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2014-06-17 18:49: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妇女社会工作知识概要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定义:以妇女为案主而进行的社会工作服务,换言之,妇女社会工作是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对妇女进行服务的活动。妇女社会工作是以妇女为案主而进行的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换句话说,妇女社会工作是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对妇女进行服务的活动。妇女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提高妇女能力,赋权于妇女,整合妇女服务资源,从而帮助妇女完善自我,获得社会发展,并推动社会进步。

区别 项目

妇女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

主体

各级妇联或妇委会;官方或半官方

专业社会工作者或社工机构;非官方的民间组织

方法

行政的、半行政的 自上而下

个案、小组、社区及政策倡导 自下而上

对象

更多是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常态群体、优势群体

目标

相对割裂、保护、支持、维权

相互关联相互递进、治疗、预防和发展

范畴

全称概念

单称概念,隶属于妇女工作

二、 妇女工作的研究对象:妇女、儿童、男性、社会

三、社会妇女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奥茉认为应该覆盖以下方面:1、女性的境遇2、女性为中心的实践3、女性不同的声音4.关注多样性

1) 公共领域:①社会主流价值观②社会政策③政治制度④经济制度⑤教育制度⑥大众传媒

2) 私人领域:①自我价值观②美丽牢笼③婚姻的梯度效应④家庭权力⑤家庭暴力

四、西方女性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特征与我国比较

西方女性社会工作服务

我国妇女社会工作

女性主义为本

马克思主义为本

理论先于实践

实践先于理论

政治诉求为主

行政诉求

个人主义为本

集体主义为本

性别叠加阶级和种族、年龄

性别被遮蔽

男性主义觉醒

男性不自觉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激进革命

保守改良

权力为本

生活为本

五、两次女性主义浪潮(目标/思想诉求/特征)

(一)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

时间:源自于18世纪中后期,时间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以女性争取到选举权为结束。

背景:以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为背景

代表人物: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和约翰·斯图亚特·米尔

核心奋斗目标:男女平等

具体斗争诉求:选举权、教育权、就业权的获取

主要思想基础:自由主义

特征:第一次浪潮中的女性主义更加偏重政治运动

(二)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

特征: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权主义理论视野更加宽阔,思维触角更加深刻,他们所探讨的许多问题如社会性别、父权制、性别制度、家庭压迫等更富有社会学色彩。第二次浪潮中女性主义对男女平等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平等不再是核心诉求,差异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对差异的解释以及如何让解释差异,怎样面对差异成了最为重要的问题。

六、激进女权主义核心概念:父权制

1、父权制最早是用来描述钱现代社会中男性来做家长、做统治者的一个普通名词。

2、“父权制”这个理论最早由凯特·米列特引入。米列特将它引入女权主义话语系统之后,这个词变成了女权主义反对男性压迫一件极有力的武器,而且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米列特看来,权力是政治的本质,两性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不平等的政治集中体现为父权制社会这个现实存在,通过这种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男性以各种方式实践着一种潜规则——性政治。由此实现男人这个集团对女人这个集团权利的控制和支配。

3、父权制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系统化、制度化的男性压迫女性的政治体系,是男性对女性支配和控制的一种社会性制度,也就是说在工业、农业、军事、政府、社会、大学、中学等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充满了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甚至连女性最私密的性经验也逃不脱性别的压迫,因为个人的本质是政治的。

4、父权制这个概念虽然有失偏颇,但应该承认,这是个很有洞见、很有颠覆力的概念,它把女性被压迫的个体化、经验化、主观化的假象彻底被打破,全面揭示出女性被压迫的整体性、普遍性、制度性的残酷真相。激进女权主义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是“个人的就是政治的”福泉之下的女性不仅在选举、就业、教育、社会身份等宏观方面受到男性的控制,而且,女性的身体乃至最隐秘的性经验都受到男性无情的宰割,父权制的深入剖析使女性主义解放目标和斗争策略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女性主义由此转变成一场持久的、整体的、全局的革命而不是一次局部的、个别的、暂时性的改良。

