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启迪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植物保护第32卷第5期(2006)PLANT PROTECTION Vo1.32 No.5(2006)  l13 ・ 
2005年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启迪 
王明勇 
(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合肥
230001) 
2005年是安徽省继l997年以来又一个褐飞 
虱特大发生年。其发生特点是:迁入峰期偏早,发 生时间长,短翅型成虫始见早,田间虫量高,尤其 是单、双晚后期,世代重叠,发生范围广,中、晚稻 大部分稻区均达大发生程度,防治不力田块,产量 
损失严重。 
发生特点 
1.1迁入峰期偏早、峰次多、虫量大 
安微省徽州区迁入首峰期在6月26日,比前l5 年平均早l4.43 d,比近3年早21.33 d。至前峰虫 量(6月30日前),单灯累计诱虫433头,是历年均 值的1.5倍。8月下旬至9月中旬:500头以上的迁 入峰共l3个,是历年均值的8.3倍,共诱虫18 696 
头,是历年均值的5.6倍。 
1.2短翅型成虫始见早 
徽州区6月30日始见褐飞虱短翅型成虫,比历 
年早14 d。从7月22日始至水稻收割约2个月,单 季稻田间百丛褐飞虱短翅型成虫一直持续在2O头 以上,最高百丛达208头,为历年之最。东至县7月 
25日田间始见短翅型成虫,在该地为历史最早始见 
年。8月上句,全省大部分一季稻产区都始见短翅 型成虫,亦为最早大范围始见年。8月8日在桐城 市新安渡镇单季稻田百丛查见168头褐飞虱短翅型 
成虫,为历史之最。和县7月下旬田间初见褐飞虱 短翅型成虫,8月l5日,中稻田百丛短翅型成虫lO 

5O头,最高140头,平均37.6头。8月18日,百 
丛短翅型成虫lO~7O头,最高160头,平均47.5 头。8月21日,百丛短翅型成虫2O~180头,最高 470头,平均55.8头。 1.3田间虫量高 
8月下旬和9月中、下旬,单季稻和双季晚稻田 
间褐飞虱虫量急剧上升,潜山县一季稻面上普查: 
收稿日期:2006—03—28 
月18日调查,平均百丛虫量】732头;8月25日调 
查,平均百丛虫量5 019头;8月26日调查,平均百 丛虫量11 503头。9月7日调查双季晚稻田,百丛 虫量830 ̄2 590头,平均1 620头;9月15日调查 双季晚稻田,百丛虫量2 325 ̄31 780头,平均9 688 
头;9月21日调查双季晚稻田,百丛虫量300~ 
123 600头,平均20 192头。大多数稻区单季稻8 
月下旬和双季稻9月中旬末至下旬田间虫量均达 
到大发生水平。各地调查褐飞虱发生情况见表 
l、表2。 
1.4防治不力,损失严重 
从巢湖、安庆、池州、芜湖、宣城5个市lO个县 

季稻稻飞虱防治效果调查分析:防治效果较好稻 
区产量一般550 kg/667 m ,防治效果一般稻区450 

5O0 kg/667  ,弃治或防效差的田块只有200 
300 kg/667 m2,防治较好稻区比防效较差的一般多 收稻谷200~300 kg/667 rn ,投入与产出比 为1:10。 
表1 2005年8月安徽省单季稻褐飞虱田间虫量调查结果 
1)最高虫量未计人平均虫量; 2)虫量达到1 500头/百丛田块的 
百分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ba5c5080b4e767f5bcfce02.html

《2005年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启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