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发布时间:2019-12-23 21:31: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采采,__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3)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5)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6)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7)峰峦如聚,__________,山河表里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9)李白《行路难》中,表达诗人坚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论语·学而》中,曾子强调经常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事,提升道德修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白露未已 (2). 2)采菊东篱下 (3). 3)儿女共沾巾 (4). 4)巴山夜雨涨秋池 (5). 5)把酒问青天 (6). 6)衣冠简朴古风存 (7). 7)波涛如怒 (8). 8)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 9)长风破浪会有时 (10). 直挂云帆济沧海 (11). 10)为人谋而不忠乎 (12).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解析】

【详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已、篱、涨、沧等字词的书写。

【点睛】点睛: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

2.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史书。

B. 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

D. 《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的作者分别是法国作家莫泊桑都德。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一个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中国馆的锦绣如意体现着悠远绵长的东方智慧,而国外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展园,也体现出东西交汇、古今融合。英国设计师受古丝绸之路的 A.启发 B.启蒙),用植物铺 A. B.)了一条从北京到西方的花园丝路,入口处是欧洲树种,核心区为北京乡土植物……园艺是文明沟通与对话的桥láng A. B.粱),正如国外设计师的感受,中国正在拉近世界各国的距离。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中,一个美丽的中国必将 A.神采奕奕 B.光彩夺目)地绽放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

1)为文中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文中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______ _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______ 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原句:而国外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展园,也体现出东西交汇、古今融合。

修改句:__________

【答案】 (1). 1B (2). A (3). 2)甲A (4). B (5). 3)示例:而国外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展园,也体现出东西交汇、古今融合的理念。

【解析】

【详解】1)考查对汉字字形字音的辨析与书写。多音字,铺了读作 一般与粮食有关,桥梁应是

2)启发:是在一个不知的问题上给予你的提示与解答。启蒙:是对你智力的一种开发,让你有更大的能力去自己认识问题。启发符合语境。神采奕奕:意思是形容精力旺盛,容光焕发。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光彩夺目符合语境。

3)句子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理念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 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 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 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5. 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答案】4. C 5. 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解析】

4题详解】

C错误,没有运用象征手法。

5题详解】

考查对典故的理解。词人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奉议;官名,即奉议郎。奉思:思念。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word/media/image1_1.png意思。

1)不知其

2)然后能自

3)诚能如

4)令心意不驰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9. 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6. (1). 1)味美 (2). 2)反思,反省 (3). 3)这,这样 (4). 4)跑 7. B

8. 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9. 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解析】

6题详解】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味美。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今义是走路

7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意思是: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故停顿为: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屏弃:抛开。弗:不。于:介词,用。

9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乙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古人说: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火车上的见闻

许锋

虽然是冬日,但广州不太冷,尤其是拖着行李箱,挤了一阵子地铁,在人丛中穿梭、摩擦,浑身竟有些燥热。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如此疏导,秩序井然。

我们往西去。很幸运,到了卧铺票、全家三口,一上,一中,一下。先安置妻女,有一个行李箱很重很大,我往下铺的座位底下塞,塞不进去。我吃力举起箱子往行李架放,行李箱摇搖欲坠,我也摇摇欲坠。一个壮小伙儿眼尖手快,迅速托住,我顺势借力,箱子妥妥地归位。我说了声谢谢,壮小伙儿说不用。我一扭头,人不见了。

一对愁容满面的小夫妻边走边打电话,说的是乡音,我听了个大概:他们仨,上来俩,还有一个,是他姐,还在赶地铁。这时离开车不到二十分钟估计赶不上了。我也替他着急。春运一票难求,亲人赶不上这趟车,就要改签,但改签恐怕连硬座都没有。退票也不行,退了更难买上,真是急煞人也!果然,直到列车徐徐启动,落下的人还没上来。幸好事情还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退票,直奔机场。机票有,虽然贵点,但没有什么能阻挡游子回家过年的脚步。

小夫妻在惠州的一个镇上开餐馆,以川菜为主。我以为男青年会炒的菜不是很多,不料,看到他手机里的菜谱,密密麻麻,好几张。我们吃过的川菜,他都会做,我们没吃过的,他也会做,还有很多菜名,我没听过。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会做这么多菜,不简单。

男青年的餐馆规模中等,食客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做餐饮,熬人。有时候,客人一聊就聊到晚上十一点,只能等。我问他,你不是有营业时间么?他笑了笑,哪有赶客人的道理?要是赶客,人家下回就不来了。累是累点,但收入还不错。

镇上房价不高,我以为他们的理想是就地安居乐业,可他们却不想买房。他们的想法是趁着年轻,多干几年,等攒够些钱后,回老家开餐馆。伴随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但有一句话,他说了好几遍,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

车快到长沙站时,已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年轻的女列车员提前收拾妤三大包垃圾,列车停稳,她提着两大包垃圾下车,放在站台的垃圾堆放点,当她返身准备提另一包垃圾时,我顺手提起垃圾袋递给了她。靠近车门的瞬间,寒风拂面,凉气袭人。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

女列车员是个勤快的人。上班时间,一遍又一遍拖地,清理卫生间,干着脏、累、苦的工作。面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乘客的意外称赞,她莞尔一笑,这不都是应该做的嘛!

晚上八点,是列车员换岗的时间。老车长召集列车员开短会,叮嘱大家,晩上值班格外重要,要确保旅客人身和财物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老车长最后问大家,听明白没有?列车员齐齐回答,听明白了!

随后,一个个矫健或倩丽的身影隐没于两侧车厢,开始守护一个个返乡人的梦。

一站又一站,人潮退去又通上,冬日的温暖,一路蔓延。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主要叙述春运期间一列西去火车上的见闻。

B. 车站进站之所以秩序井然,是因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咨询服务。

C. 文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如他们仨,上来俩……”

D. 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选取了生活中的凡人事来表达主旨。

11. 青年身上表现出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12.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很幸运,到了卧铺票。(赏析加点词语)

2)女列车员word/media/image1_1.png发丝在风中飘舞。(赏析句子)

14. 请从两个层面各举文中一个事例,简要分析文末冬日的温暖的深层含意。

【答案】10. B 11. 吃苦耐劳;好学能干;服务态度好;关心亲人,重视亲情;爱乡恋乡。

12. ①“起线索作用串联起一件件事;以第一人称叙事,能真实地展现社会风貌。

13. 1字形象地写出票源紧、下手快的特点,表达出内心的急切。

2)用细节描写写出了女列车员在寒风中工作的辛苦,暗含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14. 要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现人性的温暖

事例:壮小伙帮托行李;小夫妻为姐姐赶不上火车而着急;为别人赶不上火车而着急;帮女列车员提垃圾;称赞女列车员。

要点:贴心周到的管理和服务,体现社会的温暖

事例:进站口前置;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车次;志愿者耐心提供问答服务;小夫妻耐心为顾客服务;女列车员不辞辛苦打扫卫生;老车长叮嘱列车员认真值夜班列车员尽心尽责守护乘客。

【解析】

10题详解】

B错误,与原文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不符。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做餐饮,熬人。有时候,客人一聊就聊到晚上十一点,只能等。——吃苦耐劳;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会做这么多菜,不简单。——勤快能干;他笑了笑,哪有赶客人的道理?要是赶客,人家下回就不来了。——服务态度好;他说了好几遍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爱乡恋乡。

12题详解】

分析小说中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参照《孔乙己》中的作用来理解。小说中的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的角度表示的。此文中的是文章的线索,用第一人称更亲切,有利于叙述,更有真实感,便于让读者接受。

13题详解】

考查赏析句子。根据题目要求赏析,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般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再结合语境来理解。本义指夺,硬拿。这里是春运坐车的人多,一票难求,到了卧铺票是幸运,表达出此时内心的急切。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细节描写),发丝飘舞,写出女列车员此时的忙碌辛苦,表达对女列车员的敬佩赞美之情。

14题详解】

考查对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此文写一家三口坐车的见闻和感受,一个壮小伙儿眼尖手快,迅速托住,我顺势借力,箱子妥妥地归位。我顺手提起垃圾袋递给了她。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现人性的温暖。老车长召集列车员开短会,叮嘱大家,晩上值班格外重要,要确保旅客人身和财物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年轻的女列车员不辞辛苦打扫卫生。这是贴心周到的管理和服务,体现社会的温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1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C. 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D. 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16. 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

17. 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D 16. 要知晓文化家底;要挖掘文化遗产;要深入研究文化。

17. 重要文化遗产;民间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解析】

15题详解】

D分总结构错误,是总分结构。

16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写作思路的理解。第一段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提出问题,接下来分别抓住每段的中心句,把握介绍的内容,第二段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第四段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第五段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三方面来解答。