七、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相结合的一个产物

对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福柯、拉康、和德里达三位男性思想家

后现代理论对女权主义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给女权主义带来思想激发

第一,从建设性的角度来讲,后现代主义为女权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论题。福柯关于权利、关于身体、关于性、关于语言的集中论述,都在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论述中成了热门话题,当然,这其中的解释和探讨更多充满了女性的经验色彩。

第二,后现代主义还为女权主义提供了观察社会的新的途径,后现代主义对巨型理论和宏伟叙事的扬弃,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否定、对传统二元对立的批判,对多元论的倡扬等,这些都成为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熟练演练思想的工具。

2、消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还给女权主义带来极大危害。 这种危害不仅影响到了传统女权主义的许多重要概念和命题,甚至还影响到了女权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而存在的根本。

第一,女权主义首先是一种政治哲学,它充满了强烈的政治取向和意识形态色彩,但后现代主义恰恰又是非政治的或者是后政治的,这使得后现代主义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

第二,后现代主义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论,这使“女人”“父权制”“男人”等核心概念都失去了理论上的存在基础

第三、后现代主义反对二元论思想,这使得男人和女人这个传统的二元对立存在一下子便消解的无影无踪,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使得传统女权主义要么否定自身,要么完全改变自身。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难逃被破坏和被毁灭的命运。

八、第二性指的是什么

1、是一本被誉为女性主义解放运动圣经的名著《第二性》,女权作者波伏瓦所著。

2、书中波伏瓦犀利指出,当今社会被简约地划分为男人,男人第一性,女人第二性;男人是主体,女人是他者;男人是主导,女人是从属

3、波伏瓦鲜明指出,女人不是天生而为女人,而是被社会制造为女人。再次基础上,女性主义进一步发现了男女之间差异和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性别(区别于生物性别)。人的性别其实有两种: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物性别主要源自于生物遗传,是先天、无法改变的;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重新建构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

4、这种社会性别观成了女性主义反击性别歧视的有力武器,如同波伏娃所说,女性之所以为女性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文化的重新建构。女性性别只是一种社会角色、一种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社会角色,所以女性的存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可选择的、社会的、历史的现象。

九、社会性别主流化

(一)理念分析

1、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含义

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也称社会性别主流化。妇女尤其是现实社会中的妇女主要是后天社会文化的塑造结果,妇女的不平等更主要的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的不平等而造成的。所以,改变妇女现实中的不平等根本途径在于改变社会的不平等,最直接的途径在于对社会政策的改变,而传统社会社会政策只是男性的自治区,是女性沉默和失声的伤心地,社会政策的改变成了男女平等的焦点,目前男性色彩浓厚的社会中,广大女性很难一下子进入决策中心,作为替代性方案,性别意识引入决策主流成为必需。从这个意义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实际上是社会性别理论的一种合理延伸,也可以说是社会性别理论的一种现实化和具体化。

2、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改良性质

第一,“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之所以被称作“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决策尤其是社会决策或公共决策的主体是政府,决策的客体是大多数公民或全体公民。很显然,它在这里代表的思路主要是自上而下,所倡导的变革方式主要是在既有的体制之内,借助于权力阶层性别平等意识苏醒从而推动广大社会成员的性别平等化建设。具备改良的性质而不是革命的特征。

3、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根本诉求

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真正含义在于彰显两性差别,强化性别意识,从而提升妇女地位,最终达到两性平等,维护性别公正。

妇女解放被认为是人类继民族解放、种族解放、阶级解放之后最具深远意义的第四次解放。从这个意义看,“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实际上就是妇女寻求自我解放的一种持续努力中。不仅仅局限于男女的平等化,深层含义在于,这是一场人类自身的革命,是人人平等的必然结果。

(二)目标分析(宏伟目标)

第一,强化性别意识

第二,注重性别分析

第三,维护性别公正

第四,推动性别发展

(三)策略分析(具体策略)

