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最终

发布时间:2020-01-27 10:52: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3.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6.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7.谢尔福德耐性定律(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8.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9.寒害:是指温度在0℃以上对喜温生物造成的伤害。植物寒害的主要原因有蛋白质合成受阻、碳水化合物减少和代谢紊乱等。

10.冻害:是指0℃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植物在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会在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原生质因此而失水破损。极端低温对动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体液的冰冻和结晶,使原生质受到机械损伤、蛋白质脱水变性。

11.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12.生态型:是指同种生物内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或区域的同类群,它们的差异是源于基因的差别,是可遗传的。

13. 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4.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相似。

15.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6.年龄结构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状况。

17.集合种群:指某一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各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彼此间通过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而成为一个有相互联系的整体

18.生物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19.主导因子:在诸多的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

20.基因型:生物个体具有的遗传信息总和.

21.基因库: 种群中存在的所有基因组和等位基因

22.基因频率:种群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23.基因型频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

24.适合度:某一基因型的个体与其他基因型个体相比能够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对下一代基因库的贡献大小)

25.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26.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态对策是指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环境的一套策略。

27.种内关系: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28.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2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30.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31.利他行为:一个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32.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33.种间竞争:是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34.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35.协同进化:是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36.生物群落:为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37.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都存在过渡带

38.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

39.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40.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叫投影盖度简称盖度。

41.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42.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

43.MacArthur的平衡说:岛屿上物种数目是迁入和消失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不断有物种灭亡,也不断有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补偿灭亡的物种。

44.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现象。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森林群落从上往下,依次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

45.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46.演替系列:指从生物侵入开始直至顶极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

47.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48.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49.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50.生态效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常以百分数表示。

51.林得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5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53.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受外界干扰后,自动调节的极限。

54.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

55.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56.草原:由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在地球表面占据特定的生物气候地带。

57.草甸:喜湿润的中生草本植物组成,出现在河漫滩湿地和林间空地。

58.荒漠:是地球上最耐旱的,以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小半灌木占优势的地上部分不能郁闭的生态系统。

59.草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辽阔无林,在原始状态下常有各种善于奔跑或营洞穴生活的草食动物栖居其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e6e5d6284ac850ad02429c.html

《名词解释 最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