17题详解】

仔细阅读这几个段,所举三个例子是有大小之分的,第一个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角度来写的,第二个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从民间文化遗产角度来写的第三个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从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角度来写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载人飞船虽然可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无法携带较大的栽荷进行空间实验,飞船电力供应也无法满足大型载荷或大规模空间实验的需求。因此,建设能部署大量实验载荷并提供充足能源开展实验的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空间站实践表明,它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我国空间站建成后,将具备完全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

(摘编自欧阳自远主编《十万个为什么》)

材料二:

天舟一号作为我国首个空间货物运输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它突破了货物运输、推进剂补加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跻身于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天舟一号还是全球首个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的飞船,并且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天舟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注:“t”是计量单位,吨。上行货重比=上行能力/发射质量,上行货重比越高,货物上行效率越高。

(摘编自白明生等《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研制》)

材料三:

中国空间站具备后发优势。建成后,会单独发射一个光学舱,光学舱里架设一套口径两米的巡天望远镜,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同时,空间站还将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摘编自《中国的空间站什么样》)

1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载人飞船能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其电力供应无法满足大型载荷的需求。

B. 空间站是航天发展word/media/image1_1.png必然选择,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

C. 日前,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之列。

D.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19. 中国天舟一号与国外货运飞船相比,具有哪些优势?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20. 我国建成后word/media/image1_1.png空间站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答案】18. D 19. 全球率先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货物运送上行能力位居第二;货物运送上行货重比最高。

20. 配备一套能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的巡天望远镜;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解析】

18题详解】

D错误,与原文天舟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19题详解】

考查对材料的分析与概括。仔细阅读材料二的内容,根据文字它突破了货物运输、推进剂补加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跻身于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天舟一号还是全球首个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的飞船,并且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提取关键词语。表格中发射质量、上行能力、上行货重数据的比对,概括作答即可。

20题详解】

考查对材料的分析与概括。仔细阅读材料三的内容,不难找到关键句子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同时,空间站还将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提取关键句子作答即可。

21.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唐僧师徒经过一处山涧时,唐僧骑的马被孽龙吃了。观音菩萨擒住孽龙,把它变作白马,让白马驮唐僧上西天取经。(吴承恩《西游记》)

2)梁山泊军师吴用棒打洪教头、义夺快活林、智取大名府,是一个饱读经书、精通韬略、神机妙算word/media/image1_1.png人,人称智多星。(施耐庵《水浒传》)

3)简·爱被舅母送到了一所食宿条件很好的学校,在那里,她抓住了有利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答案】 (1). 1 (2). 2× (3). 3×

【解析】

【详解】考查对名著的理解与记忆。(1)对,(2)错,棒打洪教头是林冲,义夺快活林是施恩。(3)错,简·爱被舅母送到恶劣的食宿条件,要求严苛的洛伍德学校寄宿。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到了高亮桥,他向四围打了一眼,并没有一个兵,他又放了点心。两块钱到底是两块钱,他盘算着,没点胆子哪能找到这么俏的事。

(老舍《骆驼祥子》)

祥子原以为俏的事,后来却是什么结果?请简要概括。

【答案】祥子连车带人被兵抓走。

【解析】

【详解】《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描写了20年代,旧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祥子来自农村,立志买辆自己的车,做独立的劳动者。但用三年的血汗钱换来的车却被军阀的乱兵抢走,选文祥子原以为俏的事的结果却是第一次买车竟连车带人被兵抓走。

三、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我们不断迎接挑战,努力完成各式各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有形或无形,都是我们成长的印迹,也许其中就有自己心中最好的作品,也许最好的作品还在追寻的路上。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最好的作品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答案】最好的作品

人的一生总是短暂的,这正如时间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的一生总是不断奋斗,不断完善自己,这就犹如爬山,总是一步一个脚印,眼睛总是向上看,一层一层向上攀登,而不是总光顾着自己的脚下。在登到最高处时,眺望远方,总是显得那样美好!看到比这座山高的高峰,不免会产生向上的昂扬斗志,真想在更高处享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郎平曾经说过:不求最好,只求更好。我十分赞同她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只有在奋斗中不断突破自我,做得更好,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魅力。一个人如果一心想做得最好,有时前进的意志受挫,就会变得消沉,停滞不前,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毛毛虫变蝴蝶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毛毛虫如果总是停留在幼年期,不会觅食,不想成长。当在茧中时,没有足够的力量突破茧,就只能在茧中等待死亡。反之,它能不断完善自我,终将变成美丽的蝴蝶,成为大自然中的新的成员,为自己的未来奋斗。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做更好的自己,要从小培养这种精神。获得某种荣誉或名誉,不要因此而停止努力的步伐,要做到活得老,奋斗到老的人生境界。在一次次的机遇前超越自我,做更好的自己,才能体现更好的价值。只有这样,在年迈时就不再有遗憾,也不会叹息。人生亦是这样,就看你是否愿意做得更好!

做更好的自己,释放更动人的生命魅力!

做最好的自己,自己就是最好的作品,背朝缺失,要相信你就是你,你就是自己的信仰,你就是自己的太阳……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是关于成长类的写作,成长既可指身体等各个方面的渐渐成熟,又可以指人在思想、意志、品质、道德等精神方面的成熟或进步。因此,凡是与自身成长有关的经历、体验、收获等内容,都属于成长感悟类话题的范畴。根据提示成长路上,我们不断迎接挑战,努力完成各式各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有形或无形,这个作品可以是有形的,比如自己制作的一件手工艺品,自己写了一篇征文,一次演讲比赛,得奖了,成功了;还可以是无形的,比如,自己从幼稚逐步变得成熟。会主动帮助同学了,学会谦让了,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了,会自己洗衣服做饭了……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也在成长中日渐体现出来。而个人的品德、能力、交际方面也得以不同程度地提升。自己成为自己最好的作品。这些都让自己感觉自己是最好的,最棒的。文体按照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其它文体则是错误的。

【点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写作时注意以下三点:(1)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2)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3)最好用具体的事例使文章生动具体,切记不要围绕这关键词语空发议论,那样会给人假大空之感。适当插入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描写,融入一定的修辞,使文章语言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饱满。

二、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刀子

    ①我家西屋的窗台上,有一把刀子,一把锈迹斑斑的刀子。

    ②西屋原本是我爷爷住的,爷爷去世后,就没人住了。我爷爷活着的时候,每年都要磨那把刀子,磨得锃亮锃亮的。其实,磨了也没有什么用,但他还是要磨。年轻时,爷爷用这把刀子杀过鬼子,伤过土匪。刀子是爷爷的骄傲啊!

    ③砍头不过风吹帽,男子汉大丈夫活在世上,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这句话,我爷爷经常挂在嘴边。爷爷骨头架子很大,个儿很高,真有三分梁山好汉的样子。

    ④爷爷去世后,刀子久没人磨,就锈了。

    ⑤不过,现在,我正蹲在院子里,用一块月牙状的磨刀石,磨那把刀子。

    ⑥刺啦刺啦……

    ⑦弯月牙悬于天际。清冽的月光淹没了我冰冷的目光,逐渐唤醒那把沉睡已久的刀子。

    ⑧刀子啊,刀子!你只要在老歪身上,切上那么一道小小的口子,让火红的血液流上那么一小会儿,我们老田家的尊严就彻底复活了。我一边磨一边想。

    ⑨老歪是县高中的门卫。那天,父亲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浑身都响的破自行车,顶着刀子般的西北风,满头大汗走了近三个小时,去给我送棉袄,却在学校门口,遇到了麻烦。那是父亲头一回进城。他一口浓郁的乡音,再加上有些紧张,说出来的话就很难懂了。恰好,那天值班的是老歪。老歪是个急性子,三句话没听完,就冲着父亲开了火。父亲也很着急,他害怕进不了门,送不了棉衣,于是就跟老歪争执起来,结果被老歪一拳打在鼻子上,当时,就摔在了地上。

    ⑩我急匆匆地赶到大门口的时候,正看见父亲蹲在地上,满脸的血。我冲上去就要跟老歪拼命,却被同学死死地拽住了。同学说,老歪是练家子,你打不过他的。真的,我真的打不过他。老歪得有一米八多,浑身的腱子肉,满脸的粉刺,一看就不是善茬。我们经常看见他在传达室外,哼哼哈哈地练哑铃,做俯卧撑,打沙袋。老歪是他的外号,不是说他长得歪,而是说他脾气邪。

    ⑪父亲身上一点也没有爷爷的影子,他身型瘦小,木讷拘谨,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普通农民。因此,父亲那张血脸在我心底生了根长了刺,令我寝食难安。

    ⑫放寒假了,在西屋的窗台上,我又见到久违了的刀子,于是就想起了爷爷,想起了他的那些英雄事迹和豪言壮语。

    ⑬我磨了整整三个晚上,不是非得磨三个晚上不可,其实只要一个晚上就足够了,但我需要勇气,我在寻找爷爷当年的影子。面对强悍如斯的老歪,我——一个文弱书生,真的很需要勇气。

