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规律

发布时间:2019-10-21 09:38: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成功的规律

一、 成功是因为态度 

成功是因为什么? 

让我们首先找到自己认为他是成功的“成功者”。也许他们是一些历史英雄人物、是某些著名的企业家、发明家、劳模、球星、影星、或者是你身边的上司、同事、朋友,当然也可能是你自己。 

仔细分析一下,你认为决定他们成功的前三位要素会是什么?很快,我们就能列出一大堆,因为决定不同人成功的关键要素不尽相同。针对同样的问题,我曾作过上万人次以上的调查。仔细分析与归纳,我们会发现其中似乎有一些规律: 其中,有一大类因素与我们的自我取向有直接关系,我们将它定义为“态度”:如积极、主动、果断、毅力、奉献、乐观、信心、雄心、恒心、决心、爱心、责任心„„这类因素大概要占所有成功要素中的80%左右; 另一类要素,属于后天修炼所得,叫“技巧”:如善处理人际关系、口才好、有远见、创造力强、技术好、工作能力强„„这类要素大概占13%左右; 

还有一些看起来我们无权决定的客观因素,我们将它们归为“其它“类:如运气、机遇、环境、背景、长相、天赋等,这类要素约占7%左右。 

既然决定成功的要素中80%都来源于态度,我们似乎已经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成功是因为态度。然而,你也许会认为这一结论好像有些牵强,因为还有20%非态度因素,或许它们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要素。 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技巧”。 

例如,某人有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但为什么他的人际关系好?不外乎,其一,他愿意与人接触;其二,他愿意真诚与人相处。此两点已是态度问题。相反,假使真的只是“用脑”做人,而非“用心”做人,则定然日久见人心。用技巧与人相处的结果是,得到朋友和信任的速度与失去朋友、失去信任的速度一样快。 同样的,口才好,其根源也一定是因为他准备口才的态度:勤学“腹有诗书语自华”;多练“梅花香自苦寒来”。 为什么创造力会强?是否也是来源于他不断进取、创新的态度,再加上不断努力、尝试、练习、总结、提升自己的态度,而最后造就了他非凡的创造力?技术好,相信一开始也是因为其愿意练习技术的态度与常人不同„„ 

研究分析所有的“技巧”因素,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态度与技巧其实是因果关系。所有今天的技巧都根源于昨天练习技巧的态度。换句话说,今天的技巧有问题,是因为昨天的态度不够好,而明天的技巧如果不好,那一定是因为今天的态度出了问题。这13%的“技巧”,若剔除时间因素,就属于“态度”。如此,态度已占成功要素的93%。“成功是因为态度”这一结论似乎具备了更大的说服力。 再者,让我们继续来探讨“其它”因素。 

运气不好,没有机遇,是人们最容易为失败找到的借口。偶尔一次成功,当然可以归功于运气,然而成功仅靠一次运气远远不够,因为靠这一次运气会成功,但十有八九会因为没有下一次运气而失败。 香港一家著名的杂志曾经作过一次著名的调查: 

调查的对象是历届中“六合彩”头彩的人,十年跟踪下来,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他们中大部分人的生活还不如以前。如果不是调查统计,我们很难相信这一结论。然而经它一番分析,终于发现个中缘由--- 试想,如果你突然中了1000万,惊喜过后,你会做些什么? 

买一座大房子:换掉烂车,买辆靓车;辞去早就厌倦了的“早九晚五”式的苦差事,带上全家到国外去好好逛一圈:疯狂购物„„转眼之间,也许就花掉了400万! 

你也许已意识到不能坐吃山空,得做点投资才行。首选项目是投资股票,然而,没想到自己对股市太缺乏驾驭能力,几年来,不但没赚钱,一路下来,反倒亏了200万。你会不甘心失败,一定还会另谋他路。此时正遇朋友邀请你开一家酒楼,一切条件都不错。于是,说干就干。红火了一阵子之后,你又遇到了新的麻烦,因为管理不善,酒店每天都在亏损。眼见大势不好,你转手出售,但是,又亏了200万。 

