前景和心中情的交融。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从《秋兴八首》(其一)中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联,并作简要探究”,需要明确诗句,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如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触景感怀,盖诗人从去年(永泰元年)夏离开成都东下,是秋卧病云安,今秋羁留夔门,故见“丛菊两开”,“他日泪”犹言昔日泪,而今日泪则在不言中。本来诗人把返回长安故园的希望寄托在船上,而这条船却牢系江边,又是一年。注意诗句的多义,盖“开”谓花、亦可兼属泪眼,“系”谓船、亦可兼谓归心。

7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了时光的轮回、人世的更替。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见证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秋天”和“大江”使这首诗更具有光阴流逝和人世沧桑之感。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分析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如何理解‘秋天’和‘大江’在《秋兴八首》(其一)中的作用”,需要理解意象内容,联系诗句内容分析作用。秋天”和“大江”是杜甫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见证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8观点一 缘景——自然之秋。此诗从夔州景物着笔,通过对深秋景物的浓重渲染,生发出悲秋之感。诗人写现实而又能超越现实,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急湍、巫山风云、三峡深秋的外在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的内在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取的是眼前景物——自然之秋,而其言外乃有无限悲秋之叹。

观点二 知人——人生之秋。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其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秋兴八首》(其一)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唐王朝元气大伤,继而是藩镇割据,吐蕃、回纥乘虚侵入,战乱时起,中兴已然渺茫。诗人忧心殷切,壮志难酬,年暮体衰,贫病交加,知交零落,流滞他乡,归期无日,岂不是人生的秋天?

观点三 明情——家国之秋。既有思乡之情,又有忧国之悲。“孤舟一系故园心”,将身世、国事融为一体,身在天涯,心思故国。“白帝城高急暮砧”实写所闻,由自己思乡念及家人,进而推想远方战事、国家前途,忧国之情不言自现。整首诗情景交融,于波浪连天,风云接地中寓有政局动荡不安和心潮起伏之意;写情处情中有景,“丛菊”“孤舟”及“白帝城”之“急薯砧”皆以眼前景写心中情。景情互生,浑然一体。杜甫心中的“秋”是“家国之秋”,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你是如何理解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悲秋’的”,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如本题可以围绕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家国之秋等分析。

9“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但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而且引出歌咏对象,以雄奇的自然环境,烘托出生长于其间的昭君的超群不凡,即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之意。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明确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效果。“群山万壑赴荆门”,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既写出飞动之势,又引出歌咏对象。“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10“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四字对偶工整,内涵丰富,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生前不幸,孤苦;死后凄凉,冷落。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阐明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具体分析该诗句在内容、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点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到昭君本人。“一”与“独”同义互文。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11突出表现了昭君遗恨之深,并寄寓了诗人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阐明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具体分析该诗句在内容、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点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昭君遗恨之深。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12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汉元帝的昏庸和画工的私欲(画图省识春风面)而不得宠,远嫁匈奴,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落得“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悲惨境地,由此抒发了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恨之情: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颈联中的用典有何表达作用”,本题考查的是用典手法。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由此抒发了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恨之情。

13“千载”指昭君的怨恨之长久;“作胡语”流露出无边的离家去国之怨思。“怨恨”一词为诗眼,点明题旨。昭君的“怨恨”,一指“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二指远嫁异域,怀念故土的忧思。美不得宠,才不见用,古人之悲,自身之叹,种种憾恨,均在其中。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阐明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具体分析该诗句在内容、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点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哀怨”的主题。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14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出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中的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在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环珮空归夜月魂”一句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最后两句写千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等曲辞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咏怀古迹》(其三)是如何塑造王昭君的形象的”,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从侧面烘托出昭君的形象。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15本诗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没有诗人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诗人在757年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了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至华州。所以诗人咏叹王昭君的不幸,其实也是在感叹自己的不幸;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也暗中表达了自己的深沉怨恨。王昭君有国色之貌无人识,汉元帝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贬谪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暗寓诗人自己的不幸。全诗通过王昭君的故事,从形象入笔,不仅表现了王昭君的怨恨,也暗寓了诗人怀才不遇、流落飘零之愤。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诗题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咏怀’二字不符?为什么”,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诗句内容、诗人经历等分析。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所以,诗歌对王昭君给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以及羁旅他乡的苦闷和惆怅。咏怀诗的特点:借古人写自己,抒己怀。

