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进一步解决教育不公问题

发布时间:2011-10-14 22:43: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如何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进一步解决教育不公问题

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导语: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一、为什么教育公平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

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

二、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这是近年来我国农村许多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可以说,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学上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了。人民群众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意见,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实际上主要是对上好学的期待。

当前,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公平呢?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差距。

教育投入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产生积极作用。而重点学校制度也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

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同时,对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

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普遍化,人们都希望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三、寻找新的教育发展之路

不仅是湖南这样的教育大省,其实各地教育都存在教育不公的问题,从道德层面来讲,这是人类社会的私欲所致,从社会层面来讲,他是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学生的利益的行为,然而,这些仙儿易见的状况却无法避免,因为教育是个永远满足不了所有人的需要的课题,站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立场考虑,教育需要改,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众所周知,自“文革”以来,中国教育可谓是经历一分又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然而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在新时期,在弊病层出的背景下,寻找新的教育改革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继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

教育资源缺乏直接而明显的表现,就在于教育资金的缺乏。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历程,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因而在教育资金投入方面,我们各级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和合理使用,特别是对农村贫困学生子弟和城市“农民工”子弟的资金补助,使每个达到法定上学年龄和在校成绩优异的贫困子弟有机会得到上学机会,成为社会可造之才。此外,在奖学金。助学金的设置方面,学校和政府应通力合作,鼓励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面,同时注重学生在素质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得到综合平衡的发展。

在学校各项设施的配备上面,政府应尽最大努力满足学校各项设施的配备和教师人才资源的培养,真正做好教育后勤准备,把湖南教育做大做强。

加大对农民工和贫困家庭子弟的教育扶持力度

第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人数达到997.1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106月,广东省出台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积满60分,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其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

第二,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导致我国城乡教育存在明显差距。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大命题。通过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的探索实践值得关注。

从现实看,城乡教育差距体现在诸多方面,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需要多管齐下。

首先,要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近年来,各地相继颁布了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对学校的生均经费、校舍建设和教育教学设施配置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要求是面向区域内所有城乡中小学的。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必须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中央财政要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地方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经费保障责任。

其次,要合理规划农村学校布局,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新一轮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对于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水平成效显著,湖南岳阳县就是一个例证。但应当看到,个别地区简单撤并的做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扶持与帮助,促进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是今后推进学校布局调整需要认真考虑和关注的问题。

再其次,要不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城乡教育条件差距突出体现在师资的差距。解决这一差距,需要不断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要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区学校干部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促进城乡学校教师相互交流。

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教育部门的监管力度

教学资源应该是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生等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的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下面就多媒体的开发和利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学中已成为必然。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能够轻轻松松学习,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我个人对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影响的探索中,我觉得我们的多媒体教学不应该仅仅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而应该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资源,一种用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鼓励学生思索的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在谈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说: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说得简单一些,是多媒体教学资源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画面等资源。但说到底,课堂是学生的,教师所要充分利用的不是多媒体教学资源而是由多媒体教学资源所调动的学生资源,这才是课堂教学中最大的资源。学生资源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资源,其他的资源必须与此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只有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认同、思维等才能让多媒体本身所拥有的资源转化为学生课堂上有利的学习资源,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让物有所用,才有所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能综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是教材上平实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组合,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能积累丰富的经验,形成优秀的教学案例。同时,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追求多样性,为了使用而是用这一资源,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转变应试教育模式,重回素质教育正轨,向创造性教育发展

正如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一样,湖南的教育不可避免的存在以“应试”求生存,以“分数”求发展的现象,广大学生上学的目的不再如教育的初衷,只是单纯的追求知识的积累和自身内涵的丰富,更多的,他们决定学什么是看什么有利于以后的生存,以后所谓的“事业”的发展,所以,他们的学习甚至于畸形发展成为一种应试教育,分数决定一切。

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倾向于多种能力的具备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恰恰是应试学生们所缺乏和害怕的,这以转变无疑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又一大挑战,涨势在这样对所有人都显陌生的人面前,素质教育才能充分显示他的公平性与挑战性,也是适应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二之选。

素质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一种更高的要求,它的出现在当代并非是偶然的。素质教育之所以要提出,是因为我们原有的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已使我们的教育不能发挥出最佳的功能,不能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吻合。而在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竞争中,起决定性意义的是人的素质竞争。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面对文化贫困的中国人力资源,提高其素质的确是当务之急。扬弃升学主义的应试教育,将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这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那么我们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为素质教育寻求新的出路呢?以下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化的思路

第一,构建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首先,评价内容应体现全面性和系统性,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单是指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单一的应试,而应包括受教育者掌握知识的多少,人格健全与否,认识能力的高低以及生活心理素质的高低等,这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其次,评价过程不应是静态的,而应是动态的,这是因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样的教育,对不同的学生其效果和时间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有的早,有的迟,对教育效果和学习成绩的考核应注意其提高的速度和幅度,不能简单地进行横向比较,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评价方式应是多样的,不能采取单一的应试考核制,应采取多种方式评价,才能力戒以偏概全,做到全面和系统。