    ⑭第四天晚上,我正准备继续磨刀子,然而,刀子却不见了。我问父亲。父亲嘿嘿一笑,说,刀子被大刚借走了,咱老田家不能吃亏,不是?很神秘的样子。大刚是横行乡里的一个二流子,据说很能打。

    ⑮大刚很能打,又有刀子在手,而且又在暗处,定然能够马到成功。我的心渐渐放宽了。

    ⑯开学后,发现校门口没了老歪邪恶的身影。我想,大刚肯定是得手了,老歪肯定是没脸再干下去,辞职了。父亲那张血脸,随着日益紧张劳累的学习,渐渐淡了。

    ⑰放暑假了,在街上遇到大刚,问起老歪的事,他却矢口否认,说根本就不认识什么老歪。

    ⑱回到家,问父亲,他笑笑说:当时怕你去跟人家拼命,骗你的。后来,我给教育局写了封信,再后来就不清楚了。

    ⑲我再也没见过那把刀子,不过,我发现父亲也有自己的刀子,那是一把更加锋利的刀子。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父亲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2)第⑨⑩段中极力描写老歪身材高大、急性子、脾气邪,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你只要在老歪身上,切上那么一道小小的口子,让火红的血液流上那么一小会儿,我们老田家的尊严就彻底复活了。

父亲嘿嘿一笑,说,刀子被大刚借走了,咱老田家不能吃亏,不是?很神秘的样子。

4)请说说刀子在老田家三代人手里不同的含义。

【答案】 1)父亲与老歪发生争执,被老歪一拳打倒在地上;父亲怕跟老歪拼命而惹出事来,故意说把刀子借给了大刚。   

2)一是与父亲的身型瘦小、紧张、木讷形成对比,突出父亲被打的原因;二是为下文写父亲怕去跟老歪拼命而给教育局写信的情节作铺垫。

3①“彻底有深透、完全而无所遗留之意,生动地表现了要为父亲报仇的渴望。(或生动地表现了要为田家找回尊严的渴望。)

②“神秘有难以捉摸、高深莫测之意,形象地表现了父亲解决问题的智慧。

4)有形的刀子,在骁勇的爷爷手里是保家卫国的工具,在年少气盛的手里是复仇的工具;无形的刀子,在木讷老实的父亲手里则是处事的智慧。

【解析】【分析】(1)本题可结合重点语句父亲也很着急,他害怕进不了门,送不了棉衣,于是就跟老歪争执起来,结果被老歪一拳打在鼻子上,当时,就摔在了地上。”“父亲嘿嘿一笑,说,刀子被大刚借走了概括作答。

2)这两段文字突出了老歪身材高大、急性子、脾气邪,与父亲的身型瘦小、紧张形成对比,点明了父亲被打的原因。这是内容上的作用。在结构上为下文父亲给教育局写了信,老歪离开了门卫的岗位情节作铺垫。

3彻底形容深完全而无所遗留,表现了要为父亲报仇,为田家找回尊严的愤怒之情。神秘表示高深莫测。形象地写出父亲刀子的原因,表达了父亲解决问题的智慧。

4)根据文本内容可知,爷爷和我的刀都指的是文中出现的有形的刀,爷爷用来杀鬼子,我想用来为父亲报仇。而父亲用智慧解决了问题,这种智慧就是父亲手中的刀。

故答案为:父亲与老歪发生争执,被老歪一拳打倒在地上;父亲怕跟老歪拼命而惹出事来,故意说把刀子借给了大刚;

一是与父亲的身型瘦小、紧张、木讷形成对比,突出父亲被打的原因;二是为下文写父亲怕去跟老歪拼命而给教育局写信的情节作铺垫;

⑶①“彻底有深透、完全而无所遗留之意,生动地表现了要为父亲报仇的渴望。(或生动地表现了要为田家找回尊严的渴望。);

有形的刀子,在骁勇的爷爷手里是保家卫国的工具,在年少气盛的手里是复仇的工具;无形的刀子,在木讷老实的父亲手里则是处事的智慧。

【点评】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需要对文本中故事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按谁的什么事的格式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来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出中的关键词语。作答时,需要明确词语本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文本内容可知,爷爷和我的刀都指的是文中出现的有形的刀,爷爷用来杀鬼子,我想用来为父亲报仇。而父亲用智慧解决了问题,这种智慧就是父亲手中的刀。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载人飞船虽然可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无法携带较大的栽荷进行空间实验,飞船电力供应也无法满足大型载荷或大规模空间实验的需求。因此,建设能部署大量实验载荷并提供充足能源开展实验的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空间站实践表明,它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我国空间站建成后,将具备完全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

(摘编自欧阳自远主编《十万个为什么》)

材料二:

    天舟一号作为我国首个空间货物运输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它突破了货物运输、推进剂补加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跻身于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天舟一号还是全球首个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的飞船,并且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天舟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注释】“t”是计量单位,吨。上行货重比=上行能力/发射质量,上行货重比越高,货物上行效率越高。

(摘编自白明生等《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研制》)

材料三:

    中国空间站具备后发优势。建成后,会单独发射一个光学舱,光学舱里架设一套口径两米的巡天望远镜,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同时,空间站还将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摘编自《中国的空间站什么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载人飞船能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其电力供应无法满足大型载荷的需求。

B. 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

C. 日前,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之列。

D.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2)中国天舟一号与国外货运飞船相比,具有哪些优势?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3)我国建成后的空间站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答案】 1D

2全球率先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货物运送上行能力位居第二;货物运送上行货重比最高。

3配备一套能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的巡天望远镜;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解析】【分析】(1D错误,与原文天舟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2)仔细阅读材料二的内容,根据文字它突破了货物运输、推进剂补加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跻身于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天舟一号还是全球首个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的飞船,并且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提取关键词语。表格中发射质量、上行能力、上行货重数据的比对,概括作答即可。

3)仔细阅读材料三的内容,不难找到关键句子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同时,空间站还将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提取关键句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①全球率先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货物运送上行能力位居第二;货物运送上行货重比最高。

⑶①配备一套能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的巡天望远镜;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熟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的辨析,在文中具体落实,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探究。考生要结合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结合题干进行分析。概括时要尽量用原文句子回答。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风雪日月山

李迪

    ①李老师,七年前从西北师大毕业,当时有好多地方能签约工作,我选了青海。青海好啊,我就喜欢海,春暖花开。签!地理没学好,把青海当青岛了。结果,一下火车就蒙了,海在哪儿呢?

    ②称我李老师的人、接受我采访的人,叫赵程皇。一个胖胖的甘肃姑娘,老家在张掖。她说自己是胜天半子拆开重组。我没听明白,她豪爽一笑,天生胖子啊!我俩谈话的地方叫日月山。是青海通往西藏的门户。山之青海这边儿,屹立着一座加油站,懵懂而来的胖姑娘就在这里当上了一名加油员。

    ③李老师,你可不知道,刚进十月,这里就下雪了。冷得抽筋儿。我第一天晚上在站里值班,门外似乎有鬼哭狼嚎,嗷,嗷!我从没有听过这种声音,太恐怖了。老员工说,山口风大,吹到玻璃上就是这声。外面来车了,赶紧出去加油。一推门,风把人往里刮。眼看着离加油机就几步远,愣是过不去。噎一口,喘半天。我们这里是换界区,车进藏油就贵了,司机们都铆足动儿在这儿把油加满。那时候都给现金,天冷啊,我冻得搓不开钱,还没数完手就没知觉了。司机不等,加完油就启动。我急忙追上去,边追边数。从第一个加油机追到第三个加油机,眼看要追出站了,才把钱数完。少了自己得赔啊!工资才一千出头儿,还没发呢,拿什么赔?戴手套数不了钱,不戴手套吧,一摸油枪,寒气直接钉进骨头,上牙打下牙,张开嘴都说不出话。好不容易车少点儿了,疯了一样跑进店里,烤烤小暖炉。一烤,感觉手已经冻干巴了,外面的皮都脆了。再烤、感觉那层皮能揭下来。宿舍里没火,冻得睡不着。站里的被子又小,盖得了脚,盖不住头;一盖头,脚又露出来。

    ④这时候,我特别想家,就给妈打电话,说冷,说被子小。妈说,那么多人都在站上干着,你不比别人差。你要好好的,坚持就是胜利!

