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4-11-26 15:20: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赵蕾蕾 2014-9-22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虽然标准只列出了三种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识别,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坡的陡缓形态上可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别(密则陡,疏则缓),实质上可理解为单位水平距离上的相对高度大小。估算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

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归纳规律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着从“立体——平面”的思路,尽量从感性(山地模型)入手,用问题引导,再以课件演示,转到平面,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基本概念。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4、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5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不同山体的部位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并会判读坡度的陡缓。

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可以通过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此外,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准备目标】

多媒体课件、自制山体地形模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时光荏苒,至登山探险旅游日益蓬勃的今天,藏族人却在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为南迦巴瓦峰探险作登山向导等服务工作。那么等高线地形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力。 初一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   

学生自读课本,结合图1.34自学24页第二段文字,理解: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相对高度  

学以致用: 计算:珠峰与死海的相对高度。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 8844.13 ,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 “珠穆朗玛峰高 8844.13 ”指的是什么高度? (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相对高度)   

【设计意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课本文字自学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进而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然后延伸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   

板书:等高线地形图  

1学生自读课本, 初步了解什么是等高线呢?什么是等高线的形图?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课件演示:等高线示意图的制作) 

教师展示绘制好的模型给同学们观看。

学生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回答关于等高线基本特征问题: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有何特点?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   

在这里又提升到理论层次——等高线就是指在地图上把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的理解等高线的含义,而且为今后学习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打下基础。

2、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巡回指导。

绘图观察等高线疏密与坡度的陡缓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  

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 “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并举例:“爬山比赛,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在山地,各部位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上出示的各部位局部图,小组合作试着在模型准确指出山地的。

板书:山体基本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4、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地不同部位如何区分?   

运用地形模型与课本中的图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逐个了解山地各部位的名称及分析各部位等高线的表示形态特点,完成表格。学生快速巩固记忆之后,到黑板抢答自己最熟悉的部位名称。(利用“支你一招”提醒学生要观察不同部位等高线的海拔变化规律及其弯曲方向与高度变化的关系来辩认属于哪个部位。)   

【设计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运用等高线地形模型,结合课件演示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对于山地不同部位名称,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去观察、分析,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   

“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在山区下大雨时能不能往山谷部位跑?”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巩固练习:快乐体验与学以致用两部分完成。

【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程度,将课堂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教学高潮。并且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技能,对于学生有创新的方法及时肯定,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点到为止

四、知识小结   

请同学们根据课堂学习,认真回顾本课知识内容,谈你的收获,

总结拳头上的地形图及等高线地形图顺口溜:等高线,海拔出,山峰之处有标注;

陡坡密,缓坡疏,两山之间是鞍部;低弯脊,高弯谷,悬崖就在相交处。这类地形图一般用于小范围的军事、勘探、野外实习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谈收获,总结本课所学,梳理知识脉络,努力形成本节课的知识树。让学生自己谈收获,夯实双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意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的收获,让学生达到会学的目的

【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解释西藏老人的关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的不同说法,评价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根据模型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评价学生对等高线的绘制过程及原理的掌握情况;对比山体部位景观图片和相应的等高线图,找出山体部位等高线的特点,评价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基本部位判别的熟练程度;最后“快乐体验” 读图习题检验,评价学生对本节知识是否能综合、灵活地运用。在评价中,要以表扬和激励为主线。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参与表现等。

板书设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一、 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        

3、山地基本部位      

   山峰、 鞍部、 陡崖、 山脊、 山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7c1d4baf45b307e871977a.html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