只剩下200万元了,怎么办呢?此时,又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来了:内地正改革开放。你终于找到了一个绝对会赚大钱的项目---到内地投资房地产。 因为项目眼看着赚钱,手头有200万,你会不会甘心只做200万的生意?不会!于是七拼八凑,左借右贷,终于凑足1000万。这次时来运转,旗开得胜,没多久,项目一转手,还本去息,哈哈,赚足了1000万!外面形势依然一片大好,周围的朋友也个个赚的盆满钵满。嗯,乘胜追击,加大投资,继续以小博大,几番下来,项目越做越大,投资近亿„„ 然而,你万万没有想到,房地产过热,内地经济必须盘整。一夜之间,“宏观控制”之风吹遍大江南北,房地产泡沫也一夜之间随之幻灭。 

近亿元的投资被套牢,房子大量积压,项目无法脱手,此时,合作伙伴纷纷撤资,银行见势不妙,也开始大力追还贷款。 接下来,惨不忍睹的景象会是什么?拍卖资产、变卖家产还贷。但这些早已资不抵债了,等待你的命运将是破产。 钱,没有了;豪华的房子、车子、舒适的生活也没有了;债,背上了一大堆,重新去打工,无济于事,也适应不了„„十年后,生活真的不如从前! 

上述这一切,只不过是众多香港故事的一个缩影。然而它并非神话,不幸的是,这则故事,几乎就像是在讲述我在珠海创业的经历一样。所不同的是故事的开头略有差异,我的原始资金来源不是“中彩”。到1994年,我们公司的房地产合作项目土建投资达6000多万,加上基本装修总投资仅9000多万人民币。同样的命运,一夜之间,我也像刚才那位中彩者一样,轰然“倒下”。接下来的几年,我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历程„„ 

如果说我的上一次成功是因为机遇很好、运气不错的话,那么,这几年的洗炼所孕育出的今天的成绩,我的真实感受是:其中没有任何运气可言,一切都是决心、计划、付出、拼搏、坚持,然后就是不懈的努力,努力,努力„„ 成功需要持续的好“运气”,而持续的运气肯定不是“运气”的本身在起作用,恰恰是因为积极主动去准备、创造“运气”的态度与把握“运气”的能力。 

环境、背景对成功有不小的作用力,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但只要我们稍稍转换角度,扪心自问:生长在“英雄”同一环境下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什么“时势”只造就他,而没造就其他人?古人云:“富不过三代”。既然“背景”如此富有,为何后代不能继续拥有财富?反过来,更如何解释“白手创业”?既是白手创业,表明没什么“背景”,没什么“背景”,靠什么致胜?按照同理的逻辑推断,“环境、背景”等要素对人的作用会怎么样,究其根源,依然是人们对它们的态度。 

长相、天赋等所谓与生俱来的“先天条件亦是如此。多少人长相一致,依然成就非凡,多少人长相不错,因为不愿再发掘自身更加无穷的潜质,而一生平庸,甚至失败得很快,爱因斯坦有一个成功公式:成功=1%天赋+99%汗水。成功当然需要一定的天赋,然而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那占99%的汗水”“汗水”就是态度。 

客观因素肯定是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但是,真正决定今天的“客观因素”如何在我们的身上起作用的一定不是“客观”的本身,而是他昨天练就的把握“客观因素”的能力、技巧,是前天他对待“客观因素”的态度。 即使是“客观因素”,再成功者的字典里同样属于“态度”。成功,100%都是因为我们的态度!也许我们从来都没有过用这样的看法去思考问题,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也许令你感到震惊。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一开始仅在于思考问题方式的不同。让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成功,思考明天;让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准备成功,准备未来。 

成功是因为态度。让我们一起细细地、惊惊地感悟这一令人“吮指回味”的结论。 

二、 我是我认为的我 

生活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自我期望是追求一生平平淡淡。 下面,让我们来演绎一下他们可能的人生轨迹。 

首先让我们试想,什么样的观念比较容易被他们接受?差不多就行啦;随遇而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枪打出头鸟;退一步海阔天空假使这些观念,日积月累下来变成他们的信念,这种对事物习惯性的看法,会最终决定他们面对事情的态度选择,积极、进取、努力等十有八九不会是他们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他对待工作的“行为”也许就是差不多就行;对得起这份工资就行;到点就下班;“边际工作”或“份外事”不会主动去做,也绝不会多做;稍有挫折,立即自我安慰;成功是少数人的事;退一步,海阔天空„„ 

