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I)

发布时间:2019-07-23 00:24: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近人在研究中国官僚政治时指出,宋以后,道德要求压倒了一切,少问甚至不问行政才能和政绩如何,而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作为官吏考核、升迁、评论的标准。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就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了本来就不高的行政效能,而这也正是理学成为统治的意识形态之后果之一。

这一切的发生又并不是偶然的,理学之所以抬高内圣也不是偶然的。从原始社会后期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一直延续着民族政治的传统,即群体命运经常取决于首领们的才德。在那里,道德常常就是政治,这正是原始儒学和孔孟之道的真正历史秘密。但自汉唐直到北宋初年,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尽管有密切联系,却始终并没完全合为一体,也不需要合为一体。到了宋代,情况的确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朱熹说:国初人便已崇礼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已自胜于唐人,但说未透在。直到二程出,此理始说得透。但当自胜唐人”“此理说透后,也就不但没有唐代那样显赫的事功,连唐代那样的名相也少见了。范仲淹昙花一现,王安石没有成功。明代有个张居正,却被儒学骂作法家。清代盖无闻焉。

但理学为什么要这样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权力空前高度集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任何力量能再制约它。唐代地方势力牵制中央的形势已经消除;在思想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又早崩溃。具有庞大权力的官僚体制和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本身的可维系性成了一大问题。于是在王安石为对付内忧外患主张改革而失败之后,在朝廷随皇位的传递而不断改变政策之后,终于出现了以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论,并逐渐在南宋末年和元明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这似乎并无足怪:既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来制约皇权,统一信仰,又没有别的什么办法。于是将原始儒学讲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以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的维系力量。理学把盛行于唐代的佛教吸收进来,把宗教还原为世俗伦常,又把世俗伦常赋予宗教本体的神圣性质,再次建立起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力求使政不脱离。理学成了一种具有宗教功能的准宗教,也可说是某种道德的神学。如果说,在原典儒学,道德实质乃是政治,那么在宋明理学,政治实质从属道德。由于这道德具有超道德的宗教本体性质,所以,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在理论上就都应服从或从属于它。从而,心性论谈高于治平方略,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影响所及,就是上面讲的那些,连官吏的选拔考核也不以政绩功业而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假道德、假道学不胫而走,社会机体在极端虚伪的衣装中腐烂。专求内圣的宋明理学在现实中就走到了这一步。(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以后,官吏考核、升迁、评论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为标准,而行政才能和政绩如何则少问或根本不问。

B.道德要求压倒一切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了本来就不高的行政效能,后果是理学成了统治的意识形态。

C.从原始社会后期一直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道德常常就是政治,群体命运经常取决于首领们才德的氏族政治传统代代延续。

D.宋代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一直有着密切联系却既不完全也不需要合为一体的情况发生了改变。

答案 B

解析 逻辑倒置。由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这也正是理学成为统治的意识形态之后果之一可知,所指代的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这是后果,而不是选项所说的理学成了统治的意识形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熹高度赞扬二程,他们的出现使得此理说透,但此后至清,不仅没有唐代那样显赫的事功,连唐代那样的名相也少见了。

B.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没有力量能制约的绝对君权,如何维系具有庞大权力的官僚体制和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本身成了一大问题。

C.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论出现在北宋王安石改革失败、朝廷不断改变政策之后,并逐渐在南宋末年至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D.官吏的选拔考核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而不问政绩功业,以致心性论谈高于治平方略,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假道德、假道学盛行。

答案 D

解析 因果倒置。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心性论谈高于治平方略,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影响所及官吏的选拔考核不以政绩功业而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可见,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而选项恰恰反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学抬高内圣,专求内圣,道德要求重要性超过一切,而在现实中理学却走到了社会机体在极端虚伪的衣装中腐烂这一步。

B.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和有效办法,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被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来维系整个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

C.宋代理学吸收了佛教,把宗教和世俗伦常结合起来。经理学的推动,政治与道德逐渐合为一体,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

D.理学建立起具有中国特点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极力追求政不脱离。理学具有了宗教功能,带有了某种道德神学的特征。

答案 C

解析 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理解错误,原文是说在宋明理学,政治实质从属道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的生命呢?所以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上述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其间如正始名士的不拘礼法,太康、永嘉的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陆机)何期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刘琨)的政治悲愤,都有一定的具体积极内容。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这种对人生短促及生死存亡的慨叹是魏晋文学作品内容的重要特点。

B.对人生的短暂易逝的感慨在魏晋诗文中反复出现,这种对人生的群体性慨叹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心理的特点。

C.怀疑论哲学思潮怀疑和否定的对象包括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

D.意识到死亡必然降临,意识到人生短促而且充满生死离别哀伤不幸,意味着人的觉醒,正是这种人的觉醒促成了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否定。

答案 D

解析 因果倒置。D项是个因果句,根据原文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可知,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否定促成了人的觉醒。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表面上表达出的是对人生的无耻享乐,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表达的正是诗人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B.魏晋时期文学作品虽然题材狭窄,千篇一律,但是内涵深刻,对人生短暂的伤感背后,表达的却是对人生的眷恋,内容上与后世的腐败之作有本质区别。

C.魏晋诗篇当中对人生的咏叹是和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动荡、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凸显了人生易老、生命无常这一根本困境。

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都是在自觉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对自己人生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与追求。

答案 B

解析 无中生有。魏晋时期文学作品虽然题材狭窄,千篇一律于文无据。魏晋时期文学作品在内容上虽有共同特点,但题材狭窄,千篇一律言过其实。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并不矛盾,正因为有人生短暂易逝的感叹,才有不负人生建功立业的慷慨。

B.《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表达了人生短暂的哀伤,而在《兰亭诗》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中,又表达了如何安顿自己人生的积极思考。

C.以生命无常、人生易老为命题的魏晋诗篇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统,是因为他们对既定的传统、事物、学问、信仰的否定,对人生行乐的公开宣扬。

D.《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答案 C

解析 曲解原文。魏晋诗篇的艺术魅力不是宣扬人生行乐,而是魏晋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和把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23516d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da.html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I).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