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6-06-16 12:37: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敦煌》有感

学号:2009012049 姓名:刘武斐 说起敦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莫高窟的壁画,壁画飞天至今仍令人震撼。再者想到的莫过于那愚蠢可气的王道士了。而文章结尾也链接了历史。一展中国的兴衰荣辱史。看后,我不禁笑骂王道士之愚钝之滑稽,也感叹当时朝廷之腐败之荒唐。就这样使得中国之国粹之灿烂文化被窃取被偷售。行德岂不痛哉!拼死藏些个经卷最终被个蠢人给卖了。还不如毁于那熊熊大火中来得光荣来得壮烈。那些经卷岂不痛哉!以那样一种不堪的方式被带出了自己的故土。对经卷本身也是种侮辱吧。

1988年为庆祝中日建交20周年,中日合作将此史诗小说拍成大片。所以此片意义非凡。《敦煌》讲述的是北宋年间,谭州举人赵德行睡觉误了殿试,万般沮丧中于京城街头遇一位西夏女子,为其贞烈性格感动,开始去西夏求学。边关战乱赵体会到了人生悲欢离合,并邂逅了回鹘公主和皈依西夏的汉军领袖朱王礼。之后他辗转于甘州、肃州、瓜州、沙州等,经历了西夏王朝走向鼎盛的历史时期。朱王礼为了尊严和爱情刺杀西夏王李元昊,未遂身死。西夏围攻沙州,赵德行将数万卷佛经藏于了今敦煌千佛洞中。

看完后,不自觉的我联想到动物世界中雄性对于雌性交配权的争斗。女人,尤其是尤物娇娃,如同和璧隋珠,当属于世界上最强的男人。那位美艳无比的回纥公主。赵德行钟情于她。但是赵没有能力保护属于自己的爱人,被朱王礼横刀夺爱。朱王礼痴恋于她,但是朱也没有能力保护属于自己的爱人,被西夏王李元昊强行掠去。赵是一个

读书人,少了几分血腥。所以他只能无奈的投入浩瀚的佛学世界,慢慢解脱了自己。而朱不然,身为武将,他选择了死,用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朱死了,在千军万马之中,他无疑象一块小石子,被威仪浩大的西夏王霎那间就碾成了粉齑。只能说,朱王礼和赵行德都是这场争斗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并不够强大,所以美艳的回纥公主被西夏王抢夺是必然的。就好像所有美好的事物最后总是被最为强大的人物所拥有一样。

《敦煌》全文以主人公赵行德的瞌睡误考为开端,走访西夏等地为经过,最后在战乱中藏经书为结尾。实则也是一个人的思想升华过程。行德误考邂逅西夏女其实就是一个契机,所以是赵萌生去西夏学习西夏文化的这么一个想法。当时的西夏就是我们历史书上讲述李元昊统治时期。随后赵在沙漠中被西夏兵捉去当了汉人兵团的士兵,后来跟汉人军团的头王礼成为生死兄弟。就是这些遭遇使得行德成长了,思想得到一定升华。所以当发现了西域公主时,他就莫名的解救了这个孤独的人。而后他去了西夏学习西夏文字,到底是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他忘记了自己对公主的承诺。他没在一年后回到那里。而被托付照顾公主的王礼对公主早有非分之想并萌生了爱意。却又被西夏王发现了这位美人的存在并强占了。当行德再次邂逅公主,在亲眼见到公主从城楼上一跃而下。心里百转千回,甚是感慨。当然电影美化并夸张描绘了这一段。李元昊逼迫公主成婚。就在大婚的时候,公主谋杀李元昊失败,毅然从城墙上跳下来。那一幕尤其让人感到凄美,赵行德就在城下,看着自己的爱人飘落,痛苦至极。其实行德对公主并

