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二 第5章 生物的进化 第20课时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作业(1)

发布时间:2019-04-28 13:06: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课时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时间:40分钟)

1.鉴定牧民放牧的马和由国外赠送返回原产地放养的野马是两个物种,主要的依据是(  )

A.野马比牧马更善于奔跑 B.野马与牧马存在地理障碍

C.野马与牧马存在生殖隔离 D.野马比牧马更适应野生环境

解析 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鉴定野马和牧马是两个物种主要依据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C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从遗传变异的本质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实质

B.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加强,从而形成新的生物类型

C.抗药性的产生原因是农药导致害虫发生了抗药性变异

D.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 达尔文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A错误;农药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C错误;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等都可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通过遗传的作用可使微小的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加强,从而形成新的生物类型,B正确。

答案 B

3.银杉和大熊猫分别是植物界和动物界著名的活化石,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它们成为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是(  )

A.它们基因突变的频率为0

B.它们不通过基因重组方式产生变异

C.它们已停止生物进化

D.它们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小,进化速度非常缓慢

解析 活化石是指和古老的祖先相比,进化速度非常缓慢的活体生物,很慢的进化速度主要由非常稳定的环境所引起。

答案 D

4.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的变异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不定向的变异,C项错误。

答案 C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物种的进化单位

B.若种群中显隐性个体的数量保持不变,则没有发生进化

C.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存在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

解析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中显隐性个体的数量保持不变,并不代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不改变。

答案 B

6.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抗药性强的病菌,使青霉素药效降低,其原因是(  )

A.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 B.细菌对青霉素有选择作用

C.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 D.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7.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获得性遗传

解析 经自然选择,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得到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再经遗传逐代积累加强,有利变异个体比例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叫适者生存。

答案 B

8.某一鸟类种群由于自然原因而被分割成两个群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经过600万年后,如果把这两个群体的后代放到一起,则它们最可能会(  )

A.具有同样的交配季节 B.陷入对相同资源的竞争中

C.彼此产生了生殖隔离 D.形成种内互助的合作关系

解析 经过600万年后,两个群体的后代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 C

9.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有的物种只生存了极短的时间就灭绝了,这是因为(  )

A.该物种没有变异

B.该物种是进行无性繁殖的

C.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的变异

D.人为因素造成其灭绝

解析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C项正确。

答案 C

10.某种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的突变类型,残翅昆虫在大陆上难以生存,但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在种群中的比例却上升。下列对该现象的有关叙述中,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不符的是(  )

A.昆虫适应海岛环境而产生了残翅变异

B.海岛上残翅昆虫具有更多的生存繁殖机会

C.环境对昆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不是昆虫为适应海岛环境而产生残翅变异,而是残翅变异在海岛环境中是有利变异,被选择积累加强。

答案 A

11.右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Q点时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 变异的产生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后,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的作用下,适应性的变异被选择性地保留下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Q点后A的基因频率增大,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答案 A

12.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粒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在幼苗丁的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解析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在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达到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目的,A错误;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不是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染色体畸变)C错误;虽然形成戊的过程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但是其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物种甲(2n20)+物种乙(2n16),即异源四倍体,与二倍体物种甲、二倍体物种乙都存在生殖隔离,因而戊是新物种,D错误。

答案 B

13.假设某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率分别为B08b02,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基因库中Bb的频率分别为B03b07。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动物种群发生了进化

B.该动物种群基因库中基因Bb的产生最终来自基因突变

C.该动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这意味着该动物形成了新物种

D.整个过程中,该动物种群中Bb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

解析 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因该动物仍属于同一个种群,所以没有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

答案 C

14.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2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和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解析 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C错误。

答案 C

15.用水蚤(一种水生小动物)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

(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的。

(3)能在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适应20 ℃环境的个体,而能在28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适应28 ℃环境的个体。所以,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4)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 ℃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把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引起水蚤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________,就要被环境淘汰。因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25 ℃ (2)个体差异 不定向 (3)选择 定向 (4)适应环境的变异 相对性

16.下表是某条大河两岸物种演化的模型:

表中上为河东,下为河西,甲、乙、丙、丁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由甲物种进化为乙、丙两个物种属于________的物种形成,需要的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2)河东的乙物种迁回河西后,不与丙物种进行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游回河西的乙物种进化为丁物种。请问你判断丁物种是不同于乙物种的新品种的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异地 自然选择 地理障碍 (2)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3)乙、丁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17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已经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b的实质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的存在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3)松鼠种群中存在控制毛色的一对等位基因(A-黑色,a-浅色)。原松鼠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50%30%,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解析 (1)由题图分析可知:题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2)题图中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变异的不定向性。(3)原松鼠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假设开始松鼠的种群数量为100(AA20只、Aa50只、aa30),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显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隐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AA的数量为24只,Aa的数量为60只,aa的数量为24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6024×2)÷(24×260×224×2)50%

答案 (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变异是不定向的 (3)50%

18.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下图回答:

(1)R基因的出现是________的结果。

(2)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_______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R基因是新产生的基因,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2)RR的基因型频率为95%RS的基因型频率为4%,所以R基因的频率为95%×4%97%(3)1969年时,RR的个体明显减少,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时候,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4)根据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使用杀虫剂后,RR个体越来越少,R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SS个体越来越多,S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

答案 (1)基因突变 (2)97% (3)停止使用杀虫剂 低 (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efb517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8.html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二 第5章 生物的进化 第20课时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作业(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