第二,抓紧素质教育构架的研究和建设。在教育目标上,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学生做人,做文明人,做创造文明的人为主;在课程设置上,由偏重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转向同时重视语文、哲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人文社会学科,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学校教育管理上,从重视毕业班转向重视起始年段;在教育方法上,由灌输、单一培养应试技巧为主转向启发式,多样式教育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可以讨论,可以辩论,可以教师谈,可以学生讲,给学生思索、创造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这里应该提出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在这一阶段中,应该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学生的学品人品,学格人格诸方面的素质有一个层次分明、系统性强的构架,不能笼而统之、模糊不清。一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生活就业素质。进一步的工作是把这些素质内容分解为各年级、各学段要求的具体内容,实施起来就有了明晰的可行性。

第三,尽快改革升学考,变阻力为动力。升学考的确是指挥棒,具有左右教育方向的巨大作用,这不是坏事。正如许多有识之士而言,在现阶段,升学考试仍是一种较为公平的择优手段。笔者认为,升学考试这根指挥棒所带来的负效应不在于指挥棒本身,而在于指挥的方向。可以这样设想,假如把这根指挥棒用于促进、推动素质教育,将对改革教育现状起巨大作用。不要一般地反对应试,要反对的是对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没有作用或作用甚小的应试。如果认真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使之成为检验素质教育成果的手段,这种考试还是该的。众所周知,考试内容是由教学内容所决定的,只要教学的内容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改革升学考试内容也就有了条件和保证,因此,改革升学考试内容和教学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至于考试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只要认真去做,这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第四,提高教师素质是素质教育质量的保证。教育改革要由教师来实施,除了认识问题以外,还有运作能力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相关素质。教师长期拼搏于应试教育中,习惯的是适应应试教育的教材、教法,而对素质教育思之甚少,做之更少,对实施素质教育,还有诸多难以适应的地方。比如应试教育在文化知识的教学中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造成了文化知识的畸型,而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多元素质,在教学中不能重此薄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的是主导作用,这一主导的水平和能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思想的转变,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更新,都是广大教师应该再学习、再提高的问题。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敬业精神。

第五,抓紧教材建设工作。教材常常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具体体现。应试教育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它的教材不可能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如果不对现行教材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补充,素质教育就成了典型的换汤不换药。现行中小学统编教材,是经过多次研究而下来的,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看,有它的系统性、严密性、科学性,这是不能随便废除的。因为素质教育不是排除知识的传授,而是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的教育,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教材应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第六,重视素质教育的承接性、系统性。现在谈素质教育,大多指与应试教育相比较的中小学教育,但绝不能忽视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素质教育。在这个领域里,虽然已不存在追求升学率而影响教育的弊端,但不等于说这里的素质教育已没问题可说。从素质教育的整体性角度看,不同阶段的素质教育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没有中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高校和中专的素质教育就缺乏基础;反之,没有高校、中专素质教育的影响,中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也就显得单薄无力。

高等学校的教育虽已脱离应试教育,但在素质教育上还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研究。有学者认为,高校培养知识型人才已逐渐成为历史,培养知识——能力型人才是人类近代的认识,但这类人才仍有素质缺陷,比较全面的人才类型应该是综合素质强的知识——能力型人才。这种说法强调了素质的基础作用。没有高度的综合素质,就不能创造出高品位、高水平的成果,没有高度的综合素质,就不能适应现代纷繁复杂的各种挑战。

第七,必须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各国的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挑战。我们要实现现代化,要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决定性的因素是国民的素质问题。

国际上的一切竞争,实际上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尽快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迎接21世纪挑战、竞争的迫切需要。然而,我国的教育现状和现实的紧迫要求是很不协调的。党和国家三令五申制止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实际效果却不大,学生负担没有减轻而是越来越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已经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嫩弱的背上背着沉重的书包,忍受着老师、家长的重重压力。应该大声疾呼,这不是在培养未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摧残人才。教育现状的严重问题说明,实施素质教育仅有上述措施还不行,必须有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必须以立法的形式来推行素质教育,从历史责任的高度来认识,推行素质教育,才是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

严惩教育中存在的贪污腐败现象

中国要发展必须先整顿好教育,教育整顿好了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没有教育的振兴,就不会有国家的富强,不会有社会的和谐,不会有民众的幸福,不会有事业的兴旺,不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腐败必须得到根治。腐败不得到根治,社会不会有公平正义,各种事业不会有活力,人民群众的权利不会得到保障。各种腐败中,军队腐败、司法腐败、组织部门腐败、医药行业腐败直接关系到国之兴亡和民之生存,固然危险;但教育腐败同样危险。教育腐败不但消耗了社会的大量物质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还会毒害受教育者的心灵,从而败坏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今日教育腐败之严重,可谓空前绝后,这表明我们的体制、政策存在着严重缺陷,表明着党的执政能力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愿决策者充分看到当前教育腐败对整个民族的危害,多管齐下,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治理之。使无耻卑鄙、唯利是图、品德败坏之辈,远离教育这片神圣的领域,使有才有德、追求真理、以一腔热血教书育人之辈,得到英雄用武之地,还教育界一片蔚蓝天空。

