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 考点4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发布时间:2019-09-24 17:02: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20高考地理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 考点4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右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据此完成1~3题。

1.[考向 大气的受热过程]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杂草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预防霜冻,其原理是增强了(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读图,根据箭头方向可知,图中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杂草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预防霜冻,其原理是增大二氧化碳浓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故D项正确。

2.[考向 大气的受热过程]2017年11月25日下午5时30分,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阿贡火山再次喷发出大量灰黑色火山灰,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④减弱 D.⑤增强

答案 A

解析 火山喷发形成大量的火山灰,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即①增强,A项正确;②减弱,④增强,⑤减弱,B、C、D三项错误。

3.[考向 大气的受热过程]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总量大,即与①有关,故A项正确。

读北半球1月和7月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图,完成4~6题。

4.[考向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

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C.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

D.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是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故D项正确。

5.[考向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区域为(  )

A.10°~10° B.40°~60°

C.70°~90° D.70°~90°

答案 B

解析 北半球1月表示冬季,由图中可看出平流层底部40°~60°处气温最高,故B项正确。

6.[考向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对流层上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远比下部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条件

C.下垫面性质 D.热量来源和空气密度

答案 D

解析 对流层热量来源于近地面,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越弱,气温下降得越快,故D项正确。

(2018·四川德阳二诊)下图为某区域8月16日15时和17日2时的气温(单位:℃)分布状况。据此完成7~9题。

7.[考向 等温线的判读]图中两个时刻温差最大的地点位于(  )

A.东北部 B.西南部

C.东南部 D.西北部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16日15时高温中心位于西北部地区,局部温度高达32 ℃以上;17日2时低温中心位于西北部,局部温度低至26 ℃以下,故图中两个时刻温差最大的地点位于西北部。

8.[考向 影响气温的因素]图中位于甲地的地理事物可能是(  )

A.湖泊 B.山峰

C.城市 D.煤矿

答案 A

解析 对照两幅图可知,图中甲地降温幅度最小,可能为一水域。

9.[考向 风向的判断]16日15时,受局地环流影响,甲地东侧近地面吹(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答案 B

解析 根据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16日15时图中甲地是低温中心,形成高压中心,受局地环流影响,甲地东侧位于高压东侧,近地面吹西北风。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018·广西北海一中月考)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图一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图二示意北极地区海鸟。据此完成10~12题。

10.[考向 大气的受热过程]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

A.升高,④增强 B.升高,③增强

C.降低,②增强 D.降低,①增强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②为大气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由材料可知,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尘埃颗粒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会增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温度降低,故D项正确。

11.[考向 大气的受热过程]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鸟类产生的鸟粪是在微生物分解后,释放出氨,氨再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的尘埃颗粒。夏季温度高,微生物的分解速度快,释放出的氨数量多,因此再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的尘埃颗粒更多,削弱作用更明显,故B项正确。

12.[考向 大气的受热过程]北极气温的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  )

A.昼夜温差变大 B.海冰加速融化

C.海水蒸发加剧 D.极地东风加强

答案 D

解析 北极地区,大气的尘埃颗粒增多,白天气温降低,晚上保温作用加强,昼夜温差减小,A项错误;温度降低,海冰融化不会加速,B项错误;温度降低,海水蒸发减弱,C项错误;温度降低,冷空气势力加强,极地高压势力加强,极地东风加强,D项正确。

(2018·四川德阳二诊)我国甲、乙两地相距约20千米,但降水的日变化差异很大。下图为两地年降水量的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考向 热力环流与降水]影响甲地年降水量日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热力环流

C.植物蒸腾 D.大气环流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北京时间8~20点(白天)降水较少,21~8点(夜晚)降水多,甲地应位于盆地(谷地),夜晚山坡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地区夜晚降温慢,气温较高,谷底的暖空气被山坡下沉的冷空气抬升,形成降水;白天山坡升温快,气流上升,谷底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因为山坡和山谷温度不同形成的大气运动为热力环流,所以甲地降水量的日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热力环流。

14.[考向 热力环流]与乙地相比,甲地降水的日变化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主要是由于甲地(  )

A.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B.气温日较差更大

C.降水量较多 D.地形较平坦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夜间降水多,夜间气温低,蒸发量小,利于保持土壤的水分;乙地白天降水多,白天气温高,蒸发量大,不利于保持土壤水分。故A项正确。

