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4-08 20:21: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养身摄生

1.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我们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第一篇就看到了黄帝对关于人为何年过半百而衰的疑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而后岐伯回答他说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放之于当代,我们亦可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尽终天年,为什么半百而衰?而岐伯的回答也是符合现今社会生存环境的,那就是人们不遵循阴阳四时和正常生活的规律,贪图一时之享乐,而耗散了精气神。

而如何“度百岁而不衰”岐伯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人体按照正常的“生、长、壮、老”生理规律来说,总是会有衰老的一天,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效法上古之人保持天真,老而能全形,延缓精气衰竭,不就能老而不衰了么。而上古之人中又分“真人者”、“至人者”、“圣人者”和“贤人者”,相对而言,本人更崇尚“圣人者”的养生长寿之道:“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通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不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于是能“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人本来就是要处于世俗之间的,我们是无法达到”羽化登仙“的境界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修炼自己的心性,使得自身在世俗中保持身心平衡,心不乱,则神不乱,神不乱则形气相合,不被世俗的“劳”困住身,也不被世俗的“患困住心,思想是游离于天地的,又有什么能困住自己的身呢,也自然不会被病痛所困扰。

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整篇在论述要顺应四时来调养,但实质还是在强调养生的总原则,即防病必须要遵循“阴阳”的起伏变动。因为阴阳才是万物之根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本质还是阴阳的变化规律。

同时由顺应季节规律总结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知道何为生,何为死,何为逆,我们就可以依据人体和自然的规律来预防,进而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样的预防思想不论在当时还是现今都是很有意义的,并且值得我们继续发扬。比之于现代医学,或者说西方医学,都是在研究如何治病,而黄帝内经的这种思想却是在强调如何不致病,这才是人类医学的最高境界。

3.《素问·生气通天论》

此篇其实是在揭示人体之气和天气是相通的,如:“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这其实也是“整体观”哲学思想的体现,因为人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天地共存的,虽不能说能长久得和天地共存,但是人的存在,是和天地相互感应的。

同时也描述人体的卫气、营气、阴气、阳气和五藏之气的功能,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并以此来说明人体健康的一个标准,就是阴阳调和,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论述人体五藏之气“肝心脾肺肾”和对应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之间的联系,又道出了“长有天命”,就要“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这也是对健康的身体状态的一种描述。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篇论述内容丰富,详尽地描述了人体的阴阳五藏六腑气血脉象应合于天地之阴阳四时五气。

研究摄生之法,不论是以药食,还是以形体运动,最关键的还是要达到“调摄阴阳”的目的,而本篇中就有相关的描述,对于后世养身摄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如在黄帝问岐伯如何调摄阴阳时,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主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这段话其实就是依据《上古天真论》里关于人的生长壮老的生理理论所延伸出来的,女子月事以时下,以七为纪,男子精气溢泻,以八为纪,掌握了这样一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知道何时会衰,何时会损,文中还特别提出“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这几个时间点人体的变化,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在相应的年龄在那些容易虚损的方面进行补充,就能达到“有余”,然后我们就能“身体轻强”,进而达到即使年老也可以身体再度强健,本来就很强壮的则调摄得更好的目的。

5.《灵枢经·本神》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经》是以论述针刺之法为主的医学经典,这段话就取自其中,虽是岐伯在解释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但实际是在论述五藏之神对于人体意志思虑智等精神心理活动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也能“节阴阳而调刚柔”。

6.《灵兰秘典论》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这里的“主”就是“心,强调了心主神明的功能,对调摄其他器官起决定性作用。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内经中谈及养生真谛的同时,也会谈论如何治国,如该段结尾处就论及:“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意思就是同理的话,应用到治理国家时,君主不明,那么国家的根本就会受到威胁,就会产生动乱,百姓就不能安定。又如“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既是在说“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也是在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预防战乱。这是因为圣人认为管理国家和管理人体健康的道理是相通的,都是要遵循万事万物产生和发生的规律的,所以这也启发我们是否可以从管理学的角度,融入管理学的一些理论和原则来养生,以达到优化对人体的管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养生看作是在优化对生命健康的管理,而内经里就提供了很多不同的管理途径,就像档案分类一样,有按照四季或节气等时间规律来管理人体的,或按照脏腑以及对应经络来进行规划管理的,亦有按照体质的阴阳虚实湿燥来管理的,但究其本质,还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e5fe3ece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4.html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