第一,为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提供性别意识的训练,加强他们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及认知度。

第二,训练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使用性别分析工具,使他们意识到妇女与男性的目的诉求差异性以及相应的问题解决差异性。

第三,将性别平等意识具体化、现实化、社会化。

第四,不断向政府宣扬社会性别观点,促使政府将社会性别观点落实到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

(三)路径分析(行动方案)

第一,自下而上

第二,自上而下

第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六)超越社会性别主流化

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真正诉求是将两性平等观念贯彻到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最终达到性别平等、维护性别公正,推动两性和谐发展。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其实只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一种实施方案或实施工具。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质在于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接受社会性别意识、维护性别平等、捍卫性别公正

1、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现方式

1 强化国家和政府的责任

2 逐步改变权力结合体系的构成

3 批判现行社会政策

4 注重法制作用

5 建立国家及地方一级的性别平等监察机构,保证社会性别政策和方案得到实施和有效监

6 强化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

7 加强女性四自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8 赋权于女性

9 女性的团结

10 争取社会同情和支持

十、综融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

1、概念:综融取向社会工作指的是以折中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秉承社会工作的价值及伦理,掌握处理不同目标系统的技巧,进而通过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过程协助服务对象发生改变。它强调:一、重视服务对象的赋能 二、在监督的指导下有效地在组织体系内展开工作 三、认为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诸多专业角色 四、批判性思考技巧运用于有计划的改变过程中

2、综融取向的社会工作定义的三大要素:一、强调多层面介入的重要性(包括个人、家庭、团体、组织和社区的介入)介入应当周详计划并能产生具体变化 二、从不同理论中汲取养分,形成扎实的知识基础 三、强点对个人议题和社会公义的共同关注

十一、文化能力

1、文化能力指的是这样一个过程,即个体和系统能够尊重并回应不同文化、语言、阶层、种族、宗教以及其他人群间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尊重、肯定和重视个人、家庭、社群的尊严,维护并保持各自的多样性。

2、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指出提高文化能力的五个重要部分;①尊重多样性②有能力和文化的自我评估③意识到文化互动式的内在动力④将文化知识制度化⑤发展具备文化多样性意识的服务项目

十二、妇女阶段性就业论

1、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80年代初期,以腾出名额安排男性待业人员为由提出“让妇女退居家庭”;

80年代末,以促进家庭和睦,通过多育龄妇女的劳动置换安排更多人就业为由提出让“妇女阶段性就业”;

90年代以我国处于典型的工业化阶段,妇女普遍就业实际上打乱了社会的角色分工,结果造成社会功能紊乱等问题为由提出让“妇女回家论”

2000年前后,有部委有意将“阶段性就业”写进“十一五”规划

2、以上有关妇女就业主流话语建构的主体有三个群体①是国家②是男性政治精英、学术精英 和其他知识分子们③是行动者

十三、当代中国妇女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当代中国妇女问题的主要表现:

1、保障妇女权益法律体系的完善和落实问题:

微观方面:一是保障妇女权益的各法律法规中,授权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太多,而义务性规范则显得相对不足 二是对侵害妇女非基本权益的行为惩罚力度显得不够 三是更多滴规定了侵犯妇女权益的行为应该受到何种处罚,而对切实保障妇女权益的单位和个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性措施② 宏观方面、;目前我国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中还缺少反歧视立法。同时我国妇女法律平等到事实平等还存在较大差距

2、女性就业面临的问题

3、妇女贫困问题

4、妇女教育问题

5、妇女生殖健康和生育权利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问题,对女童的社会歧视问题,女性的资源环境权益等方面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二)当代中国妇女问题的主要特征

①普遍性和变异性

②复合型和周期性

③交叉性和连锁性

十四、基变社会工作理论

1、含义:基变意指基本改变,是取其“基本”与“变革”之意它是一种专业信念或意识形态,它本质上是要去清晰地了解和理解生活的世界,进一步发展出一套精确地、负责人的个人政治哲学,借此中承诺来诉诸行动,以达到根本解决问题的目的