邓小平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兴衰,社会的长治久安。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事业关系下一代的培养,关系祖国的未来。因此,加强教育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也非常重要。

一是进一步深化教育事业改革。合理做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使学校之间的协调、均衡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和公办高中择校生三限政策。20098月,江西赣州市会昌县教育局公推公选产生的5名中小学校长,如果县教育局一年后考察认定校长不称职,有权对其提出罢免。2005年,山东淮坊市一次性取销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校长彻底告别官帽实行由委任制限改为选聘制和任期制的职级管理,改革后实行职级管理的500多名校长,在没有了科级或副处级的行政级别,千余名校长的人事档案从原来由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管理转为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些大胆的尝试没有在全国推广开来,在我看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经验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或是阻力太大,推广不开。还有一种好的制度就是中小学校长轮岗制度,特别是乡镇中心校校长要定期对调轮岗,他可以有效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但也有些地方实行轮岗制度效果不佳,原因在于岗位有限,频率过快,导致了校长任期内的短期行为。; w  M, A) q1 Q

从源头抓起,上一级教育部门不得向下面学校摊派。学校要做到廉政收费,光靠学校还不够,必须要有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引导。大多数学校是不敢擅自收费的,当前收费相对规范,群众意识较高,校长不敢明目张胆乱收费。但现实中每所学校除了正常的课本资料费和作业本费外都或多或少还会有其他收费。这些费用都不是学校自行收取的,而是一些部门通过学校代收的。因此,要杜绝学校乱收费必须从源头抓起,严禁利用上级对下级的管理特权乱摊派,给学校给老师制造麻烦,引发家长对学校的意见,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7 g/ W% g1 q# f* G) ?/ w1 D

二是校长要做廉洁从教的领头羊。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毛主席也曾说过,学校的问题首先是校长的问题,其次才是教师的问题。从学校发展战略管理角度,校长具有决策者的形象;从学校行政工作角度校长应是组织者的形象;从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角度,校长应是教育者的形象;从构建校园文化氛围的角度,校长应是文化人形象;从沟通协调学校与社会,最大限度开发利教育资源角度,校长应是公关者形象;从为师生员工服务,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角度,校长应是服务者的形象。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一个好的校长能带出一所好的学校,而一个不好的校长也会搞垮一所学校。当前一些中小学校校长忙于抓行政,忙于应酬,把教学业务扔在一边,让分管副校长或教务主任抓,自己从来不闻不问,这样的校长容易产生腐败。应酬多了,抵抗不住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就会成为单位的蛀虫,整天只记得吃喝。一名合格的校长要学会打组合拳,要做到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两手抓,两不误。要经常在教职工会议上说说党风廉政建设,说说党的反腐倡廉十六字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钟长鸣,做一名学生爱戴、教师拥护、群众称赞的有能力、有水平、有品德的好校长。

三是加强教育工作者廉政教育,筑牢他们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对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廉政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担负起为国家、为社会教书育人的重任。作为学校一把手,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防止腐败产生,影响自己的前途。目前,各级纪检部门对中小学校长的廉洁教育采取的主要方法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搞培训,二是剖析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三是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这三种方法说穿了是引导、警示、熏陶的三种手段,现在看它们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不够深入,不够经常,不够得力。于此,我倒很赞成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开展中小学生廉政格言征集、廉政文艺演出、廉政书法比赛等形式,让它成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到廉洁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廉洁美德成为青少年骨子里的东西,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校长们有较高的廉洁意识和品行。+ A) x1 J7 i3 Q4 P1 s8 w

从小事抓起,做到防微杜渐。任何一个官员、中小学校校长腐败,都是一步一步走向深渊,最后走上不归路,因此,不可小看小事。小事不注意细节,不注意自身修养,失去监督,就会滋生腐败的念头。一次得手,没有人找麻烦,即使事后有人发觉,也草草了事,当事人就会存有侥幸的心理,为以后的腐败埋下伏笔。因此我们任何一个领导干部,任何一个校长,都不可心有贪念,每个人的历史都由自己去写,一旦走错了第一步,后面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别以为多收学生一元钱是小事一桩,这样的人一旦当上领导干部就会迈向腐败的深渊。任何一个教师,任何一个校长,任何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时刻坚守原则,防止贪念的滋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926c0215901020207409cec.html

《如何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进一步解决教育不公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