    ⑤又是一个风雪天,我身上包得跟粽子一样,哆嗦着两手加油。帽子一拉,口罩一戴,整个脸就没了。我站在最外面的机子旁,油枪插进油箱里,两眼不由得看看远山,看看雪。老家离青海太远了,得翻过一座大板山,海拔六千多米。山路崎岖,弯儿又急,开车要走八九个小时,路上能摸到云……

    ⑥正想着,忽然感觉有人在看我。我抬眼望去,不远处有一个身影。啊,这身影好熟悉!是谁,是谁?是妈妈啊!我顾不上跟司机打招呼就飞奔过去。妈站在雪地里看着我,佝偻的背上,背着一个打成豆腐块的大号被子!山风吹乱了她过早飘白的头发。

    ⑦妈妈,妈!我大声叫着。在奔过去的一瞬间,我发现妈已经把脸上的泪擦干了,只剩下红红的两眼。我想你了,丫头!妈说完,一把把我搂在怀里。我感觉妈的身子在往下沉。让被子压得往下沉。

    ⑧我的眼泪一下子冲出来!我放声大哭。忘记了这是在加油站,忘记了周围还有人。妈啊,妈,您来了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就那么在雪地里站着……妈说,别哭了,去好好加油,人家等着呢!

    ⑨妈刚退休,可我觉得她已经老得不行了。她身上的衣服全湿了,我不知道她在风雪里站了多久。她本来可以寄钱给我,让我在这儿买被子。可是,她没有寄,也没有打电话说要来送被子,就这样不声不响,在风雪中,翻过大板山,把被子从张掖背了过来。

    ⑩后来,我才知道,妈从没来过青海,也不知道日月山。从张掖来的客车,都是白天开,晚上到。她为了能在白天赶到,就坐了一辆私家车,说好拉到日月山,结果走到半路,司机临时有事要改道去别处。妈只能下来搭别的车。这里荒得连人家都没有。可怜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路边,央求过往的车把她拉上,说我丫头在加油站,我想去看看她,求你们把我柱上吧!车,一辆又一辆过去了,没有人理她。在风雪中,妈坚持着,终于,有个好心人把她拉上了。本来八九个小时的路,因为风雪,整整走了二十多个小时!

    ⑪妈跟我说,丫头,你长大了,有些苦,有些难,是你这辈子必须要经历的。爸妈只能在旁边给你鼓鼓劲儿,就像这样给你送床被子,让你感受到我们永远在你身后。无论遇到什么,你都不能放弃。人生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只要放弃了就归零,就要重新开始!

    ⑫妈在站里待一天就走了,说怕影响我工作。

    ⑬打那以后,我每天迎着开来的车,离老远就把手高高地举起——您好,欢迎光临!再苦,再累,我都微笑着。为了妈妈背来的被子,为了赶路的人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⑭说到这儿,程皇停了下来,眼里闪着泪,遥望日月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讲述了加油员赵程皇怎样的故事?请简要概括,不超过80字。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一烤,感觉手已经冻干巴了,外面的皮都脆了。再烤、感觉那层皮能揭下来。

老家离青海太远了,得翻过一座大板山,海拔六千多米。山路崎岖,弯儿又急,开车要走八九个小时,路上能摸到云……

3)文中第段的内容是否多余?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本文主要从谁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叙述的好处。

【答案】 1)文章讲述了加油员赵程皇毕业慢憬在海滨城市工作,刚到岗位后,因没看到海失望。参加工作后,恶劣环境使她经受身心折磨;母亲的到来,鼓励她,让地安心、乐观坚守岗位。

2运用了外貌描写、夸张,冻干巴”“皮都脆了”“皮能揭下来,几个词突出了天气寒冷、干燥,突出了赵程皇所处环境十分恶劣,表现出赵程皇内心的苦楚以及赞美了她坚守岗位的精神。

运用了环境描写,突出了老家与青海距离之远,路途艰难险阻,青海的海拔之高,为下文妈妈不畏风雪来为送杯子作铺垫,表现出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殷切的期望,希望学会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守岗位。

3)不多余,因为第十段内容是讲述母亲来给送被子的路程非常艰难波折,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一定要来的决心同时这也是作者工作下去的精神支柱和情感来源,深化了文章主旨。在结构上,为下文作者热情工作做了铺垫。

4)从李老师的视角叙述,李老师是一个来采访当事人的记者,以李老师的角度,借当事人的口吻叙事,增加了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更加客观,也更加真实,更容易使读者信服。

【解析】【分析】(1)此题抓住赵程皇的心理变化:充满憧:以为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滨海城市工作;充满失望:刚到岗位时,没看到海而蒙了;内心苦楚:参加工作后,恶劣环境使她经受身心折磨;安心、乐观坚守岗位:母亲的到来,给她以极大的鼓舞。据此整合成句即可。

2此句主要从词语入手,罗列词语,突出了赵程皇所处环境十分恶劣,表现出赵程皇内心的苦楚以及赞美了她坚守岗位的精神。主要运用了环境描写,突出了老家与青海距离之远,路途艰难险阻,青海的海拔之高。联系下文母亲的出现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为下文妈妈不畏风雪来为我送杯子作铺垫,表现出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殷切的期望,希望能坚持不懈、坚守岗位。据此理解作答。

3段中可怜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路边,央求过往的车把她拉上,说我丫头在加油站,我想去看看她,求你们把我柱上吧”“在风雪中,妈坚持着等句子写出了妈妈为孩子送被子的辛苦,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为下文做铺垫。所以不是多余的。据此理解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人称的运用及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便于抒情,便于进行心理描写,使人有真实的感受。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如同和别人对话),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便于情感交流。使人感受更深引起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第三人称: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角度灵活自由。文章以李老师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增加了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更加客观,也更加真实,更容易使读者信服。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文章讲述了加油员赵程皇毕业慢憬在海滨城市工作,刚到岗位后,因没看到海失望。参加工作后,恶劣环境使她经受身心折磨;母亲的到来,鼓励她,让地安心、乐观坚守岗位。 

⑵①运用了外貌描写、夸张,冻干巴”“皮都脆了”“皮能揭下来,几个词突出了天气寒冷、干燥,突出了赵程皇所处环境十分恶劣,表现出赵程皇内心的苦楚以及赞美了她坚守岗位的精神。

运用了环境描写,突出了老家与青海距离之远,路途艰难险阻,青海的海拔之高,为下文妈妈不畏风雪来为送杯子作铺垫,表现出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殷切的期望,希望学会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守岗位。

不多余,因为第十段内容是讲述母亲来给送被子的路程非常艰难波折,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一定要来的决心同时这也是作者工作下去的精神支柱和情感来源,深化了文章主旨。在结构上,为下文作者热情工作做了铺垫。

从李老师的视角叙述,李老师是一个来采访当事人的记者,以李老师的角度,借当事人的口吻叙事,增加了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更加客观,也更加真实,更容易使读者信服。

【点评】本题是对文章内容概括的考查。考生要根据问题,对全文认真阅读,抓住文章的线索进行归纳整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的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其表现力和表达效果。

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考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要对文段的内容进行概括,表现了什么,对文章主旨的效果;结构上看所处的位置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的是人称的运用及其好处。考生要在平时掌握各人称及作用,要结合文章进行阐述。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四

汪曾祺

    陈四是个瓦匠,外号向大人

    我们那个城里,没有多少娱乐。除了听书,瞧戏,大家最有兴趣的便是看会,看迎神赛会,——我们那里叫做迎会。所迎的神是阴间能保佑境内黎民的一县之主——城隍老爷。所谓看会,实际上指的是看赛城隍。

    我记得的赛城隍是在夏秋之交,阴历的七月半,正是大热的时候。那真是万人空巷,倾城出观。

    我们那里的赛会和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绍兴的赛会不尽相同。前面并无所谓塘报。打头的是拜香的。这都是为了父母生病到城隍庙许了愿的拜香是还愿。后面挂香的,这也是还愿的。后面就是各种玩艺了:十番锣鼓音乐篷子,茶担子,花担子,舞龙。舞狮子……最后是高跷。

    迎会的玩艺到此就结束了。这些玩艺的班子,到了一些大店铺的门前,店铺就放鞭炮欢迎。他们就会停下来表演一会,或绕两个圈子。

    后面才真正是城隍老爷(叫城隍为老爷菩萨都可以,随便的)自己的仪仗。前面是开道锣。后面是虎头牌。长方形的木牌,白漆,上画虎头,黑漆扁宋体黑字,大书肃静”“回避”“保国佑民

    最后是城隍老爷的大驾。八抬大轿,抬轿的都是全城最好的轿夫。他们踏着细步,稳稳地走着。轿顶四面鹅黄色的流苏均匀地起伏摆动着。城隍老爷一张油白大脸,疏眉细眼,五绺长须,蟒袍玉带,手里捧着一柄很大的折扇,端端地坐在轿子里:这时,人们的脸上都严肃起来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诚惶诚恐,不胜屏营待命之至。

    城隍老爷要在行宫(也是一座庙里)呆半天,到傍晚时才回宫。回宫时就只剩下少许人扛着仪仗执事,抬着轿子,飞跑着从街上走过,没有人看了。

    且说高跷。我见过几个地方的高跷,都不如我们那里的。我们那里的高跷,一是高,高至丈二。踩高跷的中途休息,都是坐在人家的房檐口。我们县的踩高跷的都是瓦匠,无一例外。瓦匠不怕高。二是能玩出许多花样。