16观点一 同意。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中勾勒了一幅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这里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观点二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诗人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另一方面,诗人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绝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比较和谐的。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咏怀古迹》(其三)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一幅图画,明代文学家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需要明确观点,结合古人评价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①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②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③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④然后回归原诗,结合具体内容阐发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意谓这样气势不凡的起句,当是用来写大英雄的,这样雄奇的大背景,引出一个小小的昭君村是不适当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如果不同意,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也可以同意,言之有理即可。

17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首联。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不仅上下两句对偶,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阐明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具体分析该诗句在内容、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点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读来富有节奏感。

18一是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写出了诗人对韶华已逝却壮志未酬的无尽愁苦。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二是叠字“萧萧”“滚滚”,突出了树叶飘零和江水奔流不息的情形,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有韵律之美。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诗句颔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点明作用。运用对偶修辞,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运用叠字,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19“常作客”指出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百年”比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此联的“万里”“百年”和颔联的“无边”“不尽”相互照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解不尽,情与景交融相洽。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阐明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具体分析该诗句在内容、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点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20国难深重,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使得诗人鬓发皆白;又因疾病缠身而戒酒,万般愁绪无以排解。备尝“艰难”是由“常作客”所致,“潦倒”又是“多病”的结果。国难之忧与自身之愁融于一处,诗人的感时伤世之情跃然纸上。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阐明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具体分析该诗句在内容、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点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备尝“艰难”是由“常作客”所致,“潦倒”又是“多病”的结果。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21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前四句写景,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眼,而是将这种悲秋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的自然景物和猿啼声充满悲哀的情调。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洲,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中的景物描写对于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需要理清景与情的关系,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22这首诗通过对诗人肖像、身体状况、心理、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使得一个颤巍巍地站立在深秋季节里,满头白发、满脸悲愁、体弱多病、常年漂泊的老者形象跃然而出。诗人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活的感慨,有对老弱多病的嗟叹,也有对生命的执着,更有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登高》一诗中,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写出了浓郁的秋意中天空高远 秋风猎猎 飞鸟南归 秋风萧瑟中无边无际的落叶纷扬 辽阔的长江中滚滚涛声,湍湍水势的壮观景象 引起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临高台,诗人不禁感慨万千。此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则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活。“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极为沉重。“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多病,以至需要停杯戒酒。诗人倍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了。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23①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渗透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营造了一个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顺理成章,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③两诗在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浪”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心”。《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从诗歌的创作特征、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分析。题干问的是“《登高》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都借景抒情,通过外物抒发感情,都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主要基调都较为哀伤,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诗歌体现杜甫诗的特点:沉郁顿挫,都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都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24观点一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这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发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的颠沛流离。诗人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观点二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观点三 结构上的回环照应。《登高》一、三两句写山景,二、四两句写江景,五、七两句写悲苦,六、八两句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抒情,由“悲秋”而致“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登高》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认为它在哪些方面堪称此誉”,《登高》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的“七律之冠”。作品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可以从内容、情感、结构等方面分析。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25diāo xiāo sài zhēn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凋”,diāo,有“衰败,衰落”之意。“萧”,xiāo,冷落、衰败、没有生气的样子。“塞”,sài,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障。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砧”,读作zhēn,本意是指捣衣石,引申义是古代用于斩首或腰斩的刑具,犯人伏其上以受刑,现代工业中对砧的引申义一般为底座、基准之义。

26 shuò zhǒng pèi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壑”,,山沟或大水坑。“朔”,shuò,指每月农历初一。“冢”,zhǒng,从勹(bāo)、豖(chù)声,高坟也。“珮”,读音pèi,意思是指古代的一种玉质装饰物。

27pí pa xiào zhǔ liáo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琵琶”,pípá,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啸”,xiào,(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打口哨;(禽兽)拉长声音叫。“渚”,读音为zhǔ,左右结构,水中小块陆地。“潦”,liáo,落拓不羁,举止不自检束;颓丧,失意。