15.[考向 热力环流]甲、乙两地最可能位于(  )

A.江苏省 B.甘肃省 C.山东省 D.云南省

答案 D

解析 据上题分析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山区。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排除A项;根据降水量推测,该地降水丰富,故D项正确,B、C两项错误。

下图是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 hPa等压面的高度(单位:m)分布图。读图回答16~18题。

16.[考向 等压面的判读]图中A、B、C三点气压相比较(  )

A.PA>PC>PB B.PACB

C.PC>PB>PA D.PA=PC=PB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图示为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 hPa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所以A、B、C三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PA=PC=PB,故D项正确。

17.[考向 气压分布与天气]此时A、B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

A.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晴朗

B.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阴雨

C.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晴朗

D.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

答案 D

解析 读图,同一等压面在A点分布的海拔低,B点分布的海拔高。在高空,同一海拔高度A点是低压,B点是高压,A对应的近地面应是高压,B对应低压。所以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D项正确。

18.[考向 风向判断]C点近地面吹(  )

A.西北风 B.偏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答案 C

解析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结合前面分析,风由A吹向B,在北半球向右偏,根据指向标判断,风向是东南风。

(2018·福建厦门期末)我国华北某地西北靠山,东南面海。下图示意该地15日11时~16日11时近地面气温和相对湿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9~20题。

19.[考向 热力环流]据图推断,该地近地面空气中水汽量最多的时刻是(  )

A.15日14时 B.15日23时

C.16日0时 D.16日11时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15日空气相对湿度高,16日空气相对湿度低;相对湿度越低,空气中水汽量越少,排除C、D两项。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与气温有关,气温越高,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越多;读图可知,在15日14时气温明显高于23时,A项正确,B项错误。

20.[考向 大气的水平运动]该地15日23时~16日0时受阵风影响。该阵风的风向与性质是(  )

A.西北风;暖湿 B.西北风;暖干

C.东南风;暖湿 D.东南风;暖干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15日23时~16日0时,气温迅速升高,说明气流较为温暖;空气湿度迅速降低,说明气流较干,干燥气流一般由陆地吹向海洋,结合“西北靠山,东南面海”可知,风向为西北风,即气流顺山坡下沉增温,气流暖而干,故B项正确。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21~22题。

21.[考向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膜内温度高于自然状态下的温度,故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有积雪时的温度日变化要小于无积雪时的温度日变化,则②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

22.[考向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答案 C

解析 图示①②为膜内温度日变化,其中①变化很小,而②有较大变化;①②分别为丰雪年、枯雪年的温度日变化,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项正确。图示③④为平均气温日变化,④最低平均气温接近-16 ℃,则该地最低气温可能在某些时间会低于-16 ℃,A项错误;图示③④曲线变化一致,说明积雪状况差异对气温日变化影响不大,B项错误;读图可知,丰雪年膜内温度日变幅较小,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D项错误。

(2018·全国大联考)下面a、b两图为山东半岛7月多个气象站观测到的海陆风转换时间等值线的空间分布图(单位:时)。据此完成23~24题。

23.[考向 海陆风]关于a、b两图中海陆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图为海风转陆风时刻,风力由内陆向沿海加强

B.a图为陆风转海风时刻,风力由沿海向内陆减弱

C.b图为海风转陆风时刻,风力由内陆向沿海减弱

D.b图为陆风转海风时刻,风力由沿海向内陆加强

答案 B

解析 夜间,大陆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陆风;白天正好相反,吹海风。a图表示的时间主要在上午,为陆风转海风时刻,风力由沿海向内陆减弱;b图的时间主要为日落后,为海风转陆风时刻,风力由内陆向沿海增强。

24.[考向 海陆风]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及规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山东半岛北部地区海风开始时间早,向内陆推进速度快