不是那么重视的。对公主的死他当时甚至还有点自我安慰。哦!这女人还是爱我的。她用死来证明了一点。但当尉迟嘲讽西域女子都是妓女,没有贞操观念的时候,他才愤然发现那个女人证明的不仅仅是对他的爱还有高贵和尊严。而王礼对公主的也不是爱,那仅仅是种占有欲望吧。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没能得到,最后还被逼死了。所以他才对元昊特别憎恨。公主的死使得王礼的憎恨得到了一个发泄口,就在李元昊进入敦煌城纳降的时候,西夏汉军军团在王礼的策动下反叛,想要杀了李元昊。然而李元昊逃脱了,进一步就是大量军队的报复。敦煌城的灭顶之灾就到了。老百姓都逃了,保护经书的官员自杀了,赵行德其实在当时很迷茫也很彷徨,是那些愿与经卷同死的三个僧人感动并震撼了他,“已经读过的经卷,寥寥无几,而尚未读过的经卷却浩如烟海。吾等有心读经,故而立志留守。” 正是这一番话使行德感到羞愧难当,脸上渗出细微的汗珠。曾几何时,自己不也暗自立下过同样的誓言吗?在王礼的策应下带领经书院的人员用骆驼把经书和画卷等重要经典带到了敦煌,即现在的莫高窟。就在这里,两个场景发生了,一个是王礼带领军队迎击李元昊的军队,一个是赵行德一群人传递经书。王礼身经百战,顶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他知道自己顶多久一点,赵就有更多的机会保护这些文化瑰宝,看着王礼战死在沙场,真正的沙场,沙漠中,我很感动。他知道自己会死,但还是直面并勇敢承当赢得时间的重任。赵和保护经书的人们也完成了任务,最后只留下赵一个人活下来,因为贪婪的商队领头尉迟想得到公主送给行德的美玉,伺机要杀掉赵行德。这就回到了我那个深刻的电

影影像, 两个男的厮杀,在沙漠里滚着,突然马队奔驰过来,过了一下,那个年轻的男主角活了下来,坏人被踩死了,不远处有一个小池塘,男主角匍匐到池边,双手捧着水,发现水池里有几条小鱼游来游去,顽强地在沙漠中活了下来。

其实敦煌的意义远不止赵行德,王礼他们的事迹,而更加深远的就是文化的传递,中华文化的影响,敦煌莫高窟里就有很多经典藏在世界各国,其中除了中国本土外,日本就是最多。为什么日本要在中日建交20年的时候拍敦煌,因为日本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上做得很好。他们爱惜汉字和中国经典胜于生命。我虽然对日本人有成见,但觉得日本人在这方面的作为值得我们当代中国人学习。日本人的历史是不断吸取别国的文化,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说清----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认同他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母体的子系。而赵行德手上的小鱼不正代表这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此乃电影敦煌的经典一幕。

总之,敦煌,中华文化瑰宝,还需要更多华夏儿女去重视去保护,需要全人类来保护。愿大家为中华之崛起继续加油努力,壮大自己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守护我们所重视的东西!加油!!篇二:观《敦煌》有感

观《敦煌》有感

也许,你知道敦煌,但是你不一定知道关于敦煌的历史;也许,你去过敦煌,却不知道现在的敦煌是以前的敦煌;也许,你欣赏过敦煌壁画,但是你不一定知道壁画背后的故事。

敦煌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称,有名的丝绸之路经过这里。敦煌以“敦煌石窟”和“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的所在地。谁也想不到,现在著名的历史名城,历经沧桑,步履满跚地走了五千年的艰苦历程,才有现在辉煌的古城。敦煌有着多元文化的名城,谁又知道,在清朝时受到了严重创伤! 《敦煌》纪录片记录了敦煌在清朝时被侵袭的的整个过程,讲述了莫高窟的起起伏伏。这个悠久历史孕育的古城敦煌处于中国的偏远之处,在历史上一直不怎么受到当朝统治者的重视。在清朝时,更是受到了重大伤害!

莫高窟是敦煌乃至全国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又称为“千佛洞”。莫高窟,蕴藏着大量的佛经、精美的壁画和壁画的石窟,却被外来者匈牙利人斯坦因公布天下,于是招来了大量的“盗贼”,差点把石窟里的宝物一抢而空。清朝人不重视的文书,却在外来人的面前如此宝贵。于是,在外来人把清朝政府及官员视为一文不值的经文展现出来时,清朝统治者这时才知道什么叫“拥有时不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后悔”!