    高跷队打头的是渔、樵、耕、读,就中以渔公、渔婆最逗。他们要矮身蹲在高跷上横步跳来跳去做钓鱼撒网各种动作,重心很不好掌握。后面是几出戏文。戏文以《小上坟》最动人。小丑和旦角都要能踩花梆子碎步。这一出是带唱的。唱的腔调是柳枝腔。当中有一出贾大老爷。这贾大老爷不知是何许人,只是一个衙役在戏弄他,贾大老爷不时对着一个夜壶口喝酒。他的颟顸(mān hān,糊涂而马虎)总是引得看的人大笑。垫底的是火烧向大人。三个角色:一个铁公鸡,一个张嘉祥,一个向大人。向大人名荣,是清末的大将,以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后死于任。看会的人是不管他究竟是谁的。也不论其是非功过,只是看扮演向大人的演员的功夫。那是很难的。向大人要在高跷上蹚马,在高跷上坐轿,两只手抄在前面,着身子,两只脚(两只跷)一蹽一蹽地走。有点像戏台上走矮子。他还要能在高跷上做探海”“射雁这些在平地上也不好做的高难动作,到了挨火烧的时候,还要左右躲闪,簸脑袋,甩胡须,连连转圈。到了这时,两旁店铺里的看会人就会炸雷似的大声叫起来。

    擅长表演向大人的,只有陈四,别人都不如。

    到了会期,陈四除了在县城表演一回,还要到三垛去赶一场。县城到三垛,四十五里。陈四不卸装,就登在高跷上沿着澄子河堤赶了去。赶到那里,准不误事。三垛的会,不见陈四的影子,菩萨的大驾不起。

    有一年,城里的会刚散,下了一阵雷暴雨,河堤上不好走,他一路赶去,差点没摔死。到了三垛,已经误了。

    三垛的会首乔三太爷抽了陈四一个嘴巴,还罚他当众跪了一炷香。

    陈四气得大病了一场。他发誓从此再也不踩高跷。陈四还是当他的瓦匠。

    到冬天,卖灯。冬天没有什么瓦匠活,我们那里的瓦匠冬天大都以糊纸灯为副业。到了灯节前,摆摊售卖。陈四的灯摊就摆在保全堂廊檐下。他糊的灯很精致。荷花灯、绣球灯、兔子灯。他糊的蛤蟆灯,绿背白腹,背上用白粉点出花点,四只爪子是活的,提在手里,来回划动,极其灵巧。我每年要买他一盏蛤蟆灯,接连买了好几年。

(有删改)

1)小说的题目是陈四,却花费大量笔墨介绍看赛城隍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作者是怎样介绍火烧向大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简要赏析陈四的形象特点。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称得上是经典的乡土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作家的乡愁旧梦,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浓墨重彩地描写看赛城隍的过程,是为向大人扮演者陈四出场作充分的铺垫与准备。看赛城隍过程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意在突出后文陈四的技艺高超。

2)再介绍向大人历史渊源,然后重点介绍表演内容。通过动作(或细节)描写表现向大人表演时的高难动作、技艺娴熟,最后用侧面描写,写了看会人的反响,表现了向大人的技艺高超。

3陈四是一个善于表演踩高跷扮向大人角色的、多才多艺的瓦匠形象。敬业(或守时”“讲信用),陈四无论在县城表演还是赶场表演都非常认真,受人欢迎。倔强而脾气大。因雨误了表演被会首处罚后,气得大病一场,发誓再也不踩高跷。糊纸灯的手艺高超。他糊的灯精致、灵巧、种类多,受人欢迎。

4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家乡不同于其他地方看会的详细介绍上,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作者家乡的看会都有独特之处。如和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绍兴的赛会不尽相同”“我们县的踩高跷的都是瓦匠,无一例外等。通过对看会迎城隍老爷的仪仗”“看踩高跷等的详细介绍,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浓郁的传统文化习俗的喜爱。通过对陈四摔伤被罚不再表演的曲折的人生际遇以及家乡人情世故的记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也表现了对故乡人的人文关怀。

【解析】【分析】(1万人空巷”“后面就是各种玩艺了:十番锣鼓音乐篷子,茶担子,花担子,舞龙。舞狮子……最后是高跷”“后面才真正是城隍老爷自己的仪仗。……”“最后是城隍老爷的大驾’”“我们那里的高跷,一是高,高至丈二等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看赛城隍的过程,引出下文垫底的是火烧向大人’”;另外,看赛城隍过程也是对浓郁的传统文化习俗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只是看扮演向大人的演员的功夫”“擅长表演向大人的,只有陈四,别人都不如,意在突出后文陈四的技艺高超。

2向大人名荣,是清末的大将,以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后死于任,介绍向大人历史渊源;向大人要在高跷上蹚马,在高跷上坐轿,……,连连转圈,重点介绍了表演内容,其中”“”“”“躲闪”“”“”“转圈等动作描写表现向大人表演时的高难动作、技艺娴熟;两旁店铺里的看会人就会炸雷似的大声叫起写了看会人的反响,用侧面描写,表现了向大人的技艺高超。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3擅长表演向大人的,只有陈四,别人都不如”“向大人要在高跷上蹚马,在高跷上坐轿,……,连连转圈”“炸雷似的大声叫起”“陈四还是当他的瓦匠”“到冬天,卖灯表明陈四善于表演踩高跷扮向大人,且多才多艺;陈四不卸装,就登在高跷上沿着澄子河堤赶了去。赶到那里,准不误事”“不见陈四的影子,菩萨的大驾不起,表现出陈四的敬业、讲信用,表演认真,受人欢迎;气得大病了一场”“他发誓从此再也不踩高跷写他倔强而脾气大;他糊的灯很精致。……。我每年要买他一盏蛤蟆灯,接连买了好几年,写出他糊纸灯的手艺高超,受人欢迎。

4)小说的题目虽是陈四,却花费大量笔墨介绍看赛城隍的过程,和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绍兴的赛会不尽相同”“我们县的踩高跷的都是瓦匠,无一例外等详细介绍家乡的迎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看会,写出了自己家乡独特的乡土气息;后面就是各种玩艺了:十番锣鼓音乐篷子,茶担子,花担子,舞龙。舞狮子……最后是高跷”“后面才真正是城隍老爷自己的仪仗。……”“最后是城隍老爷的大驾……”“我见过几个地方的高跷,都不如我们那里的,通过对赛会的详细介绍和时时流露出的自豪之情,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浓郁的传统文化习俗的喜爱,正是体现了作家的一种乡愁旧梦;陈四不卸装,就登在高跷上沿着澄子河堤赶了去。赶到那里,准不误事”“陈四气得大病了一场。他发誓从此再也不踩高跷。陈四还是当他的瓦匠通过对家乡人物陈四曲折的人生际遇的记述,写出了家乡特有的乡土人情,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人的关注,也表现了作家特有的人文关怀和乡愁旧梦。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浓墨重彩地描写看赛城隍的过程,是为向大人扮演者陈四出场作充分的铺垫与准备。看赛城隍过程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意在突出后文陈四的技艺高超。

再介绍向大人历史渊源,然后重点介绍表演内容。通过动作(或细节)描写表现向大人表演时的高难动作、技艺娴熟,最后用侧面描写,写了看会人的反响,表现了向大人的技艺高超。

⑶①陈四是一个善于表演踩高跷扮向大人角色的、多才多艺的瓦匠形象。敬业(或守时”“讲信用),陈四无论在县城表演还是赶场表演都非常认真,受人欢迎。倔强而脾气大。因雨误了表演被会首处罚后,气得大病一场,发誓再也不踩高跷。糊纸灯的手艺高超。他糊的灯精致、灵巧、种类多,受人欢迎。

⑷“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家乡不同于其他地方看会的详细介绍上,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作者家乡的看会都有独特之处。如和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绍兴的赛会不尽相同”“我们县的踩高跷的都是瓦匠,无一例外等。通过对看会迎城隍老爷的仪仗”“看踩高跷等的详细介绍,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浓郁的传统文化习俗的喜爱。通过对陈四摔伤被罚不再表演的曲折的人生际遇以及家乡人情世故的记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也表现了对故乡人的人文关怀。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段落内容的作用。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必有情节的(即情节、感情的变化);因为短,冲突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这使结尾句往往成为点睛之笔,是理解全篇的关键。再则,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的好处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分析表现方法有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对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文中所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鉴赏的小说主题,方法有四:第一,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第二,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第三,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第四,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6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今年春节我回家

    ①十年前,父亲患绝症,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了父亲,我们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每年春节时回到老家乡下的老宅里。母亲平时一人独守那座空荡荡的房子也不合适。我住在省城,住在老家的妹妹便将她接到自己家住。