28xǐng zǎi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省”,xǐng,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觉悟,明白;探望,问候(多指对长辈、亲属)。“载”,zǎi,年。

29古义:往日。今义:指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个时期 古义:离开。今义:多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古义:图画。今义:画图形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

“丛菊两开他日泪”,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古义:往日。今义:指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个时期。

“一去紫台连朔漠”,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古义:离开。今义:多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画图省识春风面”,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古义:图画。今义:画图形。

30古义:指远离故乡。今义:指路程遥远。 古义:借指晚年。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 古义:遗憾。今义:仇视,怨恨。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古义:指远离故乡。今义:指路程遥远。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古义:借指晚年。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

“艰难苦恨繁霜鬓”,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古义:遗憾。今义:仇视,怨恨。

31动词,离开 动词,距离 动词,除去,去掉 动词,前去,到 动词,表行为的趋向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去”在古汉语中常见的意思有:①离去,离开;②距,距离;③过去的;④除去,去掉;⑤舍去,舍弃;⑥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⑦前往,到……去;通“弆”,收藏,贮存。结合句意内容分析理解实词的意思。如“一去紫台连朔漠”,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动词,离开。“相去四十里”,距离四十里,动词,距离。“只恐夜深花睡去”,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动词,表行为的趋向。

32副词,极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形容词,辛苦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艰难苦恨繁霜鬓”,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副词,极。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苦而功高如此”,这么大的功劳。形容做事勤苦而功劳很大。形容词,辛苦。

33形容词,急促的 形容词,迅疾 名词,急难,危难的事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形容词,急促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形容词,迅疾。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名词,急难,危难的事。

34动词,面对,朝着 连词,假如 名词,刚才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独留青冢向黄昏”,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动词,面对,朝着。

“向吾不为斯役”,(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连词,假如。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名词,刚才。

35动词,回旋 动词,掉转 动词,返回 量词,次 动词,改变志向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动词,回旋。

“回朕车以复路兮”,我打算回头转身。动词,掉转。

“奔流到海不复回”,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动词,返回。

“一日走千回”,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量词,次。

“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道路如果正直,就算死也不会弯曲。动词,改变志向。

3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方位名词作动词,从高处到低处,降落 名词作动词,流泪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落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

“艰难苦恨繁霜鬓”,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方位名词作动词,从高处到低处,降落。

“丛菊两开他日泪”,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名词作动词,流泪。

“玉露凋伤枫树林”,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落。

“环珮空归夜月魂”,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来。

37这两句是清人仇兆鳌的评语(见《杜诗详注》),应该说该评语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只是言之过于简略。诗的前两联不能仅仅理解成是为“托兴”服务的,写景本身也很重要;后两联也不能理解为空泛的抒情,诗人还是选取了典型事物,如“丛菊”“孤舟”等作为陪衬。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前人评《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作者的情感等。这种说法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但理解过于简单。律诗通常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这首诗前两联确因秋起兴,引起所咏之词,但不能理解成仅仅是为“托兴”服务的。其实写景本身也很重要。前两联着力表现了作者眼中所见秋景,有季节萧瑟的特点,亦有三峡地域的特征。后两联也不能理解为空泛的抒情,诗人在前两联写景的基础上,又选取了典型事物,如“丛菊”“孤舟”等作为陪衬,来抒发羁旅之愁,家国之悲。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38对王昭君寄寓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沙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死了不能“归”却只有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衬托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咏怀古迹”中寄托的情感,并注意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书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39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原文是:“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介绍古人对诗句分析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40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选择一首你体会最深的,写一篇鉴赏短文。也可以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如写景、抒情、对偶、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等,做一些比较分析”,可以选取自己有积累的一篇,写鉴赏短文。鉴赏时候,可以围绕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技巧、意象等方面来写。也可以分别分析三首诗歌,做比较鉴赏。

41杜甫:慷慨而忧愤,在急风落叶,烽火,家书之中心系黎民,他的诗是潦倒新停的一壶浊酒。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仿写句子的形式考查。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本题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仿写时既要仿形式,又要仿内涵,即形式上要严格一致。本题要注意考虑到杜甫或李商隐的诗风或者诗歌的内容、主旨,就此写作。

