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地理环境》主题单元设计(徐伟)

发布时间:2013-03-21 16:08: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城市与地理环境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联系地址

曲阜市静轩西路57

联系电话

138********

电子邮箱

xuw6808@163.com

邮政编码

273165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综合实践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年级

所需时间

6 课时(每周 2 课时,共 6 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人类的产业活动,不论是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交通,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学生的实际生活也与城市的功能和发展密切相关。城市可以作为学生了解人文环境及人与环境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城市也是学生了解地理原理、形成地理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市与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等级及服务功能、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等几部分内容。其中,学生对城市的功能分区有切身的体会,对城市的服务功能有初步的认识,对城市的发展变化有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按照由微观到宏观、由内部到外部的认知顺序,本主题单元内容整合成三个专题。专题一: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功能区专题二:不同规模城市在区域内的服务功能和范围有何差异;专题三: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怎样的时空发展特点,可能出现哪些突出问题。其中前两专题主要是在教室空间内,通过授导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教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第三专题则侧重利用网络信息空间和社会自然空间,引导学生开展收集资料、进行调查、角色扮演等探究式方式,联系学生所在城市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切身体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区的一般类型及其区位特点

2.结合城市实例及有关模式图,分析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影响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4.以某一区域为例,分析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在服务功能、服务范围等方面的差异。

5.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6.运用图表资料概括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时空发展特点

7.举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收集所在城市不同功能区、不同规模商业点、不同城市发展时期的有关资料,锻炼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相关活动,培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表达、交流学习体会和成果的能力

3.初步体验区域调查的主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所在地区、所在城市案例的探讨,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通过对城市实例的分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

对应课标

内容标准: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建议:

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城市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功能

区域内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有何差异?

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

专题划分

专题一: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2课时)

专题二城市等级体系——区域内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有何差异?2 课时)

专题三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2 课时)

专题一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所生活的城市或所了解的城市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但缺乏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城市空间结构是从城市个体角度(即学生所熟悉的城市实例)入手,微观地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这是联系实际生活的重要内容。

本专题计划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结合调查或收集的城市功能区的图像资料,认识城市基本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地位及分布特点,并通过动手在城区图上勾画或简绘示意图等方式进行对比验证、分析思考;第二课时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主要通过城市实例分析与数学模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性认识,并进一步以举例的方式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运用实例,说出城市功能区的一般类型,指出各功能区的区位特点。

2.结合城市实例及有关模式图,分析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影响

3.举出具体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4.尝试运用图像资料分析、说明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体会城市功能区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住宅区在城市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2.工业区、商业区在城市中具有怎样的区位特点?

3.影响城市土地租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城市土地租金的高低对城市功能区的分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城市中每块土地上最终形成的功能区是由土地租金决定的吗?

6.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风格和空间格局有什么影响?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包

常规资源

学生收集到的所在城市或熟悉的城区图或规划图、不同功能区的景观图片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

彩笔,用作绘图的纸等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活动一:认识城市功能区

1.提出问题: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

2.出示不同功能区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3.出示教材中“北京城市功能区”图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有哪几种功能区,简要解释同类功能活动的集聚效应形成功能区,指出城市的功能分区并无明确的界限。

活动归纳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1.提出问题:住宅区在城市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工业区、商业区在城市中具有怎样的区位特点?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3.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分析: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位置特点有何不同?工业区分布在城市外围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中心商务区CBD)有何特点,与商业区有何区别和联系?

4.由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各功能区的形态与位置特点。

活动探究所在城市功能区

1.组织学生活动:出示学校所在城市的市区图(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或下载打印电子地图),指导学生用彩笔勾画出主要功能区,说说它们在空间上是如何分布的;分小组讨论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

2.展示交流学生的绘图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评价、小结。

第二课时

活动一:分析城市功能形成的经济因素

1.提出问题:城市土地租金的高低对城市功能区的分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引导学生读“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示意图,思考分析:影响城市土地租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分组讨论:如何确定图中各区段哪种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各功能区范围是怎样划分的?

4.交流反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小组互评或教师点评,作补充讲解。

活动了解城市功能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1.提出问题:城市中每块土地上最终形成的功能区是由土地租金决定的吗?

2.阅读教材案例,了解历史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以及社会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

3.出示学校所在城市的市区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出上述因素在本市区的具体体现。

活动例举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外城市的景观图片,反映其建筑景观和格局的差异,提出问题: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风格和空间格局有什么影响?

2.观察对比,讨论分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文化观念对城市的不同影响。

3.结合曲阜市的实际情况,说出历史文化对城市建筑风格和布局的显著影响。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结合所在城市或所给的城市实例,说出城市主要的功能分区,并能分析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

评价方法:范例展示;尤其是注意观察评价学生能否合理在城区图上勾画主要的功能分区,是否正确地结合相关示意图解释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成因。

评价说明:学习小组内自评互评情况,书面作业中对案例的分析解决情况。

专题二

城市等级体系——区域内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有何差异?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城市有规模大小之分,也就是说城市是有等级的,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这是在前一专题从城市个体来看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从城市群体的角度来研究的。研究区域内的城市等级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布局的规律。城市地域结构问题可以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会意识到,原来看上去很生活化的、不规则的城市中还蕴涵着这么多的道理。

本专题首先让学生了解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活动主要是为城市自身以及自身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体系形成的基础。城市体系的形成和特点是本专题学习重点,从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具体化、深入浅出的方式学习“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机会。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分析,再将学习的范围扩大到某个区域内的城市布局上,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理论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继而以具体区域为案例,认识和体会这一问题在城市等级体系中城市合理布局的应用价值。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说出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作用与提供各种服务的基本活动。

2.联系“中心地理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说明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在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的差异。

3.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兴趣。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不同等级的城市各有哪些服务功能?

