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3-21 23:07: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成绩

评卷人

姓名

蔡静

学号

2015214574

华中师范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从《国富论》到经济学

完成时间201666

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

专业电子商务类

年级 2015

从《国富论》到经济学

——读《国富论》有感

摘 要:《国富论》是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被大家称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那么一个初学经济学的大学生,对《国富论》会有什么样的思考呢?从书的题目来看,《国富论》看起来是研究国家经济的,但事实上《国富论》不仅仅着眼于国家经济,还研究了人民的收入,所以《国富论》的主题应该是对“国民经济”的分析和描述。

关键词:《国富论》稀缺性国民收入经济学

(一)引言

在阅读《国富论》之前,其实我对经济学的有关知识是很缺乏了解的。唯一的了解也就是读过《牛奶可乐经济学3》,但是这一本书是一种通俗读本,也就是说,主要目标是“扫盲”,以及给读者传递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法。主要是以“十万个为什么”的模式进行的,语言也非常的通俗和接地气,作者也在书中说道,只希望读者读完此书后,能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所以,我也仅仅是对经济学浅层次了解,对一些经济学的原理和专业词语,可以说是完全陌生的

所以,选择读《国富论》对于我来说其实一种挑战,因为《国富论》是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被大家称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我因为没有什么经济学的基础,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版本就非常重要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由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英国的经济学家,有“现代经济学之父”之称的亚当·斯密编写,作为一本世界著名的经济著作,有很多个版本的译本。由于之前没有深入了解,所以我只是草率地在网上下载了一个版本的《国富论》,后来经过一些资料的查找,发现我读的是王亚男版本的,也就是197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那一本版本。这一版本也是《国富论》最早的译本。所以这个版本没有什么注释背景之类的提示,所以读起来其实是需要一些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的,不然会有点难以理解其中的一些概念。不过,跟着老师上课的进度来阅读这一版本,还是比较有探索性的。[1]

有趣的是据说这一版本的封面上写着:温家宝总理说:“《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这让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种不一样的优越感和动力原来我和国家总理读过同一本书

(二)主要内容

从书的题目来看,《国富论》看起来是研究国家经济的,但事实上《国富论》不仅仅着眼于国家经济,还研究了人民的收入,所以《国富论》的主题应该是对“国民经济”的分析和描述。

《国富论》总共有五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前四篇主要围绕广大人民的收入展开,第五篇主要围绕君主和国家的收入展开。

其中我最有感悟的应该是第一篇和第五篇。

第一篇国富论序论

这本书的第一篇从分工和劳动,谈到了货币和商品,最后落脚在地租。简单的在看目录的时候,我还是挺困惑的,觉得这样的逻辑看起来有些奇怪,但是跟随着亚当·斯密的思维逻辑,发现其实从分工的角度出发,在历史上,是用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开始。

劳动生产力作为经济进步的基础,所以自然而然,为了经济的增长,联想到劳动生产力是很重要的。

正如亚当·斯密在“论分工的第一句话说的,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分工的确使劳动者,因为“术业有专攻”而熟练程度增加。但是,社会发展的很迅速,我觉得现在的分工制度是很需要改革,因为分工很容易培养人的惰性。

想象一个情景吧,这也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在一个摄制组中,一群人为了拍摄一个节目而聚集在一起。第一个组有十五个人,第二个组只有三个人。第一个组分工非常细致,有负责写策划的、有负责摄像的、有负责出镜的、有负责后期剪辑的,甚至为了减轻每个同学的压力,还安排了轮换制度。而第二个组,相比较而言就比较简陋了,一人负责出镜和策划,剩下两人兼任摄像和后期。

最后的结果如何呢?出乎意料的是,第二组的拍摄作品明显优于第一组。第一组出现了很多没有设想到的问题,比如摄像和出镜的主播约不到合适的时间,拍摄的时间总是一拖再拖;每一个后期风格不一致,造成节目风格诡异;摄像和后期交接不及时,成稿时间不稳定。写策划的觉得后期简单,不用烧脑;后期觉得主播简单,不用花费好几个小时对着短短几分钟的片子扣细节;主播觉得摄像简单,不用一遍一遍的说同样的话;摄像觉得策划简单,不需要催策划交稿也不用催后期剪片子。最后分奖金的时候也差点吵起来,策划和摄像每期都参与了,觉得自己应该分的最多,而后期认为自己付出的时间最多,也应该分到最多的一份。

