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丈夫》主题阅读史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沈从文小说《丈夫》主题阅读史
作者:秧夏玉李定春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10
要:沈从文发表于1930年的短篇小说《丈夫》一直备受关注。从《名作欣赏》杂志上所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学界对《丈夫》主题的解读有多种意见,如乡土关怀”“人性觉”“寻找爱情”“城市文明与乡村的冲突”“隐伏的悲痛等。《丈夫》主题的人言言殊,有文本本身的多义性和社会思想变迁等原因。关键词:沈从文《丈夫》主题
沈从文创作于1930年的小说《丈夫》仅万余字,以极为平和的笔调述说了一个年轻乡下丈夫到沅江码头去探望在船上做生意的妻子的故事。然而关于小说主题却存在着人言言殊的现象,如讴歌美好人性”[1]“乡土关怀”[2]“人性觉醒”[3]“寻找爱情”[4]“城市文明与乡村的冲”[5]隐伏的悲痛”[6]等。笔者试以《名作欣赏》所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例梳理学界关于《丈夫》主题的不同发掘并探究其根本原因,以期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启示。一、贫穷着生,屈辱着活
余荣虎、何希凡等将小说的主旨归为贫穷屈辱”[2]
论者着眼于文末注明的几个涉及到文本创作流变的时间:《丈夫》初作于一九三零年的上海,修改于一九三四年的青岛,重校于一九五七年的北京。在这几个时间的变动里,从初作到修改是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向,重校只不过是在流动的岁月中对文本进行一次大审核,对于初作四年后的修改,沈从文或多或少改写了对乡土关怀的厚度。
在讲述老七和他丈夫的故事之前,小说先用冷静的叙事方式叙述了黄庄众多青年夫妇的惨痛人生:地方实在太穷,一点点收成照例被上面的人拿去一半,导致村民一年中有一个季度得靠着红薯叶子拌和糠灰拌和充饥”[7]P31),即便如此日子也难以维持。贫困与死亡就像两把合而为一的利剑悬挂在人们的头顶上,将黄庄青年妇女逼上了去城里做生意的道路。这种挣扎的生存方式已历时很久并演化成一种常态,部分女性的青春、淳朴和魅力被屈辱辛酸的岁月洗去了,然而又会有更多更年轻的妇女替补到这支做生意的队伍中来:一批又一批,一代接一代的青年妇女和她们的丈夫就这样屈辱地活着[8]。这种生存并不局限于黄庄,黄庄只不过是沈从文先生于沉寂无声的乡土世界里所截取的某一个叙事视点,老七和他的丈夫只是众多青年夫妇故事里的冰山一角。然而,乡土生命却一直忍受着这非人的遭遇,这般沉痛而屈辱的人生竟在广袤的湘西大地上波澜不惊。把妻子的使用权让渡出去,自己在黄庄守着几分薄田寡地。这却成为了一种约定的习俗,传承下去,这是湘西大地的悲哀,是乡土文明的悲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8437e09d3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c5.html

《沈从文小说《丈夫》主题阅读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