2.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有何关系?

3.区域内城市体系的构建有何启示?

4.本省内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范围有何差异?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包

常规资源

学生收集到的所在城市的城区图、山东省城市分布图、人口分布图等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

彩笔,用作绘图的纸等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活动一:认识不同等级的城市

1.出示济南市、曲阜市和时庄镇地图,提出问题:这三幅地图反映的城市(城镇)范围有何区别?在区域的作用有何不同?提供的服务功能有何差别?

2.简要介绍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以及城市的等级划分。

3.组织小组讨论:时庄镇附近的居民在寻求不同的服务时,会选择哪个城市?由此得出结论: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是不同的。

活动二:探究学习中心地理论及其应用

1.指导学生自学教材,明确:中心地的概念、中心地的布局原则与服务范围、中心地的等级以及不同等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和范围的差异。

2.阅读“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示意图,直观感受不同等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进而对其服务范围的形成、中心地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等内容作简要解释。

活动三:比较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列表比较不同等级城市在服务服务、职能种类和级别、彼此间距离与城市数量等方面的差异。

2.结合前面的讨论,联系当地实际,指出中心地理论在商业网点布局、城市布局上的应用。

课时

活动一:分析教材“城市体系”案例

1.引导学生在复习上一课时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按照教材上的“活动”要求自学教材内容。

2.仔细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图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示意”图,进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3.划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同等级,列表归纳它们在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服务的不同。

4.讨论区域内城市体系的构建有何启示意义。

活动二:划分省内不同等级的城市

1.出示山东省城市分布图、人口分布图等,引导学生将省内城市进行分级,概括每一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范围。

2.观察、统计每一级城市的数目以及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

3.列表归纳省内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范围和空间分布的差异。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结合实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在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的差异;列表比较山东省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差异。

评价方法:使用评价量表;主要评价城市等级的划分是否合理,表格的比较项目是否齐全、内容的表述是否正确等

评价说明: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书面作业中对案例的分析解决情况。

专题三

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所需课时

2课时(调查活动、资料收集、课本剧设计与准备1课时,课堂展示交流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虽然城市化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但是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很难感受到这一历史进程。因此本专题要求学生会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这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使教学最终归结在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上。

本专题内容非常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因为学生对所生活的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有进行“研究”的兴趣。安排一课时的时间,由学生围绕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班级和社会调查、收集有关资料、编导课本剧等研究性学习活动;第二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并结合这些内容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结合实例,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初步体验资料收集、区域调查的主要方法。

4.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什么是城市化?

2.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3.城市化不同过程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网络收集反映所在城市变迁和城市环境问题的图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学生收集的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城区图,有关所在城市发展的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第一课时:网络信息空间和社会自然空间;第二课时:教室

用于班级和社会调查的统计表格等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布置探究活动任务和要求,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主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相应活动。预设活动:

课前活动一

活动主题:班级调查——城市人口的变化

活动提示:完成“祖辈、父辈、我辈出生地(抽样)调查表”。

课前活动二

活动主题:社会调查——城市用地的变迁

活动提示:搜集我市不同时期的城区图、照片等资料,或进行相关的走访调查并录制视频

课前活动

活动主题:网络收集——城市发展历程、城市环境问题

活动提示:利用网络收反映我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以及出现的城市环境问题的图资料

课前活动

活动主题:图表绘制——城市化进程曲线图、比较表

活动提示:利用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资料,画出城市化进程曲线示意图,设计表格比较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课前活动

活动主题:课本剧表演——《去城外住吧》

活动提示:设计课本剧,反映城市化后期阶段所出现的一些大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特点,时间不超过3分钟。

第二课时

各小组课堂展示交流活动成果,师生共同给以相应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探讨相关内容,形成理性认识。

1.教师出示查阅的档案资料:城区建设景观及原址图片,通过两组图片的鲜明对比,引出城市化的概念。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活动一、二成果,归纳城市化的主要表现;阅读教材插图,印证拓展

3.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活动三成果,结合城市发展历程的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4.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活动四成果,剖析图表内容;结合教材案例,比较、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中表现主要特点

5.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活动三、五成果,说出过快的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教师补充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谈谈自身感受和体会,进而归纳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师生共同总结全课内容,并对各小组的学习表现给以评价。

7.布置课下探究问题:面对我市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应该如何进行合理调控和合理规划,以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探究活动过程,学生参与、完成探究活动情况。

评价方法:使用评价量规;通过小组内自评与互评的方式,评价各小组成员参与课前活动的表现情况;通过小组间互评与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各小组研究性活动的完成情况和小组代表在课堂上的展示情况借助excel表格记录统计学生和小组的评价得分情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47b55d976eeaeaad1f33095.html

《《城市与地理环境》主题单元设计(徐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