B.山东半岛中部地区海风结束时间晚,持续时间较长

C.陆风转海风时间等值线基本上与海岸线平行,沿海早于内陆

D.山东半岛东南部地区等值线稀疏,海陆风现象不明显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山东半岛北部地区海风开始时间早,内陆出现时间为13时,向内陆推进速度慢,A项错误;山东半岛中部地区海风结束时间晚,但开始的时间也较晚,持续时间并不长,B项错误;陆风转海风时间等值线基本上与海岸线平行,沿海早于内陆,C项正确;山东半岛东南部地区等值线稀疏,说明海陆风向内陆推进速度较快,不表明海陆风现象不明显,D项错误。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018·湖北省稳派教育联考)洞穴呼吸,指通过洞口及围岩裂隙等呼吸通道,洞穴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不仅是洞穴空气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唯一途径和过程,而且是保持洞穴内部环境恒温、恒湿的前提条件。当洞内空气的温度小于洞外大气温度时,空气交换以洞外流入洞内(即吸气)为主;反之,则以洞内流出洞外(即呼气)为主。据此完成25~26题。

25.[考向 热力环流]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洞穴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洞穴内部环境恒温、恒湿,而外部气温变化较大,故白天外界气温高于洞内,结合题目所给“呼气”“吸气”的原理即可判断白天空气从洞外流入洞内,晚上从洞内流出,故D项正确。

26.[考向 热力环流]与洞穴外相比,洞穴内(  )

A.气温较高 B.气压较低

C.CO2浓度高 D.风速较大

答案 C

解析 由于洞内气体性质相对稳定,而外界气温、气压的变化大,因此无法单一的说洞穴内气温(气压)高低;由于洞内缺乏绿色植物,因此其CO2浓度相对较高;洞内相对封闭,风速较小。

(2018·天津红桥二模)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大气多年平均热量收入和支出年内变化示意图,回答27~28题。

27.[考向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一年内最高气温出现在(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答案 C

解析 只要热量收入大于支出,气温就会持续升高,读图可知,C点之前都是热量收入大于支出,到C点两者正好相等,说明C点气温达最高值。

28.[考向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低层大气增温主要是________的结果(  )

A.受太阳光直接照射

B.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

C.太阳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D.地面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答案 D

解析 低层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A项错误;臭氧主要存在于平流层大气中,B项错误;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但是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C项错误,D项正确。

读某地风速、风向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的状况示意图,完成29~30题。

29.[考向 大气的水平运动]随海拔的升高(  )

A.风速增大加快,风向偏转幅度加大

B.风速增大加快,风向偏转幅度减小

C.风速增大变慢,风向偏转幅度减小

D.风速增大变慢,风向偏转幅度加大

答案 D

解析 图中箭头的指向代表风向,箭头的长短代表风力的大小。由图可知,近地面风箭头的长短变化大,随高度增加,箭头的长短变化减小,所以随高度增加风速增大变慢;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近地面风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中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所以随高度增加,风向偏转幅度加大。

30.[考向 大气的水平运动]该图所示地点位于(  )

A.南半球 B.北半球

C.赤道地区 D.无法判断

答案 B

解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总是与等压线垂直,而且由高压指向低压;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由近地面与高空的风向可知,风向右偏,为北半球。

(共3题,共4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东起兰州市,西至乌鲁木齐市,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穿过著名的百里风区和三十里风区,风力强劲,一年有320天都在刮八级以上大风;出现大风的频率高,每年冬春交替季节大风最为集中,盛行偏北风,起风速率快,风害极为严重。吐鲁番至达坂城附近一段被称为三十里风区,百里风区是指兰新铁路红旗坎站—小草湖站—红台站—大步站—十三间房站—红层站—了墩站,全长123千米。为了保证列车安全、快速、正常运营,最大限度地减少限速和停运,在百里风区和三十里风区修建设置了防风明洞。

(1)简述图甲区域内大风的特点。(4分)

(2)分析图甲中铁路沿线多大风的原因。(4分)

(3)指出图乙中孔径的作用并说出拱形结构防风明洞的防风优势。(4分)

答案 (1)风速快;大风的日数多;季节性强;变化速度快;风向稳定。

(2)从气候要素看:靠近蒙古—西伯利亚,西北风风力强劲;昼夜温差大,导致水平气压梯度大,风力强。从地形要素看:处于天山东段的谷地,地势北高南低,加剧风势;位于谷口处,狭管效应明显,风力强劲,刮风的天数多。

(3)通风采光。拱形结构直边墙低、拱部较为圆顺,对风沙流具有疏导作用,防止风沙的堆积;拱形结构上的风荷载(风阻)相对较小,结构稳定,抗风侵蚀能力强;拱形结构与多数隧道结构内轮廓一致,施工技术难度小。