42(1)文言文教学方面有一定的积弊。 (2)科举考试要求造成的原因 (3)教学系统造成的原因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文言文”“积弊”等可知,此处应该是讲文言文教学方面有一定的积弊;②处结合“读书人能写文言就可以考进士做官”可知,科举考试要求造成的;处结合后面内容可知,是教学的需要。

43B

44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分析】

4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这句诗说的是鲁仲连的光芒能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故选B。

44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题思考方向:①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②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③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④然后回归原诗,结合具体内容阐发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要结合诗句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思想。通过分析,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鲁仲连自比,希望能够像他一样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然后功成身退,而且能够获得后人的褒扬。因此,具体分析时,只要能够抓住这些内容即可。

45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46①触景生情。首句写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了郊野的荒凉景象,这些景象触发了诗人极其哀愁的感情。②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借远眺所看到的荒野、古碑、傍晚时积雪的苍山,残阳下绿树暗淡,道路上黄沙弥漫等荒败凄凉的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怀古伤今的愁绪。③以哀景抒哀情。通过描绘郊野上的一种荒凉破败、昏暗沉重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痛感昔盛今衰的悲哀心情。

【分析】

45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由标题“春日秦国怀古”可以看出本诗的体裁是咏史怀古诗;二是结合本诗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主要是今昔的对比;三是由诗歌中所写意象营造的意境进行揣摩(写哀景抒哀情)。“不堪回首思秦原”,表达了作者想起当年的繁盛,如今的凄凉不堪回首。答题时要描绘出作者所描写的景象,最后点出其怀古伤今之情。

46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点睛】

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7A

48相同点: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不同点: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等诗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能为力之感。

【分析】

4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却是七言古体诗”错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不是古体诗。

故选A

48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本题考查情感的比较,相同点为: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分别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为: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49A

50相同点:杜甫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杜甫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咏怀古迹》(其三)中,杜甫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公安县怀古》中,杜甫主要表达对吕蒙等人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刘备与诸葛亮等和睦君臣关系的向往。

【分析】

49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重点表现……之‘深’”错误。这首诗是怀古诗,“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重点表现的不是自然景观的特点,而是为了重点突出公安县的历史变迁。

故选A

50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题干问的是“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比较。比较杜甫在两首怀古诗中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题材上讲,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因为诗人来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发的感慨。《咏怀古迹》(其三)是诗人对王昭君的缅怀,想到昭君远嫁异域,最终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杜甫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公安县怀古》是杜甫对吕蒙,刘备等人的缅怀,表达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刘备与诸葛亮等和睦君臣的关系的向往。

51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木:树叶。

52D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形容词,独自;副词,只,仅仅。

B项,数词,表示一;副词,一旦。

C项,形容词,萧瑟,萧条;拟声词,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D项,动词,均为“连接”之意。

故选D。

53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仗指(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C项,“群山”与“生长”不对仗。“万壑”与“明妃”不对仗,“赴荆门”与“尚有村”不对仗。

故选C。

5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庐岳”指的是“庐山”,“多真隐”说的是隐士很多,这与杜甫的形象不合。“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狂”“醉”说的是李白的特点,“天子不能呼”可以联系写李白的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故这两句应是说“李白”。“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十年幕府”是杜甫的经历,“蜀”是四川,也是“草堂”的所在地;“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野老”,杜甫自号“少陵野老”;“群鸥”,杜甫在自己的诗里也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来形容自己。

55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题干提示为“七律”,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B项,“明月”与诗题中的“遇雨”及诗中的“阴云”不符,且“一声长笛归岛门”与上句平仄不合;

C项,“千家暮雨薜荔村”与上句不对仗,“杨花喜杀渡江人”与全诗意境不符,与上句平仄不合,且杨花多开在春季,时令与秋季不合;

D项,“明月”与诗题中的“遇雨”及诗中的“阴云”不行,“杨花愁杀渡江人”与全诗意境不符,与上句平仄不合,且杨花多开在春季,时令与秋季不合。

故选A。

56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催”“暮”“朔”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5c92748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8.html

《人教版高二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