史。探险者,斯坦因,这个开启了这段掠夺的外来者,穿越了重重困难才来到了敦煌,并唤醒了这座沉睡了千年的藏经洞。

王圆箓,这个守护着莫高窟的穷道士。也许,没有他的引导,斯坦因不一定能盗走这么多的文书。但是,我们不能把全部的责任推卸到这个穷道士身上。我们不能忽略,在清朝,莫高窟并没有受到重视。于是,王圆箓守着这个石窟是不能吃饱穿暖的。在利益面前,没有几个人能抵挡得了。更何况是一个穷道士呢!篇三:读《敦煌学十八讲》有感

读《敦煌学十八讲》有感

历史学二班刘亚男

学号:2011010772

历史因逝去而神秘,因神秘而诱人。

历史是一场盛大的祭奠,所有回不去的被埋葬的故事都等待被重新解读,敦煌隐居于岁月深处,成为这场祭奠里最令人痴迷的“往事”。

敦煌从来不是一座孤城。

这世上有很多前赴后继的事业,有很多值得付诸一生的研究,但是敦煌跨越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条件的限制,成为一个国际追逐的“迷”。我在以往的小说故事里,从那些善于给历史着色的作者笔下见识了敦煌的魔力,但是在开始上崔老师的课之后,我真正了解了敦煌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深刻意义。

崔老师向我们推荐的荣新江先生所著的《敦煌学十八讲》是一本研究敦煌历史,解读敦煌文化的好书。在这本书里,荣先生不仅介绍敦煌的历史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敦煌藏经洞宝藏的发现和流散,各国敦煌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还分类概述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相关学科研究的贡献,更记述了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和个人心得。

我个人认为,荣先生所记述的敦煌学研究方法,如敦煌写本真伪的鉴别以及他个人在这条研究之路上的心灵历程尤其吸引人。这些文字的价值不同于单纯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承载着一个学者,对于一段历史的由衷热爱。总有人愿意为敦煌痴迷。我曾特意到图书馆找有关敦煌的书籍,在翻阅王冀青所著的《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一书时,矢吹庆辉对于敦煌的狂热情感也让我惊讶。暂时抛开民族情感和文化归属问题,无论这些人出于何种原因,竟然以不齿的方式窥得我们的遗产,我们都不能否认,他们急切地渴盼着复原敦煌的历史容貌。这是一种对遗失在历史长河里的文化的莫大尊重。

《敦煌学十八讲》为我打开一扇无比宽广的敦煌城门,我由此进入敦煌的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和科技史,我甚至在这里知道敦煌在语言文学上的贡献以及这座城复杂的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没有什么比这种突如其来的发现更令人惊喜。我几乎开始鄙弃从前提起敦煌只能想到漫天黄沙和飞天壁画的自己。

书籍不单纯为了记载和表达,更多的是让读者获取作者所拥有的信念。而《敦煌学十八讲》这本书于我则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敦煌学研究的认知。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与这座城已经错过太久,虽然它在我们的国土里,在我们的历史中,在我们祖先的记忆里,但我们没有更早地将它挖掘出尘埃,我们没有珍视彩色的壁画和残缺的写本,我们没有及时留下岁月的印证和时光的迁徙。不要总是等到另一个民族来凶残或嘲讽地暗示我们,才能幡然醒悟。也许,没有那么多文化的遗留可以等到我们醒悟。我们要做的,是更加积极,更加谨慎。对于那些依旧尘封的,不要放弃。对于那些流失海外的,早日寻回。

不要让我们的文化断裂,从敦煌开始,给历史一个交代。篇四:大梦敦煌观后感 (2)

大梦敦煌观后

化学化工学院 1150401120 吴国斌 《大梦敦煌》熔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等种种表现样式,以画工莫高、公主月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音乐、灯光、服饰、幕景营造出晶莹璀璨的敦煌韵味;舞蹈们的动作行云流水,干净利落;而幕与幕的转换轻俏而自然。《大梦敦煌》是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四幕舞剧,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感情历程为线索,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这是一百年前的一个平常的素日,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偶然发现一个藏满经卷的洞窟。当他在浩如烟海的遗书中打开一幅画卷的时候,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梦般地展开了......

