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喻

发布时间:2019-10-12 11:47: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借 喻
  比喻之一。在这种比喻形式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明喻

明喻(Simile)是常用aslike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明喻的表达方法是:AB。说甲像乙,也就是说本体像喻体。 明喻的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能明显地看出是在打比方的比喻词:“像(如、若……”、“像(如、若……似的”、“像(如、若)……一般”、“好比(好像、犹如、仿佛)……”等。

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

①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②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死,消灭不了她,她是太阳,离开了地平线,
却闪耀在天上!
③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杨沫《青春之歌》)
④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博喻

博喻是:连用几个喻体同时说明一个本体的比喻。“博喻”,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铺陈形式,作者为了强调某个事物,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便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设喻,形成一连串比喻,我们把这种形式,就称为博喻

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博喻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它的特点是:连续性

拟人

拟人(Personification)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倒喻

一般比喻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倒喻是本体和喻体次序颠倒的一种比喻。这种比喻有的是明喻,但更多的是暗喻。因为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所以叫做倒喻。

 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的静。(鲁迅《药》)

  3、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表现方法有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铺排、含蓄、幽默、象征、联想、想象。一些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讽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借代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编辑本段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
  例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用船的一部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例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例中的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五、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例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引喻,从修辞学的角度上说,是比喻的一个分类。

  引喻是从明喻演变而来的。当明喻的被比喻物(本体)和比喻物(喻体)分别为一个单句时,将比喻词隐去,就构成了引喻。引喻在句式上的特点是平行句式,即被比喻物和比喻物必须是一个并列的复句。当然引喻在结构上比较复杂一些,它不再是词与词的打比方,而是发展到句与句了。在一个简单的句子中难以容纳的意思,就由引喻来表达。在内容上,它也比明喻要复杂得多。被比喻物和比喻物,分别是一个单句,读起来仿佛有一方引进另一方的意思,所以就把它称之为引喻

例:他成了一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畸形人。长空里,一只孤雁。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 配衬乙事物 ()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志向大。)
  例子(3)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d90400de80d4d8d15a4f8e.html

《借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