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闽南(泉州)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发布时间:2020-07-15 04:41: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闽南(泉州)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文化服务中心——陈昆岩)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可见文化产业正在逐步地获得重视。整合文化资源,合理利用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促进文化生态的保护,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在国际文化秩序大变动、文化格局大调整、文化资源再分配的较量中占有一席之地。

厦门、漳州、泉州三地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保存地,也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闽南文化发源于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层层积淀,具有多元的文化表现形态,是中华文化优秀的“基因库”。闽南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由于历史和地缘关系,许多早已在中原土地消失的文化形态和种类,在福建尤其是闽南一带不仅保存、活跃,而且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厦漳泉三地共有4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分别占福建省省级和国家级名录项目的43%和51%。全省26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18个集中在这一地区。众多原生态的闽南民间传统文化,与台湾民间文化一脉相承,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基因处处可寻,构成了闽台文化之间的多彩景观。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鲜明的特色,深受人们喜爱。泉州南音被专家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2002年,泉州南音与梨园戏、木偶戏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南音不仅流传在闽南地区,而且流播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成为联系海内外同胞的精神纽带。梨园戏,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泉州提线木偶戏先后到过40余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屡获国内外大奖,被誉为世界一流的木偶艺术珍品。高甲戏的丑角艺术丰富多彩,形成亦庄亦谐、以丑见美的独特风格。

加强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对于优化文化生态环境,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凝聚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闽南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闽南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

(一)领导力量薄弱,部门协作不够

闽南非物质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配合工作机制不够明确。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尚未列入正式编制,缺乏专兼职人员。多数县级政府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但对于闽南(泉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进展缓慢。

(二)认识不够到位,保护氛围不浓

有些领导和多数干部群众对非物质文化生态的概念认识不清,对保护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混淆保护闽南文化与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异同点,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工作只是文化部门的行为,缺乏政府引导和全民参与保护的意识。基层新闻媒体对非物质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宣传不够有力,效果不够理想。

(三)政策支撑乏力,保障措施不强

对闽南非物质文化生态的保护投入较少,缺乏常规性的经费保障,基层的文化保护经费缺口大,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单项规划滞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不够,没有明确他们应当履行的义务。

二、存在问题的分析

泉州近年一直在拯救像南音、木偶戏、高甲戏、江加走的木偶头雕刻、李宝尧的刻纸艺术等众多泉州有名的民间艺术瑰宝原因就是不让这些失传,毕竟它们是弘扬泉州历史文化闪光的名片文化为何会流失甚至于销声匿迹,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一直以来,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忽略传统、抛弃民俗而融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因此而衍生出了所谓的快餐文化。这样的一些文化不断地在吸引年轻人,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他们把时间花在欣赏欧美电影、欧洲足球、卡拉OK等等,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关注。传统文化在青年人的心目中正越来越失去地位,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濒临灭绝,例如江加走的木偶头雕刻、李宝尧的刻纸艺术,惠安女服饰等,保护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二)传统艺术失去市场

随着城市拆迁、村落城镇化、开发区大量上马、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大批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村落、建筑物等面临拆除的危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正不断消失。大量依附于婚丧喜庆而存在的富有特色的技艺、演艺如花灯、纸扎、大鼓吹、笼吹、高跷、拍胸舞等,随着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而市场萎缩,导致艺人生活无着,出现生存危机。

(三)传统艺术后继乏人

以前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父传子、师传徒,传承人可以借此谋生。但现在,生活水平迅猛提高,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渠道增多,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而大部分传统工艺十音铜锣制作妆糕人技艺都是手工操作,缺乏改革的余地。目前,以传统手工艺谋生已很难养家糊口,哪有人愿意去学习和继承。因此,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

三、加强闽南(泉州)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建议

不可再生性是文化生态的重要特点之一,历史文化遗产一旦遭到破坏,将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和历史的遗憾。这是对现代化的一种扭曲,其损害的将是人类自身。从这一点上来讲,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需要我们每个人为之努力。

在加大对闽南(泉州)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应做好以 下几点:

(一)科学论证,做好规划,努力保持、维护自然和文化的继承。发掘城乡非物质文化,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泉州古城为核心区,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

(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发掘培养出一批民间艺术大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技艺传给下一代,确保这些珍贵遗产代代相传并得以弘扬。

(三)深入开展生态保护的理论研究工作,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闽南文化体系。定期在厦漳泉三地轮流举办国家级闽台文化高峰论坛(海西文化高峰论坛)等,同时加强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及闽台两地历史、规划和发展的研究,扩大两岸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国家级知名文化品牌。

(四)积极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搭建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同促进闽南文化的发展。利用传统节庆,与台湾同胞共同举办各种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等文化活动,进一步营造两岸一家亲的民俗氛围。在台湾,有80%以上的居民祖籍地在闽南地区,闽南话也是台湾的主要方言,闽南民俗文化、妈祖信仰、歌仔戏、南音等都深深地扎根于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中。

(五)要以政府为主导,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把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作为文化强市的核心,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建设规划。加强资源整合,创建精品,以点促面。加强厦漳泉联动,共建闽南文化生态区。

(六)要借助媒体扩大宣传效应,提高知名度和普及率。陈三五娘的传说仙公山的传说枫栖七宝羹等更要通过报纸、媒体、网络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和传承。泉州电视台4套闽南语频道的《泉州讲古》、《养生之道》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闽南地区的市、区(县)学习。

(七)加快保护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把生态文化与旅游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把小生产与广阔的大市场对接,使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凝聚活力,促进文化创新,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持续不衰的闽南文化热吸引了两岸各界的关注。海西文化论坛、闽南文化节、闽南语歌曲大赛、两岸姓氏谱牒展暨学术研讨会等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使闽台文化交流更加主题鲜明、深入广泛。闽南文化热,也推动了以闽南文化为主题的闽台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与丰富,成为维系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我们可以期待,随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必将使五缘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必将为福建成为对台交流的重要基地,提供重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闽南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感情的纽带,只有把闽南文化保护好了,闽南文化才会更具魅力和吸引力,才会增强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感,促进两岸的共生共荣,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0b267eb85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9.html

《浅谈闽南(泉州)的非物质文化保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