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平平淡淡。仔细分析一下,似乎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的结果,正是他们当初的内心期望。 生活中,也会有相当多的另外一部分人,他们的自我期望是: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 下面,也让我们来演绎一下他们可能的人生轨迹。 

首先,什么样的观念比较容易被他们秉持?永争第一;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付出皆有回报;不成功,便成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假使他们的期望强度足够牢固,假使这些观念日积月累变成他们的信念,这些信念也会最终决定他们面对事情时自我态度的选择: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接下来,他们对待工作的行为,我想,一定不会是“差不多就行”;如果工作没有做完,相信也不会到点就下班;奉献精神与主动意识一定会促使他们常做一些别人不愿做的“边际工作”与“份外事”;即使遭受挫折,接下来的行为一定是“爬起来”,再次跌倒,再次爬起来,直至成功。这就是他们的结果:一生终究成就了一番事业。 再仔细分析一下,似乎又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 

他们的结果,也正是他们当初的内心期望。或者说,他们最初的内心期望,经过一个时间的轮回,最终演变成了他们的结果。 

以上两类人的人生轨迹都在印证“自我意向心理学”的一个核心结论:我是我认为的我。 

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你就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平淡淡的人,你的结果就真的是平平淡淡。如果你认为自己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你的结果常常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成功的规律表明:改变,会遵循一定的轨迹。即:结果决定于行为,行为决定于态度,态度决定于信念,信念决定于自我期望。换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样的内心期望,你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接着就会有什么样的处事态度以及什么样的行为,因此,也就有了什么样的结果。 

但是,这里不是讨论“追求平平淡淡”或“成就一番事业”谁对谁错。其实这一切,尤其是期望、信念、态度等个人内在标准类因素的本身常常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当然,他们一定都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自我期望,会带来积极的信念;积极的信念会带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会带来积极的行为;积极的行为会给我们带来积极的结果。反之亦是如此。 

按照犹太人的“二八定律”逻辑:“法律”只能规范社会行为的20%,而“道德”却在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80%的社会行为。决定人生成就的力量20%来源于“行为”、“结果”等外在表现因素,而80%源于“态度”、“信念”与“期望”等内心标准。 

同样的,一个企业的“制度”一般只能规范员工20%的行为,而80%的行为要靠“企业文化”这一企业内心标准来影响。 让我们将80%的精力,专注于修正与修炼自己的自我期望、信念、态度等“内心标准”,因为我是我认为的我,我们是我们认为的我们。 

三、 我是一切的根源 

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看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幅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了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漆漆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他心里也“咯噔”一下,但转念想:棺材,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才”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 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Antecedent 

                        Belief 

                         B1   C1          Consequence  

             A         B    C   

                         B2   C2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他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名落孙山(C1)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又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B1)的棺材(A);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C2),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B2)的棺材(A)。 

现实生活中,有人会因为失败而跳楼,也有人会因为战胜失败而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有人会因为对手强度大而畏惧,也有人会因为挑战巨人而使自己快速称为巨人;有人会因为产品卖不出去而抱怨产品,抱怨公司,抱怨顾客,也有人会因为产品卖不出去而创新出大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与新服务;有人会因为受不了上司的严厉而每每跳槽走人,也有人会因为“严师出高徒”而使自己能胜任更复杂的工作,最后不断晋升到高位。 

所有的一切皆应证了艾利斯的理论:同样的前因常常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因为人们对同样的这个“前因”评价与解释完全相反。也正如叔本华所言: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对某一客观事物,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由此,我们似乎能发现又一条成功的规律:真正决定事物结果的根源并非该事物的本身,而是我们自己对该事物的信念、评价与解释。即:一切的根源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有权对该事物作出不同评价的我们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可能无法掌控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情。 让我们不再抱怨,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源! 

