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引领 科学规范践行课程实施22

发布时间:2020-07-02 20:17: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目标管理引领 科学规范践行

一、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以市区相关文件为依据,坚持立德树人,扎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作用。力争在课程管理方面有新突破,在课程结构方面有新举措,在课程实施方面有新创举,在课程评价方面有新思路,从而推动我校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什么是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程建设理念:构建开放、综合、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课程。

三、学校课程建设目标

1学校发展目标 学校课程建设在“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的统领下,坚持“三育九养”的实施策略,实行课程功能的转变,构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实施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自主性、生活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构建特色学校课程体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精品校本课程,不断丰富与完善课程结构。

2教师发展目标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使全体教师深入领会新课程计划的精神,贯彻与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学生培养目标学校课程建设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扎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通过课程的实施,促使我校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体验、合作、探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变革,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校课程设置

根据《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及《顺义区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行)》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全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九年级第二学期上课减少2周,复习考试增加2周。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学校可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

五、新课程计划带给我们的思考与改变

年级

周课时

科目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初中

总课时数

思想品德

2

3

2

241

历史

2

1(上学期)

2(下学期)

1

(初高衔接)

138

地理

2

2

140

物理

2

3

169

化学

3

99

生物

2

2

1

(初高衔接)

173

语文

5

5

6

548

数学

5

5

5

515

外语

4

4

4

412

(一)课程结构的变化新课程计划更加强调连贯性,将历史、生物课程延伸到九年级是为了解决初高这两门课程不衔接的问题。

(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

以上课表学科要适当切分学科课时,拿出10%左右的学时用来开设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找到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链接点、兴趣点、探究点、问题点、应用点。

1、实施建议

学习方式——尽量依托参观、调研、制作、实验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强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合作学习、体验学习。

资源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等社会资源,支持区县、学校和资源单位合作开发实施。

教师创造学习机会,学生把握学习机会。

多样化展现学习成果。

语文和英语学科要以语言应用为主,校内安排阅读、朗诵、辩论、文学论坛、戏剧表演等活动;校外组织学生身临万里长城、天坛公园等教科书中涉及到的实践基地感受语言与实际的联系,参观郭沫若等文学家故居,担任博物馆解说志愿者,参加汉语和英语比赛等活动。

数学学科以数学的实际应用为主,校内安排模拟商店、数学小游戏、运用建模思想解决车票购买和交通流量等问题,校外组织学生到古代建筑博物馆、首都城市规划馆等考察数学的应用。

思想品德、社会学科要以道德、法制和情感的真实体验为主,校内安排时事讲坛和电子报制作、模拟法庭等活动;校外组织参观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等历史社会类博物馆,组织到汉石桥实地、五彩浅山等开展地质调研。

科学类学科要以小实验、小制作为主,校内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性实验,举办科技节,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的展示、撰写科技论文、制作电子报、开展科普读物交流;校外组织参观自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牛栏山一中生物馆,组织到植物园、污水处理厂、三高农业示范区、啤酒厂等地开展实地调研。

艺术和体育学科要以体验艺术、丰富体育生活为主,校内组织绘画、书法等美术作品展览,组织开展合唱节、舞蹈节、体育节活动,开发并组织学生参与武术、舞龙、踢毽、抖空竹、花式跳绳等传统体育项目;校外组织到国家大剧院、美术馆等地感受艺术的魅力,到体育馆观看体育比赛,参加社区的各类文体活动。

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科整合、突出主题,将学科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原有内容、学时统筹使用,积极尝试长短课、大小课的实验,为学生创设更加开放、灵活、可选择的课程。

2、实施模式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市、区、学校三级采取1:2:2的模式共同组织落实,。市级建设课程占学科实践课程总学时的20%,区校两级各占40%。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筹安排:七至八年级每学期15周、每周半天(3学时),校内外共同实施,每学期组织5次(共15学时)校外实践活动(市级1次,区级2次,校级2次)、10次校内实践活动(共30学时)。

市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个一工程结合。四个一即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