    ②然而,母亲虽住女儿家,却总是隔三岔五地要回老宅去。她不听的!风雨无阻!妹妹经常在电话里向我抱怨。听多了,有时我也会假装生气,在电话里责令母亲不能再没完没了地往老宅跑了,但母亲依旧我行我素。

    ③今年春天,我借出差的机会回乡。那天晚上,我陪母亲回老宅去。我们姗姗而行在乡间的小路上:那口鱼塘,父亲撒下第一批鱼苗,也曾撒下全家致富希望的那口鱼塘,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着碎金一般的粼粼波光;鱼塘四周曾经细弱的桑树,早已枝干粗壮,看着新发的嫩叶随风摇曳,我仿佛看到当初妹妹帮母亲采桑喂蚕的身影;远处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地铺在水回里,背后黛色的群山像一道屏风,见证过我们一家人洒在田里的汗水。观今忆昔,别有一番滋味和感慨。

    ④进了老宅的大门,看完前院的桂花树、后院的柿子树,母亲带我进屋。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不约而同地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父亲骨灰和遗像的房间。三鞠躬后,我为父亲点上一支香烟,再插上一把母亲点燃的香……我忍不住哽咽起来。父亲去世十年,我第一次回老宅,不知为什么,在他遗像面前哭得像个孩子。

    ⑤“走,看看你的房间。母亲怕我太伤感。一把拉我上楼。其实从进门的第一眼,我已经注意到:房间内,无论是墙还是地,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沙发,甚至电话机,都与我以前在家里看到的一模一样,放在原位,整齐而洁净。还这么干净啊!是你经常擦洗的?

    ⑥母亲含笑道:我隔三岔五回家就为干这些事,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遍……不要让你爹感觉没人理会他了,也好等你们回来看着舒服。

    ⑦母亲最后把我领进我的房间。一张宽宽的床,上面盖着的是我熟悉的黑底花被面。被子的夹里是土布,那土布是母亲亲手织的,尽管摸上去有些粗糙,但它令我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当年母亲双手在织布机上日夜穿梭的情景……床边是一排梳头柜,上面的相框内,是我当军官时的照片,以及与家人的合影。那个时候,我们全家人多么幸福,家里有我这个连级干部,他们是那么的引以为豪!

    ⑧“看,里面全是你的书!母亲拉开一个个抽屉让我看。令我惊喜的是,它们多数是我早期的作品,有的我早以为遗失了。这都是你爸爸给你攒的……”母亲边唠叨着,一边弓着腰,开始翻箱倒柜。这是你的衬衣,没穿两次。”“这件棉衣,是那年冬天你回家时特意给你缝的,你都没来得及穿……”这么多年将我的所有作品和曾经用过的衣物,一样样保存得如此完好!

    ⑨“你看这个……”母亲从一个包袱里拿出一个暖水袋,说,还记得那一年春节你们回家,我给小孙女买的这个暖水袋吗?”“记得!怎么不记得呢!我一把抓过暖水袋,摸了又摸,眼睛很快模糊了……

    ⑩那一年冬天,我有了第一个孩子,趁春节回家探望父母,遇上特别寒冷的天气。南方没有暖气,屋子里跟冰窖似的,母亲急得不行,半夜打着手电去镇上敲商店的门,硬是让人家卖给她一个暖水袋。不想回家途中,雪路很滑,母亲连摔了好几跤,卧床几天后方康复。

    ⑪我擦去眼泪,想到第二年父亲就去世了,我们再也没有回过老宅。倒上热水还能用。啥时你带我两个孙儿回来?母亲顺势拿过暖水袋,认真地看着我,我和你爸早就准备好了。母亲像变戏法似的,又从柜子里拿出两个暖水袋,还有电热毯、铜热炉和夏天用的凉席、毛巾被、竹扇……一年四季所需物品应有尽有。我吃惊地张大嘴巴。母亲喃喃道:你们要是回来,这些都能用上。她抱过一床棉被和一条床单,放在我手上……

    ⑫棉被软软的,暖暖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我顿觉有一股巨大的暖流涌遍全身,然后融入血液,一直暖到心窝。

    ⑬就在这天晚上,我异常庄重地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懂了。母亲惊诧地看着我,问:你懂啥了?我说:今年春节我就回家来!母亲笑了。这时,她的双眼闪着泪光……

(选文有改动)

1)选文标题今年春节我回家有什么含义?

2)请你概括出父亲去世后母亲爱家人的情节。

3)选文第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说说选文第段中划线词语不约而同好在哪里。

5)选文第段的插叙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6)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在父亲遗像面前哭得像个孩子,可见想起父亲心里非常难过。

B. 选文第段中划线词既写出了对父母保存自己作品和衣物的惊讶,也写出内心的感动。

C. 选文第段中棉被软软的,暖暖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爱。

D. 结尾段写母亲双眼闪着泪光,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母亲内心的欣慰与感动。

【答案】 1)是对母亲的承诺;是对母亲盼望子女回家心情的理解;是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2)隔三岔五回老宅打扫卫生;保留孩子们用过的东西;为儿孙们回家做充分的准备。

3)写出老家田野春天的美丽景象;回忆了一家人曾经的幸福时光;表达回到老宅的愉悦(或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为下文决定今年春节回家做铺垫。

4)可以看出和母亲之间有一种默契;表明和母亲对父亲的爱(或怀念)。

5)写了那年冬天,母亲怕孙女冷半夜去买暖水袋而摔伤的情节,表现了母亲对亲人的爱及的感动(或感激)。

6C

【解析】【分析】(1)考查考生对标题的理解能力,也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今年春节我回家是我在重回老屋居住的那一晚对母亲所说的话,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我明白了她对故去父亲的爱,对原有家庭一切的思念,简短的一句话作为标题,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标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考生要找准段落,进行分析概括。仔细阅读八九十段可概括:如擦洗物件,珍藏旧物,打扫院落,整理房间等,回家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遍。她这样做,好让去世的老伴感觉家里还有人,不感到孤独。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也好等子女回来生活方便、舒服。

3)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这里的景物描写,交代了老宅田野的美丽景象,回忆了一家人曾经的幸福时光,渲染了一种温馨的气氛,表现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4)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不约而同意思是: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这里是说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一起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父亲骨灰和遗像的房间。表明和母亲都非常想念父亲。

5)本文中第十段的插叙主要是补充说明母亲怕我的孩子受冻半夜去买暖水袋,半路上摔伤的事。凸显母亲对孩子、对家人的爱,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6C.有误,棉被软软的,暖暖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不是比喻。故选:C

故答案为:(1)是对母亲的承诺;是对母亲盼望子女回家心情的理解;是对家庭亲情的眷恋。(2)隔三岔五回老宅打扫卫生;保留孩子们用过的东西;为儿孙们回家做充分的准备。(3)写出老家田野春天的美丽景象;回忆了一家人曾经的幸福时光;表达回到老宅的愉悦(或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为下文决定今年春节回家做铺垫。(4)可以看出和母亲之间有一种默契;表明和母亲对父亲的爱(或怀念)。(5)写了那年冬天,母亲怕孙女冷半夜去买暖水袋而摔伤的情节,表现了母亲对亲人的爱及的感动(或感激)。(6C

【点评】考生要仔细阅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内容,概括出作者对老家、对母亲的情感,辨析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

考生对情节的概括要根据文意找准要点,概括要准,语言要简洁。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考生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景物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在文段中的结构作用。

考生对词语的赏析,要从词语的内容、词性、感情色彩、表现手法、情感等进行分析,同时要联系文句的内容进行赏析。

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考生要联系插叙的内容进行概括,从内容上感悟人物的品质和情感,注意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理解。

考生要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等,对选项逐一进行辨析。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是那套公寓(节选)

米哈尔科夫

一间陈设简陋的城市住宅房间。……一个夏日的夜晚,斯拉瓦坐在安乐摇椅上,翻阅《少先队真理报》。

前厅传来可疑的声响,有人在门外摆弄什么,……斯拉瓦……躲在摇椅后面。

前厅里传来沙沙声。一个只穿袜子的青年走进房间。他仔细察看,没有发现斯拉瓦。走近衣橱,打开橱门,向橱内探视。

斯拉瓦:(突然地)您在那里找什么?

小偷打了个哆嗦,从口袋里抽出一把刀子。斯拉瓦从自己的掩体后面走出来。

小偷:(威胁地低声说)轻一点儿,小子!家里还有什么人?

斯拉瓦:(镇静地)没有人。只有我一人从别墅里回来了,把刀子藏起来!我并没有向您进攻。

小偷:(藏刀子)这是哪套住宅?几号?

斯拉瓦:三十一号。您要找的是几号?

小偷:三十七号。

斯拉瓦:那在上面一层。

小偷:呸,真是见鬼了!搞错了一层楼!谁住在那里?

斯拉瓦:三十七号吗?是一个画家。

小偷:他有圣像吗?