反观第二组,虽然只有三个人,但是每个人对节目的风格和定位都了如指掌。因为每个人都身兼多项任务和技能,所以主播和摄像明确地知道后期需要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效果,后期也知道每一段影片要怎么串联起来,加什么样的效果,就算有问题也可以及时沟通所以,最后成片的效果也是出乎意料的满意。分奖金就更简单了,每个人完成的任务差不多,均分就好了。

所以第一组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呢?根据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论,这不正是典型的,为了增进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和工作量而分配工作吗?但是作为当事人,我觉得分工自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于分工后劳动标准的界定。现在的分工制度更多的是为了减轻劳动者的压力,而不是为了增进劳动生产力。分工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工作量减轻,应该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分工。

《国富论》中另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价值论”中关于稀缺性的部分,虽然这一观点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亚当·斯密认为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是由它的稀缺性决定的,但事实上,从高中课本中,我们就知道商品的价格是由需求跟供应共同决定的。这也是《国富论》的一个明显的错误。所以,我想研究为什么稀缺性的这一问题,在整个逻辑严密的《国富论》中沦为了败笔。[2]

课上老师曾经留给我们一个思考题:为什么水作为必需品,我们每个人离开水就活不下去,但是价格却低廉,但是钻石只是作为观赏用品,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是却很昂贵呢?虽然老师上课时,用稀缺性的有关知识做了一些解答。但是我还不是很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而《国富论》中很明确地提出了: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一切商品的价值,通常不是按劳动估定的。而是由物品的稀缺性和精巧程度决定的。钻石价格昂贵是因为,钻石产量少、加工程序繁琐。而亚当·斯密认为,劳动也是一种商品,所以因此钻石的价格自然会比水要搞。这也解决了我从高中政治课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困惑

不过仔细想想,水也是稀缺资源,水的获取过程也很繁琐,需要净化提纯等一系列的步骤,但是为什么水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贵呢?正确的答案还是因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而不是稀缺性。百年之后的边际效用理论才得以完美的解释这一问题。

这一篇的最后一部分,是地租的角度看经济的发展,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亚当·斯密提出了三种地租的土地生产物食物衣服住宅。虽然亚当·斯密却在后文中一直提到地租对于商品价格力影响。从谷物价格的下降,到煤矿和贵金属矿山的价值不同。还提出对贵金属的需求,既因为效用,又因为其美质;对宝石的需求,全因为其美质,工资和利润占价格全部,地租只占极小部分。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还是因为土地的产出力的上升,所以才创造了新的需求,从剩余食物到贵金属和宝石。

所以在最富裕的人民心目中,金银自然有价值,而在贫困的人们心中,自然只有最小价值。在贫乏的未开化民族间,金银几乎没有价值。饭都吃不饱,怎么会需要那些只有观赏价值的金银和宝石呢?[3]

第五篇论君主和国家的收入

如果说第一篇是给经济学铺路的话,那么第五篇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篇,可以说就是在名为《国富论》的楼房上加了一个漂亮的阁楼,升华了整本书的境界。

谈论了关于国家的司法经费、公共工程经费、教育系统经费等作为资本是如何积累的。

一个国家,无论是狩猎民族还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影响社会进步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制造业的进步和战争技术的改进。不过从现在社会来看,战争技术的改进方面,提升的可能性不大,最多就是多研究一些核弹之类的杀伤性武器。那么,社会进步的重点还是落在了制造业上。

所以问题又回到了第一篇重点讨论的劳动,也算是首尾呼应了全文

因为理论上,制造业劳动者获得高工资,是因为这一种制造业处于前进状态;制造业劳动者低工资,这一种制造业处在衰退状态,劳动者过剩。所以国家想要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最应该做到的就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增加。

我们可以通过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来对我国的经济政策的改革做一些借鉴。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带来的教训是通货膨胀、两极分化、大都市人口过密化和农村人口过疏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坦率地说,这些问题在中国也已经出现,有的已经相当严重。大幅度提高工资后带来货币发行过度引发的通胀必须有所应对大都市人口过密化和农村人口过疏化,现在就应该开始警惕和预防[4]

(三)结尾

正如巴曙松在《牛奶可乐经济学》的推荐序中说的,经济学最大的魅力之一,在于经世济用,对于现实经济有着强烈的参与感。[5]

那么,既然看了《国富论》,认识了一些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所以为了更好的理解经济学这一门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学科,我决定应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分析。

