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3

发布时间:2011-05-12 16:13: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汉字的基本构造法(象形、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皆已具备,但以象形字为主,也最具艺术表现力

流行于商代、西周初年,卜吉凶祸福的卜辞

字形多为长方形,以直线为主,布局错落有致

六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大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代统一追称为大篆

小篆:秦对六国文字进行大规模的整理、简化、统一,产生小篆

隶书:秦末,改曲为直、变园为方便于书写的简化字体,开始流行于下层衙役狱吏之中,汉代发展成为冠盖书坛的主要书体

草书:汉元帝时黄门令 史游 根据民间使用的一种草隶加以整理。草书的聘出现使书法开始脱离实用原则,成为纯粹的艺术形态

楷书:由隶书和草书演化而成,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两大体系:唐楷与魏体

行书: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奔

书法简史:

秦汉: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而确定下来,六书初具形态,此时成就最大的为隶书,汉隶:扁方横势、上下紧密、左右舒展。李斯《泰山石刻》

魏晋南北朝:由于佛教传入,石窟成风、石刻盛行,石刻文字:魏碑,虽属楷书但保留浓厚的隶书意味,显示隶书向楷书演变趋势。“书圣”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自觉地追求文字的审美意义

隋唐:楷书、草书成就最为突出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

宋代四家:“秦碑力劲、汉碑气厚、唐人重法、宋人尚意”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以行书草书成就显著

元代:以赵孟頫为代表,提倡上追魏晋,开一代书风

明代:以董其昌为代表,集帖学之大成,擅楷书、行书

清代:碑学兴起,引发古文字学,带动书法艺术变革

秦汉、魏晋南北朝

背景:

1、 中国古典美学的滥殇期:中国美学儒、释、道互补的格局基本形成,佛教兴盛繁荣(东汉明帝BC68)。中国文人入世与出世的辩证世界观:一方面文人士大夫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另一方面,寄情山水,抒发隐逸情怀(穷则独善其;富则兼济天下)。

2、 分崩离乱的动荡政治背景,是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文人士大夫纵情山水,玄学清谈成风,东晋始山水画开始出现,五代以后人物画的主导地位渐次衰退。

3、 西晋门阀士族制度盛行,名门望族在政治权力、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享有特权,家学渊源,文化素养很高,从事绘画的不再是工匠、艺人,而是学识渊博的文人、雅士。

4、 “纸”的出现:最早的考古遗存是西汉,东汉造纸术进一步提高。绘画成为相对独立的审美活动,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绘画作品开始产生;书法的审美功能开始彰显,世界视觉艺术史上最早的抽象艺术作品。代表艺术家:顾恺之、王羲之。

美术形态

画像石、画像砖

黄老思想:崇信道教、巫术、原始神话,伏羲、女娲人类始祖,保护死者安享地下快乐;四灵: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守四方、辟不祥,铺首去凶辟邪;西王母能致长生的神仙之一。儒家伦理思想:以孝治天下,行孝大端,厚生重死。

以线为主:阳刻,在平面上凸现出人物主题,物体上的线条仍用阴刻;阴刻,在平面上以阴线刻出人物。以人物为主,山水为铺,写实、构图上无远近(散点透视已趋完善)、不留白,画面密实饱满,为后世文画所弃而不用,

雕塑

秦始皇兵马俑

汉霍去病墓石雕

艺术家:顾恺之(346-406

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秦汉至顾,绘画由简率至巧密的发展轨迹

“传神论”人物画的本质在于传神而非写形

《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画祖——顾恺之

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 ( 公元 420—— 公元 581 )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长期南北战乱,朝代频繁更替,使当时的文化思想格外活跃,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石刻、砖刻以及漆画等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开宗立派的专业画家、书法家,作为奠基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 六法论 也在这一时期提出。在绘画上,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最具有代表性。顾恺之 ( 公元 344—— 公元 405 ) 是东晋时期(公元 317—— 公元 420 年)的画家。原名长康,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年青时做过官,有机会游览各地的风景。他精通诗文,历史上关于他的轶事有不少记载。有一年,当时的都城建康 ( 今南京 ) 城里要修建一座寺庙,主持和尚因找不到资金而没了办法。这时候来了个贫苦的年青人,说要捐一百万钱。主持以为他吹牛,起初不相信。青年人提出要在一面粉刷好的墙上画一幅维摩诘 ( 传说中一个佛教徒 ) 像,可以向前来观看他作画的人征集捐款。就这样,一连三天,观众人山人海,把寺庙挤得水泄不通。等到最后,这个年青人为维摩诘点上眼珠的时候,画上的人物就像活了一样,观众的赞叹声、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这时募集的钱早超过了一百万。这个年青的画家就是顾恺之。顾恺之画画不仅重视刻画眼神,还特别注意表现人物的特点。有个叫裴楷的人脸颊上有三根长汗毛,别人为他画像时,都不画出来,顾恺之却把这三根汗毛画得特别突出,而强调对象的特征。可见顾恺之善于用特征衬托人物的个性。《洛神赋图》是根据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植所写《洛神赋》创作。《洛神赋》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相逢又相别的情节,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画家注重对人物情态的刻画,山石、树木都富有装饰性。这一作品,与同一时期的敦煌壁画有相近的风格,对后世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很有成就,他留下来的论著有《论画》、《画云台山记》等。他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提出的 传神论 成为中国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根据记载,顾恺之的作品有七十多件,他画过历史故事、神佛、人物、飞禽走兽、山水等题材。可惜,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幅卷轴画摹本了,它们是现在所知道最早的卷轴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f5514ee0975f46527d3e1c6.html

《art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