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事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发布时间:2011-03-11 17:08: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深圳人事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解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一、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

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企业、跨国公司、国家、区域和国际经济组织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在当代世界经济中,世界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

当今主要的世界经济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它们共同构成了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成为国际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世界经济中,这些组织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它们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因此在运作中较多地向发达国家的利益倾斜,有时甚至被少数国家用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约束和限制。区域性经济组织主要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此外还有众多的经济集团遍布世界各地,跨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十分密切。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当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

三、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它正在给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全球化。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既有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则是并行不悖的。

2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3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4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5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6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7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8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它有利于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跨国公司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它强化了发达国家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加深了南北矛盾。一些跨国公司甚至凭借强大的实力,操纵弱小国家的经济命脉,插手它国内政。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利用它的积极作用,缩小或限制它的消极作用,使其为本国经济服务。

2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一、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在国际社会,世界政治行为主体经历了一个由一元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除主权国家外,还包括各种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在战后世界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

三、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方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决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当然,多极化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争、紧张、动荡

3大国关系深刻调整

冷战后,大国间建立了各种“战略关系”、“伙伴关系”,这是一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平等互利、共同合作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这种深刻变化,既是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产物,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国际形势继续缓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4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

5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长

6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9·11事件将恐怖主义的问题更加突出出来,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坚定不移地谴责和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7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世界一方面迅速向多极化发展,另一方面,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又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它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向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行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实行新的冷战。霸权主义的表现:①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②利用“民主”、“人权”甚至“价值观”等问题,任意干涉别国内政;③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

3 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一、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平与发展明显地代替了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更加突出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特点,在理论上突破了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的观点,改变了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观点,在实践上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

1国际秩序有“旧”与“新”之分

旧的国际秩序是指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剥削掠夺为特征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其实质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才是维持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

2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

各国在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3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发展中国家战后最早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平等、公正的国际新秩序是其追求的目标。1990年海湾战争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西方国家主张建立一个以西方大国利益为基础的,由西方大国领导的,以确立西方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目标的国际新秩序。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4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虽起伏曲折,但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都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其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①战后经济恢复与转轨(1945~1950年前后);②高速增长(1950~1973);③“滞胀”(1973~1982);④低速增长和全面调整(1982~1992);⑤各国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转变期(1992年以后)

2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是多方面原因

综合作用的结果。①科技革命的推动。②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③建立国际金融与贸易体制。④利用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⑤掠夺第三世界的廉价原材料。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面对着一系列的现实困难和深层

矛盾,背后的根本问题依然是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越来越难以驾驭在一日千里的科技进步条件下不断扩大的生产力,也就是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1现代西方政治体制的典型形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

资产阶级民主制较之封建专制制度,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史上国家制度的重要创新。但发达国家的民主制度具有多重的两面性,形式上相当完备,但是它以私有制为基础,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本质上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

2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出现了重大变化

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阶级斗争趋向缓和,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行政权力膨胀成为普遍趋势;政治运行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虽然有很大发展,但各种社会问题丛生,其中种族歧视、种族矛盾与极端民族主义,是发达国家最严重、最突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综合症”,根子在于目前的制度。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是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政治和意识形态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以此来维护它们的主导地位和既得利益。发达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属性即经济扩张性所决定的。

2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

1)各国都为确保自己的国家利益转向更加务实的内外政策。它们之间关系发展的趋势是竞争、摩擦与协调、合作并存,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将根据条件的变化而起伏。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对抗走向竞争共存,但双方发展关系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重点、多层次地发展,富有经济活力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注目的重点。

3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成了西方国家集团对外战略的基础。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称霸世界。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大致可分几个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全球扩张阶段,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全球战略调整阶段,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全球战略新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进入确立冷战后全球战略的新阶段。克林顿政府时期提出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目标是确保美国在21世纪全球的领导地位。2001年小布什出任总统后,外交政策中单边主义色彩浓重。“9·11事件后,美国把防止本土遭受重大袭击作为首要目标,并以各国对此的态度作为判断敌友的标准,人称“布什主义”。为称霸世界,布什还提出了“先发制人”、“预防性打击”等理论,并在全世界推行西方民主价值观。

4西欧、日本的外交政策

西欧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60~70年代,走上联合自强、独立自主的道路,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法国戴高乐主义和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欧盟力争成为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支力量。

战后日本外交经历了四个阶段: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目标是重返国际社会。20世纪50年代后期进入“经济外交”时期,重点在东南亚。70年代,奉行“多边自主外交”,中日建交。80年代以来的主要目标是争作政治大国。冷战结束后,日本外交又有新发展,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

5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是第三世界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重要里程碑。从第三世界的崛起到今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总体来看,前30年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后陷入停滞,90年代又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存在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债务危机、粮食危机、人口问题以及政局不稳、地区冲突、局部战争等。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原因,其政治发展存在着严峻的问题,如政局不稳,军事政变频繁,民族问题严重,宗教冲突不断,恐怖活动有所增加等等。

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

1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南北关系

南北关系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这一关系是在矛盾与合作中发展的。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表现在:①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②南北经济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现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特点;③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加强;④区域内或集团内的南北关系有所发展。

南北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①南北政治经济关系不平等;②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加紧推行强权政治和经济霸权。