四、 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 

有一道“一笔画”的小智力题,九个点分布在三行,每行三个点,排成一个正方块状,要求用四条直线一笔将这九个点连起来。起初,人们十有八九会落入一个小小的陷阱—--在九个点围成的框中打转转,且发现至少要五条以上的直线才能连成。结果是,要找到答案,必须在思维上突破这“九个点”所围成的框框的限制。 

游戏的第二步,要求只用三段直线将同样这九个点一笔连起来。此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陷入困惑:这不可能。其实,答案也十分简单,用一条“Z”字线即可一笔连成。不过,最快找出这个答案的恐怕十有八九是那些没有学过数学的孩子。因为作为成人,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被另一些“框框”所框住。 

框框之一,数学上有一条基本定理: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可爱因斯坦《相对论》告诉我们,两条平行线无限延长,会在无限远的地方相交一点;框框之二,数学上有另一个基本假设:点没有大小。其实,现实中任何一点都会有大小。突破这一限制,只要无限延长“Z”字三段线,九点必可一笔连。 游戏的第三步要求只用一条直线将这九点一笔连起来。相信至此,我们已可轻易找到答案,因为只要再次突破数学上“线没粗细”的框框,用一条很粗的线将九点全部包含其中即可。 

不是不可能用四条直线一笔连九点,只是当时我们还没有找到方法;不是不可能用三条直线乃至一条直线一笔连九点,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发明创造也许都是建立在打破前人所认定的“框框”的思维定势基础上。 游戏的答案也许在你的意料之外。这个小游戏的目的当然不是要挑战数学的权威,它只是在给我们一些启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能的,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而已。 

假使“不可能”已成为某一个人的口头禅,那么他的思维就注定要被“不可能”的框框所局限。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这必将注定他一生中难有辉煌成就。 假使“不可能”已成为一个企业的“口头禅”,大家都习惯说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这样的“文化”氛围,也许就注定该企业在竞争的大潮中难有辉煌,并最终被那些不说“不可能”,只专注找方法的企业所淘汰。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意焦,即注意的焦点。如果意焦集中在“不可能”上,我们将不会再去找方法,而只会为证明自己所谓的“不可能”结论是正确的找理由、找借口。一旦关闭“可能”的大门,也许就真的“不可能”了。相反,如果我们的意焦集中在“可能”上,显而易见,接下来我们必定是在“找方法”,而不会是“找借口”。 成功学告诉我们,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一定有方法。 

让我们调整好自己注意的焦点,把“不可能”这个消极的词眼从我们的“私人词典”中、从我们的“企业词典”中永远删去。因为即使真的遇到难题,我们至少还可以说: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 

五、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回教《古兰经》上有一则故事:一位大师经过几十年的修炼,终于练就了一身“移山大法”。 有一天,他宣布:明天早上我要当众表演“移山”,我将把广场对面的那座大山移过来。消息像长了翅膀,果然,第二天一早,黑压压的人群开始聚集在广场上,等待观看大师表演移山。 

时辰一到,只见已穿戴整齐的大师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对着对面的大山高喊:山过来,山过来。半响,他问周围的人群:山是否过来?人群中窃窃私语,有的说好像过来了一点点,有的说好像没过来。看到台下众说纷坛,大师又开始念念有词,继续高喊:山过来,山过来。又半响,再问,有的说好像又过来一点,有的说好像还是没过来。 

大师继续高喊,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了。此时陆陆续续已有人离开,也许他们觉得没什么意思,或者觉得此人可能是一个骗子:移山移了一个上午,山还是没过来。 

大师没有理会那些离去的人,继续高喊“山过来”。转眼一个中午又过去了,一个下午也过去了,转眼已近黄昏。一整天的高喊,大师的嗓子已完全嘶哑。最后当他用嘶哑的声音问周围已为数不多的人:山有没有过来?此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的告诉他:大师,山,真的没有过来。 

听罢,大师开始作最后一次的努力。此时,只见他口中边高喊“山过来”,脚下开始边朝着山走过去。人群也不知不觉随着大师就这样来到山脚下。最后,大师又问:山有没有过来?人群中突然鸦雀无声起来。此时,大师用他那嘶哑的声音讲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诸位,你们都看见了,我花了几十年时间的修炼,又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用尽了我的全身力气高喊“山过来”,山都不过来,怎么办?那就只好我过去了---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就是我几十年来练就的“移山大法”。 

惊讶不已的人群,开始恍然大悟,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移动的方法就是:如果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现实世界当中亦是如此,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至少暂时无法改变。大师几十年来参透的“移山大法”启示人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那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人喜欢; 

如果无法说服别人,那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能力; 

如果顾客不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那是因为我们自己还没有能力提供足以令顾客愿意购买的产品与服务; 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那是因为自己暂时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 

要想事情改变,首先改变自己;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过去吧! 

