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辅导讲义

发布时间:2011-08-31 15:31: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辅导讲义

李海峰

根据戎老师的指示和范老师、郭老师的安排,由我和大家进行《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第一次交流。

由于我没有正式上过这门课,所以接下来我只能借鉴自己上别的课的体会谈谈要是自己来上这门课,会如何理解这门课以及如何上好这门课,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出。

一、要有正确的教育教学观

也就是我们是如何看待教育教学的,包括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教师是什么?教学干什么?如何对待学生?

和以前非信息时代不同,现在的信息社会,学生掌握信息的途径和速度有时甚至超过我们,但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却不一定比我们强,所谓鉴别信息,实际上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作为老师、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明白以下几点:

一是不要把自己当做道德权威,似乎老师就是老大,学生就得听我的,我怎么说你就应该怎么听。现在的大学生最反感这种权威式的教学,记住教师的权威不是要求出来的,而是用人格魅力散发出来的。你有真本事,不用吓唬,学生会也会佩服你。

二是不要把自己当做一般的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社科[2008]5号)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们思政课教师同样也是教书育人者、科学研究者、社会服务者。但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必须自己要深入理解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否则,做不了宣讲者,还必须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否则怎么去指导和引路?

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课内我们是老师、课外我们是朋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坚决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去做的,自己也不要去做;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表率。

三是不要把教学过程当做创收过程。上课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了,所以才能得到回报,如果是抱着多上课多点收入的心理来上课,那就只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会有多大的突破的。

归纳起来,就是要和学生平等交流、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和实际,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我对待学生的观点是:严格要求但不为难、刁难;尊重理解但不迎合迁就。

严格要求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自制能力相对比较差,我们不严格要求他们就很可能会放羊,所以在学习、纪律等方面我会严格要求,很显然,处于逆反时期的学生对你的要求有时不一定买账,这时有的老师就会暴跳如雷或含恨在心,利用考试不及格刁难学生,这显然违背了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我们应该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正当选择,要耐心引导学生,做引路人和指导者,而不能走向另一极端:对学生不闻不问,或是为了赢得学生的喜欢选择他们喜欢听的东西来讲,迁就、迎合他们。

记住,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我们必须保持一定的严肃性。当然,以往的思政课就是严肃过头学生才不喜欢。严肃不排除活泼,所以对待教学,我的观点是:

用幽默传递快乐: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吸引学生;

用智慧传递信息:传授一些正面信息、剖析社会现象;

用思维传递方法: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如何备课

备课,是教师认识和理解这一门课并把它转化为能向学生沟通的讲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收集资料、研究资料、重组资料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吃透教材、准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做到六个字:“不怕多、不怕细。”

准备的内容和方案越多、越细、你的底气就会越足。

所谓吃透教材,就是要分析理解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教材的框架与知识体系以及重难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教材语言与教学语言的转变。

这个过程要利用图书馆、网络,广泛查阅资料,比较同类教材,查询疑难问题的解答,收集案例和习题。

备课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讲什么、为什么讲、如何讲,讲什么是找准内容,为什么讲是厘清重难点和必要性,如何讲就是设计教学方案(包括用什么方法讲、怎么提问、如何板书等等)。

自己通过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个?为什么要这么讲?这样讲学生能听懂不?只有自己的思路清晰了,才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

三、教学环节

1)向学生讲明本门课、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重要性、特殊性等)

3)回顾以前所学的有关内容;(提问)

4)引入新的内容

5)在讲解中把握重难点;

6)新知识的应用;(一定要能用所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总结本次课并引出下次课;

8)对学生本次课的表现作出评价;

9)课后辅导。

四、上好第一节课

1、介绍自己。

2、告诉学生本门课的教学计划:总课时,上多少周、每周几次课,什么时候结课,考试方式和成绩计算;

本门课的教学计划与考核办法

1、本门课计划课时54学时,周课时4,本学期学完,共计14周。

课程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

平时成绩——10次考勤,5次大作业;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50%)+开卷(50%)

2、按《西安外事学院教学实施管理与学籍管理规定》(西外院教【20083号)文件第二十二条之规定,本门课累计缺课超过1/3(≥10次),或缺交作业超过1/3(≥3次)者,或抄袭他人作业1次以上者,取消本课程考试资格,考试成绩计0分。

3、告诉学生学习要求和纪律;

本门课的学习要求

1、提前5分钟进教室,并带笔、课本,迟到者请不要敲门或喊报告以免影响老师正常上课。

2、上课期间请关闭通讯工具或设置为振动方式,有事可示意到教室外面解决;不要在教室吃带有异味和响声的食物;严禁恋人在课堂上的亲密行为;不准穿拖鞋(含女士凉拖)、背心(含女士吊带背心)、短裤(含女士迷你短裙)进教室(合乎场合的礼仪、着装是文明的体现)。

3、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配合老师的提问,按老师的要求做笔记(红色是重点)——记重点、记难点、记思路、记有启发的话;上课尽量不要睡觉。

4、每次下课后坚持用5—10分钟复习当天讲过的知识,用10—20分钟预习并判断下一讲的重要内容。坚持自行完成单元练习。

5、坚持每次课前提问,内容为:上一一讲重要内容,本讲重要内容。

6、课后联系方法:写到纸上课间给我,或电子邮件、QQ等任何方式。

QQ359984287 ;电子邮件:llhhff0791@sina.com个人博客:seahighl.blog.163.com

3、告诉学生这门课的性质和任务以及学习方法。

05方案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内容: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传道(教育)、授业(增强、提高)、解惑(解决问题))

我从三个方面来剖析这句话:

一是为什么要上这门课,也就是这门课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什么意义?