区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由考研中心统一制定。

校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部分)

《学科名著导读展讲》课程实施策略

实施范围:此课程不局限在七、八年级开设,任课教师均要参与,按照学校统筹安排进行组织管理。

课程目标

1阅读相关学科知识的经典名著资源,拓展知识和视野,加强文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提升人文素养。

2通过阅读、朗诵、论坛、表演、表达等方式,学习阅读、理解、分析、欣赏等方法。

3通过感知剧情、历史人物等,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获得自身感悟。

课程内容:结合《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通知》精神,加强学科知识拓展著作阅读,赏析结合,获得探究性学习体验。

实施办法:以市区教委推荐图书为载体,根据学科教师选择与推荐,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目,教师进行问题驱动式导读,设计《导读任务单》,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过程,以戏剧、朗诵、表演、论坛形式进行交流,学生获得认知体验。

课程评价: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表现性评价居主导;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

《学科综合个性化作业展评》课程实施策略。

实施范围:此课程不局限在七、八年级开设,任课教师均可参与。

课程目标:

1让学生感受学科综合个性化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效,富有探索与思考价值。

2让学生体会科学综合个性化作业是建立在知识巩固后的拓展,在作业布置中展现多样性选择性。

3建立在分层教学基础上的自主探究,让学生感受激励。

课程内容:设计作业时,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有血有肉且情感丰富的学习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巧妙地利用作业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广阔自由的空间里拥抱知识,展露才华,获得成功,体味快乐。

实施办法: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中,有意识地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命令式,强制式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加强作业形式的改革,加大研究性、创造性、开放性作业的比重,鼓励教师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课程评价:

1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贴合学生情况,享受成功与快乐。

2关注是否建立在作业评价的基础上的对学生的激励。

3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

任课教师在完成学校主导的校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教研员教学建议,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色或跨学科实践活动,学校本学期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优活动。

在学科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围绕活动主题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为学生进行创新和设计提供机会,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综合培养人文、科学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课程实施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知识与能力、智能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采取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广泛开展以实验、观察、制作、调研、实地观察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活动。要精心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并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开设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在七、八年级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渗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七年级每周1学时、八年级每月2学时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指导课,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组织做好学生“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情况的认定填报,有关情况作为中考动手实践类成绩的计入依据

课程目标:渗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时安排:七年级每周1学时、八年级每月2学时。

课时安排:一学期完成5项活动,则平均3-4周完成1个。学校每两周安排一节教师活动指导课(安排教师讲解,学生交流和展示)。

课程评价:在校内完成认定填报,作为中考动手实践类成绩的计入依据。

排课安排:初一优先考虑物理,初二优先考虑化学。

(四)明确地方课程课时数。

市级地方课程含专题教育综合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中国梦、职业生涯、我们的城市、我爱北京等。学时为一至八年级每周1学时。区县地方与校本课程的学时一至九年级每周1学时。

将以往的专题教育包括毒品预防、预防艾滋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健康教育、礼仪教育等专题,整合为专题教育综合课程,分设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四个板块。学校自主课时安排晨会、班队会、少先队活动等。

六、干部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的水平直接反映学校办学质量的水平,决定着学校是否能够高质量、有特色地持续发展。加强干部教师课程领导力,能准确定位课程价值、科学开展课程规划设计、有序地组织和参与课程开发、有效地实施课程、正确地引导课程评价、提供相适应的课程管理决策,有利于课程整体推进和课程特色创新,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道德修养。

1在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的基础上,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主动更新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课程领导力。

2、学校课程指导中心要做好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正确引导课程评价,定期分阶段召开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

3、教研组要结合教研员学科教学建议参与课程研发,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扎实做好学科综合实践组织管理工作。

4、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精神与中考改革变化及初中阶段考宽教宽学宽特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学校办学思想的引领下,课程管理与评价实践探索中我们会更科学规范系统加强课程建设,在变革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只要有探索和改变的勇气,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48d30e4a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5.html

《目标管理引领 科学规范践行课程实施2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