六,决心决定成功 

有一位年青人,想跟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学知识。 有一天,苏格拉底将他带到一条小河边,“扑通”一下,苏格拉底就跳到河里去了,年青人一脸迷茫:难道大师要教我学游泳?看到大师在向自己招手,年青人也就稀里糊涂跳进河里。 

没想到,当他一跳进水里,苏格拉底立即用力将他的脑袋按进水里。年青人用力挣扎,刚一出水面,苏格拉底再次用更大的力气将他的脑袋又按进水里。年青人拼命挣扎,刚一出水面,还来不及喘气,没想到苏格拉底第三次死死地将他的脑袋按进水里。 

最后,年青人本能地用尽全身力气再次拼命挣扎出来。也许事情来得实在太突然,年青人根本还没来得及反应,不过这次挣扎出水面,本能地,他就拼命往岸上跑。 爬上岸,惊魂未定,他指着还在水里的苏格拉底说:大,大大大师,你到底想干什么?没想到,苏格拉底理都没理他,爬上岸像没事一样就走了。 

陡然之间,年青人觉得似乎若有所悟,于是追上苏格拉底,虔诚地说:大师,恕我愚昧,刚才的一切我还未明白,请指点一二。此时,大师似乎觉得年青人尚有可教性,于是,站定下来,对他讲了一句著名的话:年青人,如果你想向我学知识,你就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心理学有一个叫“期望强度“的概念,意即一个人在实现自己期望达成的预定目标过程中,面对各种付出与挑战所能承受的心理限度。或曰其期望的牢固程度。正像大师对年青人的启示一样,追求成功也是如此:要成功,必须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就像我们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相信每一个人都期望成功。然而现实之中,也许大多数人也仅仅是有兴趣成功而已,而不是一定要成功。因为其期望的强度太脆弱,最终无法对抗残酷的现实或自身的缺陷的挑战而常常半途而废。只有那些一定要成功的人,他们因有足够牢固的期望强度,所以能排除万难,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直到成功。 

成功学界流行一个著名观点:成功来源于你是想要,还是一定要。如果仅仅是想要,可能我们什么都得不到,如果是一定要,那就一定有方法可以得到。成功来源于我要。我要,我就能;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 100%的意愿,决定我们一定能找到100%的方法,因为成功一定有方法。 

100%的意愿,决定我们一定会采取100%的行动,因为第九十九步放弃,恰恰反证我们仅仅是想要,而不是一定要。即不是真正的100%的意愿。 

100%的意愿,100%的期望强度,强烈的成功欲望,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是决心,而不是环境在决定我们的命运;只有决心,才最终决定我们的成功。 

七、 天助自助者 

一位神父,有一次他居住的小镇上发洪水。洪水迅速淹没了他的小屋。为了逃生,他只好爬上屋顶,并不断祈求上帝:快来救我。 

不久,有一艘小木船向他划过来,船上的年轻人大喊:神父,快上来。没想到,神父大声应道:年青人,你去救别人吧,上帝会来救我的。小木船走了,神父继续祈祷,水已涨过屋顶。这时,又见一艘摩托艇快速向他开来。艇上人大喊:神父,快点走,要不就真的来不及了。只见神父一脸安详的说:年青人,快去救别人吧,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摩托艇走了,神父继续祈祷。 

又一阵子之后,水涨到神父的胸口。此时,又见天边有一架直升飞机,朝神父飞过来,机上人在狂喊:神父,神父,快上来,要不你就真的没命啦。没想到,神父依然一脸安详:快去救别人吧,上帝肯定会来救我的。飞机飞走了,水还在上涨,很快神父就被淹死了。 

死后,一生虔诚的神父的灵魂升到天堂。见到上帝,他非常生气:上帝,你真不够意思,我一生对你如此虔诚,为什么在我快要被淹死的时候不来救我?这时,只见上帝一脸安详,对神父说:我的孩子,当水淹到你屋子的时候,我不是派了一艘小木船去救你吗?你不上来;当水淹到你屋顶的时候,我不是又派了一艘摩托艇来救你吗?你还不上来;当水淹到你胸口的时候,我看到情况万分危急,派了我这里最高级的救援工具直升飞机去救你,你还是不上来,你真的不能怪我呀! 

