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哲理赏析

发布时间:2020-02-02 21:39: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诗词哲理赏析

 一、唯物论部分 

1.题木居士  (唐   韩愈)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此诗中火透波穿是指这块木头经过水与火的洗礼,不计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春秋,是一块老木头。接下来这句讲,它的根像佛头佛面,躯干呢像佛身,讲他是佛的化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偶然题作是佛的化身,便引来无数求福的人。这首诗包含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原理 。世上本无鬼神,上帝、鬼神观念只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反映而已。

 

2.竹枝词    (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3.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两首诗说明,世界如此之大,风雨阴晴,花开花落,因时因地而已,因此,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  (唐 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5.日出入行  (唐  李白)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两首诗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时光的流逝,事物的变化,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事物的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泛舟(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功地改造世界。(亦含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读书功夫到家,则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7.龟虽寿    (魏  曹操)

神鬼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此诗气势恢宏,说明人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 认识论部分

8.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9.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诗生动形象地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辩证法部分

10.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因此,这首诗揭示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1.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12.拟古 (明 钱宰)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13.论诗 (清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我们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从而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14.草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15.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16.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此诗说明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17.蚁  (唐 元稹)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18.读《陈蕃传》 (宋 杨万里) 
   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19.寄兴  (宋  戴复古)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20.四十年来画竹枝 (清)郑板桥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此诗包含了矛盾同一性原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21.雪梅  (宋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22.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23.前出塞   (唐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此诗包含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好了,其他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

 

四、价值观部分 

24.古瓦砚 (宋 欧阳修)

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5.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在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是这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价值观,决定了周恩来革命的人生道路。

 

26 观祈雨     (唐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27.潍县署中画竹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两首诗说明,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  

   A、超前反映 B、如实反映 C、特殊形式的反映 D、歪曲、虚幻的反映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据此回答34题。 

3、前后两个"绿"字都是()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4、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审美情趣不同 

 

5、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67题。 

6、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7、诗人把"鸟宿""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8"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答11-12

    11、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12、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实践决定认识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 

14"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5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的观点..

 A、普遍联系           B、变化发展 

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    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 

16"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  

 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17、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   B??   C??    D?

 18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 B??? C??  D??

 19、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20、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21、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 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22"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哲理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   B??   C?   D??

23、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 )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24、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5"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26"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27"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  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 

 C、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  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   

  28"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 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

 29"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A、物质是运动的 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0"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  

 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 

 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C、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31、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32"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 

 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A ??B?? C?? D?

  3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5"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 

 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 

36、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要把握适度原则  B、办事情要抓重点 

 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37、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解。"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字一苦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据此回答

 38"原上草""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4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   B?   C???    D?

41"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42、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诗文哲理答案: 

 1-5  BDCAA      6-10  BBDDD    11-15  DCCAB  

 16-20  DACAD   21-25AACCA       26-30DCCBD      

 31-35 CCBDC    36-40 CABCB       41-42 AD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6088462e45c3b3567ec8b8a.html

《古诗词哲理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