2、核心主张:个人问题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问题

3、与传统社会工作最大不同:传统社会工作维护现存资本主义政治,忽略对产生问题的环境的分析,将问题个人化,实际上参与了对弱势群体的压迫,而基变社会工作认为,要清醒和自觉地意识到政治和社会工作间的不可分割性,把主要焦点放在经济与政治结构的分析上,认为个人的问题源于社会政治结构,要解放个人及群体脱离社会制度的压迫,使他们能得到释放,要改变不合理的压迫和社会结构

十五、妇女参与发展、妇女与发展、性别与发展

1、妇女参与发展产生于70年代初的妇女参与发展理论是第一次在现代化发展中将妇女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来对待,倡导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改善,以便保证妇女更好地融入经济系统中去。在此理论的倡导下,妇女对发展及社会变革有不同于男性的体验这一事实在制度上得到承认,但是该理论接受现存的社会结构、着重如何使妇女更好滴融入当下的经济发展中、而避免追究造成妇女地位低下和压迫的根源将关注领域放在倡导妇女在教育、就业及其他社会领域中的平等参与上,更忽略了妇女生活在生产的方面。

2、妇女与发展理论认为妇女从来就是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它着重讨论妇女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纯把妇女引入发展战略,它认为妇女在自己的社会中从来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而且她们所在的家庭内外的工作一直对社会的维持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与妇女参与发展理论共同弱点是没有对压倒一切的男权意识形态作细微的分析

3、性别与发展理论产生于80年代,作为对前两种理论的批判和代替,它深受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影响,把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建构作为妇女受压迫的基础,关注社会性别的社会关系,对不同社会中赋予男女两性角色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这种变革的核心是发展开始由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的发展方式变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发展,其中性别公正原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其核心思想是在发展中追求性别公正。

十六、政策分析(知道强调什么)

一、福利路线

二、公平路线

三、反贫困路线

四、效益路线

五、赋权路线

六、平等路线

十七、参与式发展理论(是什么、提出、核心、)

定义:“参与式发展”被广泛理解为在影响人民生活状况的发展过程中或发展计划项目中的有关过程中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全面介入的一种发展方式。

与传统对比:是相对于现代化理论的传统发展理论批判反思的对立面而提出来的。传统发展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发展的主体就是经济,而忽视了人的发展的以致本末倒置参与式发展的核心是赋权,那就是希望当地民众能够成为发展的主题,重新获取被剥夺的权力和权利,更具体的讲,即增加或者提供给社区民众,尤其是社区的穷人和妇女等“被边缘群体发声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社区发展的决策中来,最终使得他们能够有能力自我组织、规划、决策、实施对地区事务的管理以及发展

十八、社会排挤理论

社会排挤和贫困之间的关系

社会排挤和贫困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

1、按照传统的对贫困的理解把贫困是为物质资源和收入的匮乏,则处于贫困中的人不一定被社会所排挤。因此,收入只是社会排挤的一个“元素”而消除贫困只是实现社会整合的一个部分。由于社会排挤的存在,可能导致贫困,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包括排机在内的贫困增加了以下特点:强调决定人的福利的非收入因素,因此具有多元性。通过研究物质剥夺与非物质剥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显示贫困的动态性

2、社会排挤概念在5各方面超越了贫困和劣势概念,它的关注点从物质或经济劣势转向多层面的劣势,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从个人或家庭转向地方邻里,从聚焦于资源分配转向于聚焦社会关系,从侧重社会关系连续性转向灾难性中断。

(二)社会排挤理论对反贫困的启示

十九、打工妹群体的特点

1)年龄与婚姻状况:年龄上以青壮年为主,绝大多数处于最佳劳动年龄阶段,大约在18-45岁之间;婚姻上有地方=区以未婚女性为主,有的则以已婚女性为主

2)受教育程度:初中教育程度比最大,小学教育程度次之,高中及中专程度占较少数,文盲最少

3)流出原因:得益于外在政治和经济背景

4)打工目的:经济因素和个人发展因素

5)进城渠道:一政府或村集体出面组织、二是中介组织介绍、三亲戚、老乡、熟人引领。绝大多数通过第三条进城

6)职业特点:职业构成因流入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特征上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就全国范围看,从事餐饮业、商业性质、及其他服务性的工作人员中打工妹占68%这与男性在建筑业中的比例较高形成对比