斯拉瓦:什么样的圣像?供人们祷告的那一种吗?

小偷:还能有什么样的圣像?有的人向它们祷告,可有的人只是……收集。

斯拉瓦:不知道。我从来没到过他家。他家有一条很凶的狗,一条高大的丹麦狗。这种狗您知道吗?就跟一头小牛一样!给它吃两公斤肉.它还嫌少呢!

小偷:那么,你们家有圣像吗?

斯拉瓦:我们家?我们要圣像干什么?我们是不信教的。从前我祖母有一个圣像,她死后就把那个圣像放在她的棺材里了,那是一个很小的圣像。

小偷:那么有好书吗?

斯拉瓦:谁家有好书?画家吗?

小偷:你们家有好书吗?人家问你,你就该回答。

斯拉瓦:你对哪些书感兴趣呢?

小偷:那种需要预订的书有吗?托尔斯泰、普希金、果戈理有吗?布尔加科夫有吗?大仲马有吗?小仲马有吗?我问你,有没有?

斯拉瓦:书倒是有的,就是没有需要预订的那种书,我们没有订到。您知道吗?现在要预订点东西有多难!我们如果想看什么书,就到图书馆去借!

小偷:(失望地)那你们有什么呢?

斯拉瓦:你看,一台电视机,不太新了。还有什么呢?

小偷:你母亲把钱藏在哪里?有贵重的东西吗?

斯拉瓦:你干吗老缠着我?自己走错了房间,可现在又什么都不中意了。我们没有钱,没有金子,我们什么都没有。

小偷:为什么?

斯拉瓦:我爸爸说:我们过日子老老实实,所以觉也睡得安稳。您睡得安稳吗?

小偷:不关你的事。

斯拉瓦:当然不关我的事,我只是问一下罢了,您可以不必讲您睡得怎样,我自己也猜得出来。

小偷:你怎么没完没了地跟我说话?是不是等人来抓我?

斯拉瓦:谁也不会来,您可以放心,我的父母在别墅里。他们明天回来,我谁也不等。

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中的斯拉瓦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面对小偷,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

3)斯拉瓦对小偷说您可以不必讲您睡得怎样,我自己也猜得出来,他猜想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4)小偷所说的几个著名作家,你熟悉吗?请选两个写出他们的一部作品。

5)选文最后,设想假如斯拉瓦的父母不放心自己的孩子,从别墅回来了,结局会怎样?

【答案】 1)小偷误闯入斯拉瓦家,斯拉瓦与小偷的一番对话。

2)沉着机智,坦诚友好。

3)小偷晚上是睡得不安稳的,因为他不是在算计别人就是害怕别人(警察)算计他。

4)果戈理一一《死魂灵》: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托尔斯泰——《复活》。

5斯拉瓦对小偷很友好,他可能说服小偷改过自新,当父母回来后他不会告诉父母小偷的真实身份,可能会说小偷是自己的朋友。小偷劫持男孩为人质,最终被男孩感动,放下刀子。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筛选出关键信息。阅读文章,运用方法二概括。人物:小偷,事件:闯入斯拉瓦家,斯拉瓦与小偷的一番对话。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结合文段内容理解,可知斯拉瓦面对偶遇的小偷并没有表现出平常小孩的恐惧,而是沉着冷静,机智地同小偷谈话,表现出斯拉瓦的坦诚友好。

3)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想象斯拉瓦猜想小偷晚上是睡得不安稳的,因为他不是在算计去偷别人就是害怕别人(警察)算计他。

4)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名著,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迁移能力。解答时,仔细阅读文本,联系文章内容即可。结合文本内容知道,假如斯拉瓦的父母不放心自己的孩子,从别墅回来了,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斯拉瓦对小偷很友好,他可能说服小偷改过自新,如果当父母回来后他不会告诉父母小偷的真实身份,可能会说小偷是自己的朋友。二是小偷劫持男孩为人质,最终被男孩感动,放下刀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小偷误闯入斯拉瓦家,斯拉瓦与小偷的一番对话。沉着机智,坦诚友好。小偷晚上是睡得不安稳的,因为他不是在算计别人就是害怕别人(警察)算计他。果戈理一一《死魂灵》: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托尔斯泰——《复活》。⑸①斯拉瓦对小偷很友好,他可能说服小偷改过自新,当父母回来后他不会告诉父母小偷的真实身份,可能会说小偷是自己的朋友。小偷劫持男孩为人质,最终被男孩感动,放下刀子。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语段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

对于人物心理活动题目,一定结合文章内容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即可解答。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8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①“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②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③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④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⑤“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⑥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⑦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⑧“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⑨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⑩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⑪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⑫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⑬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1)请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

刚进包厢时,忐忑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A________想给孩子零食时,B________快到终点站时,C________与小姑娘分手时,D________

2)结合文意,解释第段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

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4)请说说本文开头段和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请发挥想象,在第段横线处补一段话,将包厢里大人小孩活动的场面生动地描写出来。(50字左右)

【答案】 1)紧张

;担心

;惆怅

;难受

2)母亲身上特有的温情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3)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成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人自我设防、互相间缺乏信任的特点;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瓤,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纯洁、率真的特点。这里运用比喻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该句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孩子的真诚、单纯与成年人的缺乏信任、相互戒备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答出其中一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即可)

4)内容上:开头段用家人的叮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结尾段用朋友短信的内容与包厢里人们的友好相处形 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主旨,引入深思。 结构上:开头段引出了下文的故事。结尾段与开头段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5)示例:小姑娘像只美丽的小蝴蝶翩翩起舞,小男孩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精彩的故事,大人们亲亲热热地拉起了家常。(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解析】【分析】(1)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散文的组材线索,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2)了解词语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这里能和文章的中心主题紧密结合起来理解,意思表达正确即可。

3)学生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题型: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答题方法: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

4)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具体应符合人物的年龄等特点即可。

故答案为:紧张;担心;惆怅;难受 

母亲身上特有的温情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成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人自我设防、互相间缺乏信任的特点;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瓤,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纯洁、率真的特点。这里运用比喻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该句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孩子的真诚、单纯与成年人的缺乏信任、相互戒备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答出其中一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即可)

内容上:开头段用家人的叮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结尾段用朋友短信的内容与包厢里人们的友好相处形 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主旨,引入深思。 结构上:开头段引出了下文的故事。结尾段与开头段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示例:小姑娘像只美丽的小蝴蝶翩翩起舞,小男孩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精彩的故事,大人们亲亲热热地拉起了家常。(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文中人物思想变化的概括。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 在相应的段落中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本题考查词与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词义,结合语境进行具体的分析,还要注意对文章主题的了解,要深层次地了解词语。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从规定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赏析时要注意句子的内容的了解,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要注意常用的答题模式。

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段作用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主题、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注意表达要得体,语言要简洁,内容要合理。

9现代文阅读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最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⑮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感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请阅读选文③-⑥段,梳理母亲的情感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疯狂

2)请按照要求,说说文中加点的词或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 (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请联系全文,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4)文章以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牵挂关注;焦急;悲切

2原意是牢固、不放松,文中写出我用力地抱着母亲,表现了我看到母亲因焦急地寻我而摔倒受伤后的心疼和见到母亲的激动心情。本句运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3)坚强:如坦然接受不能说话的事实。细心:如叮嘱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

4题目中的母亲的头巾是文章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现对母爱的理解。以动作为题,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1)此题也可直接提取相关词语作为答案。如第一空分析第5段的内容,概括为牵挂、关注作为答案。第二空提取第10段的焦急作为答案。第三空提取第12段的悲切作为答案。

2解答时,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分析,并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作答。紧紧抱住母亲抱住本义:用臂膀抱住或怀抱。语境义:表现了心疼母亲和见到母亲的激动心情。句中通过跌倒”“等描写语言可知,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由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可知,又运用了外貌描写。联系文章内容可知,画线句的描写发生在母亲因听不到儿子回答而焦急寻找之后,可知母亲的心情当时是担心和焦急的;虽然在寻找的过程中母亲受了伤但她并不在乎,可见,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无私的。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文章主要记叙了两件事:一件是母亲为使作者能够开口说话,与父亲分财产,杀了辛苦养了一年半的猪办酒席给作者冲喜;另一件是在作者的一再恳求下,母亲终于带他去了田野,但约定要举起红头巾来回应母亲的呼喊及之后发生的故事。由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和其之后希望以冲喜的方式让作者说话可以看出,母亲没有因为作者不能说话而放弃努力,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着作者,因此,她是坚强的;在母亲带作者来到田野后,考虑到作者不能说话的事实,与其约定要在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可以使母子二人时时保持联络,以免意外发生,体现了母亲细心的性格特点。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文章主要围绕着母亲的头巾这一事物展开记叙,母亲交给孩子头巾,嘱咐孩子在听到呼喊时将头巾扬起,因为贪玩怕母亲责备而没有及时扬起头巾,这导致母亲以为走丢了而疯狂寻找,也因此知道自己的错误,体会到深深的母爱,知道了无论在何时都要在母亲呼唤时扬起头巾,及时告知母亲自己的状况,让母亲放心。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通过这一事情明白了母亲对的爱,表现对母爱的理解。文题又是个细节,通过这个细节来表达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由此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同时文题母亲的头巾在这篇文章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牵挂关注;焦急;悲切