解析 第(1)题,据图和文字材料可知,该区域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强劲;大风日数多,频率高;冬春交替时期大风集中,季节性强;起风速率快,风速变化大;盛行偏北风,风向稳定。第(2)题,多大风的成因应从大风源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形等方面分析。该地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西北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气压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处于谷地,利于大风形成。第(3)题,结合材料判断,孔径的主要功能是通风采光。结合拱形结构的优势分析阻力小,结构稳定,抗风能力强,利于施工等。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32.(2018·广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单位:℃)。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45.6%,2010年时已经达到62.7%,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2分)

(2)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效应特点的成因。(4分)

(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说明理由。(8分)

(4)分析兰州城市化引起下垫面性质改变与热岛效应的关系。(6分)

答案 (1)夜间强,白昼弱;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

(2)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烈,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大气对流、湍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区和郊区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作用增强,城郊温差减少;城市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不利于散热。因而引起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冷岛”效应。

(3)规律: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

理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

(4)兰州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人工建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城市地面和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吸收率加大;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面,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降低,热量不易散失;城市化发展使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地表含水量少,热量更多地以散热形式进入空气中,导致空气升温,使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城市热岛强度数值越大,城市热岛强度越大。读图,根据图中数值变化特点可归纳热岛强度的日变化。第(2)题,读图可知,兰州正午前后城市热岛强度数值小于0,说明正午前后,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城区升温快,上升气流强烈,有利于城市热量的散失;正午以前,受城郊热力环流的影响,郊区盛行下沉气流,从城区到郊区的热空气下沉增温,提高了郊区气温;结合兰州地形特点可知,兰州处于河谷中,郊区热量不易散失。第(3)题,据材料可推知,热岛强度年变化与日变化具有相似性,即冬季热岛强度大,夏季热岛强度小。冬季时,兰州受亚洲高压影响大,主要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大气稳定;兰州处于河谷中,热量不易散失,冬季逆温层厚;冬季寒冷,取暖时能源消耗量大,加强热岛强度。第(4)题,下垫面的变化,包括地面性质、建筑密度、植被覆盖率等的变化。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城市各种建筑物吸热快,提高了城区的气温;受城市建筑的影响,城市通风效果差,不利于热量的散失。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33.(2018·福建莆田5月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辐射强迫是指由某种温室气体(或其他因素)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向外红外辐射量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中不同因素对大气温室效应的贡献可以通过辐射强迫来衡量。

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有:CO2、CH4(主要来自水稻种植等)、N2O(主要来自施肥后的土壤)、卤烃等。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中的硫酸盐气溶胶浓度与SO2浓度呈正相关,而SO2气体主要来自燃煤。下图示意1750~2005年人为产生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辐射强迫。

(1)说出气溶胶产生的辐射强迫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3分)

(2)分析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共同作用下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3分)

(3)推测未来硫酸盐气溶胶气候效应减弱的原因。(2分)

答案 (1)特点:呈负值。

原因:气溶胶悬浮于大气中,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提高大气的反射率);气溶胶可以起到凝结核作用,增加云量(提高云层的反射率),降低地表温度。

(2)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为正值,增温幅度大;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为负值,降温幅度小;两者共同作用下减缓地表温度的上升。

(3)气溶胶作用时间短;(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等)未来SO2的排放量减少。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气溶胶辐射强迫的两种形式(直接效应和云反射效应)都为负值。气溶胶存在于大气中,能够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进而减弱太阳辐射;气溶胶作为凝结核使水分子凝结,能够增加云量,进而增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第(2)题,据材料可知,辐射强迫为正值,使大气升温;辐射强迫为负值,使地表降温。据图可知,温室气体辐射值为正值,使大气升温;气溶胶辐射强迫为负值,使地表降温,共同作用使地表升温幅度减缓。第(3)题,根据材料硫酸盐气溶胶浓度与SO2浓度呈正相关,硫酸盐气溶胶气候效应减弱可能是SO2的排放量减少,同时读图可知,气溶胶气候效应时间在数小时到数天之间,作用时间较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b1e1f6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0a.html

《2020高考地理一轮(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 考点4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