南北矛盾加剧的主要表现:①在政治上,强制第三世界国家实行西方所谓的“民主”、“人权”、“多党制”等,结果引起社会动乱与冲突;②在经济上,肆无忌惮地转嫁经济危机,实行损人利己的经济政策,使发展中国家经济陷入更大困难。

解决南北关系的根本途径:①最主要的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②加强南南合作,提高南方的经济实力,以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③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

3南南合作

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合作关系。起始于政治领域,发展于经济领域,深化于两者的有机结合。20世纪90年代,南南合作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有:地区集团化趋势加速发展;合作内容多样化和合作伙伴多元化;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当前,影响南南合作的主要因素有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纠纷、地区霸权主义、经济矛盾以及由这些问题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南南关系中有矛盾和冲突的一面,但合作关系是主流。

南南合作的意义:①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②经济上的密切合作能够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③对于壮大第三世界的力量,提高它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新秩序有重大意义。

6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探索

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多国的胜利和实践,不仅迅速改变了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面貌,而且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起,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改革之路,到80年代出现了三种改革类型:第一种是国家计划管理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第二种是市场调节为主、社会计划调节为辅的模式,第三种是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改革基本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但在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则背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全面的根本的改造,把改革变成了“改向”,最终导致苏共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

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经历了由对抗到缓和的变化过程。与社会主义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苏南关系、苏阿关系、苏中关系以及华约五国对“布拉格之春”的镇压是其突出表现。而以“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社会主义大家庭论”为主要内容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则完全是为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制造理论依据。20世纪70年代,苏联为了与美国在全球加紧争夺,在第三世界大举渗透扩张,干涉别国内政,造成严重后果。

二、苏联、东欧国家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苏东剧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①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甚至停滞倒退。②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③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④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

苏东剧变的教训:

①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集中全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接受群众的监督。

③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又必须始终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

④必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渗透颠覆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坚持不懈地与之开展有效的斗争。

⑤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紧密结合。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世界社会主义遭受的巨大挫折,但决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失败了。社会主义在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3认真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以及我国发生“文革”这样严重曲折的教训,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7 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

1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

苏东剧变后,独联体成员国与东欧国家大都走上了制度转轨的道路。经济上,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治上,从原来的共产党一党执政向多党制、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转变,向资本主义民主制的转变已基本完成。

2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对外政策

转型之初,各国一度奉行全面倒向西方国家的政策,以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但事实证明单纯跟随西方的政策行不通。于是大多数东欧、中亚国家不得不对其外交政策作出调整,更加突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利益,在发展同西方关系的同时,注重全方位外交,对外关系趋向多元务实。但是,同西方的合作仍是这一地区绝大多数国对外关系的重点。选择加入欧盟和北约是东欧国家的突出的外交关系走向。同时,东欧中亚国家的地区性合作也得到迅速发展,独联体内部的合作也得到加强,独联体多数成员国比较注重同俄罗斯的传统关系。

二、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外交

1俄罗斯经济、政治的转型

俄罗斯1992年开始从中央高度集权计划经济模式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初期采取了激进的“休克疗法”,失败之后开始采取比较稳健的办法。经过多年努力,现已基本完成了从社会主义公有制到资本主义混合型所有制过渡。俄罗斯政治上确立了以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赋予总统广泛而强大的权力,议会在权力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党派之间的政治斗争逐渐纳入法制轨道,国内形成了左中右三派基本平衡的局面。

2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俄罗斯独立之初,一度奉行全面倒向西方的外交政策,以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但此举很快被证明是行不通的。1993年后开始调整外交政策,实行东西方平衡外交,被称为“以西方为主,东西兼顾”的外交或“双头鹰外交”。普京出任总统后强调“务实外交”,总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为俄罗斯国家复兴服务。全方位、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经过几年的努力,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大国地位有所恢复,将是构筑未来多极化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

8 中国对外关系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调整

新中国建立后至冷战结束,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的政策;②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③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中美关系在此期间解冻,中日建交;④80年代后外交政策重大调整,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取得巨大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不断加强;多边外交日益活跃。

二、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

1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

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2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由时代观、外交定位、外交目标、外交政策和策略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有:第一,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带有全局性、全球性、战略性问题的思想。第二,对中国外交给了实事求是的定位,指出中国是大国又是小国,是一极,但是力量很单薄的一极。第三,关于反霸维和,以及中国永不称霸的思想。第四,为中国外交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即争取世界和平。第五,关于以国家利益而不是以意识形态来决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思想。第六,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不与大国结盟和建立战略关系的思想。第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思想。第八,探索新时期解决国内外争端的新途径,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领土争端的思想。第九,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第十,针对世界格局的大变动制定了外交新方针,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

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①全面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理论;②深入论述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应对这两大趋势的正确途径;③提出21世纪初是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④提出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⑤提出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⑥提出发展大国间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使多边外交成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形象、扩大影响的重要舞台。

三、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1中国和平崛起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特指以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达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中国全方位崛起的战略道路。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就是和平地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就是和平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当然也就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大国崛起的一种新形式,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它不对任何国家、地区或国家集团构成威胁,相反,它大大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

2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外交政策更加务实、灵活,国际威望不断提高。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发展,中国外交出现了新风貌,表现有二:一是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二是与一些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了新型伙伴关系,努力构建“面向21世纪新型伙伴关系”框架。中国已成为具有地区性、全球性影响的世界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多极化中不可缺少的一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ba4cc781711cc7931b716b6.html

《深圳人事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