二是这门课主要讲什么,也就是大学生要从这门课中学会什么?

三是如何去讲这么课,也就是如何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如何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

这三个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对应的就是:我为什么要学、我要学什么、如何学。我相信,时间也证明,如果老师在备课时能解决这三个问题并且在课堂上尤其是在第一堂课上向学生清楚地说明这三个问题,就一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第一: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

也就是说,这门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是什么?

本科教材在绪论的第四节、高职的教材在绪论的第一节都讲到了,比较而言,本科教材讲的较为到位、清楚。但两本教材讲的还不够通俗,还是过于说理。我归结为2-1

2——就是两点:

1)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他们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什么意思?就是只有适合自然界发展需要的物种才能生存。同样的道理,只有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才能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时势造英雄就是这个道理。

本门课就是为大家指明现代社会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大学生在大学的任务就是对照这些要求找到自己的差距然后不断提高,这就是自己的努力方向。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大学生也要发展,大学生发展的动力就来自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自身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矛盾)。整个大学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历程就是矛盾的解决、产生、解决不断前进的过程。

2)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升自己的价值等等。

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比如友谊与爱情、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等等。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也不能只解决前进方向的问题,还必须解决前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么课在实际讲解的过程中就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的。(可以对照目录给学生讲哪一章讲什么)

1——就是前面的两点可归结为一点:那就是有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关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有才无德要干坏事、有德无才干不成大事——大学生成才必须德才兼备。

为什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是为了成才,那成为什么样的才?这也是本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主要讲什么

也就是大学生要从这门课中学会什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有四点: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

做什么样的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人)

怎么做事? 按规范做事。包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详见PPT(第二部分:大学学习的目的)

第三:如何去讲这么课?

也就是如何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如何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

我觉得有两点非常重要:

一是多用大学生身边的案例。

比如:从大学生宿舍里打架来谈如何与人相处;

老鼠爱大米反应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

为了能找一个好工作而申请入党对不对?

拾金不昧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

等等。

二是以解决大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为突破点。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些问题,提前让大学生回答,了解大学生需要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加以讲解。

如果能用课堂所讲的理论解释大学生所遇到的社会问题,那我们的讲解就彻底了。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

这样子,大学生就不觉得这门课是在讲大道理了,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在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三点是我们在第一节课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的老师必须思想统一、口径一致,这样学生就能信服我们的理论和观点。现在社会上有一个不好的风气,就是凡是说到好人好事的时候总会有人唱反调、结果引起社会公众对真理和好人好事的怀疑,真的也让人怀疑成假的;而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宣传他们的那一套的时候,方式多样但思想和口径总是一致的,于是假的也就成真的了。

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教材绪论里面的内容,绪论部分除了前面所讲的课程学习意义、内容与目标以及学习方法外,还有两点必须讲透:

一是道德与法律的练习与区别;

二是学习的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四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是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高职教材第一章、本科绪论部分)

第一:关于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一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课程,道德与法律作为调节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则,二者的区别于联系是什么?认识和把握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教材没有专门讲)

区别:

1、产生的条件和发展规律不同。

法律是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的国家的消失而不复存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随着统治阶级的地位的变更而变更);

道德是一个任何社会都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道德。因此,法律的产生晚于道德。道德虽变,但却具有相对独立性。

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史一种制度化的规范、具有明确的、正式的表现形式,通常都表现为国家机关发布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道德作为一种纯粹的观念形态的社会意识,通常是约定俗成的,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中,不一定有正式的表现形式,往往以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表现出来。

3、二者调整的范围不同

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调整的范围更宽广。道德比法律显得崇高和神圣的地方就在于:道德能够对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进行约束和调整。凡是法律所涉及的社会关系,道德也同时调整。也就是说:违法行为大都同时受到道德谴责,而违反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史违法行为。

4、二者的功能不同。

法律——以否定来肯定它所肯定的东西;必须怎样、不能怎样,更多的表现为否定(恶);法律主要禁止那些具有危害性的行为,若有发生即予制裁;

道德——除了否定之外,更多的是表现为肯定(善),以肯定来否定。道德除了禁止还有表扬,通过批评、劝阻来禁止恶,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倡、表扬来发扬善。

(这一点通过各种标语就能看出——凡是涉及法律就是警示性语气,凡是道德宣传基本都是倡导)