7)社会交往和支持网络:同质性强即地缘和业缘性很强,基本是同乡或同厂。这是他们最主要的社会网络、工作和生活的支持系统,该系统功能:一、相互提供实际帮助二、相互提供心理慰藉

二十、家庭暴力

(一)概念:

①国外研究的范围及界定 对家庭暴力定义如下:又称作婚姻暴力、配偶虐待、太太殴打、妇女虐待等 即虐待性或暴力性行为发生在已婚或者同居者,其有过或曾有过亲密性关系。因此包括夫妻、男女同居、已离婚或已分居男女、朋友之间的暴力或虐待关系

②国内研究范围及界定

a港台学者多家庭暴力研究更多集中在婚姻暴力和儿童虐待的研究范围

b内地最常见定义: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夫妻、同居伴侣)之间的暴力行为,造成一方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大陆学者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更加宽泛,通常指家庭成员间的暴力行为,所涉及对象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之间

c.法律层面:家庭暴力指行为人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精神、身体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暴力构成虐待

③联合国《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中对“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界定:指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进行这类行为、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而不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

④家庭暴力变现形式主要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四种形式。研究表明往往是这四种表现形式并存

(二)男性施暴的原因分析

a.心理学的观点:侧重从个人因素探讨①权力动机②亲密焦虑;有些研究从施暴者的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分析施暴原因:施暴人人格并无偏差,相反,个人认知方面、行为方面和情感方面的缺陷导致了他们的施暴行为;社会学习理论:重视从个人及微观系统分析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习得是通过模仿和评价两个机制完成的,模仿也即儿童通过观察和效仿,最终采纳了他们所观察到的成年人的行为方式,包括攻击性行为。这种观点认为,暴力具有代际传递的趋势,童年时代目睹过家庭暴力的男孩,成年后有可能成为施暴者。

b.系统理论的观点:从微观与巨视面的相互影响(小系统和大系统之间的依存关系),探讨暴力产生、引发的过程,因此视家庭暴力为一种系统与系统之间,环环相扣所致的持续性情境。Straus提出的系统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

c.生态学观点:从个人、家庭、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四个不同的社会系统来解释分析家庭暴力的发生

(三)女性受虐的原因分析

a.女性受虐倾向:有以下特质的女性容易成为婚姻暴力的受害者:①长久忍受痛苦②长久感到忧虑、压抑、有身心症同时可能酗酒或服药③经济依赖与情绪依赖④不太确定自己的需求⑤非常低的自我评价⑥不实际的期望,期望丈夫会突然改变⑦社会隔离⑧相信殴打只是暂时的,情况一定会改善⑨接受丈夫的暴力行为是因为自己引起的⑩缺乏判断何者会导致生命危险的能力

b.习得无助或称为低自尊

c.多元视角研究受虐妇女的处境:归结出家庭暴力的原因:①暴力间的代际循环②社会经济地位③社会压力④社会隔离

d.后现代女性主义对家庭暴力产生原因的诠释(p242

(四)受虐妇女综合症:

由暴力周期和习得无助两个概念组成,这两个概念描述了在婚姻或同居关系中暴力发生的状况或者规律,以及受虐妇女的心理变化和强烈的无助感

(五)具体实施援助受虐妇女的工作原则:

保密原则 接纳原则 个别化原则 批判原则 案主自决原则

二十一、“重婚纳妾”

1、 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受害最深的是妇女

2、 这是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及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

3、 对策:严格执法,依法制裁 加强教育和舆论监督 提倡妇女“四自”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251ca2301f69e31433294ad.html

《妇女社会工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