时光倒流至远古时代,西北戈壁沙漠中天地旷远,大漠苍茫。自中原西行而来的年轻画师莫高,身装满画工工具的小布包,怀揣一只绘有“飞天”的画轴,挣扎跋涉在通往敦煌路上。在饥渴劳累的煎熬中,他的眼里始终亮着朝圣者虔诚而执着的光芒,并且小心翼翼地保护好他视若生命的“飞天”画像轴。 极度的衰竭,让莫高眼前出现了幻觉。大片的“飞天”从沙海中飘然而起;五色的神鹿在绿洲中驰过。 突然,一支在沙漠中奔袭而来的军团路过这里。士兵们发现这个执迷而现瘦弱的青年画师,便粗俗地围住他嬉戏逗弄。女扮男装的少年将军月牙拨开众人,好奇地查看这个沙漠中孤身一人的年轻画师。之后,他喝住士兵,甩给莫高一只羊皮水囊,却又任性地抽走了画师背上珍贵的画轴,任莫高生死听天由命.....

三危山前。众多的工匠与当地的市井百姓,商贾官吏,民间艺人以及出资建窑的供养人等,熙攘往复,一派喧闹景象。凭着那只水囊走出沙漠的莫高,终于找到了他神往以久的敦煌。疲惫与喜悦交织在一起,他似乎要向每一个人表达心中的激动。不料却与沙漠里的那位少年将军再度相遇。二人心中似有所感,却又擦肩而过. 洞窟内,莫高面壁冥想,他要把自己虔诚的信念与全部的才华倾注与笔尖,勾勒出心中最神圣的艺术境界。又想起从中原一路带来的飞天画像被人抢去,不知下落,只剩下那只救了他一命的羊皮水囊,心中不禁怅然若失。

褪去铠甲,一身女儿装束的月牙带着画轴,由乳娘陪伴着来到洞窟里寻找莫高。二人相见,莫高大为惊异。继而看见了月牙手里的画轴,又不禁喜出望外。调皮任性的月牙,渐渐地为外表朴实憨厚而内心情感丰富的莫高所吸引;

而莫高也被性格活泼,聪慧亮丽的月牙打动。二人由陌生到熟悉,进而渐生好感。在莫高对自己来敦煌虔诚心愿的诉说中,在莫高所绘壁画那神奇境界的辉映下,二人的心慢慢的贴在了起。 闻讯而来的大将军带兵闯进洞窟寻找女儿,见莫高与月牙正在一处,不由大怒。将军欲杀莫高,却被月牙阻拦;随即带了月牙,留下了莫高孤独一人在洞窟中。将军行营大帐中,为断绝女儿与贫穷画师莫高的来往,大将军逼月牙招亲。左近的豪杰权贵们,闻讯之后纷纷赶来。他们在月牙面前或逞其威猛,或彰其富贵,以求女儿心。但月牙始终不为所动。心中思念月牙的莫高,得知将军大营中正在招亲,情急之下,莫高与艺人们表演的“羯鼓舞”技压群雄,震惊四座;而舞蹈中,莫高的身姿却为月牙认出。如此境地里二人见面,心中随有千言万语,却只能相对无声。

大将军发现莫高真实身份,怒不可亟。月牙再次与将军剑下救出莫高,并在混乱之中逃出大营,只身飞马驰向莫高窟,追随自己爱人而去。军营里火焰熊熊,杀气冲天;将军率人马杀向敦煌。敦煌洞窟内,青年画师莫高站立与即将完成的飞天巨幅壁画面前。他想到仅只几天的时间里,自己的人生竟陡然变迁,如沧海桑田,不由得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复。突然,急促的马蹄声把心爱的月牙带到了莫高眼前。二人悲喜交加,相拥在一起。他们互诉衷肠,发誓生死一处,永不分离。