5、二者的特点不同。

法律——特殊的强制性、权威性(即使是错误的,在没有废除之前仍然有效、仍然要强制执行);严格的规范性(什么是应该做的、应该怎么做,用条文的形式,确切告知);适用的普遍性、一般性(人人适用、人人平等);自身规定性(规定它自身的运行和发展的制定和程序,如制定、解释和修改方法、诉讼程序等)。

道德——自律性(良心);惩罚的无形性(精神上、观念上的无形的惩罚,非强制性的)。

联系:

1、 从起源上看,都来自古代最原始的风俗、习惯和禁忌。

2、 二者在功能上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 二者在内容上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相互转化。

二是学习的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四部分之间的关系。

理解不深,建议大家阅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5——《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文。

三是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高职教材第一章、本科绪论部分讲得比较多,我主要从大学的学习这方面重点谈自己的理解(高职第三章、本科绪论第一节)——(见PPT134部分)

六、几个具体知识点:

1、关于高职人才的特点

同意高职教材的观点,自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从高职教育、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的对比看高职及其人才的特点——高级技能型人才

(一)高职人才既具有和本科人才相同的高层次性,又具有本科人才所不具有的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1、高职教育与普通本教育在层次与类型上存在不同。

在国家还没有大规模举办高职教育以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包括高等专科教育(高专)、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1999年开始,大部分大专院校改办高职教育,由于认识不到位,许多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把高职等同于高专(大专)。实际上并非如此。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就是说,高职教育并不同于高专教育,也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属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职业教育类型,只不过,目前大多数高职还处于高等专科层次,即目前的高职教育实际上就是高等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三本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硕士是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很显然,与本科教育相比,两者既存在层次高低之分,也存在类型不同之别。

层次高低之分已无需费墨。类型之不同就在于普通本科教育属于学科型教育,主要职责是为学生以后适应职业需要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其专业是根据学术门类来划分,强调的是学科性;而高职教育则属于职业教育,主要职责是按照岗位任职资格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学生毕业就能上岗,其专业设置则以产业、行业或职业岗位(群)为主要依据,突出的是职业性。

2、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在学业标准上存在不同。

在学业标准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进行了界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也就是说,在知识体系上,高职教育遵循“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教高[2000]2号),不必讲求系统性,只需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以体现高等教育的要求;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高职必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教高[2006]16号)以区别与普通本科教育,以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体现其职业性。

3、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不同。

尽管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实施的都是专门教育,培养的都是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两者在层次、类型和学业标准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两者的培养目标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关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2000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第一次提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此后,教育部文件多次强调,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突出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的则是(非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两者培养目标上的区别。

诚然,高职教育毕竟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技能型人才,而应该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或高级人才。作为高层级人才或高级人才,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都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应该是两者同时属于高等学历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相同点。

(二)高职人才既具有和中职人才相同的职业性,又具有中职人才所不具有的高层次性。

作为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同一类型,但从名称上我们就能看出,他们属于同一类型中的不同层次。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职业教育类型,中职教育属于中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职业教育类型。

2000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将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必然不能等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技能训练,基本上立足于人才的现实适应性(就业);高等职业教育则更注重在拓宽和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基本技能,更注重人才的长远发展性(不仅就业,还能创业)。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类型,培养的都是技能型人才,两者就业取向都具有基层性,因为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都是为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这是两者的相同点。

因此,高职人才区别于本科人才的职业能力应该是和中职人才的相似之处,而体现人才层次高层次性的“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又成为高职人才与中职人才的重要区别。

(三)高职人才的是连接本科人才和中职人才的中间环节。

从类型上讲,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因此,高职人才的职业能力应该比本科人才强;从层次上讲,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因此高职人才的理论基础应该比中职人才扎实。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职业型)人才,这和本科教育培养的学术型(理论型、学科型、设计型或研究型)人才只是类型的不同,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的中初技能型人才却是层次的高低之别。高职人才应该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操作技能熟练的复合型人才。即:高职人才不仅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动手能力或组织能力,能够将设计者的技术意图或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具体的行动方案)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或组织管理,从而成为连接设计者与操作者的中间环节。

2、关于生涯规划——建议和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的目标的同时做好每一步的规划。

3、关于理想信念:注意区分理想的层次:社会理想、个人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4、关于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价值观(什么是价值?)的定义、内涵与关系;对拜金主义人生观、享乐主义人生观、个人主义人生观、悲观主义人生观的现象揭露和批判。如何面对人生挫折;

5、关于健康:现代健康观;通过大学生常见实例重点讲心理健康;补充讲一讲大学生的饮食起居习惯:1、生活习惯与身心健康;2、大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表现;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人际关系:友谊与爱情的联系与区别;正确的婚恋观、文明礼貌、礼仪。

7、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具体体现);爱国主义的三个层次规范、情感、信念。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

8、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具体内涵。

法律部分不熟,不做说明。

归根结底——两个字——用心!

谢谢大家,有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fa81b202f60ddccda38a0f8.html

《《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辅导讲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