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著

发布时间:2011-06-02 14:42: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与教育的距离

什么是教育呢?这大概可以从认知和情意两个层面来判断,在认知这一层面上,教育包括:(1)经验的分享——意味着平等的给予和心灵的晤对,意味着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2)知识的建构——意味着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和将知识组织进意义网络之中;(3)心智的敞亮——意味着遭遇理智挑战,并进而获得认知上的冲突和洞见。

而从情意这一层面说,至少应包括:(1)善的目的——所谓“善的目的”意味着“人的发展、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幸福”,其本身就是目的,有着“独立的善”的价值,而不是因为“人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才有其价值的;(2)“教育”的方式是合乎道德的——它是基于对于具体的、独特的个人的尊重和珍视,不能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就可以肆意对待学生;(3)“教育”的过程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

【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P110

这段纯理论的论述,在我眼里是多么诗情画意!没有人如此大胆,为教育下如此的定义,因为我们害怕,我们缺乏教育的胆识与为师的勇气。

上一次读这部书,已是三年前。如今借着共读一本好书的风儿,再一次打开这本一版再版的好书,心中的澎湃依然难以抑制。上一次,我的目光被教师的“六个学会”牢牢吸引,因为,那是的我正走在职业技能的道路上。如今,应当对教育有所思考,有所执着的时候,我的目光,又聚焦在了“什么是教育”上。

肖川老师总是那么无私,用他的敞亮关照我们,使我们教育的思绪也能如皓月般明朗。

肖川老师从思维发展与道德情操,对我们给予了明示。什么是知识的教育,那应当伴随着心智的敞亮。

学生问老师“真知灼见”还是“真知卓见”,老师应当潜心专研,学生问老师是“树荫”还是“树阴”,老师应当直面冲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是手段,但并不高明,从“冲突”中洞见结果,并享受过程,这才是教育。

现在的学生普遍没有学习的热情和乐趣。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太多“善良的人带着善良的目的”来要求孩子。“有自由才能发展,有发展才有幸福”。有人说学习必定是痛苦的,从艺术学习上可见一斑。事实上,学生不是怕苦,而是难以承担。“不能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就可以肆意对待学生”,这是对教育、德育一刀切的嘲讽。“扣子”曾经嘲笑过“裤带”,因为“扣子”是多么整齐光鲜。但是,到了“拉链”的年代,“扣子”失去了嘲讽的底气。不要只看外表,专注“教育过程”与“教育感化”,可能更能培养人吧。钱学森的世纪之问,让教育感到难看——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3f54cbf960590c69ec376de.html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