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寓言两则—自相矛盾 语文S版

发布时间:2019-04-24 18:18: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自相矛盾 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书和概括课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的寓意,学会说话要讲求实际,做人要实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寓意,学会说话要讲求实际,做人要实在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上课,师生问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八课 成语故事第一个故事——自相矛盾。齐读——再指名读。

1、这里有两个生字词,指名读——矛盾。

2、第一个生字“矛”,理解矛的意思吗?谁知道矛是用来做什么的?是什么样子的?

1)出示图片

2)如果要写这个字,你想提醒同学注意什么?(谁来说说?“矛”字有三个笔画拐弯,需要顿笔,横撇,点,横钩,竖钩,先竖拐弯处稍微顿,回锋出钩。

3、教学“盾” 。理解盾的意思吗?谁知道盾是用来做什么的?是什么样子的?

1)出示图片

2)如果要写这个字,你想提醒同学注意什么?

4、现在就请拿出你的钢笔进行一次描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入:这篇课文就是讲了两件兵器之间的故事,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汇报

你觉得这篇课文哪里比较难读?

1)指名读课文,指一名男(女)生读,(相机评价)

2)相机出示: 戳(chuo)强调读音)

3)再读

4)评价,齐读。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

1、课文只有一个自然段,你能把把它读成几部分吗?并说说理由。

2、学生自由读。

3、交流

(1)第一段(方面)该读到哪里?你来读,主要写什么?

(2)谁来接着读,主要写了什么?

3现在谁能把课文读成自己的一句话?指名回答,交流。

4、同桌互读。

四、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1、过渡:一位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是怎么卖的呢?

2、学习第一部分:

A指名读第一部分。★(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B出示第一句话: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1)指名读,理解“坚固”(很牢固)(此时此刻,你就是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你会怎么来吆喝?你为什么要这样吆喝?你从哪里感觉到是这样吆喝的?(相机理解夸口,引导学生抓住图上的神态,你觉得此时此刻他是怎样一副神态——眉飞色舞、神气活现)

2)此时此刻,他是怎么说的?理解“夸口”(用夸字组词:夸奖,夸耀,夸张,理解:用三个字就是,说大话)你想到四个字的词语是什么?(自吹自擂),用一句一句歇后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讲得真好,(指导朗读:谁来试试,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展示读,教师及时评价:你读出了他的自夸,得意,骄傲)

C同学读书读得很好,接下来,那个楚国人又是怎么夸口他的矛的呢?(教师出示:★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会有更多得同学读得更好,谁读?指名读,板书“锐利,戳”理解“锐利”读准字音,再读。

D齐读:★(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4、学习第二部分:

A教师引读,这时,有个围观的人把这一切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中,他问道:(齐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B师:这里没有语气词,

体验1如果你是围观者,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问楚国人呢?

C指名回答:投影出示,引导朗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教师小结:你在责备他,为什么?;你在讽刺他,能告诉我这样说的理由吗?批评他,你的依据呢?哭笑不得,怜悯)(正在戳穿他不能自圆其说的荒诞夸辞(语言))

D楚国人听后,一句话也说不出,结果只能,板书:张口结舌

E师:什么是张口结舌呢?

F说的真好:张口结舌就是哑口无言、就是目瞪口呆、就是无话可说

G他为什么要张口结舌呢?当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后悔,埋怨,难堪)

五、联系实际,揭示寓意。

1、几年后,那个楚国人又来卖矛和盾了,如果你是那个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你会怎样推销介绍自己的矛和盾?

2、指名回答,教师小结:(评价,鼓励,不要,不要)

3、揭示寓意: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所以, 后来人们就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比喻——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

4、生活中你遇到这种“自相矛盾”的人吗?

师:是呀,你们看,本来矛和盾都是两种兵器的名称,为什么现在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言行前后抵触呢?正是来源于故事中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前后不一致哪。

师:让我们捧起书,再次走近这个给后人无数启发、至今仍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吧。

教学反思

课文《自相矛盾》简短易懂,但课堂中却是很难操作。对于寓言类的课文如何教学?我以读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感悟人物形象,感受深刻的道理。

一、尊重学生,转变方式,以读组织教学

语文课堂应该上成读书指导课,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本科教学就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读书指导。如初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奠定良好的学文基础。再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层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精读课文,感知寓意。整个过程层层深入,在读中品味寓言,发展思维。

二、利用情境,借助想象,促进语言表达

将文章中的留白处作为孩子们语言训练的契机:1、集市上楚人是如何大声叫卖自己的矛和盾的。通过学生的表演读,将楚人的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出来,引导其他的孩子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演练习说话;2、围观的人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类人群,抓住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如“嘲笑”、“责问”、“讽刺”等,进行不同角色的体验。3、文中只是提到了楚人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可是具体这个人的神态、动作会是什么样的,如何脱身的?文章中并没有交代,这里也给我们的语言训练留下了契机。我重点抓住“张口结舌”一词,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教学组织过程中,觉得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评课教师讲到的学以致用,联系生活,以及点一下寓意等内容,我在教案设计时都已充分考虑,但由于前面初读阶段时间花费较多,导致这一环节没能出示,给人感觉课堂教学不完整,重点没有突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重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f170ba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a.html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寓言两则—自相矛盾 语文S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