神父一声祈求上帝保佑,可非常遗憾的是,他不知道上帝到底长成什么样子。上帝一会变成小木船,一会变成摩托艇,一会又变成直升机,可他就是不知道。 

这当然是一则笑话,然而笑过之余,我们是否也曾深思:在那些被许多人奉为“上帝“的所谓机遇、运气、命运面前,许许多多的”神父“们也曾这样坐以待毙,最终落得怨天尤人。 

曾几何时,在上海就有一个机遇,可以让任何一个人都发一笔“横财“。经历过90年代初股市狂潮的人都知道,它就是”股票认购证“。 

然而可以肯定,那时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买,因为谁知道那玩意居然能变成大钱?--不知道那张“纸“就是机遇;也许有人曾劝过自己,这绝对是个好”机遇“,一定要抓住它。可是,当时谁又敢相信? 

当然,肯定也有人是相信的,但一摸口袋没钱,表明什么?明明知道这就是机遇,可当机遇来时自己却没准备好;于是乎就会有人四处告贷,但发现没有一个人肯借钱给自己。再次表明:机遇来时,自己还是没有准备好,不过这次是因为平时没有准备好自己的人脉;也许万幸,有人借了1000元给你做资本,但因实在无法判断下来,无法承受股票涨涨落落的心理压力,最后在5倍于原价时出手。 

那一晚也许我们会很兴奋,因为5000元已赚到手。然而随后的日子一看,我们一定惊讶万分,它的市值居然涨过了100倍以上!此时的我们一定后悔:如果能等到今日出手,那不就是赚进10万了吗?更令人后悔不已的是:如果当时借一万元,今天岂不是百万富翁了? 

一生当中,我们都在渴求机遇,然而,像上述这些身边的故事一样,我们却常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机遇,或不知道它会长成什么样子。即使知道,当机遇降临时,又常常没准备好。偶尔真的很有运气抓住一个机遇时,然而又因抓不住下一次运气而以失败告终,或因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力将其不断放大,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直至成功。 

由此,我们也许在思索。到底什么叫机遇?什么叫运气?机遇、运气,在我们一生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当然需要一点,然而上述两则故事是否已启示我们,真正的“机遇、运气“,绝不是来源于它们本身,而来源于我们对机遇的定义,对机遇的认识、准备与把握。 

每个人都会有好运气。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能否抓住机遇,也许并不是平等的。因为,要想天助,必先自助。这正应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天助自助者! 

八,每天进步一点点 

  有一个小故事: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

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一个帝国的灭亡,一开始居然是因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的战马的一只马蹄铁上的一颗小小的铁钉松掉了。    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每次一点点的小变化,最终可能会酿成一场灾难。 

  管理学中有一个“蝴蝶效应”:纽约的一场风暴,起始条件是因东京有一只蝴蝶在拍翅膀。翅膀的振动波,正好每一次被外界不断放大,不断被放大的振动波越过大洋,结果就引发了纽约的一场风暴。   每次一点点的放大,最终可能会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成功来源于诸多要素的几何叠加。比如,每天笑容比昨天多一点点;每天走路比昨天精神一点点;每天行动比昨天多一点点;每天效率比昨天提高一点点;每天方法比昨天多找一点点„„ 

  正如数学忠中50%×50%×50%=12.5%,60%×60%×60%=21.6%,每天乘机只增加了0.1,而结果都几乎是成倍增长。每天进步一点点,假以时日,我们的明天与昨天相比将会有天壤之别。 

  法国一童话故事中有一道“脑筋急转弯”式的小智力题:荷塘里有一片荷叶,它每天会增长一倍。假使30天会长满整个荷塘,请问第28天,荷塘里有多少荷叶? 

  答案要从后往前推,即有“41荷塘”的荷叶。这时,假使你站在荷塘的对岸,你会发现荷叶是那样的少,似乎只有那么一点点,,但是,第29天就会长满一半,第30天就会长满整个荷塘。  

  正像荷叶长满荷塘的整个过程,荷叶每天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的,可是前面花了漫长的28天,我们能看到的荷叶都只是有那一个小小的角落。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即使我们每天都在进步,然而,前面那漫长的“28天”因无法让人“享受”到结果,常常令人难以忍受。人们常常只对“第29天”的希望与“第30天”的结果感兴趣,却因不愿忍受漫长的成功过程而在“第28天”放弃。 

  每天进步一点点。它具有无穷的威力。只要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力,坚持到“第28天”以后。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着去做。每天进步一点点是简单的,之所以有人不成功,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做这些简单的事情而重复的事情。因为越简单,越容易的事情,人们也越容易不去做它。 

  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进步一点点,哪怕是1%的进步,试想,有什么能阻挡得了他最终达至成功?一个企业,如果“每个进步一点点”,成为其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当其中的每一个人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试想,有什么障碍能阻挡的住它最终的辉煌? 