⑵①原意是牢固、不放松,文中写出我用力地抱着母亲,表现了我看到母亲因焦急地寻我而摔倒受伤后的心疼和见到母亲的激动心情。本句运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坚强:如坦然接受不能说话的事实。细心:如叮嘱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

⑷①题目中的母亲的头巾是文章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现对母爱的理解。以动作为题,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题干的提示,在文中找到关键词语即可完成此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括号内的要求,结合句子的意思,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事例,对此进行仔细的理解和分析,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久远的家

    父亲喜欢种花种树,两亩大的院子,有四分之三种的是果树和花。八瓣梅、刺玫、牡丹、野菊……看到谁家的花好看,父亲就向人家讨要根、籽,要来后就将花籽撒在果树的间隙,或是将根埋在树下。春风一到,果树花与鲜花交相辉映,一个个粉色、白色、黄色的花骨朵竟相绽放,院里是一片花的海洋。

    吃着杏子,觉得杏子味道不错,父亲就起身跨出房门向前走上几步,在园子里刨个坑,丢下核,来年一棵小苗就破土而出;正南墙下的三棵樱桃树,我没有亲眼见过它们的出生经历,我猜也是由樱桃核种出的;那些苹果树、李子树、葡萄树、桑树的生长经历我就不太清楚了,我记事时它们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了。

    好像是和父亲在争夺地盘一样,母亲又会在果树与花的间隙里撒上些菜籽。一场雨后,菜苗纷纷钻出地面,夏天时黄瓜顶着黄花,豆角戴着粉色的花串盘绕在果树上,灯笼似的辣椒结了出来,香莱也变成了绿色的小扇子,红绿相间的西红柿也缀满了秧……这样零星种出的菜一家人都吃不完,还可送些给干妈家。

    院子的正北面是主房,西北角那间房的上一层是我的闺房。我们把阁楼不叫楼,叫高房子。高房子西边有扇窗户,窗外有一棵大榆树。夏日树枝摇曳,在书桌前伸手就可触到树枝,摘到甜甜的榆钱儿。小鸟将巢也筑在这棵榆树上与我为邻,常常叽叽喳喳地将我从梦中喚醒。

    站在高房子门前,果树和鲜花尽收眼底。院子的东南角有棵很大很高的桑树,初夏时那些嫩绿色的桑葚由嫩绿变为鲜红,再由鲜红变为紫红,最终成为深紫色。枝头越高光照越充分,果实就越香甜。站在树下望去,那一串串黑黝黝、胖嘟嘟、沉甸甸的桑葚挂满了枝头,很是诱人。我不会爬树,只能摸索着一脚蹬着墙,一脚踩着树权,坐到了中间的树权间,缓了一缓,才继续攀着树枝,站到了树枝的最高处,摘到了又大又黑又紫又甜,享受光照最充分的桑葚。我欢怏地边摘边吃,两只手被染成紫红色,衣服口袋更是被桑葚的果汁湿透,身上到处是紫红色。我有点得意,不由得笑出了声。一阵风吹来,树枝一晃我一脚悬空,人差一点就掉了下来。我吓得喊出了声,幸亏抓住了树枝。

    南边靠墙有三棵品种不同的樱桃树。六月初,一颗颗饱满的樱桃熟透了,一串串从绿叶里钻出来.骄傲地挂在枝头。左边的那棵果实大而红,像玛瑙味道很酸;中间那棵果实白得像珍珠,晶莹别透,味道却是很甜的;右边的那棵果实小,颜色呈淡粉色,像水晶石,味道是酸甜的。我把三种颜色不一的樱桃装进玻璃瓶,摇着晃着欣赏着,直到摇出果汁才揭开盖子一颗颗地品尝。有时候,我也走出家门和村里的小伙伴分享,看到他们艳美的目光,我骄傲地揭开盖子给每只小手上倒出几颗,和他们分享着樱桃的酸甜,享受着童年的快乐。

    院子的正中间有一棵很大的葡萄树。初冬,当一片片黄叶被风带走,只留下光秃秃的褐色枝条时,父亲便把葡萄藤拿下来,拆了葡萄架,把藤蔓一圈圈盘起来,盖上干草,挖坑深埋。春天时将葡萄藤挖出来搭架,剪枝。葡萄树也不辜负育树人的用心,盛夏过后,滴溜溜的葡萄由小变大、由深绿到浅绿,再到亮绿,几天就变个样。葡萄树下打扫得光洁干净,吃饭时,母亲会在葡萄树下摆上饭桌,一家人躲在阴凉里用餐,一家人吃着饭、聊着天,一天的疲劳在笑声中消散;我也会在葡萄架下温习功课,偶尔抬头,淡绿透亮的葡萄向我轻轻点头微笑。

    三棵品种不一的苹果树和一棵梨树手拉手站在那里,像是一堵围墙,整齐地将房间和果园、菜园、花园一分为二。深秋,树上的苹果和梨渐渐成熟挂满了枝头,挺拔的枝头被压得弯下了腰。一个个苹果和梨绽开了羞涩的笑脸,中秋节一过,就能收很多苹果。父母把苹果存放在房间中央的窖里,房间时常飘着苹果的清香味儿。那年头物资匮乏,可是家里一年四季都不缺水果。

    父母过世后,我很少回到老家了。由于路多次重修,去年我回去的时候竟然找不到路,这让我不由得心生悲意。父母不在了,老家变成了空壳,我的灵魂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

(作者:殷桂珍 有改动)

1)文章开头先交代父母种花种树种菜的情形,这样写有何用意?

2)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童年生活描述得井然有序情趣盎然的?请作简要分析。

3)品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4)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展现家院环境,表现父母的勤劳;表达家在记忆中的美好,为下文写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作铺垫。

2)作者按院子方位依次描述院中所种的树木,突出描摹了不同树木果实的状貌以及围绕这些树木自己和父母快乐幸福的生活场景,这样就使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生动可感。

3)先从整体上写樱桃成熟时的状貌,一颗颗一串串突显果实的密集面多,”“骄傲则以拟人手法把果实挂满枝头的情状生动地表现出来;之后又分别写三棵不同品种樱桃果实的形、色、味,用比喻形容其美好的形态色泽,在对比中显出味道各异。多角度描摹中透出一种欣悦欢喜的感情。

4)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家院中快乐幸福生活的怀恋,对父母辛劳创造的美好生活的感念,以及父母过世后对往昔生活远逝的伤感之情。

【解析】【分析】(1)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为下文写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作铺垫的作用。在内容上,展现家院环境,表现父母的勤劳,交代了回忆的缘由。

2)从描写的角度看,高房子西边有扇窗户,窗外有一棵大榆树”“站在高房子门前,果树和鲜花尽收眼底”“南边靠墙有三棵品种不同的樱桃树”“院子的正中间有一棵很大的葡萄树等句,明显是按院子方位依次描述院中所种的树木。从描写的内容看,突出描摹了不同树木果实的状貌以及父母快乐幸福的生活场景。这种写法,就把自己的童年生活描述得井然有序情趣盎然。

3)欣赏文句,可从修辞、品味词语、描写角度等方面分析。如一串串从绿叶里钻出来,骄傲地挂在枝头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果实挂满枝头的情状外,还要答出人物对景物的欣悦情感。

4)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特别是找到相关情节与描写分析,也可找到关键句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分析父母不在了,老家变成了空壳,我的灵魂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等句。作答时可从表达对童年时生活的怀恋、对父母辛劳的感念、对逝去往昔生活的伤感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展现家院环境,表现父母的勤劳;表达家在记忆中的美好,为下文写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作铺垫。

作者按院子方位依次描述院中所种的树木,突出描摹了不同树木果实的状貌以及围绕这些树木自己和父母快乐幸福的生活场景,这样就使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生动可感。

先从整体上写樱桃成熟时的状貌,一颗颗一串串突显果实的密集面多,”“骄傲则以拟人手法把果实挂满枝头的情状生动地表现出来;之后又分别写三棵不同品种樱桃果实的形、色、味,用比喻形容其美好的形态色泽,在对比中显出味道各异。多角度描摹中透出一种欣悦欢喜的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家院中快乐幸福生活的怀恋,对父母辛劳创造的美好生活的感念,以及父母过世后对往昔生活远逝的伤感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开头段作用的能力。散文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描写手法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依次梳理这一部分的内容,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情绪,从而体会其中的情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在赏析语句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具体方法是: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4ab92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0.html

《2019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