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戏剧形态比较 - 以昆曲与能乐为主要对象

发布时间:2011-03-24 17:21: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92·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国最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特性的古典戏剧,日本的能乐,中国的昆曲,是古老而崭新的戏剧艺术样式,如今并列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名录,无论对亚洲各国,还是对整个世界,都在已有的深远影响基础上,发挥着更加巨大的、渗透到未来的作用。与西方戏剧形态比,两者都是歌舞剧样式,具有许多共同或谓共通之处;若是将其置于戏剧学的视野细细比较,会发现,两者存在着种种同根异花般的联系与区别。中日两国戏剧形态独立而极富特色,同属东亚戏剧,却又不可互相替代。从至今留存的文字资料看,中日间的戏剧演艺交流,在公元七、八世纪形成了一个高潮。中国的傩祭以及伎乐、舞乐和散乐等文艺,随着日本遣唐事业规模宏大的开展,大量地传入了日本列岛。于是,中国的古老祭仪和汉唐演艺结合,在中国本土培养出宋元杂剧、明清昆曲传奇,同时,在邻国日本,也培育出了第二代“猿乐艺”和第三代能乐(早期能乐名为“猿乐之能”)。同属“第三代”的昆曲传奇和能乐谣曲,真有许多方面值得比较和可以比较。本文所谓的“昆曲传奇”和“能乐谣曲”,都是一种复合词的构造,“昆曲”是以乐歌为中心的剧种的指称,“传奇”指她的文学剧本形式;而“谣曲”,也正是能乐文学剧本的称谓。“昆曲”与“传奇”,“能乐”与“谣曲”,同样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本文以两国几乎同时诞生、且艺术生命最为久长的昆曲传奇和能乐谣曲作为研究对象,从观念形态、剧本形态和表演形态等几个方面,展示中日两国代表性古典戏剧形态的种种异同,再度肯定其在世界剧坛的独特地位和重大贡献,展望她们在新世纪的不衰前程。一 娱神还是娱人——中日古典戏剧之观念形态如同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一样,中日两国的戏剧演艺也是从远古祭坛逐步走向剧坛的。中国现今的剧种里,“娱神”的色彩并不绝迹,民间以傩戏为代表的祭祀剧或谓仪式剧,出演于节日庙会的社戏等民间小戏,依然打有“娱神”的旗号,或者以“娱神”的名义达到娱人的目的。但是,作为走上主流戏剧途径的古典戏剧样式,昆曲传奇剧却早已摆脱了“娱神”的原始形态,全然以娱人、表现人、给人以美感为己任。而日本能乐,却将“娱神”的核心目标保持了下来,观赏能乐一如参与祭奠供奉的宗教仪式,观众们在审美的同时,更得到灵魂的洗涤或是安抚。昆曲追求“流丽悠远”,以“优雅”美作为自己的理想,能乐却以“幽玄”美作为目标。同音的“YOU”,“悠”和“优”充满人间味,而“幽”字则带有明显的神鬼之气。这样的戏剧观念形态区别,首先表现在戏剧的存身空间——戏场上。作为共同的东方戏剧,中国戏曲和日本能乐舞台都是伸出型、开敞式的,观众在下边几面围坐观看,演员除了“正面”有戏,也非常强调“侧面”和“背面”的戏。这与西方戏剧的“镜框式”、强调“第四堵墙”的舞台很不一样。中国戏台在宋代甚至有观众四面围观的“露台”,演员与观众很少隔绝,具有融融冶冶的氛围,宛如今天在中日古典戏剧形态比较——以昆曲与能乐为主要对象翁敏华内容提要 中国昆曲与日本能乐都具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如今并列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文从观念形态、剧本形态、表演形态和艺术属性四方面,展示中日两国代表性古典戏剧形态的种种异同。两者皆来自古老祭祀,但昆曲以娱人、表现人、给人美感为己任;能乐却将“娱神”作为核心目标并一直保持了下来。能乐是短制,在题材内容上更加抒情、抽象。在表演形态上,能乐是歌舞与滑稽小戏的“联合”,昆曲乃至戏曲则是“三合一”的综合。长期以来,中国文人把玩昆曲,日本武士以能乐修行,是造成两者差异的根本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53d7cc5bb4cf7ec4afed015.html

《中日古典戏剧形态比较 - 以昆曲与能乐为主要对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