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07 18:06: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评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作者:石坤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31
摘要:本文较全面地梳理了《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的写作框架,并对该书的每一部分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就该书的内容提出了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关键词:《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评价
中图分类号:K928.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是杨宽先生的系列丛书之一,杨宽先生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权威,曾著有专著数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礼制等的演进息息相关的观点,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研究,而且对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学者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更有助于多角度地、更全面地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一书内容共分为上下两编,之所以分成上下两编,是因为此书并非作者一气呵成,而是分两个阶段完成,因而两编风格差异较大,不十分连贯。上编题为中国都城的起源和发展,这一部分共十四章,约占全书的一半。第一节为前言,从第二节开始,作者便从都城的起源——仰韶文化时期的氏族制的村落遗迹(第二节)谈起,历经商(第三节、第四节)、周(第五节)、春秋战国(第六、七、八节)、秦(第九节)、两汉(第十、十一节)、南北朝(第十二节),直至隋唐(第十三节),各个朝代的都城让读者尽收眼底。通过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以及翔实的考古资料,作者对各个都城的布局形态、分布范围作了详细的论述,使得都城演变的规律清晰可见,让读者掌握了这一时期的都城发展脉络。第十四节作为总结性的一节综述了这一时期都城布局的三次重大发展变化,及其这种变化的原因和与礼制的关系,使读者头脑中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
全书的下编题为宋代以后都城制度的变革及其重要设施,其实本编题为宋代以后,但是实际上在前两节就唐以前及唐宋之际都城制度都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而与上编不同的是,其叙述重点不是放在整个都城的大布局及城郭布局或是朝向变化的问题上,而是更细致的深入街巷里坊进行探索,发掘出唐以前的都城结构是封闭式的,而到宋以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变成了开放式的。因而整个下编就是以由封闭——开放的都城结构变化为线索而展开的。书名题为《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比较上下两编,制度一词在下编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从上编看,整个重心放在都城形制的研究上,即都城布局的三次重大发展变化:第一,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都城由一个发展成为小和大连结的结构。这种变化首先源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如西周东都成周建设大郭就是为了安置国人,迁居殷民以及驻屯军队,就是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周朝对于四方的统治,加强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力量。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有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郭区成为居民集中的居住区,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之区。第二,从西汉到东汉,都城布局从坐西朝东转变为坐北朝南。西汉以前都城布局坐西朝东,是继承过去维护宗法制度的礼制,以东向为尊,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是推行推崇皇权的礼制,以南向为尊。
下编则是在论述宋代以后都城的格局形制的基础上,将重心放在都城的制度研究上,即唐前期的封闭式的市坊变成了唐宋时期的开放式的行市街巷制度。由于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广大居民生活日用品的急剧增加,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市坊已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因而新的行市和街市就代替了旧有的封闭式集中的市。后周世宗在汴梁的宫城和州城外围加筑外城的举动对这一变化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在上下编内容丰富程度上,笔者觉得上编略逊于下编,上编更多地有助于读者了解都城中的建筑,而下编则有助于读者将都城内的建筑设施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更密切的联系起来,并且作者用大量丰富细腻的资料为无生命的建筑、街道赋予了活力,使得这些的东西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更好的体现了本书的创新之处,即中国都城的平面布局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当然,上下编的联系也是很明显的。首先,下编在朝代沿袭上是上编的继续。其次,下编所谈到的封闭式的格局向开放式的格局的变化是继上编的三次都城布局变化的又一次重大变化,比如街巷的出现同样也是城市布局的变化发展。
这部著作采用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使得论证充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作者本人亲自到许多古城遗址作了实地考察调查,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而其创新之处就在于按照历代君王事生如事死的礼制,将古代都城制度和古代陵寝制度结合起来探讨,并提出了中国都城的平面布局发展与礼制及政治史、经济史演进息息相关的观点。作者引证充分,论述精辟,但我觉得有一遗憾之处,便是作者下编部分未提及西夏都城。西夏都城兴庆府,也有宫城和外城两城组成,四面置城门,上有门楼。宫城位于兴庆府西北部,城内还设有众多街坊巷市,职能十分齐备。兴庆府最突出的特点是宫城位于外城的西北部,并非中原常见的以宫殿为中心,规整对称。这种布局可能和西夏的社会习俗有关,因为据《梦溪笔谈》中记载所居正寝,常留中一间,以奉鬼神,不敢居之,谓之神明,主人乃坐其旁。兴庆府宫城偏离中轴线而居西北,正是体现了西夏这种传统鬼神崇拜,而其西夏皇陵也是用这样的布局,同样与其独特的民族传统相符合。虽然西夏在中国历史上地位远不及唐宋,但作为中国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与三朝共存近两个世纪之久的西夏王朝也必有其都城制度的独特之处,且必是连结着都城制度发展史中一环。参考文献:
[1]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2.[2]杨宽.商代的别都制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3]杨宽.西周初期东都成周的建设及其政治作用[J].历史教学问题,19835.[4]杨宽.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考古,1989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1c04c68b9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e.html

《浅评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