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大舞台--戏曲的一般知识

发布时间:2020-12-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戏曲大舞台--戏曲的一般知识
戏曲的一般知识 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脸谱与戏曲人物角色的关系如何,是不是戏曲中的每个人物都需要勾画脸谱呢,回答是否定的,不是每个人物都要勾画脸谱,脸谱的勾画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类来进行。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
净扮。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的剧种 1 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
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
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
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 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
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
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
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
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

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
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 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
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
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
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
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
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
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
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

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
子》、《杜十娘》等。 7、晋剧: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
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
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
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353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
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代表作 《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游园惊梦》、《思凡》、《跪池》、《醉皂》、《痴梦》等,以及经过整理加工的《十五贯》、《太白醉写》、《西园记》等等。 代表剧目:《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石头梦》、《山村风流汉》、?quot;胡涂盆"砸锅》、《岗九醒酒》、《唐知县审诰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a93430d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2.html

《戏曲大舞台--戏曲的一般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