军团士兵将洞窟团团围住,月牙和莫高面对最后时刻。

大将军向莫高举起手中的利剑,却刺穿了挺身阻挡的月牙。面对女儿的鲜血,将军突然变的苍老了下来,终于放下手中的屠刀。弥留之际,月牙亲手把那幅飞天画像交与莫高手中,嘱咐他回到最初,回到他千里迢迢前来超升敦煌的真正心路之上,去最后完成眼前这幅巨大的飞天壁画。瞬间里,莫高仿佛以参透生死,了悟人生,他静静地将自己心爱之人的躯体沉入清澈的月牙泉中;同时,也将自己一生的光阴,投入到了敦煌壁画那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万年不涸,艺术与爱情朝夕相伴,直到永远......《大梦敦煌》,以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段,在舞剧的舞台上“再现”了奇美的敦煌飞天。作为一部以敦煌为背景创作的舞剧,展现敦煌文化自然是舞剧的着力点之一。而作为敦煌文化的精华所在,作为结构全局的一条重要的线索,飞天的艺术形象也贯穿了《大梦》全剧始终。《大梦敦煌》中的飞天,源于敦煌壁画,却又高于敦煌壁画,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剧中的飞天被赋予了更多人性化的色彩,不再拘泥于佛教教义,成为了舞剧主人公不同情感经历的见证和外化的表现。

剧中,飞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神,而是与剧中人物的命运紧紧相连的有

感情和人性的形象。每一次莫高的命运变化,每一次莫高和月牙的爱情发展,都会伴随着不同色彩的飞天形象。剧中先后出现了绿色、黑色、血色、蓝色、金色等不同颜色的飞天,幻变着不同的舞姿,他们不仅仅是代表着敦煌壁画上走下来的天神,更是莫高月牙命运情感的化身。

该剧以浓烈的笔墨,刻画了青年画工莫高不断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坚韧形象,歌颂了忠贞不渝、纯洁炽热的爱情。莫高与月牙,也相互演绎出了一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凄婉爱情故事。篇五:参观考察乌鲁木齐-嘉峪关-敦煌后的感想

参观考察乌鲁木齐-嘉峪关-敦煌后的感想

时值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在委领导的关心下,我们一行17人于2012914日至17日到乌鲁木齐、嘉峪关、敦煌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参观考察。除了考察当地的城市建设,文化建设之外,还参观了天山天池、嘉峪关长城、鸣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这些具有自然和历史意义的景点。

这次考察,大家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在那几天时间里,我们感受了乌鲁木齐的繁华、天池的秀美,天池巍峨的山峰,清澈的池水,让我们见识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到嘉峪关和敦煌,我们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思绪回到了几千年前那个沉沙飞扬,金戈铁马的年代,体会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印迹。

天池的路上,经过33道急转弯,考验着司机师傅精湛的驾驶技术的同时,摇摇晃晃的我们一边抓紧扶手,一边欣赏车窗外映入眼帘的自然风光,啊,太美了,天池,我来啦!到了天池,阵阵凉风吹来,丝豪没有减弱我们参观、拍照的激动心情。我们无不感到大自然是多么的伟大,她馈赠与人类的天外之水是那么清澈,让我们顿时生起对大自然的敬意,也让大家知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第二站,我们坐了十六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甘肃嘉峪关,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时168年,于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嘉峪关的雄伟无可言语,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真切的体会到为何后人称其为“天下第一雄关”。我们走在千军万马曾经踏过的土地,不知多少将士为了守卫疆土而掩埋尸骨于大漠戈壁之下,让我们这些参观者对此雄关肃然起敬。

第三站,我们来到敦煌,参观了鸣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

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之中,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九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最后,第一组全体成员衷心感谢王主任、感谢彭书记给予我们这次开阔眼界的机会,我们倍感珍惜,倍感幸福,此次快乐之旅、难忘之旅、收获之旅必定是我们今后工作生活中一次美好的回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42c4092767f5acfa0c7cd12.html

《敦煌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