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如何清正廉洁的

发布时间:2018-10-03 22:14: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包拯是如何清正廉洁的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确实,自古至今,当官者人品乃至作风,都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是万民瞩目关注的话题。基于当今社会全国上下都在大整作风问题,于是我想很有必要学习包拯。

包拯,也是包青天,他是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官员,是黎民百姓乃至海内外华人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包拯是民间最具号召力的代表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集中体现秉公执法,一身正气的精神力量。

包拯,庐州人,天圣五年考取进士。出任长知县,端州等地。因政绩卓著,升任监察御史,曾上书建议朝廷采取裁汰冗官,选将练兵,轻瑶薄赋,抑制贵戚等措施。至和三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民间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许多戏剧电影中把包拯表达成断案如神,机智勇敢的形象,其实,包拯是一个孝心最重的孝子,包拯29岁中了进士甲科,包拯做官了却看到父母年事已高,自己又是独苗,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直到34岁包拯依然是一个连官门都没进的“待业老青年”。是在包拯父母去世后,范仲淹入主开封之后,包拯才在乡亲邻居苦口婆心的劝说鼓励下,正式踏上仕途之路的。而且包拯为官清正廉洁,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万众心目中的好官。那么,包拯是如何为官清正廉洁的呢?

其一:包拯为官清正,敢于打破官场的潜规则。

至今很多电视剧和电影都表达出包拯善断奇案,为民沉冤昭雪的形象上,而事实上,历史上的包拯的主要事迹却体现在他的为官清正上。自古至今,官场腐败根源于送礼走后门贿赂的潜规则上,而且也出现不少贪官贪赃枉法,害国害民。而包拯却善于打破潜规则,身体力行倡导廉洁之风尚。包拯42岁的时候,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一把手”。端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肇庆,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都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包百姓的负担。包拯一上台就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绝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后,包拯被调任中央任职,因“岁满不持一砚归”而受到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对于刚直不阿的包拯来说,还真的在官场暂露头角,并始终坚持清正做官,对国家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意见,反对朝廷以进贡求和西夏。包拯从而成为历史上从不接受贿赂的刚直的清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39a2fb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b.html

《包拯是如何清正廉洁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