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看见”看不见的力量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是枝裕和:看见看不见的力量
作者:刘春
来源:《艺术广角》2019年第02
1995年,33岁的是枝裕和拍摄了首部剧情长片《幻之光》,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终于理解了多年前毫无征兆突然自杀的丈夫的弃世心绪,并和儿子一起在时光的流逝中慢慢融入新组成的家庭。在《幻之光》里,青年是枝裕和对人物跌宕命运的探究和刹那心理的刻画都十分出彩,影片并未给出指向明确的价值评判,一切的发生都宛如夏日午后阳光下轻晃的树枝,情绪饱满又意义含混,日常生活的点滴被赋予不可言说的神性光彩。饶有意味的是,该片拍摄的缘起恰为《但是……在福利削减的时代》这一是枝裕和执导的纪录片,以福利这个社会题材为切入口,将视角放在因丈夫自杀而服丧的妻子身上,主题与《幻之光》相似[1]。自此片始,命运、情感、自我与他人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剖析,成为是枝裕和所有影片的关键词。何为家庭与社会弃民
2018年,是枝裕和新片《小偷家族》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这是继今村昌平的《鳗鱼》之后,日本电影时隔21年再获戛纳殊荣。然而,影片在日本国内却颇受争议,赞叹其艺术成就者有之,批评其丑化”“抹黑日本、认为导演具有反日倾向的论调更是大行其道。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枝裕和的影片在日本国内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及其在海外受到的追捧,是枝裕和甚至被某些日本观众认为是专拍电影节获奖作品的导演。[2]
诚然,在推崇艺术探索的几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中,是枝裕和多有斩获[3],这种被西方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传播,其意义尤其值得关注。如果说,是枝裕和的影片因摒弃造梦和美化社会,而过于贴近日本社会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揭露出身处其中却易被忽略的社会问题和庸常中人性的复杂深刻,令一些本国观众不适;那么,正是其细腻展示的日本社会风貌、东方家庭伦理、日本都市文化,使得是枝裕和的電影作品成为了解当代日本的重要窗口之一。然而,仅仅在民族或地域文化的层面讨论是枝裕和,显然忽略了影片写实层面中蕴含的深层寓意,尤其他电影中的家庭,是对当下全球范围内家庭的情感结构极为精准而深刻的表现。
《幻之光》后,是枝裕和也拍过《距离》《充气人偶》《花之武者》等命题之作或商业片,但他却从未停止对家庭这一核心意象的主题探索,并且在何为家庭的探讨中愈行愈远。2004年的影片《无人知晓》,改编自真实的社会新闻,讲述了被母亲遗弃的四个同母异父的孩子彼此支持、艰难度日的故事;2008年的《步履不停》(亦译《横山家之味》),以亲生父子、母女、母子、兄妹、再婚夫妻、继父与继子等亲人之间情感的疏离、伤痛和遗憾,描述了家庭成员间难以弥合的情感罅隙以及隐藏在人们心底的温情;2011年的影片《奇迹》,讲述了离婚后分别跟随父母生活的兄弟二人,在家庭重聚的强烈渴望中逐步接受分离的现实并走向不同的人生;2013年的影片《如父如子》,将镜头对准抱错婴孩的家庭,讲述主人公在面对血缘与非血缘的亲情之间如何做出选择;2015年的影片《海街日记》,讲述了同父异母、有着迥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db76484df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d.html

《是枝裕和:“看见”看不见的力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