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余秋雨的散文《白发苏州》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昨天读了余秋雨的散文《白发苏州》
秋雨先生是个造诣很高的人,他看苏州,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我看苏州是在十年前了,当时以一个稚童的眼光来评判,背不动“文化”两个字。唐伯虎的故事后来才懂,还有那个金圣叹。后来又知道了他们都是那个江南小城人氏,一点也不奇怪——只有那样的地方才会有那样的人。壁垒上垂延至地的藤蔓;小桥下发如墨云的洗衣妇人;街暮人淡之时,似听见却又似想见的寒山寺里的钟鸣。苏州,美得有声有色。
苏州人热情,或许是因为习惯了宾客盈门的生活——苏州每年的旅游者是以万计的。那一回在去拙政园的路上,公车里一位妇人跟我妈妈聊了起来。她先是用夹着细软方音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苏州的景点,什么时间去好,路怎么走,都一一顾到。末了,便打听起我们的来处。“桂林!”得到这个答案后,那先前不曾歇过话的妇人竟呆了一小会,临下车时她满脸疑惑地遗下一句:“桂林多好!你们何苦来看我们这儿人造的山水呢?
万物自然为妙,妇人的惊异再平常不过了。倘若是生长在西北高原的汉子,倘若是从大兴安岭苍莽森林里来的客人,想象品着茉莉花茶般地来苏州求个神清气爽,倒可以理解。可是,生在桂林山清水秀间的人们也来了,为什么呢?我也常常自问。
鬼斧神功用来形容天的造化,桂林便是这样一个蒙恩于天功的地方。苏州不同。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大师计成在他的《园治》中这样描写苏州园林,“轩楹高爽,窗户虚邻,蚋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轩楹窗棂之间,是一双双曾经劳碌修茸的手,在这儿,制造奇迹的是人类自己!
明清时候,江南是富人的天地,为卜居闹市而又兼事自然风致之美,有钱人



们建起了一座座园林。封建文化较为发达的苏州城里,不少文人画家同时也是造园家,而造园师又多能诗善画,在无数园林竣工的同时,他们也完成了苏州文化的营建。许多年以后,造园人曾经的政绩,曾经的富贵荣华都已逝作尘埃,唯独因为一个园子,历史记下了他们的名字,真趣亭,芙蓉榭,网师园……苏州人要的,不,应该是中国人要的只是一个“后院”,在里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唐伯虎晚年信了佛,住在他的桃花庵里,唱着他的《桃花庵歌》“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通“趋”追求,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有了富贵在地贫在天的旷达,他的殷厚又有谁人能比呢?其实,这是苏州人的心灵皈依。这种皈依不是寄情于自然山水的神羡,而有如在自家屋后开一畦菜地的恬趣晓畅。在属于他们的、属于天下所有心态恬淡者的“后院”里,人们体味到了“自锄明月种梅花”的真趣。
也许妇人的问题背后早已自有了答案,只不过想引我这个“回家的孩子”些思考,写下上边一段文字。
20、从全文看,作者引用“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的用意是什么?2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A、本文语言精巧,虚实相生,给人一种淡淡的气势,增添了文章的情韵美。B、作为桂林人,作者来到苏州,原因是为了感受苏州有声有色的美。C“中国人要的只是一个后院”中的“后院”指的是他们用一双双曾经劳碌修茸的手建造的园林。
D、从《桃花庵歌》可以看出唐伯虎受苏州文化的熏染,是苏州文化造就了他。22、文章提到“自锄明月种梅花”的真趣,你能写一句意境相似的古诗吗?223、余秋雨在《白发苏州》中写道:“当时的苏州十分沉静,但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联系本文,说说你对“这些灵魂”的理解。2
24、文章最后一段“只不过想引起我这个‘回家的孩子’费些思考”,你对这个



“家”是如何理解的?2
25、作为生活在苏州的你是否赞同作者对苏州的评价?请说说你的理由。2

20、点明全文主旨
21D22、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23、苏州城中蕴藏的传统文化。24、使中国人心灵皈依的精神家园。
25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可以赞同;从苏州现代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说可以不赞同,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b0b759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9.html

《昨天读了余秋雨的散文《白发苏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