  竞争对手常常不是我们打败的,是他们自己忘记了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者不是比我们聪明。而是他比我们每天多进步了一点点。 

九,太棒了 

  “牛仔大王”李维斯的西部发迹史中曾有这样一段传奇:当年他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带着梦想前往西部追赶淘金热

潮。 

  一日,突然间他发现有一条大河挡住了他前往西部的路。苦等数日,被阻隔的行人越来越多,但都无法过河。于是陆续有人奔上游,下游绕道而行,也有人打道回府,更多的则是怨声一片。而心情慢慢平静下来的李维斯想起了曾有人传授给他的一个“思考致胜”的法宝,是一段话:“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是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  于是,他来到大河边。“非常兴奋”地不断重复着对自己大声说:“太棒了!大河居然挡住我的去路,又给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是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果然,他真的有了一个绝妙的创业主意摆渡。没有人吝啬一点小钱做他的渡船过河,迅速地,他人生的第一笔财富居然因大河挡道而获得。  

  一段时间后,摆渡生意开始清谈。他决定放弃,并继续前往西部淘金。来到西部,四处是人,他找到一块合适的空地,买了工具便开始淘起金来。没果多久,没想到,有几个恶汉围住他,叫他滚开,别侵犯他们的地盘。他刚想论理几句,那伙人偏失去耐心,给了他一顿拳脚。 

无耐之下,他只好灰溜溜地离开。好容易找到另一处合适地方,没多久,同样的悲剧再次重演,他又被人轰了出来。在他刚到西部的那段时间,多次被欺负。终于,最后一次被人打完,看着那些人扬长而去的背影,他又一次想起他的“致胜法宝”: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   他真切地兴奋地反复对自己大声说着,终于,他又想出了另一个绝妙的创业主意--卖水。 

  西部黄金不缺,但自己似乎无力与人争雄;西部缺水,可似乎没什么人能想到它。不久他卖水的生意便红红火火。慢慢地,也有人参与他的新行业,再后来,同行的人已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在他旁边卖水的一个壮汉对他发出通牒:“小个子,以后你别来卖水了,从明天早上开始,这儿卖水的地盘归我了。“他以为那人是在开玩笑,第二天依然来了,没想到那家伙即走上来,不由分说,便对他一顿暴打,最后还将他的水车也一起拆烂。 

  在当时那一段“没有法律,只有武力”的西部,李维斯不得不再次无奈地接受现实。然而当这家伙扬长而去时,他却立即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情,再次强行让自己兴奋起来,不断对自己大声说: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是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 

  他开始再次调整自己注意的焦点。他发生在西部的人衣服极易磨破,同时又发现西部到处都有废弃的帐篷,于是他又有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把那些废弃的帐篷收集起来,洗洗干净,就这样,他缝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牛仔大王”。 

   “牛仔大王”的精神乍听起来似乎有点象我们中国的“阿Q精神”。阿Q在鲁迅的笔下是一个含有贬意的悲剧角色,阿Q被赵大爷打了以后,背地里也曾高兴地说“儿子打老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许他们都在运用同一个方法——精神胜利法。只不过阿Q的“精神胜利”,只是为自己消极逃避现实找到了一个自我安慰的借口,而李维斯“精神胜利”之后,却立即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专注于积极寻找改变现状的方法上。   李维斯之所以能成为“牛仔大王”,并非他没有挫折,没有低潮。永远“积极思维”的李维斯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迪:成功者不是没有低潮,而是他们不会让自己在低潮中呆得太久。成功者永远找方法,只有失败者才会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人生旅途,挫折难免,失意难免。如果你我真的再次遇到那些挫折与失意乃至失败时,那就让我们一起像“牛仔大王”一样大声地对自己说:太棒了!这样的事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8aa079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cd.html

《成功的规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