下面是一个我在网络上找到一个有关经济学的案例,我想通过《国富论》中的一些理论来对其进行分析。

1990年,作为力图削减财政赤字的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国会同意对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征收10%的“奢侈品税”。如豪华游艇、私人飞机、高级轿车、珠宝首饰和皮革制品等。到了次年,由于有钱人为了逃避税收转而前往邻国加拿大等地购买游艇,导致美国东海岸度假胜地南佛罗里达地区的游艇销量迅速下降了90%,与此同时,德国奔驰和日本凌志在内的高级轿车的销量也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而在这一年美国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进账,反而倒赔了钱,因此两年后宣布撤销这一税项[6]

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真的是很简单,既然本国的奢侈品涨价了,那就去邻国买吧。

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就要运用到《国富论》中提出的国家理论与公共财政理论。也就是站在国家的位置上看这一政策为何颁布,又为何失败[7]

亚当·斯密是首个提出市场经济的人,他崇尚经济自由主义,把市场经济描述为“看不见的手”调节的经济,他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供求双方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每个人各自理性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可以带来整个经济的高效率,因此,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极力要求缩小国家活动的范围,提出“守夜人”、“廉价政府”的口号以及“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支,最好的赋税制度是税额最小”等观点。所以,国家为了削减财政赤字,增加税率,在亚当·斯密看来应该是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因此导致了失败。[8]

(四)结语

最后还是要说说《国富论》的缺点吧,其实对于我这样的经济学的初学者来说,没有研究过很多的经济学著作,只能谈一谈,那些我很感兴趣,但是书中却没有提及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国富论》是完全基于资本主义模式下的经济制度分析的,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分析。因为作为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克思认为:工人每天的劳动一部分是必要劳动,这是工人的酬劳,是供工人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而另一部分劳动是剩余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这部分是资本家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家正是通过不断的增加生产剩余劳动的时间加大对工人的剥削。这一观点其实和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论是存在冲突的。如果能够结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制度,那么《国富论》的应用领域会更广。

第二个就是《国富论》的定位,还是经济学的通俗读物。所以语言风格还是比较平实的,也没有引入一些数学的模型来表现经济学的一些原理。仅仅通过语言的描述,大部分的理论依旧是抽象的。所以针对这一不足,我打算以后接着阅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据说《经济学原理》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集成,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数理的运用。其中的一些图表的应用应该会更有利于一些经济学理论的展现。

总之,《国富论》在经济学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国富论》中的思想也是没办法用几千字就说明清楚的,我能做到的就是,选取一些我感兴趣的观点,深入地理解,并再做一些扩展的阅读,思考其对今天的现实意义。而且,仍然愿意阅读更多的经济学著作来丰富自己关于经济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杨宏云, 包振宇. 《国富论》当代复译版本批评研究[J]. 江海学刊, 2013(6):210-214.

[2]()柯亨(Cohen, M.).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3]Smith, Adam, 郭大力, 王亜南.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商务印书馆, 1974.

[4]张车伟, 蔡翼飞, 董倩倩.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经济学动态, 2010(10):107-111.

[5]罗伯特. 牛奶可乐经济学 3[J].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6]代鹏. 经济增长的革命[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7]项晓锟. 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推进我国财政改革[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5(S3):108-109.

[8]王淑玲. 公共财政与新农村建设[J]. 集团经济研究, 2006(29):17-18.

References:

[1] YunhongYang,&ZhenyuBao. (2013). "The wealth of the nations" contemporary complex versions of criticism.Jianghaiacademic Journal(6), 210-214.

[2]Cohen, & M. Adam Simy and "the wealth of the nation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2013.

[3]Smith, Adam, Dali Guo, Yanan Wang. Research on the nature and reason of national wealth.commercial press, 1974.

[4]Chewei Zhang, YifeiCai, &Qianqian Dong. Japan's "national income doubling pla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Economics Information2010(10):107-111.

[5]Robert H. Frank. The Economic Naturalist's Field Guide: Common Sense Principles for Troubled Times[J].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7.

[6]Peng Dai, The revolution of economic growth[M].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2.

[7]Xiaokun Xiang. Western public finance theory to promote financial reform in China.Market Weekly: a theoretical study, 2005(S3):108-109.

[8]Shuling Wang. Public fin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J]. Group Economic Research, 2006(29):17-1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7e32da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b.html

《国富论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